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析《山海经》(40—51植物矿石与大事件)

 负鹏载舟 2015-07-20

解析《山海经》(40—51植物矿石与大事件)

(武陵老君2013-10-27 23:35:35)


    二、植物

    1、扶木——扶桑:《大荒东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

其叶如芥。”这里的扶木是扶桑树林,生长在落基山。

    2、甘柤——甘蔗:《大荒南经》记载:“有盖犹之山者,其上有甘柤,枝干皆赤,黄叶,白华,黑实。”在经中有许多地方记载着它的分布。

    3、甘华——香蕉:《大荒南经》记载:“东又有甘华,枝干皆赤,黄叶,”在经中有许多地方记载着它的分布。

    4、朱木——红树:《大荒西经》记载:“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枝干,青叶,名曰朱木。”这是指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

    5、若木:《大荒西经》记载:“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这是生长在非洲的一个树种。也可能是红树的一种。

    6、建木:《海内南经》记载:“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其名建木。”这是生长在中东的建木。《海内经》记载:“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这是生长在中美洲的一种树木,类似于椰子树一类的热带植物。但开黑色花朵的植物,现在是没有的,当时可能存在。

   

十二、山经植物分布

一)、乔木

1、桂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招摇山(南)、皋涂山(西)、

2、迷榖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                  功用:佩之不迷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招摇山(南)、

3、榖(楮)

现名称:构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大时山(西)、鸟危山(西二)、众兽山(西二)、莱山(西二)、阴山(西四)、申山(西四)、、鸟山(西四)、曹夕山(东二)、霍山(中)、箕尾山(中四)、良馀山(中五)、升山(中五)、谷山(中六)、廆山(中六)、铜山(中八)、衡山(中八)、仁举山(中八)、琴鼓山(中八)、涿山(中十)、前山(中十一)、丰山(中十一)、兔床山(中十一)、游戏山(中十一)、大支山(中十一)、声匈山(中十一)、龟山(中十二)、夫夫山(中十二)、真陵山(中十二)、阳帝山(中十二)、柴桑山(中十二)、

4、柞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大时山(西)、申山(西四)、首山(中五)、良馀山(中五)、升山(中五)、铜山(中八)、衡山(中八)、仁举山(中八)、琴鼓山(中八)、丰山(中十一)、大支山(中十一)、龟山(中十二)、真陵山(中十二)、

5、棪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堂庭山(南)

6、怪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猨翼山(南)、基山(南)、

7、梓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虖勺山(南二)、馀峨山(东二)、孟子山(东三)、纶山(中八)、大尧山(中八)、崌山(中九)、隅阳山(中九)岐山(中九)、丙山(中十)、翼望山(中十一)、朝歌山(中十一)、瑶碧山(中十一)、堇理山(中十一)、鸡山(中十一)、婴山(中十一)、卑山(中十一)、

8、枬

现名称: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虖勺山(南二)、石脆山(西)、天帝山(西)、翠山(西)、阳山(西二)、符惕山(西三)、敦薨山(北)、馀峨山(东二)、夸父山(中六)、纶山(中八)、朝歌山(中十一)、瑶碧山(中十一)、暴山(中十二)、

9、白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饴         功用: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可以血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仑者山(南三)

10、松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钱来山(西)、白於山(西四)、涿光山(北)、潘侯山(北)、诸馀山(北二)、咸山(北三)、谒戾山(北三)、荆山(中八)、骄山(中八)、大尧山(中八)、翼望山(中十一)、皮山(中十一)、祑山(中十一)、堇理山(中十一)、从山(中十一)、婴山(中十一)、

11、柏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白於山(西四)、涿光山(北)、丹熏山(北)、潘侯山(北)、诸馀山(北二)、咸山(北三)、谒戾山(北三)、讲山(中七)、荆山(中八)、骄山(中八)、大尧山(中八)、玉山(中八)、师每山(中八)、翼望山(中十一)、前山(中十一)、皮山(中十一)、祑山(中十一)、堇理山(中十一)、从山(中十一)、婴山(中十一)、奥山(中十一)、

12、文茎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实如枣                              功用:可以已聋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符禺山(西)、

13、棕

现名称:棕榈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石脆山(西)、天帝山(西)、翠山(西)、高山(西二)、符惕山(西三)、号山(西四)、涿光山(北)、敦薨山(北)、高是山(北三)、熊耳山(中四)、夸父山(中六)、暴山(中十二)、

14、杻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英山(西)、大时山(西)、数历山(西二)、钤山(西二)、申山(西四)、甘枣山(中)、陆山(中八)、女几山(中九)、崌山(中九)、岐山(中九)、玉山(中九)、葛山(中九)、繁缋山(中十)、涿山(中十)、丙山(中十)、丰山(中十一)、依轱山(中十一)、游戏山(中十一)、鲜山(中十一)、奥山(中十一)、几山(中十一)、风伯山(中十二)、即公山(中十二)、真陵山(中十二)、阳帝山(中十二)、

15、橿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英山(西)、羭次山(西)、大时山(西)、数历山(西二)、钤山(西二)、申山(西四)、涿光山(北)、历儿山(中)、陆山(中八)、女几山(中九)、丰山(中十一)、依轱山(中十一)、游戏山(中十一)、鲜山(中十一)、奥山(中十一)、阳帝山(中十二)、

16、箭

现名称:箭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英山(西)、竹水(西)、羭次山(西)、黄山(西)、翠山(西)、泰头山(北三)、蔓渠山(中二)、牡山(中四)、夸父山(中六)、暴山(中十二)、

17、

现名称: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英山(西)、牡山(中四)、求山(中十一)、暴山(中十二)、

18、桃枝

现名称: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嶓冢山(西)、骄山(中八)、纶山(中八)、龙山(中八)、高梁山(中九)、騩山(中九)、繁缋山(中十)、

19、钩端

现名称: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嶓冢山(西)、骄山(中八)、龙山(中八)、高梁山(中九)、繁缋山(中十)、

20、若

现名称:箬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槐江山(西三)、

21、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竹水(西)、羭次山(西)、黄山(西)、翠山(西)、高山(西二)、京山(北三)、虫尾山(北三)、泰头山(北三)、轩辕山(北三)、渠猪山(中)、蔓渠山(中二)、共谷(中六)、夸父山(中六)、荆山(中八)、大尧山(中八)、师每山(中八)、从山(中十一)、夫夫山(中十二)、暴山(中十二)、

22、盼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枳叶而无伤,木虫居之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浮山(西)、

23、棫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羭次山(西)、

24、檀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鸟危山(西二)、众兽山(西二)、莱山(西二)、白於山(西四)、景山(中八)、讙山(中八)、师每山(中八)、崃山(中九)、复州山(中十)、丙山(中十)、几山(中十一)、风伯山(中十二)、即公山(中十二)、尧山(中十二)、

25、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 阳山(西二)、

26、豫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 阳山(西二)、蛇山(中九)、玉山(中九)、

27、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中皇山(西二)、岷山(中九)、

28、沙棠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       功用: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昆仑丘(西三)、

29、?

