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心读美文】读书与读心

 超越梦想之上 2015-07-20

【用心读美文】读书与读心

2015-07-18 于丹
读书与读心
于丹



TOP
1
我小时候深信不疑、而长大以后越来越怀疑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自己的角度

关于阅读,我一直觉得它是一种依赖机缘和悟性的个人行为。读书不是非要拔高到一种信念、一种要求,简单来讲,阅读应该只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已。脱离了急功近利、为了文凭的阅读,才是回到了自己的一种生命需要。

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获取知识而阅读,需要用头脑。另外一种是为生命而阅读,那是要用心灵的。也许用头脑的阅读,是有用的阅读,因为它可以考文凭,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技巧。而为心灵的阅读,我把它称为无用的阅读,也就是开卷有益,最后读出来的那种境界,有点像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说的“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也就是说,读书读到最后,仰望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读书如果能够让我们心生欢喜,看着这个不甚美好的世界,让我们有一种力量去改变它,对自己沮丧的心事也能去改变,那看似无用的阅读,也许是真正用来养心的。读遍别人的书,最后是为了读懂自己的心。我们只有懂了自己的一颗心,再去看世相人心,自己的智慧就会更透彻。

我们看这个世界,小的时候都会意气风发,信心满满,觉得自己就是正确的。但是越长大越发现,每一个人都带着他所有历史的总和,每一个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世界的时候都有他的理由。我们多换换角度,将心比心,用别人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也许对自己就是一点修正。

读书,一方面它带来生命的自信,另一方面,它会让自己的心更多去看去懂别人的角度。阅读的意义,在于养好这颗心,养大自己的生命,让自己在世界上坦然行走,并且去完成自己的承担。阅读不是象牙塔里个人化的小情小调,也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滋养了生命以后,真正把它变为行动去做事。


TOP
2
中国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归,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走,最终我们都会在山顶相逢

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多媒体阅读的时代,我们用一个搜索引擎便可以查到想查的词条,但是仍然没有一个心灵的搜索引擎。

什么是真正好的阅读呢?就是不断开悟的阅读。这个“悟”字写得也很有意思,是“见我心”。小时候张开眼睛以后,总是为世界上的那些惊奇、美丽去感动、去欢呼,长大了以后又为它的丑陋、冷漠去愤慨、咒骂。所有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如果没有一个内心的力量去做平衡,那人就会越长大越迷惑。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其实内心价值是相通的。我们看看中国儒家讲一个人一生的成长,为什么从“十有五而志于学”到“三十而立”,外在的行为很多可以确立标准了,但40岁才求诸内心,智者不惑,开始从外在社会标准认同,走向内心的权衡。


这几十年间社会的变化太快了,我们从原来没有太多选择,走向越来越大自由,越来越多选择,当客观世界“或”此“或”彼,太多的选择,都压在我们的一颗心上,这颗心终于左右不定了,迷惑就产生了。

所以40岁人需要内心抉择的标准和制衡的力量。到50岁“知天命”,就是从知道内心的标准又重新走向宇宙自然,了解天地万物的原则跟自己的平衡。60岁终于“耳顺”,就是在听到任何刺耳的语言时都会了解别人的角度,会包容体谅。耳顺是心顺的前提,到了70岁才能走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是内在的个人生命的标准,“不逾矩”是外在的社会规范的制度,真正的内外合一才叫做“顺”。


道家也一样,在庄子的《逍遥游》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叫做“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举世誉之”,就是说即使全社会都在夸奖你、赞美你,“而不加劝”,你如果觉得到此为止了,也不要再向前多走一点、多做一步。

反过来“举世非之”,当全社会都在非难你、都在说你过错的时候,“而不加沮”,你的内心如果有定力,有选择的标准,你也不会有更多的沮丧。“定乎内外之分”,一颗心是一种力量,平定了整个世界跟你的均衡,“辨乎荣辱之境”,人才可以做到宠辱不惊。

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文化是一座高峰,殊途而同归,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走,最终我们都会在山顶相逢。其实人会越走越谦逊,因为我们越走越看到世界上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角度,最后我们会一步一步循着不同的路走向山顶。

TOP
3
即使我们今天破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果少了一颗心的话,我们还是回不来

西方人用头脑思维,但中国人是“心田”里的事,叫有所“思”,“心相为想”,心上如果牵挂美好的事物,想起自己家的小孩子,想起春天的花开,那个心思流露出来时,你的脸上就会带着笑。

“慈悲”也都从心。如果我们对别人的苦难有种发自内心的悲悯,“非心为悲”,痛得一颗心都碎了,那是真的悲伤。如果没有慈悲之心,只拿钱去做事,那算不了善心。所以中国人讲“感恩”,因心而起才是恩情,要用心思在里面。而一旦做错了事情,我们会“忏悔”,我们有“惭愧”,都是竖心旁,也就是说,人心里对自己要有反省和校正。


在越来越注重头脑算计的时代,如果我们肯回到一颗心,少一些计较,多一些真心,用心去投入,不要做那么多的、那么细的目标设定,也许我们往前坦然地走,反而会从容一些。
所以读心是什么呢,就是要读出我们养起的这颗心。

即使我们今天破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如果少了一颗心的话,我们还是回不来。那么我们的悟性在哪里?儒道释几家哲学的源头有一个共同的交集点,就是一颗心。

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每天都要问问“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如果转换成今天的语境就是,我们的职业角色上有没有守住忠诚?我们的伦理角色上有没有守住信用?我们的自我角色上是不是有一种学习和提升?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把职业角色、伦理角色和自我角色平衡好,前提是你还有颗心问问自己,而不是等着别人来指摘你。


道家的核心大家很了解,庄子有一个观点叫做“乘物以游心”,讲我们在物质世界上都像乘车乘马那样穿行而过。我们的今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穿越物质世界,最后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叫做“游心”,达到心游万仞,就是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逍遥游,这个起点还是一颗心。

中国的儒也罢,道也罢,释也罢,如果真正看到了中国人本初造字的这个依托,这一颗心,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今天这世界不够好,我们该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我们一时改变不了世界,就从改变自己开始。

每一个人都是世界的基础单元,每一颗心都是我们可抓住的依据,当一切的阅读和修养归于一颗心的时候,我们就同时拥有了整个世界。



* 本文摘自于丹新书《有梦不觉人生寒》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7月

今生遇见真自我
活出一团真气来,不负今生。



联系我们
好文分享
不论你在哪里读到有关国学的好文章,请记得随手发给我们。
投稿到于丹公众平台的公共账号:
3106410562@qq.com
好文章大家共同分享。投稿烦请您准确核实文章原作者姓名及文章出处,并请提供作者联系方式,协助我们与作者取得联系,谢谢!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购书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