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礼育君子

 庸庸学馆 2015-07-20

以礼育君子

作者:力行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1737

儒家的礼,既是伦理原则,又是道德规范。从个人修养出发,由“修身”到“齐家”,进而“治国”到“平天下”,是儒家为政的传统思想方式,也是儒家知识分子塑造理想人格实现仕途理想的传统方式。其中,“修身”是根本。而“修身”得依靠“礼”。修以礼,礼是修身的基本方式。孔子便极重视礼在教育中的作用,《论语》中有多处关于孔子以礼教育弟子的事例。“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可见,孔子认为礼教是成人的标志,是立足社会之前的必修课,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故而“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者不可不学也……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摄”,“礼乐不可斯须去身”。
  孔子之后的儒家也把“礼”当作教育的一项内容。《汉书·艺文志》将《礼》经列于“六艺”之内:“六艺之文:《乐》以和神,仁之表也;《诗》以正言,义之用也;《礼》以明体,明者著见,故无训也;《书》以广听,知之术也;《春秋》以继事,信之符也。”成书稍后的《礼记·经解》也假孔子之口说道:“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敬庄重,《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儒家重视礼的教育作用的一个前提是人具有可塑性。人经过教育,是可以由恶至善的。还因为礼注重的就是对人内心的作用、人的内心修养,把行为的规范变成人内心的自觉信念,这正是教育之“本”。这种思想也正与儒家所提倡的“人道”思想相一致。
  儒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将人培养成“君子”。“君子”是人格圆满表现的理想人物,其中以德行为重。而“礼”是诸种德行中很重要的一种。《论语·卫灵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礼记·礼器》中也说:“礼也者,犹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又《左传·昭公七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君子既以德行为重,必重“行”甚于“言”,这也正符合了“礼”的精神。“礼者,履也”,其所重正在于“行”,就是切切实实地具体去做,“言而履之”,“践而行之”。
  《仪礼》所载的种种礼仪,在其内容上包括了儒家君子必须具备的“仁”“义”“忠”“信”等诸种品质。也即是颜渊所说的“约我以礼”的“礼”所包含的内容。
  正因为礼于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古代社会的官学中“礼”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早在商代学校的教学中就已有了礼乐的内容了。在西周时期,文化高度发达,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是中央官学,乡学是地方官学。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根据历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的记载,当时的“射卢”,即后世的“射宫”,是学习射箭和行大射礼的地方。习射和作乐舞都属大学的内容。乡学有“庠”“序”“校”等形式,其中“庠”“序”是举行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地方,当然也是学礼的地方。乡学中为学生演习乡射礼和乡饮酒礼的是本乡中德高望重的老人。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观礼而能守礼制,安名分,听教导,树立建功立业的思想,培养尊敬师长的品德。
  当时教学最基本的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在六艺中的地位最高,因而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又因为礼在许多场合如祭祀、朝会、征战、宴飨、婚丧等活动中,有着仪式的进退揖让,又必须配之以乐。礼乐相须为用,成为教育的核心。
  到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的著名的“孔门四科”,其所习之“礼”是指当时实行的各种礼典的具体仪式。其中音乐演奏以“诗”为乐章,诗、乐结合便成为各种礼典的组成部分。因此“从礼、诗、乐三者之相互关系上看,举行礼典需要诗、乐组成的音乐配合,那么在教学上也应以礼典演习为主体,三个科目中学诗、学乐是从属于学礼的”(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礼记·王制》云:“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可见“礼”一直是儒家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从西周到孔子,不论官学、私学在学校的设置、管理方面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特别是以“六艺”为中心的教育内容,奠定了中国二千年封建正统教育的基础,其影响极为深远,其中“礼”的教育更是儒家理想教育的必修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