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咸阳五陵塬来历

 汉茂油桃 2015-07-19
    咸阳境内渭河北岸的咸阳塬上,因西汉时期设置五座陵邑而称五陵塬。咸阳人有句俗话:在我们咸阳塬上随便一脚就能踢出两件文物来。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咸阳塬上文物蕴藏量的丰富与密集。但是,长期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中叶以后,自然和人为的水土流失使这座天然的博物馆岌岌可危。
  五陵塬
1 咸阳塬的形成及植被变迁   
    据地质方面研究资料证实,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距今约150—100万年),八百里秦川是一个碧波荡漾的大湖泊(地质学家叫三门湖)属亚热带气候,四周漫山遍野覆盖着森林。到了早更新世晚期,气候发生变化,三门湖逐渐萎缩,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北鸟鼠山的渭水在宝鸡一带流进三门湖。到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0—15万年前)亚热带北界迁移到秦岭南面,秦岭以北转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春干旱夏秋多雨,三门湖水量变化较大。大约到了中更新世晚期,三门湖彻底干涸,来自渭源的渭水由宝鸡向东部较低的地方浸流,形成自西向东流向的单水道,渭河开始形成。到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30万—15万年)秦川气候变暖,雨量增多,渭河不断向东浸流,纳秦岭以北及渭北西部以南所有河流,在高陵县内又接纳最大支流泾河于潼关以东流归黄河,渭河完全发育成熟。在渭河漫长的发育期间冲积形成了渭北的塬地,原始人类很早就在渭河两岸繁衍生息。周人居“程”处“毕”是这一带进入繁荣的始端,秦人徙都于咸阳使这里成为东方明珠都市,而都市周边的景色也同样迷人。
    有关秦汉及以前咸阳一带的自然环境及环境保护,现代史学专家史念海、李学勤、王学理先生等颇有研究,认为当时咸阳一带自然环境山美景秀,不愧为“陆海”、“天府”之称。其秀丽的景色我们从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出土的壁画以及近年来各地出土的汉墓壁画等对驰道和渭河桥的描绘中得到证实。
    李虎先生认为,阿房宫的大火延烧了上林苑几十里茂盛的树木,才会出现“火延九十日”不能灭的现象,如果仅仅一个阿房宫前殿着火,是不可能延续三个月的。这个观点虽然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笔者还是同意这个推断的。从秦咸阳宫殿遗址区留存的许多焦物来看,砖瓦甚至青铜物件都烧炼成焦,证明火势之猛,那么宫殿区和道旁的树木岂能免难。由此可以推断,项羽之火应该是咸阳一带历来最大的一次人为环境破坏。
    西汉时期,咸阳北塬成为帝王陵寝要地,汉王朝继承秦“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如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的制度。在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5个帝陵及其周围,建设了以陵丘为中心的陵、寝、庙、园、邑五位一体的景区。主要园林胜迹有长陵北的长平观、安陵的果园鹿苑、阳陵南的德阳宫、茂陵东的龙渊宫、龙泉的白鹤观、平陵东的俳徊庙、渭陵西的长寿园、延陵旁的阳池等。
    可以认为,汉王朝将塬上定为皇家陵园区是对秦末灾情后环境的一次改善。陵园的建设规划中少不了绿化项目,同时也给塬上注入更大范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汉末,五陵塬上的园林建筑再一次被连年战火和灾荒废毁,植被消失,洪水肆虐。
    隋唐期间,塬上虽有义陵、兴宁陵、顺陵等帝后陵墓,但绿化范围只限于通向陵丘的道路,附近的汉陵阙已变为郊原荒冢。但唐代在渭河夹岸继承秦汉植柳习俗,修筑固岸柳堤,扩大绿化面积。“万户楼台临渭水,五陵花柳满秦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等名句证明当时咸阳的确柳色青青,景色迷人。
    唐以后,咸阳失去了京畿的地位,渭河两岸柳林逐渐减少。由于以后几朝多以少数民族挥兵中原而得天下,和大汉文化虽有融合,但对以前历代君王只限于庙祠之祭,对于塬上的帝陵虽稍有修缮,谈不上大面积绿化和严格的管护。据资料记载,在宋时就出现塬上盗墓的现象。
