分享

董藩教授对他的学生的期望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7-1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于2011年4月4日发的一条微博,也是他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董藩教授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和联想?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一、否定教授观点:       功利不等于人生 

如果你的老师对你说:当你40岁时,如果没有4000万身价,我不会见你,也不承认你是我的弟子,你会作何感想?这种话就出自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潘之微博。这条对于自己研究生“严格”要求的微博也着实令人心寒。

我认为,这件事情反映了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的一些误区。

首先,这位教授称财富能反映高学历者的奋斗意识和汗水。此处便存在了一个逻辑错误:奋斗不等于财富。这类似当代某些人择偶时的“拜金主义”——有财富的人,必定经过奋斗,这说明它有上进心。但财富并不是奋斗的必要条件,即我可能很努力,但我可能还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我还没有达到目标。谁在致富前没有过低谷呢?J.K.罗琳在写成《哈利波特》前,不也一穷二白吗?从统计学的角度,奋斗后在40岁时有4000万身价的代表仅仅是样本中的个别现象,且少之又少,不具有代表性。同时,这也是在简单粗暴地用具体的结果评判抽象的过程。就像孟非在《非诚勿扰》里斥责某拜金的女嘉宾时说的:“我来告诉你,你为什么喜欢有钱男人吧,如果我把我的房,我的车,拿给你看,你看得到;但若我把我的坚持,我的努力,我的汗水拿给你看,你看不到!”

其次,研究生不等于有钱人,更不等于“模式化的成功之路”。我曾经阅读一篇关于外国大学对研究生的要求,其中都是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等,但绝对没有对其未来所要达到的成就的要求。北师大的教授用金钱来要求学生,直接反映了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心态。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愿意学习更多知识的人开放的,而非仅仅是成功的跳板。如果老师真的看重研究生学习本身,便不会急功近利地要求学生向“成功人士”迈进,这位老师的为师心态也就值得反思。况且,人各有志。40岁4000万身价,的确很理想,但是真的都要有这样的理想吗?这是老师和社会已经“默认”了的“研究生的理想”啊!这无异于“黄袍加身”,剥夺了学生自由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自由。

再退一步,房地产专业不等于培养有钱人。这或许是几年来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地产大佬一个个富得流油给外界造成的幻觉。“学房地产”的初衷可以是为了赚钱,但不应仅仅为了赚钱。现在的中国房地产有很多急需改进的地方,所以作为中国下一代栋梁的培养人,大学应该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的、能改变中国房地产现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的创新性人才,而非在旧的模式下的资本家。赚钱养家,天经地义,但房地产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其目标也不应被简单地定在“致富”之上。

学历不等于财富,财富不等于奋斗,房地产不等于财富。这一个个不等号被人为等同,反映了中国在处理教育和功名利禄之间的误解和混淆。也无怪别人说,中国大学教不出真正的人才!有这么多像是从科举考试开始便“沿袭”至今的遗风,又怎能指望人才的教育,社会的意识有真正的突破?功利,这简单二字,在年轻人的梦想与未来的天空中遮住了多少阳光!     

人生不是功利的,教育也不是功利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其实财富不必强求,心无旁骛去奋斗,专注于事业,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成功不应片面定义

当今社会,不少人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曾发表过一篇微薄“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看上去有点苛刻的话,是他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普遍现状就是大多数人都在过着快节奏的生活,财富也成了人们日夜热衷于追求的目标,成了人们去努力奋斗的动力。财富意味着奋斗,贫穷意味着无能,这早已不仅仅是董教授对他的研究生的要求,甚至成为了社会对人的要求。但是,正如人们所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同时财富多少也不应该成为判断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成功不会被任一单方面的因素决定,而是由许多因素影响。用等号连接财富与成功,未免太片面了。除了奋斗意识和汗水,想成功还要有机遇和善于把握机遇的能力。若是马云没有远见,不能抓住机遇,错失了数年前网络贸易技术刚起步的黄金时候,放在互联网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阿里巴巴帝国能不能像现在这样辉煌,就难说了。毫无疑问,拥有一百多亿美元身家的马云是人们眼中成功的代表,但是财富只是结果,是努力奋斗和把握机遇后的成果。拥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赞扬固然很好,但是这世上又有谁能保证付出一定与收获成正比呢,谁又能有十足的把握不错过机遇呢?既然如此,又有什么资格仅以眼前的财富的多少来否定一个人的奋斗和汗水呢?