现名称:        形态描述:员叶而白柎,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       功用:食之宜子孙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崇吾山(西三)、

30、嘉果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      功用:食之不劳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不周山(西三)、

31、丹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      功用:食之不饥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峚山(西三)、

32、丹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榖,其实大如瓜,赤符而黑理    功用:食之已瘅,可以御火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崦嵫山(西四)、

33、榣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槐江山(西三)、

34、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鸟山(西四)、姑儿山(东)、岳山(东)、煇诸山(中二)、谷山(中六)、大尧山(中八)、隅阳山(中九)视山(中十一)、鸡山(中十一)、雅山(中十一)、宣山(中十一)、衡山(中十一)、丰山(中十一)、夫夫山(中十二)、即公山(中十二)、柴桑山(中十二)

35、漆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号山(西四)、刚山(西四)、英鞮山(西四)、虢山(北)、京山(北三)、姑儿山(东)、熊耳山(中四)、翼望山(中十一)、

36、栎、杼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白於山(西四)、景山(中八)、勾祢山(中九)、

37、櫰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棠,而员叶赤实,实大如木瓜    功用:食之多力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中曲山(西四)、

38、机木

现名称:桤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单狐山(北)、大尧山(中八)、祑 山(中十一)、

39、桐

现名称:梧桐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虢山(北)、孟子山(东三)、条谷山(中五)、

40、椐

现名称:灵寿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虢山(北)、虎尾山(中十)、楮山(中十)、虎首山(中十一)、丑阳山(中十一)、龟山(中十二)、

41、樗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丹熏山(北)、灌题山(北)、岳山(东)、橐山(中六)、岐山(中八)、熊山(中九)、

42、桃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边春山(北)、岐山(东三)、孟子山(东三)、灵山(中八)、卑山(中十一)、

43、李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边春山(北)、岐山(东三)、孟子山(东三)、灵山(中八)、卑山(中十一)、

44、柘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灌题山(北)、发鸠山(北三)、姑儿山(东)、讲山(中七)、若山(中八)、彘山(中八)、师每山(中八)、琴鼓山(中八)、崃山(中九)、勾祢山(中九)、楮山(中十)、风伯山(中十二)、

45、刚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北岳山(北)、

46、?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柳而赤理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湖灌山(北二)、

47、三桑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洹山(北二)、

48、栒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绣山(北三)、蛇山(中九)、

49、?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杨,赤华,其实如枣而无核,其味酸甘,    功用:食之不疟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北号山(东四)、

50、芑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杨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实              功用:可以服马。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东始山(东四)、騩山(中九)、历石山(中十一)、暴山(中十二)、尧山(中十二)、柴桑山(中十二)、荣余山(中十二)、

51、桢木

现名称:女桢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太山(东四)、

52、栃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楝               功用:服之不忘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历儿山(中)、

53、雕棠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                    功用:食之已聋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少水(中)、

54、茇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                      功用:可以毒鱼。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柄山(中四)、

55、美枣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騩山(中三)、

56、槐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首山(中五)、条谷山(中五)、历山(中五)、

57、櫄木

现名称:椿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成侯山(中五)、婴 山(中十一)、

58、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廆山(中六)、熊山(中九)、风伯山(中十二)、即公山(中十二)、尧山(中十二)、真陵山(中十二)、柴桑山(中十二)、荣余山(中十二)、

59、

现名称:五倍子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橐山(中六)、

60、黄棘

现名称:            形态描述: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            功用:服之不字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苦山(中七)、

61、天匾             

现名称:          形态描述:方茎而葵状             功用:服者不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堵山(中七)、

62、蒙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    功用:服之不惑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放皋山(中七)、

63、帝休            

现名称:         形态描述: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       功用:服者不怒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少室山(中七)、

64、栯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叶状如棃而赤理         功用:服者不妒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泰室山(中七)、

65、帝屋             

现名称:        形态描述:叶状如椒,反伤赤实      功用:可以御凶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讲山(中七)、

66、亢木             

现名称:         形态描述:叶状如樗而赤实         功用:食之不蛊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浮戏山(中七)、

67、葪柏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     功用:服者不寒。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敏山(中七)、

68、橘

分布

地点及数量:

多:荆山(中八)、纶山(中八)、铜山(中八)、葛山(中九)、贾超山(中九)、洞庭山(中十二)、

69、櫾

现名称:柚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荆山(中八)、纶山(中八)、铜山(中八)、葛山(中九)、贾超山(中九)、洞庭山(中十二)

70、柤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纶山(中八)、铜山(中八)、葛山(中九)、贾超山(中九)、依轱山(中十一)、虎首山(中十一)、卑山(中十一)、雅山(中十一)、鲜山(中十一)、区吴山(中十一)、求山(中十一)、服山(中十一)、洞庭山(中十二)、

71、栗、芧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纶山(中八)、铜山(中八)、葛山(中九)、贾超山(中九)、兔床山(中十一)、

72、梅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灵山(中八)、岷山(中九)、崌山(中九)、岐山(中九)、

73、杏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灵山(中八)、

74、寓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衡山(中八)、石山(中八)、若山(中八)、楮山(中十)、

75、椒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琴鼓山(中八)、虎尾山(中十)、楮山(中十)、

76、楢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崌山(中九)、岐山(中九)、玉山(中九)、葛山(中九)、繁缋山(中十)、几山(中十一)、

77、棷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风雨山(中九)、

78、椫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风雨山(中九)、

79、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风雨山(中九)、

80、棃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洞庭山(中十二)

81、桓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祑 山(中十一)、

82、椆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虎首山(中十一)、丑阳山(中十一)、龟山(中十二)、

83、羊桃

现名称:        形态描述:状如桃而方茎             功用:可以为皮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丰山(中十一)、

84、桂竹

现名称:        形态描述:                          功用:甚毒,伤人必死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云山(中十二)、

85、扶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龟山(中十二)、

86、筀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丙山(中十二)、

87、箘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暴山(中十二)、

88、檿

现名称:山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阳帝山(中十二)、

二)、灌木

1、荆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虖勺山(南二)、小华山(西)、馀峨山(东二)、騩山(中九)、历石山(中十一)、暴山(中十二)、尧山(中十二)、

2、杞

现名称:枸杞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虖勺山(南二)、小华山(西)、馀峨山(东二)、

3、楛

现名称:苕条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上申山(西四)、潘侯山(北)、

4、榛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上申山(西四)、潘侯山(北)、

5、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北岳山(北)、

6、棘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北岳山(北)、尸胡山(东三)、升山(中五)、

7、薝棘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合谷山(中)、

8、芒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棠而赤叶                         功用:可以毒鱼。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葌山(中二)、

9、夙条         形态描述: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                 功用:可以为簳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休与山(中七)、

三)、草

1、祝馀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韭而青华                             功用:食之不饥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招摇山(南)、

2、萆荔

现名称:香草        形态描述:状如乌韭,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          功用:食之已心痛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小华山(西)、

3、蕙

现名称:香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天帝山(西)、中皇山(西二)、升山(中五)、

4、杜衡

现名称:香草        形态描述:其状如葵,其臭如蘼芜      功用:可以走马,食之已瘿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天帝山(西)、

5、虈

现名称:香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号山(西四)、

6、薰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    功用:佩之可以已疠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浮山(西)、

7、条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葵,而赤华黄实,如婴儿舌     功用:食之使人不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符禺山(西)、

8、条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                                   功用:食之已疥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石脆山(西)、高是山(北三)、

9、无条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槀茇,其叶如葵而赤背                       功用:可以毒鼠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皋涂山(西)、

10、黄雚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樗,其叶如麻,白华而赤实,其状如赭    功用: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竹山(西)、

11、蓇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蕙,其本如桔梗,黑华而不实  功用:食之使人无子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嶓冢山(西)、

12、菅、葌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天帝山(西)、吴林山(中)、洞庭山(中十二)、

13、女床              

现名称:女肠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鸟危山(西二)、

14、薲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葵,其味如葱                          功用:食之已劳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昆仑丘(西三)、

