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布依语和布依文概述
Koq Dazidt
Haaus Buxqyaix Riangz Selqyaix
布依族人口有297.15万(2000年普查数),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黔南和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和贵阳市的部分县(区);六盘水市、毕节地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云南、四川两省的部分地区也有布依族居住。布依族人民除少数居住在城市者外,一般都讲布依语。
布依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亦称侗台语族)壮傣语支的一种语言。各地语法、词汇基本一致,语音对应也比较整齐,没有方言的差别;根据语音的差异和部分语词的不同,划分为黔南、黔中和黔西三个土语(也称第一、第二、第三土语)。
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历来学习汉文。由于语言的不同,汉文不能准确地记录布依语的语音和表达布依语的语义,因此,在不少地区,民间流行着一种借用汉字形、音、义和仿照汉字形声字创造的方块字,人们称为“布依字”,多为宗教职业者用来书写经文和咒语,也有用于民间记事和记录民间口头文学的,对继承民族文化遗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文字常常因人而异,因地不同,很不科学,仅为少数人所掌握,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字。
解放后,根据党的民族政策,1956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队对布依语的40个点作了全面的调查研究,并和同一语支关系密切的壮语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布依语内部基本一致,没有方言差别,只需创造一种文字。同时,由于布依语和壮语比较接近,布依、壮两族人民住地相邻,为了便于彼此间经济、文化的交流,1956年11月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的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上,决定采取布依文和壮文“联盟”的方针,并通过了布依文方案(草案)。
《修改草案》对1956年的《方案草案》主要作了以下修改:
(1) 为了便于学习,布依文读音以望谟话为主要依据,进行必要规范;
(2) 为打字印刷方便,布依文全部采用拉丁字母,增加原来没有使用的4个拉丁字母,取消原来的11个非拉丁字母,声母、韵母及声调符号全部拉丁化,字母总数由原来的33个减少到26个;
(3) 增加原方案没有的qy[?j] 、qv[?w]两个声母、短e[U]韵母和第一调调号“l”,不再使用隔音符号。
《修改草案》经贵州省民委审订后,自1982年开始在布依族地区恢复试点推行。经过三年的实践检验,证明它基本上符合布依语的实际情况,效果良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现代汉语借词没有标调号,难以辨读;(2)韵母数目较多,有的语音相同而形式不同,增加学习负担,没有必要设置两套对立的书写形式;(3)长短e对立的词不多,也没有必要设两套对立的韵母形式;(4)没有正字、正音和书写规则,缺乏统一的书写规范;(5)第三土语有些语音特点如何处理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1985年3月,贵州省民委再次召开布依文方案座谈会。参加会议的布依文工作者和各土语区代表,经过认真讨论,重新拟订了《布依文方案(修订案)》(以下简称《修订案》),在原有的《修改方案》的基础上,明确规定布依文以第一土语为基础,以规范的望谟县复兴镇的读音为标准音,增加了正字、正音、书写规则等内容,并对上述问题一一作了修订。
《修订案》共分总则、字母、声母、韵母、声调、音节、正字和正音、书写规则、文字样品、附则10个部分,比较全面和具体,受到布依文工作者和广大布依族群众的欢迎,并经贵州省民委审定后报国家民委备案。与此同时,布依语文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地从实际出发,除在群众中推行外,还在学校进行“双语文”教学(汉文布依文对比),帮助学生尽快学好汉文,效果良好。1995年,国家民委和中国社科院组织人员到贵州对苗文、布依文、侗文进行检查、验收,认为布依文方案修订案已经完全合格,可以建议有关领导上报中央批准为正式文字,继续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