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一生

 遨游. 2015-07-21

 潘天寿抗日战争时期来昆 曾住在翠湖北路

  2004年5月,在北京中贸举行的春季拍卖会上,有一幅《松鹰图》格外地引人注目,成为了各路收藏家的竞拍焦点,在一番连续加价后,这幅《松鹰图》最终以88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这幅《松鹰图》就是出自潘天寿。为什么潘天寿的作品变得如此奇货可居?为什么会在艺术品收藏界成为炙手可热的珍品?他的画作又有着什么样的独到之处呢?这位潘天寿究竟是什么人?今日的百年报道,特为读者揭示国画大师潘天寿的一生。

  抗日战争爆发几经辗转到昆明

  1937年,由于日寇侵华,许多原本在内陆大城市的学校为了逃避战乱,纷纷搬迁到了云南。1938年,日军进攻武汉,威胁长沙,搬迁到长沙的杭州国立艺专不得不迁往昆明。

  在国立艺专任教的潘天寿匆匆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到了岳父家后,准备从浙江金华出发,乘坐火车到昆明。但是,由于日本飞机的轰炸,铁路被炸断,潘天寿只好搭运盐的汽车经柳州、南宁、到达越南的河内,又从河口乘滇越铁路火车。到达目的地昆明,几经辗转,潘天寿到达昆明时已经是1939年了。

  国立艺专到昆明后最早的安身之处是文林街上的昆华中学。但是由于校舍的问题,艺专又迁入了昆明市区内的兴隆街昆华小学。当时,因为条件的限制,艺专的师生住处分散,昆明市内的大兴街、兴隆街、金牛街都有艺专学生的宿舍,潘天寿则居住在翠湖北路的宜孝巷。当时的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一次,艺专的一名女同学在上学的途中遇到了匪徒,不但衣服被剥光了,就连油画管也被匪徒误认为是牙膏而抢去。潘天寿知道后悲愤交加,在端午节登西山时从来不喝酒的潘天寿一杯接一杯地喝,喝醉后在西山上写了一首五律诗:苦雨无佳节,相酬意倍亲。天酣宜死醉,海渴任扬尘。眉鬓师陈老,江山血战春。卿云应有旦,迟我古虞民。

  国立艺专搬到昆明没多久,昆明的巫家坝机场就遭到了日本飞机的轰炸,艺专只能又搬到了位于滇池东南岸的安江村,这个偏僻的山村依山傍水,风景极佳。

  从小就喜欢临摹在上海求师于吴昌硕

  潘天寿1897年出生于浙江宁海,原名天授,字大颐,号阿寿。1903年,入村中私塾读书。文章日课之外,还喜欢写字,尤其热心于临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插图。1910年春,入县城正学小学读书,接受西式学校教育,课余喜爱书法、绘画、刻印。在县城纸铺购得《芥子园画谱》及数本名人法帖,成为他自学中国画和书法的启蒙教材,从此立志毕生从事中国画。

  潘天寿的出身很贫苦,他在农村干过农活,下过田,砍过柴。1915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取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赴杭州就读。1922年春,到浙江孝丰县(今安吉县)高等小学教书。1923年春,任教于上海民国女子工校。1923年夏,兼任上海美专中国画系国画习作课和理论课教师。结识了吴昌硕、王一亭、黄宾虹、吴茀之、朱屺瞻,画风向吴昌硕*近。

  潘天寿在上海期间主要求师于吴昌硕,他经常利用教书空余到吴昌硕处,听他指点。潘天寿学习很用功,二十几岁就开始写《中国绘画史》。吴昌硕因此很器重他。潘天寿为人正直,生活节俭,直到晚年都是这样。他也很少卖画,一味搞学问和画画,他在艺术上非常严谨。