15、茆           

现名称:莼菜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阴山(西四)、

16、蕃    

现名称:青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阴山(西四)、                          

17、茈草

现名称:紫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劳山(西四)、敦薨山(北)、咸山(北三)、隅阳山(中九)

18、药           

现名称:白芷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号山(西四)、崃山(中九)、

19、芎

现名称:川芎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号山(西四)、绣山(北三)、洞庭山(中十二)、

20、华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单狐山(北)、

21、韭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丹熏山(北)、边春山(北)、北单山(北)、崃山(中九)、视山(中十一)、鸡山(中十一)、

22、薤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丹熏山(北)、崃山(中九)、

23、葱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边春山(北)、北单山(北)、

24、葵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边春山(北)、

25、藷藇

现名称:山药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景山(北三)、升山(中五)、阳华山(中六)、尧山(中十二)、

26、秦椒、芁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景山(北三)、成侯山(中五)、

27、芍药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绣山(北三)、条谷山(中五)、勾祢山(中九)、洞庭山(中十二)、

28、菌蒲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孟子山(东三)、

29、箨

现名称:         形态描述:葵本而杏叶。黄华而荚实           功用:可以已瞢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甘枣山(中)、

30、植楮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   功用: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脱扈山(中)、

31、天婴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龙骨                       功用:可以已痤。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金星山(中)、

32、鬼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         功用:服之不忧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牛首山(中)、

33、荣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              功用:食之已风。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鼓镫山(中)、真陵山(中十二)、

34、荀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    功用:服之美人色。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青要山(中三)、

35、葶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蘓而赤华                   功用:可以毒鱼。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熊耳山(中四)、

36、 、

现名称:山蓟,有苍术、白术二种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首山(中五)、女几山(中九)、尧山(中十二)、

37、芫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首山(中五)、

38、亹冬

现名称:天门冬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条谷山(中五)、鲜山(中十一)、

39、寇脱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升山(中五)、熊山(中九)、

40、蒐

现名称:茜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釐山(中四)、

41、萧

现名称:蒿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橐山(中六)、

42、苦辛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橚,其实如瓜,其味酸甘           功用:食之已疟。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阳华山(中六)、

43、焉酸

现名称:         形态描述: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鼓钟山(中七)、

44、 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                  功用:服之媚于人

                         (其状如,白华黑实,泽如蘡薁)                   (服之不眯)

分布地点及数量:

姑媱山(中七)、

有:泰室山(中七)、

45、无条        

现名称:           形态描述: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          功用:服之不瘿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苦山(中七)、

46、牛伤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根苍文       功用:服者不厥,可以御兵。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大苦山(中七)、

47、嘉荣         

现名称:          形态描述:生而秀,其高丈馀,赤叶赤华,华而不实      功用:服之者不畏霆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半石山(中七)、蛇山(中九)、葛山(中九)、杳山(中十一)、

48、少辛

现名称:细辛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浮戏山(中七)、蛇山(中九)、

49、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       功用:食之不愚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少陉山(中七)、

50、棃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叶状如萩而赤华             功用:可以已疽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太山(中七)、

51、 ,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     功用: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騩山(中七)、

52、菊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女几山(中九)、

53、空夺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崃山(中九)、

54、?

现名称:           形态描述: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         功用:可以走马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高梁山(中九)、

55、龙脩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贾超山(中九)

56、莽草,

现名称:           形态描述:                功用:可以毒鱼。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朝歌山(中十一)、

57、鸡谷

现名称:           形态描述: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    功用:食者利于人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兔床山(中十一)、妪山(中十一)、夫夫山(中十二)、

58、蘪芜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洞庭山(中十二)、

十三、山经矿物分布

一)、金属类

1、金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少山(北三)、敦与山(北三)、柘山(北三)、维龙山(北三)、乾山(北三)、帝都山(北三)、发丸山(北三)、谒戾山(北三)、沮洳山(北三)、藟山(东)、

多:招摇山(南)、尧光山(南二)、瞿父山(南二)、句馀山(南二)、成山(南二)、会稽山(南二)、洵山(南二)、鹿吴山(南二)、祷过山(南三)、丹穴山(南三)、非山之首(南三)、鸡山(南三)、仑者山(南三)、南禺山(南三)、泰冒山(西二)、薰吴山(西二)、皇人山(西二)、西皇山(西二)、符惕山(西三)、天山(西三)、翼望山(西三)、申山(西四)、英鞮山(西四)、中曲山(西四)、敦头山(北二)、梁渠山(北二)、洹山(北二)、归山(北三)、龙侯山(北三)、马成山(北三)、阳山(北三)、孟门山(北三)、虫尾山(北三)、彭山(北三)、泰头山(北三)、泰戏山(北三)、石山(北三)、栒状山(东)、诸绳水(东)、泺水(东)、独山(东)、泰山(东)、峄皋山(东二)、缑氏山(东二)、姑逢山(东二)、凫丽山(东二)、尸胡山(东三)、踇隅山(东三)、钦山(东四)、剡山(东四)、太山(东四)、发视山(中二)、豪山(中二)、鲜山(中二)、葌山(中二)、蔓渠山(中二)、宜苏山(中三)、鹿蹄山(中四)、白边山(中四)、槐山(中五)、阳虚山(中五)、缟羝山(中六)、瞻诸山(中六)、娄涿山(中六)、长石山(中六)、橐山(中六)、阳华山(中六)、景山(中八)、宜诸山(中八)、岐山(中八)、铜山(中八)、美山(中八)、灵山(中八)、石山(中八)、玉山(中八)、岷山(中九)、鬲山(中九)、隅阳山(中九)、首阳山(中十)、视山(中十一)、前山(中十一)、丰山(中十一)、堇理山(中十一)、高前山(中十一)、婴山(中十一)、倚帝山(中十一)、鲵水(中十一)、妪山(中十一)、鲜山(中十一)、皋山(中十一)、大支山(中十一)、求山(中十一)、杳山(中十一)、风伯山(中十二)、

2、赤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杻阳山(南)、英山(南)、末山(中七)、荆山(中八)、岐山(中八)、仁举山(中八)、玉山(中九)、騩山(中九)、葛山(中九)、虎尾山(中十)、翼望山(中十一)、雅山(中十一)、大騩山(中十一)、

3、白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杻阳山(南)、泾水(西四)、役山(中七)、岐山(中九)、风雨山(中九)、熊山(中九)、勇石山(中十)、瑶碧山(中十一)、

4、黄金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堂庭山(南)、皋涂山(西)、翠山(西)、凄水(西)、数历山(西二)、龙首山(西二)、众兽山(西二)、中皇山(西二)、槐江山(西三)、敖岸山(中三)、女几山(中八)、崃山(中九)、蛇山(中九)、勾祢山(中九)、复州山(中十)、历石山(中十一)、篇遇山(中十二)、云山(中十二)、龟山(中十二)、丙山(中十二)、夫夫山(中十二)、洞庭山(中十二)、暴山(中十二)、即公山(中十二)、尧山(中十二)、真陵山(中十二)、

5、银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大时山(西)、皋涂山(西)、数历山(西二)、高山(西二)、鹿台山(西二)、槐江山(西三)、铜山(中八)、洞庭山(中十二)、江浮山(中十二)、柴桑山(中十二)、荣余山(中十二)、