更何况,眼前的财富,所谓的身家都是人们能仅凭双眼就能看到的有形的财富,人各有选择,或许有人愿意用奋斗和汗水换来有形的财富,享受自己的生活,又或许有些人希望用奋斗和汗水追求无形的财富,倾己之力留下自己的思想与智慧。就比如说不少大学生志愿到农村支教,有的甚至留下来扎根乡土,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坚守,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培育祖国的栋梁,他们或许清贫,或许艰难,但他们坚守,给予了这些小山村未来蓬勃发展的希望,他们贫穷,但谁又能说他们是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的呢?恰恰相反,他们是美丽的事可敬的。

人生在世,本来就会有不同的生活,走不同的路,追求不同的风景,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只能说更多选择更加精彩,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贫富来判断一个人,不错,要获得财富,往往需要奋斗和汗水,但贫穷不一定就意味着无能和失败,有可能只是不同的人对自己人生的去不同选择。所以成功不能被此片面定义。

二、支持教授观点:                

何以财富论英雄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的这一席话想必应该是激起了轩然大波吧,被重视到了当作作文素材和出题材料的地步,可以无悔矣。诚然,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追求集体利益的国家,高举“不以财富论英雄”的国家,这样赤裸裸的“财富宣言”也可谓是石破天惊成为众矢之的了。然而,其后的解答,“对高学历者而言,财富意味着奋斗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耻辱……”

我不禁发自灵魂深处的战栗——说的实在是太好了,以至于我根本无法再思考更多,或者说沉浸于思考之中。

     这样的言论我亦非是首次听闻。早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犹太人就宣告了他们的“财富宣言”,并记载在《塔木德》之中,成为后世代代相传至死研读的“财富圣经”。其中的观点诸如“金钱是现实的上帝”“头脑中要有强烈赚钱的富裕意识”,转念一想,与该教授之言语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能够正大光明说出“我要赚钱”的“小人”,比那些戴着假面背地里肆意敛财的“君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吧?

     何为“高学历者”?父母之寄望、自身之努力、社会之栽培是也。作为一个高学历者,不但应该对自己20多年来的积累和拼搏负责,不但要对被自己比拼下去的对手负责,不但要对苦心养育自己的父母负责,更要对这个社会负责。他们选择了这条道路,那么从一开始肩上就承担一种驱使他们不断前进的社会责任。没错,他们有义务回报这个培养他们成才的社会。仅仅从这一点而言,创造财富就成为了他们自身的追求和完成义务的途径。成功者,与失败者,本来只有一线之隔。差距,难道不就是付出的分量的差距吗?如此说来,贫穷者,不但白费了自己,辜负了父母,更是对社会的不尽责任!如此说来,不就是无能与耻辱否?

      尖锐的发言,一针见血道出了真实、刺穿了伪善;但是背后,却是暖暖的关心。

      如今的中国,大学生多如牛毛,研究生俯拾皆是。但就在我们为教育水平的提高而沾沾自喜之际,对于应届毕业生,却是一场就职危机。大学生待业率越来越高,几个研究生为了一个小职挤破头之事也非一日之谈。“不要做高分低能儿!好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作为一个导师对学生最衷心的祝愿吧。那么。还有谁能否定“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一说呢?喊了一年又一年的“拒绝高分低能”,如果连这样的勉励都无法接受,岂不可笑?

  不禁叹惋,“财富”这条路,究竟路在何方。“不去创造财富之人,就是社会的蛆虫”。我认为,有能力创造却不去创造财富之人,或许真为社会的蛆虫。此言虽颇为偏激,但与真理相去不远矣。

君子应爱财   

“我们不能让知识分子穷!有才学的人都穷了,这个国家富在哪里?”易中天在武汉的一次演讲仿佛一声惊雷,震颤了一个古老民族最讳莫如深的一个部位。

漫看中华,自古而今,“财富“在所谓高风亮节之人眼中莫不是”追名逐利“,引人厌恶鄙夷,而”贫穷“则意味着品性高洁,令人尊崇敬仰。

果真如此么?

