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鹰,“恶搞花木兰”,贾玲不应被迫道歉

 风临酒把2 2015-07-20


1“贾玲恶搞花木兰”,表演了一个历史舞台上未曾有的花木兰形象:一个贪吃、肥胖、好色而误打误撞的巾帼英雄。从现有可查的历史文献,“巾幗英雄木兰”只是一个源自北魏诗歌的文学形象,对于传统文学形象的改写,是中外文学的传统内涵之一。如果不容许改写传统文学形象,中外文艺的历史轨迹将改写,将极度萎缩贫乏。如果因为改写传统而问罪,那么,西方从荷马开始,中国从庄子开始,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几乎难逃此劫。

2,叙事史《木兰辞》是“木兰从军”传说的最初文献,长300余字,始载于南朝陈朝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我们现在见到的《木兰辞》是经隋唐文人润色的版本。在通行至今的《木兰辞》中,我们只见到一个慷慨替父从军、骁勇胜战的巾帼英雄木兰。

3,《木兰辞》留下了非常大的改编和演义空间:父亲对女儿舍身沙场的心态如何?木兰以女儿身在战场的遭遇如何?那个“大点兵”的可汗(君王)为何要逼得无男儿的老父忍心韶华女儿冒死出征?明代文学家徐渭的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对“木兰从军”故事有喜剧化的延展演义;若干年前,我在北京人艺观看过李六艺导演的实验话剧《木兰从军》,该剧的创新就是着力展示木兰在战场上的女儿尴尬和情义纠结。

4,贾玲主演的《木兰从军》,从剧情构思来看,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即世俗的角度来演义“木兰从军”。这个角度,实际上也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基本角度,功利的、实际的角度,说白了就是“食色性也”的角度。无论多么伟大壮烈,“木兰”是人,不是神。是人,就得有贪欲。要成为一个英雄,又必须戒食欲。贾玲团队把“木兰”当人处理的时候,就借木兰的父亲祭出了一个底层古训“吃亏是福”。以这个实用而且犬儒的教训为主题,贾玲版的“木兰从军”,做得非常粗鄙。但是,因此,贾玲就“必须道歉”?

5,当讨伐者依仗其“民族+英雄”大义的强势而只看到“贾玲恶搞”的时候,我们难道就不能在骨头里寻鸡蛋,从贾玲版《木兰从军》中发现一些“宏扬木兰文化”的积极因素?作为一种积极的文艺批评解读,我从贾版中看到一个深化木兰文化的角度,就是开拓木兰父亲的心理层面。在贾玲版《木兰从军》,贪吃的木兰,是被父亲变相胁迫而从军的,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位自私而贪生怕死的父亲。但是,当战争胜利、木兰成为英雄功勋的时候,她却被告知父亲是为了让她逃离一恶霸的追逼而哄骗她上战场。这是一个“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包袱,这个包袱难道不是在宏扬中国民族感情?为什么讨伐者没有看到呢?

6,作为一个观众,我个人的观感是不欣赏贾版《木兰从军》的,它再次让我看到贾玲艺术的粗俗。我认为,贾玲表演的问题,是艺术水准低下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当下影视演艺节目普遍存在的问题。现在的演艺节目,在政治宣传和市场娱乐之间打摆子,缺失的是演艺最根本的东西 艺术追求。现在,贾玲因为改变了文学形象“花木兰”的传统内涵就被逼道歉,甚至所加盟节目也遭到“改进提升”的停播。这不是尊重文艺,而是打压文艺。文艺需要批评,需要争议,但不需要打压。贾玲事件现在的处理,令人为文艺生态担忧。

7,贾玲小品《喜乐街》:张扬歧视女性的春晚小品,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5bc470102vdju.html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