6、赤银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少阳山(北二)、

7、铜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少山(北三)、

多:松果山(西)、符禺山(西)、石脆山(西)、钤山(西二)、女床山(西二)、盂山(西四)、求如山(北)、浑夕山(北)、县雍山(北二)、诸馀山(北二)、钩吾山(北二)、咸山(北三)、阳山(北三)、轩辕山(北三)、柄山(中四)、姑水(中六)、玉山(中九)、丙山(中十二)、阳帝山(中十二)、荣余山(中十二)、

8、赤铜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京山(北三)、

多:羭次山(西)、小次山(西二)、白马山(北三)、涹山(中)、橿谷山(中)、鼓镫山(中)、昆吾山(中二)、蛊尾山(中五)、

9、铁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柘山(北三)、维龙山(北三)、乾山(北三)、

多:符禺山(西)、英山(西)、竹山(西)、泰冒山(西二)、龙首山(西二)、西皇山(西二)、鸟山(西四)、盂山(西四)、虢山(北)、潘侯山(北)、白马山(北三)、涹山(中)、泰威山(中)、密山(中六)、橐山(中六)、夸父山(中六)、少室山(中七)、役山(中七)、大騩山(中七)、荆山(中八)、铜山(中八)、玉山(中八)、、岐山(中九)、騩山(中九)、虎尾山(中十)、又原山(中十)、帝囷山(中十一)、兔床山(中十一)、鲜山(中十一)、求山(中十一)、丙山(中十二)、:风伯山(中十二)、洞庭山(中十二)、暴山(中十二)、

10、锡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槐山(中五)、

11、赤锡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龙山(中八)、婴矦山(中十一)、服山(中十一)、

12、白锡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讙山(中八)、

二)、玉类:

1、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少山(北三)、题首山(北三)、绣山(北三)、敦与山(北三)、柘山(北三)、维龙山(北三)、乾山(北三)、碣石山(北三)、帝都山(北三)、咸山(北三)、发丸山(北三)、、谒戾山(北三)、沮洳山(北三)、藟山(东)、

多:招摇山(南)、基山(南)、青丘山(南)、尧光山(南二)、瞿父山(南二)、句馀山(南二)、成山(南二)、会稽山(南二)、洵山(南二)、祷过山(南三)、丹穴山(南三)、非山之首(南三)、仑者山(南三)、南禺山(南三)、盼水(西)、翠山(西)、騩山(西)、钤山(西二)、薰吴山(西二)、皇人山(西二)、槐江山(西三)、蠃母山(西三)、符惕山(西三)、騩山(西三)、天山(西三)、翼望山(西三)、申山(西四)、鸟山(西四)、英鞮山(西四)、中曲山(西四)、崦嵫山(西四)、求如山(北)、带山(北)、虢山(北)、虢山之尾(北)、潘侯山(北)、大咸山(北)、浑夕山(北)、管涔山(北二)、少阳山(北二)、县雍山(北二)、诸馀山(北二)、敦头山(北二)、钩吾山(北二)、北嚻山(北二)、梁渠山(北二)、湖灌山(北二)、归山(北三)、龙侯山(北三)、马成山(北三)、阳山(北三)、教山(北三)、景山(北三)、虫尾山(北三)、彭山(北三)、泰头山(北三)锡山(北三)、泰戏山(北三)、石山(北三)、栒状山(东)、高氏山(东)、诸绳水(东)、泺水(东)、独山(东)、泰山(东)、峄皋山(东二)、缑氏山(东二)、姑逢山(东二)、凫丽山(东二)、尸胡山(东三)、跂踵山(东三)、踇隅山(东三)、钦山(东四)、剡山(东四)、太山(东四)、发视山(中二)、豪山(中二)、鲜山(中二)、葌山(中二)、蔓渠山(中二)、宜苏山(中三)、鹿蹄山(中四)、釐山(中四)、柄山(中四)、白边山(中四)、历山(中五)、缟羝山(中六)、娄涿山(中六)、密山(中六)、长石山(中六)、橐山(中六)、夸父山(中六)、阳华山(中六)、少室山(中七)、讲山(中七)、景山(中八)、骄山(中八)、女几山(中八)、宜诸山(中八)、岐山(中八)、灵山(中八)、玉山(中八)、岷山(中九)、、隅阳山(中九)、勾祢山(中九)、首阳山(中十)、视山(中十一)、游戏山(中十一)、婴山(中十一)、倚帝山(中十一)、声匈山(中十一)、杳山(中十一)、风伯山(中十二)、暴山(中十二)、真陵山(中十二)、

2、白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猨翼山(南)、英水(南二)、大时山(西)、鹿台山(西二)、小次山(西二)、丹水(西三)、桃水(西三)、申水(西四)、泾水(西四)、中曲山(西四)、鸟鼠同穴山(西四)、鲔水(北二)、洈水(中八)、蒲薨水(中九)、熊山(中九)、

3、苍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竹水(西)、胜水(北二)、贲闻山(北三)、孟门山(北三)、东始山(东四)、九水(中三)、超山(中五)、尸山(中五)、潐水(中六)、明水(中七)、婴梁山(中七)、

4、藻玉                   现名称:彩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泰冒山(西二)、

5、美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京山(北三)、

多:苕水(西二)、狂水(北二)、平山(北三)、景山(北三)、陆山(北三)、尸水(中五)、大騩山(中七)、騩山(中九)、即谷山(中十一)、妪山(中十一)、

6、瑾瑜之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泑山(西三)、

7、婴垣之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羭次山(西)、泑山(西三)、

8、 琈之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騩山(中三)、

多:小华山(西)、石脆山(西)、众兽山(西二)、刚山(西四)、敖岸山(中三)、箕尾山(中四)、首山(中五)、廆山(中六)、大苦山(中七)、敏山(中七)、陆山(中八)、若山(中八)、涿山(中十)、帝囷山(中十一)、帝苑水(中十一)、奥山(中十一)、、云山(中十二)、即公山(中十二)、

9、文玉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长留山(西三)、

10、水玉              现名称:水晶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堂庭山(南)、丹水(西)、时山(西)、环水(东)、碧山(东)、浮濠水(中四)、惠水(中六)、帝苑水(中十一)、

11、石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白马山(北三)、

12、璇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黄酸水(中五)、

13、 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谷水(中六)、湖水(中六)、

14、麋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大苦山(中七)、

三)、石类:

1、青雘         现名称:石青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青丘山(南)、成山(南二)、仑者山(南三)、骄山(中八)、宜诸山(中八)、岐山(中八)、美山(中八)、灵山(中八)、石山(中八)、师每山(中八)、、隅阳山(中九)、又原山(中十)、瑶碧山(中十一)、即谷山(中十一)、婴山(中十一)、鲵水(中十一)、衡山(中十一)、

2、丹雘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鸡山(南三)、丹熏山(北)、堇理山(中十一)、

3、丹粟         现名称:丹砂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英水(南二)、南山(西)、皋涂山(西)、凄水(西)、鸟危水(西二)、皇水  多(西二)、槐江山(西三)、洵水(西三)、雎水(中八)、徐水(中九)、

4、流赭                功用:以涂牛马无病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灌水(西)、

5、美赭、赭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酸水(北二)、景山(北三)、踇隅山(东三)、敖岸山(中三)、若山(中八)、仁举山(中八)、贾超山(中九)、视山(中十一)、前山(中十一)、皮山(中十一)、高前山(中十一)、求水(中十一)、柴桑山(中十二)、

6、青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皇人山(西二)、长沙山(西三)、槐江山(西三)、洵水(西三)、天山(西三)、泑山(西三)、谯明山(北)、葌山(中二)、白边山(中四)、阳华山(中六)、龟山(中十二)、夫夫山(中十二)、