    清朝统治后,前几代帝王重视满汉一家治天下,对塬上历代帝王陵时有修缮,年时缮祭。民国14年(1925年)民国政府在西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诸陵区种植柏树18000余株,是一次很大的五陵塬绿化工程,“周陵蓊郁”由此而得。还有民国23年(1934年)西北农学院在周陵陵园以外土地建周陵苗圃,西京筹备委员会在茂陵和周陵一带的植树工程,也是对周陵的大规模绿化。当时周陵的杏子林在咸阳颇有名气,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所有果林被砍伐,目前仅余周陵园内5000余株柏树了。
    解放以后,由于人口的逐年增长,政府又提倡开荒造田,原来属于陵区的禁牧之地逐年被开成耕地,帝王陵四周的坡地由于无法灌溉而成为村民的墓地,许多陪葬的将相名臣墓冢和个别后陵成为生产队和群众生活用土源被挖没了,陵墓周围的树木草地荡然无存。加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搞平整土地,农田基本建设,对塬上的地貌改变较大。
    目前,五陵塬现状为塬面南北宽度逐年减少,北有泾河浸蚀,南有人工取土和塬岸滑坡;南翼老沟道逐年加宽加深,新沟源时有产生;塬面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洼地逐年快速增多;整个台塬千疮百孔,伤痕累累,文物破坏较为严重。
2 水土流失的因素
    2.1 自然因素
    五陵塬地貌属于黄土台塬亚区,台地基底构造是渭河地堑北岸的断阶,阶梯式断坎上被黄土掩盖构成,冲积扇裙由于北山稳定上升,由洪积作用形成,上层覆盖黄土。台塬地区地势自北而南缓倾,冲积扇裙后部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据笔者实地考察,秦咸阳城遗址区内100米以上的沟道有34条,其中1公里以上的沟道有9条,这些沟道的形成对台塬造成冲洗,其中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被牛羊沟冲断,在沟壁上裸露着排水管道和夯土层;刘家沟沟壁上多处秦代灰坑裸露;黄家沟、苏家沟沟壁有汉墓冲出。
    沟道主要是雨水冲流而形成的:一是上级台塬受地形影响积水于塬岸附近低凹处,积水量到一定程度造成塬岸滑坡、崩塌,形成上级台塬的排水口,在下级台塬形成冲沟。二是在坡地平稳地带先出现漏斗形状的凹地,然后积水下沉,又在凹地的土质松散处出现坚洞,再向四周逐步蚀塌,最终形成沟源。三是原有的陵园排水设施破坏后,大量的陵区积水顺缓坡南流归渭在二道塬口形成冲沟。
    2.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有:一是塬上大面积土地被耕种以后,许多村民为了上塬耕作方便,在村旁开一条上塬的道路,到降水时便道就成了塬上的排水道,日积月累被排水冲宽冲深。二是大水量灌溉导致沟道加深加宽,也会出现沟道支沟。三是盗洞和探眼回填后因夯实不够,遇到雨季和灌溉就会出现灌水,沉陷,成为新的沟源。四是废弃砖场、池塘和村民就地取土而挖的大坑成为排?池。五是废弃的窑洞在雨季大范围坍塌,有的成为群众的取土地。源头一带是古文化遗存密集区,时常有古墓葬、灰坑等古遗址被破坏。六是许多村子以改善耕地条件为由开土场售土,也是近年来水土流失的一个新迹象,且危害较大。七是群众为便于耕作而平整土地,改变了台塬面貌,造成各阶级边坡不稳定,出现细冲。
3 文化遗存流失简述
    秦咸阳一号与四号宫殿遗址之间的群众生活用土场古建筑遗址严重破坏,5年来取土近7亩,一号建筑遗址东部面临向牛羊沟坍塌的危险;聂家沟秦咸阳作坊区遗址大部分被吞食;黄家沟高干渠南的台塬壁上战国墓葬裸露;石河扬土场的秦咸阳兰池引水渠遗址被卖掉;泾阳县蒋刘村附近的望夷宫遗址已有一半在1998年秋季泾河南岸滑坡中被吞食。
    据民国时期《咸阳县志稿》载,塬上每座帝陵都有其配套的土地,除陵园外少部分土地可出租以陵户口食和修陵之外,其他土地不得乱耕乱垦。可“文革”时期,当地村民“向荒冢要粮”垦种了陵园内外的全部土地,将帝王陵冢周围原有的缓坡旱地变为水浇地,致使陵冢周围的陪葬坑不断塌陷(安陵北的陪葬坑带解放后至今整体下沉1米左右)。更为严重的是,数座帝王陵的城墙和门阙夯土、陵冢封土遭到挖取,500余座陪葬墓封土被夷为平地。
4 文物保护利用设想  
    多年来,五陵塬文物保护利用方案一直是各级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讨论的重要课题,但至今没有一个完善超前的方案。史宇阔先生提出在五陵塬举办“中国陕西世界文物博览会”,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路子,以国际展区,国内展区,基本展区为主体,以高档次绿化,七个帝王陵园博物馆为过渡,以观众参与性、娱乐性项目为陪衬,以大型雕塑为点缀的综合展示体系。青年作家王海倡导申报五陵塬古陵墓群为世界文化遗产,提出不搞任何旅游设施,一切都保持原样。