  浙派画家重骨气,其作品一般都是剑拔弩张,锋芒毕露。但潘天寿笔墨有力度而内涵,他有个图章,自嘲“一味霸悍”。他的作品又与某些文人画不一样,他从不游戏笔墨,而是非常严谨,因为他的气质是这样,对什么事情都很严谨,写诗时每个字都反复推敲。他有时一幅作品画很长时间,下笔考虑很久,这与他的文人气质和人品是一致的。后来他一直在杭州的国立艺专教国画。1971年9月,潘天寿在杭州逝世。

  绘画的风格特点 “大、重、奇、工”概括

  对潘天寿先生绘画的主要风格特点,有的评论者认为可以用“大、重、奇、工”四字来概括。大,指大气磅礴,不是小手小脚的;重,是指有分量,不轻浮;奇,指奇特,但奇而不怪;工,指功夫深,严谨精微而没有雕琢的痕迹。用“高风峻骨”四字,似乎更能恰当地概括潘天寿先生绘画艺术的壮美基调。潘天寿绘画的这一艺术基调,可以说是传统绘画重骨气的审美趣味的继承和发展。

  五代荆浩曾说:“生死刚正谓之骨,迹画不败谓之气。”“骨”,乃指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而成的刚劲结构,是实体;“气”,乃指这刚劲的实体中到处流贯的生命活力和对人的精神的强大作用。潘画中的“骨”坚强无比,而“气’则极为浩大而刚正,于是就形成了其作品的高风峻骨的壮美艺术基调。这种艺术基调又是和画家的高尚品格、刚直不阿的精神分不开的。 潘天寿的画之所以有极高的成就,固然与他有高超技巧有关,但从根本上说,离不开画家的高尚的人品和丰富、深刻的学养。潘天寿画的高风峻骨的壮美风格,正主要孕育于画家的刚正不阿的品格之中。

  颠沛中坚持教学跻身“近代四大家”

  1940年国立艺专搬到了重庆,潘天寿同师生一起,在颠沛流离中坚持教学。1942年,潘天寿兼任东南联合大学、暨南大学艺术专修科及英士大学教授,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7年,辞去校长职务,专心教学与创作。这一时期,他的艺术风格更趋成熟,创作了一批精彩的作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潘天寿的艺术成就受到人民政府的重视,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第1、2、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分会主席,还被聘为苏联艺术科学院名誉院士。1962年,他的书画展在北京、上海、杭州举行,引起强烈反响。这个时期是他创作上最旺盛最成熟的阶段,多绘制巨幅作品。

  潘天寿精于写意花鸟、山水,偶作人物,兼工书法,而尤善指墨,画风沉雄奇险,苍古高华。其画大气磅礴,具有摄人的力量感和强烈的现代意识,与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并称为“近代四大家”。在二十世纪文化和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他从中国绘画体系内部发现问题,并明确提出解决方案,真正从学术层面上捍卫了民族传统,并以杰出的艺术实践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民族传统,借古开今,对现代画坛影响深远。

  潘天寿历任国立艺专教授、校长,浙江美术学院教授、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等职,一生著述丰富,对艺术思想、美术教育、画史画论、诗书篆刻等均研究颇深,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迄今影响最大的教学体系,被称为近代中国画教学的奠基人。

  潘公凯谈父亲我的父亲很执著

  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公凯是潘天寿的儿子,他说,父亲是一个很执著的艺术家,除了艺术,他对生活上的很多事情都不在乎,对物质生活的要求很低,为人平和,从不对人吹胡子瞪眼,衣着也很随便。

  记得他在浙江美院当院长时,和门卫站在一起,别人还认不出谁是门卫。但他的精神境界很高,他始终把国家、民族放在心上,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是一个典型的有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不光是我父亲,还有父亲的挚友柔石等,在他们那个年代很多优秀的知识分子都有这种抱负和素质。这种大情操、大关怀,加上我父亲有着家乡宁海敦厚、质朴、刚硬的传统性格特征,使得他的作品流露出大气、雄浑,平和中蕴含刚毅,有一种能震撼人的力量。

  另外,他的个人素质很全面,人品好,创造力强,除国画外,书法、诗词等都很精通,课也上得很好,所以从儿子的角度,我十分钦佩父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