7、青碧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绣山(北三)、

多:高山(西二)、泾水(西二)、带山(北)、少咸山(北)、狐岐山(北二)、虫尾山(北三)、碣石山(北三)、栒状山(东)、

8、碧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维龙山(北三)、

多:大次山(西二)、章莪山(西三)、洱水(西三)、石者山(北)、北嚻山(北二)、湖灌山(北二)、饶山(北三)、竹山(东)、碧山(东)、曰和山(中三)、傅山(中六)、光山(中八)、玉山(中八)、柴桑山(中十二)、

9、雄黄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天山(西三)、

多:高山(西二)、皇人山(西二)、长沙山(西三)、槐江山(西三)、洵水(西三)、泑山(西三)、中曲山(西四)、谯明山(北)、葌山(中二)、白边山(中四)、阳华山(中六)、洛水(中九)、龟山(中十二)、夫夫山(中十二)、

10、石涅、涅石           现名称:石墨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女床山(西二)、贲闻山(北三)、孟门山(北三)、风雨山(中九)、女几山(中九)、

11、砆石              现名称:武夫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会稽山(南二)、

12、博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漆吴山(南二)、

13、洗石              现名称:搓垢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钱来山(西)、

14、磬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小华山(西)、泾水(西二)、鸟危山(西二)、

15、礜石           现名称:硫砒铁矿石        功用:可以毒鼠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皋涂山(西)、

16、采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凄水(西)、

17、青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蠃母山(西三)、                       

18、硌石              现名称:大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上申山(西四)、                       

19、茈石              现名称:紫色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洱水(西三)、漨水(北)、瞻水(中六)、

20、汵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号山(西四)、甘水(中四)、柴桑山(中十二)、

21、文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神囷山(北三)、

多:漨水(北)、马成山(北三)、天池山(北三)、阴山(中)、牡山(中四)、县劚山(中五)、瞻诸山(中六)、瞻水(中六)、风伯山(中十二)、暴山(中十二)、

22、磁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匠韩水(北)、

23、涂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箕尾山(中四)、

24、礝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扶猪山(中四)、虢水(中四)、

25、礨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肥水(北三)、

26、石、美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王屋山(北三)、题首山(北三)、栒状山(东)、独山(东)、北姑射山(东二)、阳山(中二)、泰室山(中七)、彘山(中八)、皋山(中十一)、

27、箴石、瑊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高氏山(东)、凫丽山(东二)、葛山(中九)、

28、婴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燕山(北三)、

29、器酸                       现名称:           功用:三岁一成,食之已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条菅水(北三)、

29、瑶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章莪山(西三)、石者山(北)、饶山(北三)、竹山(东)、和山(中三)、傅山(中六)、

30、黄垩。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渑水(北三)、贲闻山(北三)、孟门山(北三)、葱聋山(中)、衡山(中八)、贾超山(中九)、尧山(中十二)、

31、垩、美垩、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大次山(西二)、朝歌山(中五)、常烝山(中六)、陆山(中八)、高梁山(中九)、蛇山(中九)、楮山(中十)、皮山(中十一)、鲵水(中十一)、

32、白垩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峄皋山(东二)、葱聋山(中)、衡山(中八)、杀水(中十一)、

33、琅玕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槐江山(西三)、

34、砥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苕水(西四)、灌题山(北)、锡山(北三)、葛山之尾(东二)、发视山(中二)、郁水(中八)、、师每山(中八)、高梁山(中九)、大騩山(中十一)、历石山(中十一)、江浮山(中十二)、鼓钟山(中七)、

35、白珠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楚水(西二)、

36、玄           现名称:磨刀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京山(北三)、

多:门水(中六)、

37、水碧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耿山(东二)、

38、砺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苕水(西四)、葛山之尾(东二)、阴山(中)、发视山(中二)、蛊尾山(中五)、郁水(中八)、、师每山(中八)、高梁山(中九)、江浮山(中十二)、鼓钟山(中七)、

39、 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葱聋山(中五)、

40、麋石          现名称:画眉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涧水(中六)、

41、栌丹          现名称:黑丹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涧水(中六)、

42、碧绿          现名称:孔雀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爽水(中六)、

43、鸣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共水(中六)、

44、帝台之棋、帝台之石    形态: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         功用: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

分布地点及数量:

有:休与山(中七)、

45、青垩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大騩山(中七)、

46、白珉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岐山(中八)、琴鼓山(中八)、岷山(中九)、鬲山(中九)、翼望山(中十一)、即谷山(中十一)、

47、封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若山(中八)、讙山(中八)、虎尾山(中十)、游戏山(中十一)、婴矦山(中十一)、丰山(中十一)、声匈山(中十一)、服山(中十一)、

48、洗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琴鼓山(中八)、

49、脃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皋水(中十一)、

50、痠石

分布地点及数量:

多:风伯山(中十二)、

    十四、《山海经》记载的事件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当时发生的时间,虽然记录的简单,但为我们了解那时的世界提供了窗口。我们也按时间顺序来一一了解这些事件。

    1、贰负与危杀 窳。

    贰负与危杀窳这件事情,在《山海经》中多处有记载,窳是什么?依据经中的记载,它是鳄鱼。贰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危是他的下属。两人决定对鳄鱼大肆捕杀,被中央政府知道后,将贰负与危处死。黄帝为什么对鳄鱼要如此的保护?而且还有医生救治鳄鱼的记载。难道当时就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不太可能。那么或许就是鳄鱼本身的商业价值,引起了贰负与危的大量捕杀,这种捕杀已经使鳄鱼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如果不处理,其他地方也会纷纷效仿,自然界的一些物种便要受到一场浩劫。因此中央政府痛下杀手,处死了这两的人,制止了这股风气蔓延。

    2、夸父逐日。

    蚩尤起兵造反后,身居蒙古一带的夸父,并没有及时与蚩尤合兵一处。这时蚩尤正是节节胜利,向中央政府所在地积极推进,可能认为胜利在望。派夸父去美洲收拾那些负责观测天文、制定立法的家伙。,这在当时可能是极其重要的一件事。收服和收拾了这帮小子,便可以是“上应天命”的名正言顺的取得中央的统治权。各地的人因为“天命”所归,便不会有太多的反对。是不是应天命,你自己说不好使,得从这些测“日”的人嘴里说出,才有可信度。夸父到了美洲,在禺谷,也就是落基山一带的观测基地,将他们全部拿下。

    回到大陆后,便想直奔黄河,与蚩尤一道消灭黄帝,夺回原本属于他们家族的统治权。这时,得到了蚩尤战败的消息。他感到单凭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打败黄帝的军队,便决定回自己的根据地,位于大泽附近的封地。在走到成都载天山,即蒙古东赛汗山时,被应龙的军队赶上。一场大战,兵败身亡于此。

    上面是《山海经》的记载,不知过了多少年,有位“二哥”知道了这段记载,望文生义的把“逐日”解释为“追赶太阳”。并将此段编为“夸父逐日”,后来的一些“小二”们对此不敢提出疑问,便添油加醋的一顿胡解释,实在不能自圆其说,便将其归入神话。也不想一想,即使你坐上火箭,能把太阳抓住吗?简直是弱智。不是说夸父弱智,是从古到今的这些“二哥”、“小二”们弱智。

