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太湖三山岛

 昵称26725796 2015-07-21

  太湖三山岛(又名洞庭山),古称蓬莱,明代始称小蓬莱,又称笔架山、金龟山,位于苏州城西南五十余公里的太湖之中;三山岛因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三山岛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不太凉,夏不太热,苍山碧水,风景优美。

  三山岛因北山、行山、小姑山三峰联缀而得名,面积1.6平方公里。北山为三峰之首,海拔83.3米。三山岛虽无高峻巍峨之态,却有层峦叠嶂之姿。逶迤铺展,舒起缓伏,山水契默和谐,情致衍逸。故清代诗人吴庄有这样的赞美:“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 行山西坡的板壁峰,是一块宽约20米、高约10余米的峭岩奇石。岩石陡峭如斧劈,纹理纵横如刀刻,青苔斑驳,藤蔓攀附。小树花草生于石缝之间,山雀野鹰舞于峭壁之上,景致美妙怡人。三山的石质都是青石,暴露在地表的石头几乎都有太湖石瘦、漏、透、皱的特征。叠石、金鸡石、香炉石、牛背石、十二生肖石,似器似物,各擅其美。

  三山岛四季花果累累,除有“洞庭红”橘外,更有名果“马眼枣”为全国所罕见,果大二寸许,鲜甜爽口,现尚有百年以上古枣树692棵。

  1984年4月,在三山岛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有:猕猴、棕熊、中国黑熊、鬃狗、野猪、鹿、獾、兔等。三山岛旧石器文化遗址和古哺乳类动物群化石遗址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对研究太湖的成因、长江中下游乃至华东地区的成陆年限以及这一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

  鉴于三山岛珍贵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环太湖生态旅游考察专家于2001年4月登上了三山岛,并对三山岛作了大量的宣传推介。

  三山岛的历史概况

  三山岛地处:东经120°16' 45" 12~17' 55" 北纬31°1' 25" ~31°2' 30" 居江浙两省交界,历为苏沪杭和锡沪杭及今后“申芜运河”之咽喉。故有:“吴王在道时,俗称三山门。”

  吴县志云:昔(春秋时)有吴妃姐妹三人,各居一峰,殊有灵异。山人立祠祀之。从汉朝建乡制后,历为浙江省湖州府乌程县管辖,称洞庭乡。晋称三山为蓬莱,晋王嘉撰《拾遗记》:“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壶。”明文渊阁大学士王熬撰《壑舟园记》云:“天会登斯阁也,如睹海上三山,灵奇满目,又如长房缩地,身入壶中而不自知其已仙也。”清朝《依绿园记》,徐乾学《记》、《道书》所称“洞天福地”也。

  三山岛根据现有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三山总有615户3012口,不包括厥泽两山。经过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的洗劫和解放前的兵荒马乱至建国初期,三山包括厥泽两山在内仅存152户,530余口,四十年来安定生息,至今已有275户,889口。

  三山岛的全盛期:应分为:唐朝 咸通年间;明朝 嘉靖天启年间;清朝 乾隆、嘉庆年间和建国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衰败期:应分为:北宋 微宗垂意,朱面取浙中花石,号“花石纲”年间;清朝 咸丰及慈禧建颐和园的采石和建国后的“大跃进”及“十年浩劫”。屡毁所有古树名木,古刹名寺,并采石毁山。

  昔日三山:环山翠竹,古木万千,群鸟鸣翔,獐奔鱼跃,仙宫梵宇,鳞次栉比,瑶台琼阁,星罗棋布的入胜景象举目皆是,观瞻目前保存得相当完好的一部分明、清建筑,还可以让人们追忆一番三、五百年来历史风云的踪影。

  三山岛的十大胜迹

  太湖三山,其湖光山色,动静并存,壮悠兼备,是饱览吴中山水、太湖景色的仙境;是太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苏杭天堂丽境中唯一的群岛风光游览区。清朝.吴庄藏《三山诗》曰:“长圻龙气接三山,泽厥绵延一望间,烟水漾中分聚落,居然蓬莱在人寰。”

  临湖秀山之处,素有十大景胜迹:

  1、拜壁峰:谐名板壁峰,石削陡立,被誉为我省石景之最,如一座天然的水石盆景,真谓鬼斧神工。

  2、十二生肖石:石临湖沿,玲珑剔透,惟妙惟肖,奇形怪状,各有千秋。

  3、叠石:有名老虎石,高大雄伟,以石著称,一端架在悬崖上,一端凌空落在峰尖,巧夺天工。

  4、龙头山:与长圻渚相望。传说原是一条活龙,被

  苏州太湖三山岛美丽风景

  苏州太湖三山岛美丽风景(15张)

  刘伯温窃了龙胆,开凿长江破了法。

  5、金鸡石:共有三块,一高二低,对等相叙。石下有洞,传说有一对“金鸡”常栖于此。

  6、仙人洞:旁有悬崖峭壁,视夕照佳处。据说为亚洲板块断裂层的断头。因毁关帝庙而塌。

  7、牛背石:传说为天上“金牛”下凡,因常偷食太湖边稻谷而被人在尾巴上接上红头绳,后又被人发现,砍掉尾巴,从而化为石身永留在人间。

  8、香炉石:一石三鼎足,傍晚提网捕鱼,足间观日落其情其境无穷。

  9、石码头:傍岸那条条石船向太湖,旁有看船老人石。

  10、马脚印:传说为关公练马所踩脚印。

  三山岛的十类文化

  一、地球科学文化——太湖陨击坑 祖国唯一的一处陨击坑——太湖,它的佐证地在三山岛。在三山岛的厥山,南大王尔康教授发现了五通组石英岩遭受冲击变质的标准特征——震裂锥,这是我国正式报道的首例;在三山岛的泽山,南大王尔康教授在泥盆纪五通组石英岩颗粒中发现了遭受冲击变质的直接证据——冲击变形纹,这是多组密集严格平行的变形纹,不但穿过了石英颗粒,而且穿过了石英的再生长边缘,这一发现证明石英晶粒曾经遭受过超高压的冲击变质,后一现象在国际上属于首次发现。

