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续)书法篆隶草楷之名实

 率我真 2015-07-19

  第三节 草书

        所谓草书,是指文字的形体构态、运作法度、笔墨形态,经高度概括而成的、以点画相连萦带,书写快捷流畅为特征的简约速写书体。

       草者,篆作“ 艸”。本义概指百草。于是,把“艸”化简略的文字形体,称之为草书。草书属抽象文字范畴,其创意循序就简,恪守六书精义。

        东汉赵壹说,草书始于“秦之末”;

       卫恒《四体书势》称“汉兴而有草书,不知作者姓名。

       从出土的秦、汉简牍文字延续中,已得到证实:草书萌于战国,离析于楷草并化形体秦隶之中。

      尹显德先生在《小篆产生以前的隶书墨迹》一文中,把青川战国木牍文字形体,与大篆、小篆以及后来的楷书进行了比较,归纳起来,约有数端: 减省盘屈;化繁为简;圆者使方;变金文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形;用笔有轻有重徐疾痕迹,某些横划,已具有“蚕头雁尾”的初型。

       钟鸣天、左德承二先生在《从云梦秦简看秦隶》中,对篆渐隶的简约状况作了比较:“秦隶则早在篆书的基础上,更为减省和简化了篆书的书法,改变了篆书的笔势。……,这个变革的意义是很巨大的,它为汉字的进一步简省及规范化,以及后来的汉隶、章草、行书、楷书等用笔的形成和发展,奠下了坚实的基础。”(《书法》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毛惠明先生在《从天水秦简看秦统一前的文字及其书法艺术》一文中指出:“天水秦简的文字在存在着很多接近大篆写法的同时,也已经出现了不少草书的写法,……,从以上这些简写的秦隶中,可以看出草书中的许多字是由此进一步简化而成的。由此可见,中国书法史上的章草尽管成熟于汉代,但至迟在战国晚期即已萌芽。”

       在《青川战国木牍》、《睡虎地秦简》、《天水秦简》中已全方位地反映了秦隶草化蕴籍之形。其偏旁构体,已凸现出秦隶简约之“符形”;字形结体、组合,基本形成概括性之“简约”运作。如篆书部首“水 ”,在秦隶中已写作“三点水 ”;与“ 聿 ”字合体为“津”,与“青”字合体为“清”。其笔墨运作,得以提按适度,“藏“中现“露”。虽无明显萦带,然连笔点画,顿显草化之法。是为秦之末“隶草”之滥觞。隶草之名,仅见于典籍记载,並无实物发现。但从文字流变推论,大约是秦隶向草隶演绎的草化初始形态。 而在西汉简牍中所展现的草化文字之形,必然承“隶草”而流变成形,是为“草隶”。草隶即是楷草分化所形成的草书形体。

       由于秦隶盈持楷草并化的蓄势,因而极具向楷化、草化演绎的张力。而书写法度运作,则是引导张力分化的决定因素。

       当法度运作处于顿驻有度,提按平稳,行笔稳健的状态下,则笔墨形态趋向点画收敛之美的楷化仪范;当处于落笔形实,提笔形虚于点画连带的状态下,则趋向流动之美的草化仪范。故敛美成楷化之由,流美成草化之因。

       流美因纵于楷化之法,故在书写运作中,笔遀意行,或自如于有序运作,或躭于自矜而无序,显得法度不拘一格,笔墨参差多元。于是,书写形体,淋漓多致;文字形态,变化多端;笔墨点画,拙朴互见,雅俗并存;文字构态,有序与无序共现;运作法度,法无定法,非法非非法。这就显现了汉简文字演绎的多元化形态。

       这种多元化形态,包含对文字运作的有序性与非有序性;在非有序性中产生有序性。同时,因书写运作处于“法无定法”的生态中,这就给书法文字向多元演绎,创造了“俯拾众美,会兹简约”的笔墨意趣。展现了秦隶所兼蓄的草化、楷化氛围。

       在两汉简牍中,纷呈而出的文字形态演绎,正是引发楷草分化,书体孳生的淵薮。

        于是形成了以草化为导向的“草隶”书写形体。而建武三年简,则展现了婉转縈连的草化流美之态。在书写运作“草隶”过程中,所出现的隨意性及其无序运作形体,遂为后来的“章草”所规范。

       所谓章草,即指规范化的草书范体。章者,章程、程式、仪范之意。章草以化繁为简,简以制繁的草化运作来仪范草化形体。并为魏晋草书的有序运作,提供了循之有章的演绎机制。于是,草化形体第一次有了程式化、法度化的标准草书仪范。