生长在中华的孩子从小便听惯了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读烂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所以我们想象中的读书人必得是粗麻短褐、蓬户瓮牖,若是锦衣玉食,便玷污了读书人这个高洁的名字。然而诸位莫要忘记,“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谁敢否认古代儒士读书不过志在入仕,入仕不过志在显贵?莫急,“志在”一词与“贪图”有所不同。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知识分子入仕,使中华多了多少个范仲淹、王安石、张居正?“志在”一词,实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毕生所学,为国为民,与“贪图”之鼠目寸光相去甚远。斯诸贤身居高位,紫蟒加身,皆是一生为国效力的见证,难道这种“富贵”为人所不齿吗?有真才实学者不享尊荣,难道要把这些财富拱手让给无学无用之人?若站在社会最顶层的人竟非学识最渊博、最值得崇敬之人,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又在哪里?回味易中天先生那句话:“有才学的人都穷了,这个国家富在哪里?”

想必有人反驳道:“难道穷者便一定是无能、懒惰、耻辱、失败之人?”此言差矣。我固知海瑞崇德,两袖清风;亦知五柳怀才,一生潦倒。他们有的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有的是仕途失意的一代才子。然而,让我们借用历史老人的眼光看待他们的一生。海瑞最终并无法挽救明朝百姓于水火,而陶渊明一生都在逃避。借用当年明月对海瑞的评价:“他是一个好人。无用的好人。”他们用微茫的一生划出绚烂的光华,黎民百姓跪在土地上仰望。

我想,当今的知识分子应当觉醒过来。因为品德高尚,所以困顿穷苦——恕我拙见,那不过是名落孙山者自我安慰的谬论,智者们心中一清二楚,它并不适合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应当让时代明白,学识是最有价值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应当是最有才华的人。用学识创造财富,用学识惠泽万民,这不是病态的拜金,历史的车轮需要这种良性竞争推动它前进。

董藩教授的话,我是十分赞成的。高学历者,不去争取财富,再为国家创造财富,难道要日日黄卷青灯,将人类思想的明珠生生埋没在历史尘沙之中吗?

别贱卖了自己的智慧。君子应爱财,财为国所用。

三、辩证观点:         成功的标尺不只一把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家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董藩教授如是说。

4000万,相当于给我们高中部两千多名学生每人配两台iphone6,相当于在广州的珠江新城购置两幢独栋别墅,相当于广州恒大在亚冠联赛中连赢7场淘汰赛并夺冠的奖金。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个数字实在遥不可及,董教授的论调也十分拜金肤浅,但对于房地产的研究生而言,这真的是天方夜谭吗?

上文提到了广州恒大,作为球队的广州恒大在亚洲足坛叱咤风云,而作为房地产霸主的广州恒大在华南房地产界更是雄踞一方。对于房地产的高材生,恒大集团一甩手600万奖金的许家印理应是他们奋斗的目标,因为房地产业是一个高利润的职业,尤其在当今中国的购房热潮下,凭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筹帷幄的本领,做到4000万身家并非可望不可及。因此这个要求是可行的。

如果你问周围的人“如何评价一个房地产商人是成功的?”,你极有可能得到这个答案--有钱。如果换作是作家呢?那么答案也许是作品有深度、驰名海内外。不同职业的成功标尺是不一样的,对于房地产研究生,身价4000万就是成功的标志。

《庄子》中提到,蜩与学鸠嘲笑鲲鹏为何要飞九万里,它们自己“枪榆枋而止”,不过数十厘米就飞不动,而鲲鹏却要飞九万里。但是,在嘲笑蜩与学鸠前,我们能不能冷静一下,学鸠一般的鸟儿也许没有鹏的一根羽毛长,能飞数十厘米已属同类中的高手,怎能要求它像鹏一样飞九万里呢?这里无意“赞赏”学鸠,只为说明一点,面对不同的人群,我们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方是公平公正,成功的标尺不应只有一把,它本该是多元而灵活的。

普鲁斯特啃着廉价的羊角面包说:“我要写出我的人生。”他有了《遥忆似水年华》;饥寒交迫的梵高举着画笔说:“我要画出我的灵魂。”,他有了《星空》、《向日葵》;凛冬中靠跳舞取暖的莫扎特说:“我要谱写我的辉煌。”他有了上千首流芳百世的乐曲。从财富的角度看,他们都是失败者,而从职业的角度看,他们都是名垂青史的伟人。

