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习惯
虽然去长白山旅游,需要带许多东西,但我还是考虑再三,在自己的背包里,塞进一本笔记本,那是供自己写游记所用的。
另外还是带上了两本书,一本书是周锡山编校的《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另一本书是张玉惠、李源浦、徐梦葵、王世贤的《古文百篇评点今译》,估计途中要看的。
果然,在等飞机的时候,剩下大把的时间,我从背包里拿出《古文百篇评点今译》出来看。旁边的同事问:“你看的是什么书?”,我举起书来晃一晃,便是打了招呼。然后,一本正经地看了下去,其他人做些什么,我无法去观察,只有自己看书了。
看的是什么?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篇文章之所以闻名,与王羲之的书法有很大的关系。此序流韵十足,风采惊人,王羲之写完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他很满足,故又想重写这篇文章,结果是很不满意,因为再也无法达到当时的高度。心情、环境、感悟、笔力、氛围等要素汇成一起,促使《兰亭集序》达到巅峰的高度。
到了唐朝,李世民十分推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是,没有发现他的真迹。御史肖翼设计从辩才老和尚手中骗取《兰亭序》送给李世民,而辩才因此而身亡,总觉得是一桩血案。文人官员做起事来,真不是个东西。后来,李世民叫人临摹兰亭序,真迹自己把玩,临终时,叮嘱儿子,把兰亭序放进他的身边,从此世界上没有了兰亭序的真迹。现在流行的都是当年的模板。
现在,回头来看《兰亭集序》,这才发现,王羲之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文章也写得很妙。其中不乏名句: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风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等等,可谓妙语连珠,深思神悟,真是大智慧大艺术,符合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氛围,诞生那么多的“真艺术”的伟大的艺术家。大诗人有陶渊明、曹操、曹植;大画家有顾恺之;大文学理论家陆机、曹丕;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大音乐家有嵇康等,可谓星光灿烂,英才辈出。
读读想想,背背思思,愈发觉得那个时代是文艺大自觉的时代。一个艺术家的成长,需要“腹有诗书气自华”,也需要各种文化的熏陶。不读书、不写作、不练书法,怎么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的!
一晃就是几个小时,我也算读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了。这一刻,我没有忘记自己的读书习惯。
一个人养成读书的习惯,是一件长期积累的熏陶过程,在这个熏陶中,不需要说很多话,也不需要理解读书的意义,更不需要把读书放到很高的位置,只需要静静地读书,即把浮躁之心弄得安静下来即可。在读书中,让自己的心处于宁静的状态,真正领略读书的魅力所在,这将促使一个人提升人生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