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一周一点平公共号 我们习惯于把文化不自信解读成无限贬低自己的同时,在西方文化面前五体投地。不过,不自信的表现未必是全盘西化,过度的“捍卫”,其实也是另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贾玲道歉了,节目暂时停播了,喧闹的花木兰事件暂时落下了帷幕,我们也终于知道了还有一个叫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的组织,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仍然没有任何百度这个组织的欲望。 除了某些刷存在感的人之外(因为这些人没必要关注),不得不说,的确有一部分人,确实把自己摆在了道德制高点,希望捍卫传统历史文化的精神。我们很难用一些负面的词汇来评价这种做法,但或多或少都能从中看到另一种文化不自信。 这是一个简单的逻辑,如果足够自信,就不会在一个不温不火的综艺节目面前草木皆兵,更不用把一个不那么起眼的小品拉出来当靶子,杀一儆百。比如一个人很矮,如果他特别介意被人说矮,这就说明他对自己的身高完全不自信;比如笔者皮肤很黑,但是朋友拿这个调笑时,我只会更死皮赖脸,就是这个道理。 巾帼英雄被改成胸无大志、贪生怕死的傻大妞,之所以引起一些人的厌恶,并且被冠以“误导群众”的罪名,正是因为我们对这个形象在民众心中的地位没有信心,对我们多年的文化教育没有信心。 问题来了,这种不自信来自哪儿?我们可以试着给出一种可能:它来源于被神化了的传统文化。 我们习惯于神话那些正面的历史人物,这些人无比完美,忠君报国、聪明勇敢、刚毅果断,汇集了我们几乎所有的美好想象。这种神话被当作骄傲并世代相传,我们以为它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然而但凡有点儿风吹草动,就必须把它保护得严严实实,生怕它受一点儿伤害。为什么?因为神话终究是神话,一不小心,就有破灭的危险。 姑且不说压根无从考证的花木兰,哪怕是岳飞、文天祥这些确定存在的历史人物,我们仍然要赋予其一种神话,在这个神话里,他们的悲剧命运,在于昏庸的统治者,在于无法阻挡的历史进程。这些人本身是完美无瑕的,不容许半点戏说,更不用说质疑。 然而,在把这些传统文化神话之后,我们实际上是心虚的,因为这些终究不是确定的事实,或者只能说是部分事实。正是这种心虚,造成了不自信,进而导致了过度“捍卫”。只能说贾玲刚好撞在了心虚的枪口上而已。 这样看来,刚刚上映的《大圣归来》也危险了,唐僧岂能是那么一个爱流鼻涕的小屁孩儿?不知道会不会有某唐僧文化研究中心出来要求导演道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