所以,当房地产研究中心的董教授带领着他的研究生说:“我要有4000万身家”时,不要迫不及待地、批头盖脸地批判其目标的浅薄,成功的标尺不止一把,只要依照自己的心在个人领域内做到最好,你就是成功者。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

  出去吃饭前,用网络搜索附近的饭店,看看哪家比较近、比较实惠,结合网友的好评、差评,最终确定饭店并选好了菜单。

  出门旅游前,上网先搜索旅游的路线,定下入住的宾馆,寻找到哪里可以买到正宗的土特产,然后背上行囊,按照事先做好的功课,完成一次验证之旅。

  搜索给我们带来了便利和快捷,但静下心来想,似乎又觉得少了些什么。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搜索,可使用却不可依赖  

我们生活在一个大数据时代。商品日新月异,物品种类繁多,电子流在太平洋的地底电缆中穿行,信息被解析成简单的数字,储存在越来越小的元件中。面对如此繁复的世界,一项技术顺应天时地利人和而生,它,就是搜索。

搜索的全称为信息技术检索,是互联网的副产品,以其强大包容力以及无以伦比的精确和巨细无遗闻名于世。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悄然无声地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如果没有搜索,世界将会怎样?淘宝用户在上千万件商品中逐个翻动,苦苦寻找自己所需;学生在汗牛充栋的图书馆中吃力地查阅哪怕仅仅是一点点资料……

可是,好像有什么失去了。我们可以通过搜索在出门前将一切规划得清清楚楚,那还有什么遗憾呢?其实,当你依照网络上搜索到的饭店推荐、景点推荐等去吃去玩时,看到的、吃到的都是别人体验过的东西。一来他人的意见可能不够客观,二来你也失去了个人探索的乐趣以及产生新发现的契机。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真正的美景或真知灼见,有时并不为主流大众所认可。如果你一味依赖搜索所得信息,不但无法发现新事物,更有可能陷入人云亦云的困境。再说,像“人肉搜索”一类的行为实质上与侵犯隐私权无异,由此带来的伤害,由谁来承担,又由谁来负责?

况且,搜索而来的信息未加过滤,其中的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孰能辨之?记得在2013年,信用满满的网购书城卓越亚马逊爆出一件丑闻。有一热卖的新书《别告诉任何人》的销量奇迹般冲到顶峰,在网页下方的评论区叫好声一片,仿佛这是本不读绝对会后悔的好书。可后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爆料,其实那本书的大半购买量以及好评皆为子虚乌有,甚至可以看到有几百评论是在几乎同一时刻的凌晨三点发出的。这给用销量和好评等数据来评判好坏的网购打上了重重的一巴掌,在庞大数据与搜索掩盖之下的黑幕以及恶性竞争,着实让人吃惊不已。

除了搜索的真实性问题,还有便是它对精神世界造成的一定负面影响。余秋雨在《中国文脉》中写道,过于便利的现代生活会培养懒人,进而引发文化倒退现象。通过搜索,过于便捷地获取信息,会潜移默化地弱化我们自身的能力。想引用唐诗,随手一搜能找全千年以来的辉煌诗词,为何要劳烦去背诵?遇到难题,随手一搜就能找到成百上千个解决方案,为何要劳烦去思考?如此种种,搜索慢慢侵占着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也抹杀创造力。
    搜索,可以说是把双刃剑吧。必须承认的是,要学会搜索、善于搜索才能跟上现代社会的步履。可我们不能盲目依赖搜索,要谨慎地使用,要学会用自己的脑子积极地思考。

搜索”温情   

    第一次去面馆是小学的时候。父母都出差了,我只好下楼找了个较近的地方解决饮食问题,面馆大妈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笑起来却像个天真的小姑娘。她看见我,脸上深黄的沟壑蠕动起来,弯曲成一张微笑的脸,眼睛眯成一条细缝,露出黄黄的牙齿。“小姑娘,你想吃什么?”我点了碗西红柿蛋面,她就钻回那帘子里。不一会儿就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橘黄色的汤上盖着金灿灿的煎蛋,温热的油滴在白嫩的蛋上滚动,渗出缕缕香气。