    3、应龙杀蚩尤、冀州干旱。

    蚩尤的兄弟噎呜是末代的炎帝,黄帝推翻了他以后,当上了中央政权的“老大”。将噎呜的父亲封为后土,将蚩尤封为风后。夺了人家的位置,有封其父、兄为重臣,黄帝不是有病吗?其实他一点病也没有。这完全是做给别人看的,既可以显得自己仁义、宽宏大量、唯才是用,又可以收买天下的人心,何乐而不为?这时的句龙氏已经进入老年时期,也兴不起什么大风浪。黄帝对此并没有掉以轻心,他让自己的手下应龙时刻准备着。

    蚩尤耐不住了,开始反叛,这正中了黄帝的下怀。虽然黄帝早有准备,但蚩尤也不是吃干饭的,从美洲一直打到现在河北的地方。应龙的军队节节败退,在冀州两军形成了相持的局面。当时也有很多人不满或看穿了黄帝的用心,站到蚩尤一边,帮助他一起进攻黄帝,风伯、雨师便是这类的人。在改朝换代时,总有人怀念旧政权的好处。一部分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新政权的建立使他们失去了很多东西,自然心中不满,一旦有人挑头兴风作浪,便会跟着推波助澜。一部分属于记性不好的,当旧政权灭亡了一段时间以后,对其的坏处逐渐开始淡忘了,记住的大多是好处。并拿旧时的好处与现时的坏处相比,这是人之常情。现在也是一样,我们身边也有许多人怀念计划经济是的公费医疗、免费教育,同时还想拥有今天的生活水平。

    应龙这时唯一的方法是想用水来阻止蚩尤的进攻,他开始在某条河蓄水,以便给蚩尤来个“水淹七军”。蚩尤那边发现了他的意图,开始玩起了气象战,制造了狂风暴雨。应龙的蓄水计划趋于破产,恐怕还反受其害。这时,黄帝的‘秘密军团’出动了。这是由他女儿魃负责组建的部队,而且是气象战的高手,结果蚩尤大败,逃回美洲。

    应龙开始全面反攻,先杀了夸父,又追到美洲,在凶犁土丘彻底消灭了蚩尤。

    这场大战中的气象战玩过了头,引起了冀州干旱,人们把罪过都记在了魃的头上。以至于后世一出现干旱,就要进行驱逐魃的仪式,认为是她捣的鬼。

4、少昊培养、教导颛顼。

    蚩尤被平定以后,少昊被封于美洲,负责天文立法,及美洲到南太平洋一带的管理。颛顼是黄帝的曾孙,是黄帝另一个儿子昌意的孙子。很早便被封国,又被选为第三代接班人,加以重点培养。先期,颛顼意识不到重要性,学习抚琴等一类音乐方面的东西。到美洲经过少昊的一番痛陈革命家史及历史责任感的教育。颛顼立马放弃了那些与从政无关的东西,把精力完全用在学习“使江山永不变色”的东西上。后来有从师于伯夷父,为继续家族执政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孟翼攻颛顼。

    孟翼是某一部落的首领,至于因为什么,如何同颛顼进行的战争?无据可查,只知道有这件事。

    6、弃任后稷。

    帝俊当政时期,遇到了有邰氏的女子姜原,两人春风一度,珠胎暗结。姜原并没有和帝俊生活在一起,仍在自己家族中生活,估计也没有什么明媒正娶之类的,不过是逢场作戏而已。婴儿出生后,胎衣包在外面。姜原感觉生了个怪物,便把他丢到野外、冰上。丢了几回,每次都有奇异的现象发生。丢在道上,牛马都躲着走。丢在冰上,许多鸟都飞来保护他。姜原一看,自己是生了个活祖宗,赶紧抱回来好好抚养,在也不敢有丢弃的念头了,为此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弃。其实这都是传说。历史上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某一人在某一方面有了成就,他母亲、父亲以前的哪些事情通通的被美化一番,或编造出一些神话以证明他们是“上应天命”,直到现在还有许多人专门靠这种本事活着。

    其实只要是一个母亲,谁会抛弃自己个骨肉?有,但是少数。一部分是当时动了念头、付诸了行动,但马上知错就改了,姜原就是这种类型的,她害怕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不过后来的历史如何美化,弃是非婚生子女着一点是肯定的。至于他是不是帝俊的儿子?《山海经》上说是。帝俊知道不知道有这个儿子?《山海经》上没说。我也不知道。

    弃一直在他外公家长大,受没受到过歧视?不知道。反正《山海经》记载他有个弟弟台玺,没说是帝俊的儿子,也没说不是。当时若是走婚?对一个天下的统治者不大可能,不去探讨这些了。弃的玩法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他喜欢种些这个、种些那个。从小的习惯和兴趣,使他在种植方面造诣很高,成就不小。到了尧时,他已经相当有名气了,被任命为后稷,负责发现和培育各种农作物种子,并推广种植方法。只有采用先进的方法,才能得到更高的产量。他在这方面为当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7 西方、中东大水。

    颛顼时代,全球的气候在逐渐变暖,北方的风暴活动频繁,造成气候异常。结果是西方和中东一带海平面上涨,处于洪水的威胁中,许多动物的习性都被迫改变了。见《海外西经》“有鱼偏枯”节。

    8、十日炙杀女丑、羿杀凿齿。羿射十日。

    十日是帝俊与羲和的十个儿子,帝俊在位七十年,生十个儿子也不多。这些人长大后自然是去负责天文与历法的工作,这是要掌握在当权者自己亲属手中的工作,在外人手自然是不放心的。这些小子长大后,逐渐开始胡作非为起来,他爹是总统,谁也不能把他们如何。帝俊死后,这些小子依然恶习不改,还认为他爹是总统,这时的总统已经是尧了。这些小子以测日为名,到了女丑部落居住的地区,竟然把女丑的首领活活的用火烤死了。女丑部落本身就不是好战的部落,只好迁离故土,远走他乡,去了现在的堪察加半岛。

    尧知道了这件事,决定收拾这帮小子。如果不收拾,天下非乱了套不可。他马上派羿带人去执行这个任务。

    羿是帝俊时的大将,帝俊还赐过他弓和箭,他是出名的神箭手。在帝俊晚年,凿齿等叛乱,都是命丧在他的箭下。十日的恶行,他也应该是知道的,碍于帝俊,他也不好做什么。这回新总统下了令,他立刻出兵收拾这帮小子。这次他是一点不惯病,帝俊与羲和的十个儿子全被他结果了,这就是“羿射十日”。

    后来为什么成了“后羿射日”,原来在夏朝有个哥们儿箭射的也不错,羡慕以前的射日英雄羿,便自己也起了这个名字,历史上称他为后羿。后来人们把他们弄混了,反正都是几千年前的事儿,一般人谁还去分谁是谁。为什么羿消灭的是为非作歹的帝俊的十了儿子,变成了射十个太阳呢?这也是那些“二哥”、“小二”们的功劳。

    9、鲧攻程州、鲧窃息壤。

    尧当政后期,全球爆发了大水,许多地方被淹没,当时应当是泽国一片。各地向中央告急,中央必须作出决定,这是舜相当于‘总理’的身份,他征求了其他人的意见。便派鲧带人去各地治理洪水。

    关于鲧的身份,《山海经》记载的有点乱。在《海内经》中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黄帝以后有少昊、颛顼、帝喾、帝挚先后执政,大约有二百多年的时间,时间上说不过去。其他书上说他是颛顼之子,这在时间上勉强说的过去,反正是细枝末节,过多的纠缠也没有什么意思,重要的是他做过什么。