  二、远古文化——三山文化 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远古人类发祥地之一。1984年在三山岛发现了一万二千年以前的旧石器(打制石器)和古脊椎动物化石,1986年11月举行的吴文化学术讨论会上,人们称之为“三山文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又不断发现骨器,大熊猫臼齿,食杂类灵长目丫型齿面臼齿及十万年前旧石器(一次性打击)

  三、风景名胜文化 她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苏省太湖风景名胜区)中的一级景点,景点面积135公顷,三山岛面积1.6平方公里,250余户,800余人口,春秋时呼三山,因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秦汉曰:洞庭山,晋为蓬莱,明叫“小蓬莱”。又称笔架山、金龟山等。在临湖秀山之处,素有十大最胜迹,十古寺庙,十古码头,十古井,真是十全十美。

  四、吴文化 三山岛为吴文化发源地,据《尚书 禹贡》载,虞、夏之际(约公元前21世纪)震泽(今太湖)列扬州之境,时有部落陶臣氏、乌陀氏、鸿蒙氏和若繇余氏游居太湖一带,因助夏禹治太湖水患有功受封赐,其中若繇余氏居地(今苏州一带)封为吴,《史记》及《吴县志》均有记载。据《吴县志》卷三十三,坛庙祠宇一百二十一页,水平王庙条第十二项末有详细记述。今三山岛有吴祀祠、及小姑山,小姑村95%以上为吴姓,三山岛跨吴县、吴江、吴兴。

  五、太湖流域寺庙文化 三山岛最具代表性,在1.6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十座寺、庙、庵、堂。有春秋时的吴祀祠————娘娘庙,唐朝、咸通九年和十三年的中峰寺和三峰寺、新南寺,每0.16平方公里一座寺庙(240亩一座)。应该说佛教从东汉明帝永正十年(公元67年)流传至今已有一千九百余年,她的以慈为本,深入民心。

  六、洞穴学文化 1984年4月9日———11日冒着风雨前来三山岛考察、规划的苏州市园林管理局黄玮先生,义务为三山岛设计总体规划进行实地踏勘。在义保小组人员的陪同下,于4月11日下午五时一刻,在清风岭西南麓沿湖处,发现石灰岩溶洞遗迹一处,从4月12日上午八时开始试掘,至14日挖进了深6米、高2米、宽2米半,至此溶洞已明显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当时使人欣喜若狂。在溶洞出土的泥中发现了旧石器,一平方米约100余件。

  七、人文文化 三山岛有250余户,800余人口,28姓,堂名33只,其中大姓10户,以吴、秦、查、许、张、潘、倪、黄、薛、徐。吴姓后嗣世居三山。

  八、明、清古建筑文化 目前保存得相当完好的明清古建筑,还有七——八座,可以让人们追忆一番五百年来三山岛历史的踪影。

  三山岛桥头的九思堂,为明http://www./ask/list/?p=37代建筑,它偏柱楠木鼓凳,上有凤参牡丹官帽头,下有对角方砖渡方步,,为三品官的住宅,姓宓,子孙在解放后的1956年或1957年间,曾到东山区政府寻祖,据说在辽宁鞍山钢铁厂,当时有轿车来。

  清俭堂现有房屋54间,典型的清代建筑,建于清戊戌春月彀旦(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建造人黄发祥,号黄十万,其建筑风格、厅、堂、落地长窗雕花等,不亚于东山雕花楼。

  山东的师俭堂,格式与清俭堂相似,但略小,建于清嘉庆辛酉春月彀旦(嘉庆6年,公元1801年),有大厅、书厅、楼、偏室等,目前建筑完好。

  桥头的薛氏念劬堂、许氏四宜堂都很完好,小姑吴氏荆茂堂等。

  九、石雕、石碑、墓志铭文化 石雕有唐代的弥勒佛、六脚雕花香炉座、雕龙香炉、莲花座、唐.三峰禅寺碑额,唐.八角巨井,唐.顺济桥,清.嘉庆六年江苏府太湖分府石碑一块,清.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和道光十八年(公元1835年)烈女牌坊二座(散件),清道光八年和十二年秦氏宗祠碑记三块,石雕八仙,归泉,以及吴氏墓志铭,石三角阴亭,柱磉石等等不下数百件。

  十、自然环境、民俗民风文化 三山岛没有毒蛇,但有碗口粗的蟒蛇,三山岛没有鼬,但有獐等动物。鸟类也很丰富,有红嘴红脚黑身的鹩哥、鹰、猫头鹰、捉鸟鹰、鸳鸯、红嘴海鸥、鸬、布谷鸟、杜鹃、白头翁、黄春、斑鸠、野鹌鹑、野鸭等。

  三山岛的民风相对较淳朴,不管春夏秋冬四季妇女出门头上都带草帽。三山岛至今仍沿用古老的砖灶,而烟囱顶端却是花色繁多,有梅花形、品字型、玉兰型、亭子型、平台型、重叠型、桥型等等不下20余种。

  三山岛已发现古生代寒武纪(距今约六亿年)三叶虫,奥陶纪(距今约五亿年)鹦鹉螺、鹰嘴贝、蜂巢珊瑚、海百茎、海螺以及藻类化石。

  三山岛不仅是吴县、苏州、江苏省的骄傲,而且是祖国的瑰宝,有朝一日将成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让世人为之瞩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