年幼无知的我,行走在信息不算发达的时代,不善搜索,却在不经意间与淳朴的温情撞了个满怀。

一年暑假,外省的表姐的朋友来广州玩,让我带她去寻些好吃的。“我们去吃这个吧!”一部比巴掌还大的手机横在我面前,从刺眼的光线中,我瞅到了肥厚的牛肉,浸在橘红色的汤里,折射出诱人的色彩,袅袅升起的水雾中,依稀可辨滑嫩纤细的金针菇和青葱细碎的香菜。在这汤红菇白菜绿之间,我竟是嗅到了牛肉的香气,不自觉地流下口水来。“在哪儿呀!我们去那里尝尝鲜吧。” 我欣然同意,并和她再搜索食物信息的那个软件的指引下,走到了目的地。

而饭菜上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食物虽相同,而色泽却差了不少,味道也不如想象中鲜美。“还凑合啦!我搜索了一下,这附近也就这一家的菜评价还不错,其他饭馆可能还更差劲。”说着她埋头吃起来。望着橘红的汤底,我忖忖出神,眼前渐渐浮现那张淳朴慈祥的脸。

晚饭时我带她去了那个面馆。站在残破的门前,她有些犹豫,握着手机,一脸难色,“软件上搜索不到这家店啊,而且装修还那么……”我硬是拉了她进去。大妈看见是我,咧开嘴笑着端出两碗热气腾腾的面。熟悉的热气温暖地拍打着我的面颊,诱人的香气钻入我的鼻孔。她被这近乎完美的艺术品所吸引,掏出手机想将照片投稿给那个软件。“不必了,”我按住她的手,“食物的美味不在于她的模样,而在于制作者的心意。美丽诱人的食物照片出来数不胜数,而食物中的人情味,需要用心感受,亲身经历,不断地尝新与寻找。”她羞愧地放下手机,卸载了那个软件。

许多食物,只有品尝过了,才知其中的酸、甜、苦、辣、咸;许多饭店,只有经历过了,才知道经营者的温暖、淳朴、善良、用心。科技高速发达,信息快速传递,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经验的共享,使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与险道,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我们又因此错过了多少“风景奇观”呢?真正独到的“风景”在网上吗?不,也许就在你无意路过的街边朴素的帘子后面。

不要让人生充满了代码

有多久,没有在饭店品尝好奇的新菜式?有多久,没有在广告推销下来一场漫无目的的旅行?有多久,没有货比三家之后挑选真正合适的礼品?快生活,快时代,时间就是金钱,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搜索”。“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生活处处充满了别人的经验贴。或许,未免真的少了点什么?

不可否认搜索带来的便利和好处,它毕竟是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产物,一定情况下甚至可以救人于水火之中。但是,无论做些什么都要搜索吗?其实不然。在搜索快捷获得结果的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次“格物致知”的机会,失去了一次心灵体验的机会。直达目的地,却忘记了沿途的风景有多美,这就是搜索带给我们的悲哀。万事皆有度,搜索应该适可而止。

搜索,某种程度上来说就等于急功近利主义。可这并非我们所提倡的。在日常学习中,一有问题就搜索互联网,直接求出结果却没有经过推导,哪里有思维的碰撞与激发?在文学创作中,搜索相似的结构题材来创作,相当于复制别人的成果,还有什么创新可言?再举一个通俗点的例子,广大的单身男女,只要一键搜索“珍爱网”、“百合网”,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异性出现在眼前,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尝试呢?因为我们都知道,没有感情基础的爱情是不会有幸福的。搜索,送给我们成熟的果子,却缺少了摘采它带来的应有的甜美。

很多人提倡应该过慢生活,让灵魂跟上身体的脚步。亲力亲为的完成一件事,要比上网刷经验值带来的成就感高得多。一杯热茶,一本好书,在一个宁静的下午,从扉页翻到尾页,体会情节的波澜起伏与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比参考书评要深刻得多。静下来,慢下来,去亲手积累自己生命的点滴,潇洒走一回。

总而言之,人生是一场未知的旅程,等待着我们的探索发现。不要让它成为别人生命的复刻本。如果人生充满代码,一眼看到头的结尾又有什么意思?你说是吧?