    他治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全大局,他的作法就是不听话的就消灭。于是有了“鲧攻程州之山”的记载。他付出的努力还是阻止不了大水的上涨,于是他打起了战略储备物质——“息壤”的主意,其他的书上记载还有“息石”。他不请示领导,便私自决定使用这些东西来拦河筑坝。这里有一点需要澄清的,“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中的“窃”,是私自决定使用的意思,不是那些“二哥”们解释的偷盗的意思。

    “息壤”和“息石”是什么东西?“息”本身就有停止的意思。“息壤”就是能抗的住水冲刷的土壤,而不象其他的土壤经不住水的冲刷,这应当是相当于现在的水泥一类的东西。而不是“二哥”们解释的能不断生长的土壤。

    鲧工作了数年,但成果并不大。这时原来的“总理”已经担任了“总统”,他就是舜,由于鲧私自使用战略物质、藐视领导、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却无成果,早已引起了舜的不满,便找个理由把舜判处了死刑。

    干的不如看的,干的越多出的错误也越多,这是常理。在现在也是一样,遇到一件事情,不是齐心协力的帮助具体工作的人想办法,使事情完成的更好。漠不关心还是好的,最可恨的就是那些指手画脚、专挑毛病的人。别人干时他们说,让他们去干,又没有那个能耐。中国自古以来这样的人太多了,如果没有他们,中国发展的会更快。

    10、大禹治水、禹攻共工国、禹攻云雨、禹杀相柳,建造埃及金字塔。

    舜把鲧杀了,显示了自己的权威,但治水这件事还得去干?全球的大水不会因为鲧的被杀而自动消失。舜找了好多人,有鲧的前车之鉴,估计没有人愿意去干这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只好又让鲧的儿子禹去干这件事。

    大禹似乎是没有推辞,一方面可能是他品格高尚为天下苍生着想,另一方面也可能有自己的打算,完成了这件事会赢得民心,同时对自己的势力扩大有好处,他的儿子启已经在大夏经营自己的根据地。任何人做事都是有目的的,大公无私的人是没有的,公而忘私的人倒是有,但合理合法的公私兼顾的人才是最聪明的。大禹就是这类的人。

    他吸取了鲧的教训,改变治水的方法,由堵改为疏。但在手段上丝毫没有改变,对于不听调遣的各国,坚决的消灭。于是有了经中记载的禹攻共工国、禹攻云雨、禹杀相柳。

    相柳就是撞到枪口上的,他在埃及的势力很大,成了老大,一副不服天朝管的样子。以前的统治者大概对他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大禹却毫不犹豫,坚决予以收拾。杀了相柳以后,并在当地修建了八座金字塔,分别以喾、尧、舜、丹朱命名。这使大家都感到舒服,也充分显示了大禹的智慧,这一点比他爹强多了。

    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治水取得了成功,也赢得了人心,后来顺利的登上了‘总统’的位置,为启开创家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竖亥测量大地。

    大禹登上帝位以后,大地在逐渐恢复生机。各地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的变化,民的迁移,中央政府需要对这一切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以此制定对各地的税收。于是大禹决定开始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普查,竖亥被任命为这次普查的总负责人。这是因为有了这次普查,才有了《山海经》。

    12、夏启三嫔于天、夏启儛九代于大乐之野。

    启在位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不到十年,但他即位后,三次回到自己的故乡大夏——希腊。将“九辩”、“九歌”“九招”等乐曲从那里带回中土,同时也将马术表演带到那里。反正在当时的文化交流是相当多的,至今楚文化中还有许多希腊文化的影子,也有人认为俩种文化为同一文化。

    13、修鞈杀绰人被流放。

    这是夏朝的事情,修鞈是禹的曾孙,但不是启这一支的,也算是皇亲国戚。但他杀了绰人,不是杀了一个人,而是两个部族发生了战争。为了全国的稳定,你是皇亲国戚也不好使,更何况你是远亲。具体因为什么,不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修鞈这一族被全部流放到北方。

    14、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形天与帝争神。

    这已经不属于《山海经》那时代的事情了,是后人添加进去的。实际情况是桀的大将夏耕在战斗中被斩。夏朝的遗民,不满成汤,将夏耕的形象不断的夸大。后代的“二哥”们便捕风捉影地渲染为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的形天形象,于是有了“形天舞干戚”一说。

    15 有易杀王亥。

    这也不属于《山海经》那时代的事情,同样是后人添加进去的。《竹书》记载:“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师河伯以伐有易,遂杀其君绵臣也。”虽然你是头,但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有血性的人还是不少的。这是事情的来龙去脉,《山海经》中并没有记载这些,只是说“有易杀王亥”并编造了其他的理由,主要是怕有损帝王的形象。

  《海经》部分记载的主要事件就是这些,它本来就不是一部专门记录历史的书,上面这些在经中只是为某些地理或民族迁移所做的简要说明而已。《山经》中记载的事件如下:

    16、鼓与钦杀江,被处死。

    鼓是座落在钟山的“发电厂”总负责人烛龙的儿子,由于老子在这一带很好使,众人都给面子,这小子也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不知道江是得罪了他,还是不给他面子,他伙同钦在昆仑山把江给杀了。昆仑山是黄帝的老窝,江是个黄帝办事的人。这下子搂子捅大了,他爹也救不了他,这两小子在家附近被正法了。这样的人从古到今多的是,死是他们最好的归宿。这件事记载在“西次三经”。

    17、女娃游东海、精卫添海。

    不知道是那一代炎帝的女儿,叫女娃,她的封地在发鸠山。大概是住的太久了,这里的一切对她来讲,不再有新鲜感了。大概是常听说东海一带风景比较好,便在某一天,或是自己组织团,或是随别人公出,去旅游去了。到了那里,居然乐不思蜀,住在那里在也不回来了。有种说法是她去的地方,现在叫斐济。他老爸那她也没办法,女儿嘛!谁的女儿还不宠着点?炎帝家有了这件事,负责记录的人赶忙记上一笔,“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后来的“二”们便把溺解释成了“淹死”,一个少女的生命便在他们的嘴里被葬送了。

    有一点,我弄不明白的是,“溺”还有“便溺”的意思,他们怎么不说是“去东海上厕所后,就没回来”呢?

    十五、现代之谜寻踪

    现代的不少自然之谜可以在《海经》部分找到答案,关于文化的谜团见“三、民族演变”。下面我们对此一一进行解析:

    一)有没有其他的人种

    在《山海经》中记载的人种共有六类:

    1、现在的人类,细分为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

    2、大人,身高是现在人类的两倍以上,

    3、小人,身高为不足一米到现在人类身高的1/4左右。

    4、羽民,身上长有羽毛的居民。

    5、卵民,即半胎生、半卵生的民族。

   6、氐人,半人半鱼的人种,也就是美人鱼。

    至于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人种,他们是如何进化出来的?《山海经》没提到,我也不知道。不仅是我,连现在的生物学家也没弄明白,现在他们提出的都是“假说”和“猜想”,经不起仔细的推敲。进化论如此,其他理论也是如此。但上面提到的六种人种,在这个星球存在过,也许还一直在生存。你和我要证据,没有。我只能告诉你,《山海经》上记载过。你不信,我也没要求你非得相信,这些事情本来就是仁者见人、智着见智的。关于这些记录的归纳见“三、民族演变”。

    二)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出自谁的手?