    这两个方案都对五陵塬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了积极的整治开发办法,但把问题的重点放在杜绝目前的文物盗掘和文物旅游上,没有看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水土流失同样对五陵塬文化遗存威胁很大,而且是致命的,毁灭性的,都忽视塬上50余万人口的耕种也在制造着塬貌的变迁这一现状。五陵塬地跨兴平市、秦都区、渭城区、泾阳县,东西长度为39公里。总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区域内分布18个乡镇,人口约53万。从近年来各个相关部门对五陵塬提出的保护利用方案来看,都没有提及到对塬上50余万人口的生产和生活结构进行调整改变,都在规划中想办法维持现状,而五陵源的根本问题就在于调整和改变这个庞大人群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保护环境、改善环境、防止土地沙漠化,防止水土流失。笔者认为,五陵塬的问题要得到根治,就应该提倡“退耕造林,封塬育林”还其一个树茂草盛、景色迷人的五陵塬,打造一个古色古香、生态繁茂的国际化旅游景区。
    4.1 规划定位
    五陵塬现存各类陵墓近300座,还有其他种类遗址数不胜数,对于这个文化遗存特别丰富的特殊区域,应将其作为咸阳乃至陕西的一个文化生态特区来建设,将整个五陵塬上的文化遗存、植被生态、城镇建设及当地人口的生产生活等总体纳入,向世界打出一张“五陵塬文化生态旅游特区”的王牌。
    4.2 几个关键问题
    彻底根除人为因素的水土流失,对砖场、售土场等行为依法予以清理关停;在五陵塬南北两岸无人居住区先实行造坡种草,以防治滑坡、塌坍等水土流失对塬的破坏;组建五陵塬文物警察支队,坚决打击震慑盗掘古墓葬的犯罪分子,避免目前文物部门有管理权却无执法权而执法部门却以罚代刑的不良现象;将五陵塬保护利用纳入咸阳经济和城市发展计划,使五陵塬文化生态景区和渭河咸阳城区的景观南北相应,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咸阳的支柱产业。
    4.3 几点建议
    打破各帝陵的个体保护利用,将五陵塬整体列为古文化遗存保护区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划出遗址保护范围、一般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范围;实行“封塬育林、退耕还林”,划分出生态林区和经济林区,各遗址保护范围为生态林区;恢复各帝陵陵园建制及阳陵、长陵、安陵、平陵、茂陵五陵邑,将塬上18个乡镇300个自然村按文物遗存区域时期改造成仿古民俗村。
    4.4 实施步骤
    指导群众在经济林区种植经济效益较高类林木。这项工作重在一方面要让群众尽快受益,另一方面是政府须在群众受益前适当给予经济补贴。同时相关部门要早着手为群众研究开发旅游产品项目,以解除群众后顾之忧,使群众对调整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各帝陵园及五陵邑恢复建设在两年内完工;指导群众在生态林区植树,以松、柏、桐、柳为主;仿古民俗村建设启动。各时期的民俗村要有明显的特征和很好的特色,如汉村,可以让群众开汉式客栈,组织汉代歌舞、民俗礼仪表演,可以在村子设“市”,搞一些汉代民间技艺、杂耍等娱乐活动。让群众开一些门庭式旅游产品商店;南北两岸塬下造窑居住的群众全部移民,对塬岸进行造坡种草。彻底封杀南北两岸滑坡、坍塌导致的水土流失;所有旅游项目全部启动。让塬上53万群众以林业、旅游业为支柱,进入一个全新的生产生活状态。至此,一个国际化的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全面建成。  
5 结束语  
    五陵塬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十几个历史时期厚重的文化遗产,不同时期的环境变迁和人为破坏造成水土、植被及文化遗产严重流失。因而,五陵塬的水土流失治理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应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尽快拿出合理、完善、长久的保护利用方案并加以实施,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可以肯定,五陵塬文物旅游景区建成之后,在经济上可使咸阳、西安两地GDP快速增长,在生态环境方面和咸阳市政府已经启动建设的治理渭河咸阳城区段工程相对应。那时,一个南水北林,山青水秀,文化浓郁的旅游城市必将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
        (作者系周陵旅游开发管理处主任、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副馆长)
        (本文得到咸阳市水利局、渭城区水利局、渭河水文站、地矿部咸阳工作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谨致谢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