搜索的便捷与寻找的美好 

在现代生活中,快捷与便利已取替了一切,为了不耽误时间,人们外出吃饭前会货比三家,选好饭店;为了不错失美景,人们出门旅游前会做好功课,定好线路。这些皆依靠“搜索”这以功能得以实现,而在搜索中,我们过快地找到答案,往往忽视了寻找过程中的美好。

搜索,本意为搜寻、搜查,指在众多物件中找到自己想要的。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人们乐于在各大搜索网站中穿梭,并为之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找到了捷径,他们大量地使用搜索工具,却忘记了祖辈流传下来的世界上从没有捷径的教诲。

在我身边的人中,有人喜欢利用搜索找出习题的答案,得出答案就如同按下搜索引擎的按钮一样简单,但他们忘记了搜索是搜不出思维火花碰撞带来的灵光一闪的感觉的。一个美国的高中生在他的毕业感言中写道:“我从来厌恶忽略过程而直接找到结果,它让我丧失了思考的乐趣。”他在他的高中生活中,从未使用过搜索工具,但在最后相比起他的其他同学,他知识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是他人远不能及的。

鲁迅曾说过:“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这句话原是讲述关于理想的,但是这亦是我认识的一位驴友的网络个人签名,他曾深入多座山峰,不论是为人所熟知的还是人际罕至的地方,他都能说出一二。作为一名资深驴友,他从不上网搜索旅行的线路和方式,他沉醉于一个人静静走在山间,去细嗅泥土的气息和花朵的芳香,自己去探索自然不为人知的美。他曾告诉我,旅行的意义在于放空心灵,在世界各个角落,找到最真实的自己。那种使用搜索,规划好既定路线的验证之旅在他看来,只是粗略观其大概,而不得其精髓。

有一系列的纪录片叫《探索与发现》,为什么不是《搜索与发现》,就在于探索与搜索所带来的不同。搜索终归是失去了寻找的美好。纵使探索花的时间,比起使用电脑在数据库搜索资料那千分之一秒长上数倍,但在探索中,你能一步一个脚印,去印证心中所想,将一切原本神秘而朦胧的东西,一层一层地掀开它们的面纱,以理论和实践为笔,勾出它们的轮廓,看着它们逐渐丰润、鲜活起来。

我并不否认搜索带来的快捷,但是在搜索前,我每每会问自己,真的只有搜索才能解决我的问题了吗?

不期而遇

 不期而遇,遇到美景或是美人,在旅行时都不失为一件妙事。若曲径通幽,别有一番天地;或回廊小桥,忽窥见容颜如莲花开落,在古人看来,这种偶尔的美好,足以在笔下成就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佳作。

然而,现代人怕是无此风雅乐事了。忙碌的人们早已将万卷书丢与绿色的豆瓣去读,早已将万里路交与百度的蓝色足印去走,早已将万种美食交与App上五湖四海的食客去吃,早已将万般风景付与佳能的黑色镜头看去了。他们什么也不必做了。

接下来,只要动一动手指,输入几个字符,再点击一下,便可如皇帝批阅奏章,在万千无懈可击的攻略里拣选几个,照此安排便可。确实是古人从未有过的享受,连皇帝出行恐怕也无此快捷方便,这不禁让无数现代人自鸣得意。

但若细想一下:顺利无阻的路铺好了,目的也毫无神秘可言,那千里迢迢去一趟的意义何在呢?更重要的是,你走的还不是你自己的路,你不过沿着千万人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意义何在呢?行走天下,最珍贵的就是两个词:个性和随性。天下地图只有一份,但一千个人就能走出一千条路线,这就是个性。而网上越来越多的攻略、应用、路线,实质上是在把千千万万个游客同质化,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大家都已失去了自己的想法。接下来的羊群效应便如滚雪球,每个人都在按照前人的模式走下去,每个人都在按前人的说法说下去,于是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景观浓缩成行程表上的几个字,一条富有民族风味的街道化作手机地图上的一条线,一顿大餐不过朋友圈里几张照片几条好评,那么请问你的旅行到底有什么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呢?你自己的心之所向到底在哪里呢?若是柳宗元的年代有游玩攻略,想必他也不会寻幽访胜探到小石潭而是先到游人如织的所谓景点领略一番,如此平庸的行程,永州八记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再说说随性,也许古人最推崇这点。不必有什么目的,非要按照什么计划完成什么游览目标。想出去走一走,那说走就走,去哪里也随缘,这才是旅游的最高境界。著名的唐诗《寻隐者不遇》,道士未归,云深不知处,诗人也不恼,反而得一好诗;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朋友不在随从为他惋惜,他却说乘兴而来何必非见朋友不可?这就是随性。若照现代人性子,时间耗费不起,访友前必先打电话定好时间,每天认认真真定好日程表,旅游时周详计划,不免失去一份潇洒悠然的心境。