       两汉魏晋之际,善章草者,汉有杜度、崔瑗、张芝,魏有皇象,晋有索靖、陆机、王羲之。此后,章草衰于南北朝,濒绝于唐宋;虽复兴于元明清,然已从汉人含蓄古茂中,蜕化为形质隽雅之风,已失汉人大度,概因时尚所致。

     《书断》说,张芝章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故此,以张芝“今草”出现为落点,大约在东汉桓、灵(146-188年)时,草化形体大约经历500年演绎过程,遂成草书体制。但需要指出的是,“今草”之谓,是唐人对汉人张芝草书时空延伸的称谓。今草,意味着草书的完善臻美,並不类于“书体”,也不涵纳“书体”之意。

       草书定体之后,在实践运作中,仍出现误讹、误导,造成不易辨识,难以书写的状况。于是以行书来规草法,正草形。

       行者,“步趋也”。示行步之态,即所谓步步相趋者是也。故把书写表现为:落笔即行,行则不顿不驻;笔笔紧随,若行若趋的运作,称之为“行”。把以“行”而成的书法形体,称之为“行书”。行书与章草都是在楷草分化过程中产生的草化文字形体。

        行书点画,如玉树临风,神逸姿飞,气韵高雅。

        行书缘隶(楷化)而成体,敛草(草化)而成态。它把草书逸放势张的点画,回归为“行”不离隶(楷)位;把楷化顿驻之法度,约略为落笔即行之运作。于是形成了揉楷化形体与草化笔墨为一体,易于辩识、易于书写,被人们典雅为之大书特书的雅化书法形体。

        行书的笔墨形态,于整肃中见园转,于园转中显自如。可收可放;放可正规草化之法,收可重塑楷化之形。章草和行书都是草化过程演绎的书体。草书的有序演绎,有赖于行书楷化及楷书成体。楷书结体工整谨严,这对高度简约的草书形体来说,无疑起着有序互动的潜化作用。故草书所谓“毫厘虽欲辩,体势更需完,”无不与楷化及楷书相关。

       草书的构态,高度简约地概括了篆、隶、楷等书体的特征。其笔墨形态,包容了篆书的弓曲圆婉;隶书的呼应相连;楷书的犀利刚劲。其形体以省、连、并、借之法为概括之能事,以适于自身。其点画,恰似龙舞九皋、蛇奔平阳;如河灌川谷、电掣苍穹。于是法变诸体之缓而速之,从而形成书写快捷,且独具高度艺术意蕴的书法形体。

       草书的概括性和灵活性,使一笔一画、四平八稳,缓慢迟滞的书写运作得以提速。因此缩短了八万六千余字与人们之间的距离。

       草书,依据书法文字草化书写的简约程度,大体可分为章草、行书、小草、大草(狂草)四种书法形体。

                                   第四节 楷书

        楷者,本指楷(音皆)木,“楷木生孔子冢上,其干枝疏而不屈,以质得其直”。后来人们借其形而引伸为平直不屈、简疏方正之意。故谓简疏方正为楷(音凯)。于是把简疏方正的书体称之为楷书。楷书是抽象文字的最终形体,也是楷化形体的至极典范。它区别于隶书笔墨点画塑造,而演绎出更为符合“楷”意点画的笔墨塑造形态之书体。

       书法文字在楷化过程中所形成的隶书,是从楷、草并化形体秦隶中离析而出的书体;楷书则是在篆、隶、草、行等诸体并存与和谐潜化中演生的楷化之再塑书体。其构态取法于隶,墨态涵变于草。楷书把文字的六书之旨,演绎得简疏清朗,涵纳有序。隶、楷二体都是楷化的产物,属抽象文字范畴。

       楷书是楷化再塑的产物,也是楷化最终形体。楷书成体,大约在东汉晚期。见诸较早的楷书是三国魏钟繇(151-230)书迹《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宣和书谱》称“《贺捷表》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东晋王羲之(303-361)承钟之法,变古朴为流美,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楷法和楷书书体,遂有“书圣”之誉。如,《黄庭经》、《乐毅论》则为楷法至尊。楷书至此,大约历200年而成定体。至唐代,楷书严法大度达到顶峰,出现了以欧、虞、颜、柳为代表的楷书大家。于是楷书书风纷呈,姿仪万千。

       楷书以严法大度称著。笔墨形态,尤显点画分明犀利,骨鲠气刚之特征。这一特征与方正平直的形体相得益彰。楷书点画运作,横宛铁骨,竖若悬针,波似卧刀,挑如银钩。笔笔独立,形规仪范,法度谨严。因此,楷书肃整的笔墨变化与有序的形体变化,为完善草书,提供了不悖六书旨趣的文字演绎之法,从而使草书臻与至善。

       楷书,依据书法文字楷化再塑的时代特征,大体可分为晋楷、魏楷、唐楷三种书法形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