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白衣灵感妙君 2015-07-20

感受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副刊部 王诒卿 

  报告文学《生命在大地上闪光》以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反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原所长韦寿增在国土资源管理事业中平凡而伟大的感人事迹。

  书中有很多感人的细节,将韦寿增“务实、清廉、为民”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去年底,记者在走进韦寿增家乡采访调研过程中,近距离地观察到韦寿增生前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感受到这位平凡人的伟大之处。

  夜访新居:努力开始新生活

  从南宁到靖西有四五个小时的车程,赶到靖西时已是傍晚,吃过晚饭,陈国栋社长带着我们去韦寿增家看望他的妻子赖曼芳和女儿。

  新居在县城的一排民房之中,这栋当初韦寿增借钱建起来的房子,经过妻子赖曼芳几年的努力,已经装修得差不多了,曾经因没钱配置的厕所门现在也都安装上了。房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但是稍微观察还是能发现这个家庭的窘迫,屋里家具不多,卧室里就摆着一张床,有几间甚至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

  韦寿增的女儿把茶几上的糖果点心抓起来递给我们,小姑娘长得很像父亲,特别是她的眼睛,如同山涧清泉一般纯净,很容易让人想起英年早逝的韦寿增。

  韦寿增离开已经三年多了,时光不会随着他的离去而定格,当年他所负责征地的那条高速公路,很快就要通车了,女儿也已经上小学了。时光的流逝冲淡些哀伤,孩子的成长给家人以抚慰。或许,用不了多久,这间新居里就会一点一点摆满家具,韦寿增的妻子和女儿,将在他亲手建起来的这栋房子里过上幸福的日子,实现他的“温馨心愿”。

逝者长已,活着的人更坚强更幸福地活着,将是对韦寿增最好的纪念与安慰。

老屋:更像是—枚勋章 

  每个看到韦寿增家老屋的人,恐怕都会为它难以想象的残破而沉默、叹息,在心底升起由衷的敬意,我们也不例外。

  这栋老式土屋位于地州乡甘荷村,乍一看,这个村子如今还是比较富裕的,听说村里不少人因为种植烤烟改善了生活条件,几乎家家都兴建起了两三层的现代小洋楼,映衬得韦家的老屋更加破败醒目。虽然县城里的新房子都装修好了,可是韦寿增80多岁的爷爷,怎么也住不惯,执意回到老屋,独自一个人生活在这里。

  老屋已经经历了70多年的风雨,是典型的壮族干栏式结构,底层是曾经喂养牲畜、存放农具的地方,如今差不多荒废了,也给这栋屋子更添几分颓败。

  爬上高高的石台阶,一眼就能看到两扇千疮百孔的木门,70多年的岁月风霜侵蚀,在门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木板如同被海浪侵蚀过的礁石,脆弱的部分先腐朽了,剩下一道一道的细木槽,仿佛随时都会碎裂成一堆碎屑。木头朽到这种程度,说不定用手指一戳就会掉落下几丝来,用手一摸竟然出乎意料地坚硬。即使残破至斯,依然有木头的风骨在,像这栋破败不堪的老屋,也像坚守信念、铮铮铁骨的韦寿增。

  从正面看,这是一栋老旧的土屋,走到里面才能发现,两侧和后面都是没有墙壁的,只有一些用竹片编织成的破旧篾席,以挡风雨。屋里铺着的木板也有些年头了,一踏上去就咯吱咯吱响,似乎只要稍微用点力就会将它踩裂。屋角的木梯陡而狭窄,小心翼翼地爬上去,老人住的地方更是让人看了心酸:陈旧灰暗的床帐、被褥,一台小小的黑白电视机,也不知道还能不能使用……

  在韦寿增离开前,每个周末,他都要背着孩子,回到这间破旧的祖宅来,帮助家里种烟叶,卖烤烟所得的几千元用来贴补家用。在这样的屋子里走上一圈,所有人的心里都沉甸甸的,同行的广西记者站站长陈国章多次到这里来采访,他告诉我们,以前,韦寿增的父母、爷爷、姑婆和大妹妹,就一直住在这栋简陋破旧的屋子里。全国这么多的国土资源所长,肯定有不少生活清贫的,但是像韦寿增这样家里一贫如洗的的确很少见。

  贫困不能移其志,对于家庭的困难,韦寿增很少提起,他努力地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担。在楼房林立的村庄里,这间老屋更像是一枚勋章,述说着那位英年早逝的国土资源所长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龙邦国土资源所:守护—方乡民

  因为时间的限制,这次没能前往韦寿增所在的安宁乡国土资源所,只到了龙邦国土资源中心所,安宁乡国土资源所正是龙邦国土资源中心所辖区之一。 

  群山环抱中的龙邦国土资源中心所不大,办公条件比较简陋,一间小屋子里办公桌挤得满满当当,有的桌子上甚至连电脑都没有。之前我们曾经参观过韦寿增先进事迹陈列馆,韦寿增的办公桌也是这样。在这个偏远的边境小城,像韦寿增这样忠于职守、踏实工作的人还有很多,在韦寿增精神的激励下,广西国土资源人个个争当活着的“韦寿增”。

  靖西这个地方土山连绵,又处于多雨区及暴雨中心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比较多,必须随时监控巡查。龙邦国土资源中心所负责监控的一处地质灾害隐患监测点就在公路边的小土山后面,夏天时的暴雨使土山的一部分崩裂形成滑坡,随时威胁着山脚下小村庄里乡民的安全。通往隐患点的小路已经被野草覆盖,若是不小心很可能就会跌下山坡去,天气晴好时走在这里都需要万分小心,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查看时的危险可想而知。隐患点对面是一座高山,那个雨夜,不知道韦寿增登上是不是也是这样一座山峰,他微弱的手电筒光从远去到重新亮起,曾挽救过山下24户115位村民的生命财产。眼前这脚下的小村庄,因为有了国土资源人的守护,显得格外安宁祥和。

  走进靖西,走近韦寿增,眼前看到的景象渐渐和《生命在大地上闪光》上所描述的内容叠合在一起,韦寿增的形象也在不断地丰满完整。韦寿增虽然离开了,但是在靖西,处处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他似乎并未走远,依然守护着他深爱的亲人,守护着他热爱的事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