虽然今人被困于水泥森林,难有东坡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的雅乐,但不妨放下别人的攻略,无所挂碍地自己走一走,学三毛拎起行李箱便前往撒哈拉开辟一片新天地,又如窗边的小豆豆中的黑柳彻子长大后依然如小时一般自由烂漫开着车作无目的的一日旅行。或许看不到那些所谓名胜,但也许你会在小巷的转角不期而遇一家温暖的小店,也许你会在一条荒径上不期而遇一丛美丽的小花,无论如何那都是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旅行,一段不需要他人指点左右的人生。

                                  来一场偶遇 

信息化的时代,世界都是掌中之物,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早不希奇,出门旅游前,一摁鼠标左键,大至5A景点,小至街角名店,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旅行也逐渐成为了一种“验证”,跋山涉水,为的只是一句:“啊,原来真的这么美!”于是又有许多人向往云南所谓的“艳遇之都”,一杯酒就成了朋友,来一场偶遇。但为了偶遇而寻找到的偶遇,只怕也只是徒有其表,人仍然是活在计划中的。

一场偶遇,应该是怎样的场景啊,是雨巷尽头娉婷而至的“结着愁怨”的姑娘;是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遇见一个泛舟水上的人,她随意地一指:“画桥东复东。”

一场偶遇,带着的一颗悠然的心,是缓慢的脚步,是满脸的好奇与惊喜。

提起旅行,总是会想到三毛,一个真正率性的女子,在她的《夜戏》里便有一场这样的偶遇。行至秘鲁,三毛在一个正午闲来无事,在广场上坐着,注视着眼前的人来人往,突然下起雨,人群哄然而散,空无一人的广场上只剩下一个提着手提箱买票的男人,他不断走向路人又不断被拒绝,最后走向三毛,“今晚上的一场戏,三美元一张票。”三毛看雨越下越大,便买下了三张。带着好奇与期待,三毛和助手米夏走进剧场,全场竟只有他们两个观众,从始至终,台上的演员比台下的观众多。但每个台上的演员都拼尽全力地表演,面对偌大空旷的观众席,每个动作每个音符都精湛漂亮。三毛在结尾说:“不死的凤凰,你怎么藏在了这儿?”

意料之外才是精彩所在,旅行的意义本不在于景点,因此搜索好、准备好一切也从来不必要,反而,搜索出来的旅行局限了旅行的乐趣,也削减了生活本身所拥有的、许多意料之外的美丽。

一场偶遇,不需要搜索,不需要准备。需要什么?台湾作家罗兰曾这样与朋友讨论:“为什么不怕雨?”“为什么要怕雨?”“只要你有一把雨伞或一件雨衣。”“只要你有一双不怕糟蹋的鞋。”“只要你穿的不是昂贵的衣服。”“是要你有一颗豁达的心。”“是的!只要你有一颗豁达的心。”一场偶遇,恰如一场不期而至的雨,所需要的从来不多,只需一颗豁达的心。

抛开对安全隐患的杞人之忧,抛开对信息时代过多的信任,抛开对人群聚集的5A景点过多的检验,抛开被搜素引擎计划好的行程。来一场偶遇,只带上一颗豁达的心。

也许许多偶遇都可遇不可求,正如精彩纷呈的生活也并非人人都能拥有,因此人们会去搜索、去模仿前人的精彩。但面对旅行,面对生活,与其一味追寻前人的脚印,与其祈求“命运”给予一场偶遇,倒不如带着一颗豁达的心,带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好奇,去寻觅那些藏匿着的风景,那些意料之外的精彩所在,那些真正触动自己的点滴与“此中有真意”。

来一场偶遇,来一场寻觅,关于旅行,关于生活,关于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