    1722年荷兰人罗赫芬在南太平洋探险时,发现了一个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小岛,他给小岛起名为复活节岛。他发现岛上覆盖着厚厚的岩浆和火山灰,自然环境极差。但在岛屿周围沿海的地方有300多座巨大的石头平台,每座台上都有数量不等的巨大的石像。一般为4——6座,最大的平台并排摆的15座,它们中最大的重量超过80吨,有些石像还带着石帽,石帽最小的重量也有2.5吨。他们是谁制作的,又如何运到远处的安放的地方?成了一个谜。

    在这些巨人石像的后颈部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罗赫芬也记载,他们在石像的附近看到过刻满奇异图案的木板,人称“会说话的木板”。后来去岛上的欧洲传教士将这些木板看作是异教徒的东西,将他们统统的烧掉。只有一个当地的渔民抢下了25块木板,将他们钉成一条船,逃到海上。后来这25块木板被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收藏。这些木板长2米,两边用鲨鱼牙或坚硬的石头刻上方形图案,如鱼、鸟、草木和船浆等,也有一些几何图形,这些图案是不是文字,写的是什么,谜底至今没有揭开。

    这些作品是《大荒东经》记载的“大人”所为。《大荒东经》记载“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人踆其上,张其两耳”。复活节岛是“大人之市”的所在地,他们住在巴西。这里只是他们的一处工作场地。至于他们为什么制造这些东西,目的是什么?只有去向那些木板讨教了,那上面的图案应该是早于甲骨文的文字的象形文字。

    三)英格兰巨石阵是干什么用的?

    在英格兰西部希尔兹伯里的平原上,有一处巨大的石柱群。石柱由巨大的条石制成,其中有些石柱顶之间还横架着大石板。主体的石柱与石柱之间,用弧形拱石相连的几个马蹄形构成的一个大大圆圈,连接处有石榫。圈内又包括两个类似的小圆圈。使用的石块是经过打制的巨形沙岩,每根石柱高4米,宽2米,厚1米,重达25吨。两根最大的拱门石柱重达50吨。圈外有直径达90米的沟壑圈、土岗圈和由56个灰坑群组成的灰坑群圈。

    美国天文学家豪金斯记过计算发现56个奥布里坑的排列与日食、月食的活动有惊人的对应关系,共有24条联线与日月对应。他还找到了具体的运算方法,通过变换坑位来达到对日月的跟踪和观察。

    豪金斯的结论没有错,这里是研究日月星辰运行规律的古天文台,叫吴姖天门。《大荒西经》是这样记载的:“吴姖天门,日月所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它是颛顼时代建造的,当时的天文台台长是噎。

    四)埃及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

    在埃及现在已经发现了共有80多座金字塔,其中最壮观的是胡夫金字塔,塔身用230万块巨石砌成,平均每块重10吨,石块之间不用任何粘着物,而是由石与石之间相互叠积而成,人们甚至很难将很薄的刀片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关于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历来的说法是十万奴隶用三十年等等,还被写进了历史教材。可是法国化学家大卫杜维斯通过化验金字塔的石块发现,这些石块不是天然石料,而是含有丰富贝壳石灰矿的土加以搅拌,浇注而成的。同时他还发现在一块石头中,竟然有一绺一英寸长的人发。

    美国的化学家也证明这些石块是在现场浇注成的,方法是把把半流状的石灰粉浆,与矿物质粘合剂混在一起,浇入木模中形成的。因而石块中含有矿物质和气孔,这在当地的天然石块中是没有的。

    在《大荒北经》有如下的记载:“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海外北经》记载:“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海内北经》记载:“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这些记载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金字塔用的石块是浇注而成的。三仞三沮就是就地挖土,多次搅拌。二这里的部分浸渍他是大禹带人建造的。

    五)狮身人面像

    在齐夫林金字塔的一角,延伸出一座狮身人面像。它高22米,长57米,是用整块石头雕成的。在像的后面看没有狮身,没有腰,以及后腿,它的名字叫“斯芬克斯”。

    上世纪人们发现在齐夫林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底部有一条通道相连接,由于年久风沙压埋,顶部坍塌,只剩下两面墙。

    这座金字塔就是《海外北经》记载的“共工之台”,狮身人面像应当是蛇身人面像。经中是这样记载的“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狮身人面像是蛇首,通道是蛇身。

    六)尼加拉瓜的金字塔

    上世纪90年代,尼加拉瓜的报纸披露在它的中部,距首都马那瓜250公里的圣拉斐尔地区,有一组金字塔,可能是玛雅时代的建筑物,他们已经在这里沉睡了3000多年之久,不知何故,这一发现却被保密了32年。这一组金字塔共有6座,呈L状,最大的高约4.5米,宽32米,长53米。它们虽然不及埃及金字塔群那样宏伟壮观,其历史价值也许并不亚于前者。

    关于这里的金字塔在《山海经》中早有记录。《海内经》记载:“(地缭)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关于金字塔其实一点也不神秘,现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许多金字塔,在中国也有不少。现在称它们为“金字塔”,当时的名称是“台”、“丘”。由于各地建筑材料的不同,有的保存下来了,有的消失了。在中国境内的用土建造的居多,因此没有保存下来,鹿台、演易台同样都是金字塔,各地建造的式样不同而已。

    十六、《山海经》留给我们的谜

    帮助我们解析了现在的部分自然、文化谜团,但《山海经》本身又留给我们许多的谜团。下面是我在研读《山海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一、《山海经》是用什么样的文字记录下来的?

    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在此之前有没有文字?有是肯定的。是什么样的文字?其他书上提到黄帝命仓颉造字,是什么样的文字?在复活节岛巨人像留下的木片中有些蛛丝马迹,可能那上面的方形符号便是最早的汉字。《山海经》最早的版本可能是用那样的文字记录下来的。当然这些只是猜想,并没有看到那些文字的模样,需要有人破解后才能知道。

    二、《山海经》是用什么记录下来的?

    最早用于记录的是龟甲、兽骨,还有没有别的东西?有是肯定有的,木板是其中的一种、动物的皮也是用来记录的,还有泥版等等。但最早的《山海经》是用什么记录的?有人说是通过口口相传,这绝对不可能的。因为当时还有图,图是无法口口想传的。用动物的皮张和木片记录的可能性较大,这也只是猜测。

    三、建木是那种植物?

   对于其他的植物记载,如何解释都可以,惟独对建木例外,《海内经》记载这种植物的花是黑色的。黑色花朵的植物现在是不存在的,那时真有?如果用紫色来解释这个“玄华”,它前面已经有“紫”字,显然解释不通。据经中记载这种植物生长在尼加拉瓜一带,是木本,是树。

    《山海经》的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此,初读此书并不觉得难。除了一些不常用的字以外,并没有什么,它的古文难度并不高。但一读进去便感到里面的奥妙,问题接踵而至,想通了一个,有扯出一堆。这点与围棋有点像。

    我从来就不是个钻牛角尖的人,整理出这些东西是我读《山海经》的心得,与有缘者一同分享。人生是五彩的,除了《山海经》还有许多其它的事情要做,在此写上几笔,算作告一段落。再见了,《山海经》!

 

解析《山海经》(3)

解析《山海经》(11)
解析《山海经》(12)
解析《山海经》(13)
解析《山海经》(14)
解析《山海经》(15)
解析《山海经》(16)
解析《山海经》(17)
解析《山海经》(18)
解析《山海经》(19)
解析《山海经》(20)
解析《山海经》(21)
解析《山海经》(22)
解析《山海经》(23)
解析《山海经》(24)
解析《山海经》(25)
解析《山海经》(26)
解析《山海经》(27)
解析《山海经》(28)
解析《山海经》(29)
解析《山海经》(30)
解析《山海经》(31)
解析《山海经》(32)
解析《山海经》(33)
解析《山海经》(34)
解析《山海经》(35)
解析《山海经》(3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