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

 wzl1815 2015-07-22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

清 李亦畲辑

唐 豪 考释

 

    唐豪(18971959年),幼家贫,十余岁即失学。苦读之暇,喜习武术,从德州刘震南老师学六合拳术。唐豪担任上海尚公小学校长时,即以所学教授学生,着重基本功(腰腿、跌仆、滚翻动作)的训练,因此所练拳械对练套路,紧凑逼真,当时上海京剧界武生也都乐于观摩。

1927年唐豪曾去日本习政法,对柔道、劈刺亦甚爱好。归国后积极提倡武术,重实用,去花假,对武术技法,访求各家,通过实践与比较,以亲身体会其优缺而决定取舍。对武术史尤好探讨,考订审慎。曾印行《太极拳与内家拳》、《少林武当考》、《少林拳术秘诀考证》、《戚继光拳经》等十几种著作。

语怪与附会,是当时所谓少林与武当武艺作家专玩的一套把戏,它含有浓厚的毒素,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唐豪对此作了大胆的揭发和批判。

唐豪生活朴素,以节余搜购体育史料,在艰苦的岁月里,坚持撰述。1941年,他仍在上海做律师,因系被认为是左派律师,汪伪警政部要缉捕他,他得讯后立即匿居友家,经两个月完成了《少林拳术秘诀考证》。《少林拳术秘诀》是一部体育著作,也是一部史料,但其中含有散布神奇的思想,假托的史事,毒素颇为浓厚。唐豪考证此书的目的,除了尊重历史外,还着重在借此唤起民族革命意识,配合抗日宣传。由于现代印书馆排字工人在反动派统治时期被捕,唐豪力为辩护保释,因此这部书稿立即得到该书馆的印行。1957年,唐豪因对此书见解不同于昔,着手另写。遗稿尚需整理。

新中国成立后,唐豪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研究体育更加不遗余力。19551月他自华东政法委员会被调职国家体委研究中国体育史,主编《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数集。但,不幸于19591月逝世。

关于武术史的遗著,完稿的有《峨嵋考》、《中国民族体育图籍考》、《中国武艺图籍考》、《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考释》等。《峨嵋考》约数万字,脱稿于1954年冬季,曾以全稿示余。今此稿不知藏于何人之手。

《廉让堂本太极拳谱考释》的价值,在于恢复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的本来面目,订正了太极拳源流上的臆说和歪曲部分。积数十年搜集史料,跋涉数千里实地调查,始得有此成就。

余与唐豪先后从学于刘震南老师,其后复共同练习劈刺和推手有三年之久,新中国成立后又同学于陈式拳家发科老师;余对武术史研究的兴趣,受唐豪的诱导与鼓励为多,并有数十年的友谊,故乐为作序,且在五处做了附考,以纪念唐豪毕生为武术从事启蒙工作的贡献。

顾留馨:

1963918于上海

 

 

    太极拳独为世人所推崇者何也?细审此谱,可以知之矣。云:“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合乎养生之道,卫生之理;“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是将己之重心移至下部而稳立之理也。“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是己之支点只要一个而杠杆之理也。“气宜鼓荡,神宜内敛,两手支撑,一气贯串,以意运气,以气运身,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是全身练成一个气球,使富有弹性且易转动之理也。“不丢不顶,随屈就伸,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左重则右虚;右重则左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是利用彼力之惯性,而使失其平衡之理也。“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曲中求直,蓄而发后。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则弹性之理,而又动能与势能之理也。“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是以柔克刚不动声色,既合乎科学之理,而又治乎谦逊之道。由此观之,太极拳者,系本科学之理练己身,并于谦逊之中胜敌人,精微奥妙有如此者,其为世人所推崇,岂偶然哉。练之熟,则可以健其身;练之精,则可以通其神。惟练之熟则甚易,而练之精,则甚难耳。先伯祖亦畲公,从武太祖舅父禹襄公习此技。先祖启轩公亦从之学,历数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先严献南公,先叔信甫公,均得家传,日日练之,至老不懈。惟我家素以诵读为业,总未以此问世。然远近知之者,亦大有人在。求拜门下者甚众。本邑郝和,清河葛福来,均从先伯祖学。南宫马静波,清河葛顺成,均从先祖学。光绪戊戌,西林岑旭阶太守,来守此邦,延先严、先叔授渠诸公子。时福荫年方七龄,亦从学焉。福荫除受家训外,更受教于师伯郝和。年稍长,求学异地,未能专心于此,以致无所成就,至以为憾!近年来,习此术者甚众,于是向吾家讨秘本者有之;向福荫请教益者有之。外间抄本过多,文字间略有不同,因生疑窦,就吾质正者亦有之。各方求知之切,窃自欣慰。细检家藏各本,择其详尽者,厘定次第,原文之中,未敢增改一字,以福荫之功夫未到,不敢妄加解说也。愿世之好者,悉心研究,发扬而光大,幸甚!幸甚!

永年 李福荫叙

1935128

 李福荫(1892~1943,郝为真之弟子,在永年十三中学任教)协助将乃祖李亦畲手出之太极拳谱,参考永年十三中油印本《廉让堂太极拳谱》、石印本《太极拳谱》重新编次,分章分节,书名《李氏太极拳谱》(后人习称《廉让堂太极拳谱》),筹资18000元(银元)于1935年在山西太原出版发行1万余册,免费分赠同好。此为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等前辈太极拳家所作拳论正式出版发行,对太极拳理论之弘扬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据1938年戊寅夏节武一如所抄廉让堂石印本,“细检家藏各本”下脱百四十九字,当出福荫后删。兹据山西《国术体育旬刊》一卷十九期补录如下:“细检家藏各本,文字间亦不相同,章篇或此前而彼后,或此多而彼少,缘先伯祖精求斯技,历四十年,辑本非只一册,著述屡有删改,外间抄本因时间之不同,自难一致耳。先伯祖最后亲笔工楷手抄共三本:一交先祖启轩公,现已残缺;一交门人郝和,现存伊子文桂手;先伯祖自留一本,现存十一叔父逊之公手,此皆完璧也。至于先伯祖屡次自编原稿,则为十叔父石泉公,十一叔父逊之公所珍藏。”按文桂即郝月如,李亦畲手抄之一本,现存月如子少如手,其祖郝和,字为桢,孙福全所著《太极拳学》作“为真”。

唐豪附记

 

 

太极拳释名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分绷、履、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绷、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是技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马印收抄本无篇名,篇首亦无太极拳三字。全文如下:“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分绷、履、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中定。绷、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也。总而言之曰十三势也。”

关葆谦于京师所得抄本,篇名《太极拳解》,全文如下:“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十三势者,绷、履、挤、按、采、列、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绷、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水、火、木、金、土也。”

郝和所有李亦畲手写本,篇名《十三势》。篇名旁注:“一名长拳,—名十三势”九字。全文如下:“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绷、履、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也。列、履、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列、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李福荫本,此篇为其伯祖李亦畲于1880年(光绪六年庚辰)所遗留。马印书本此篇,为其姨丈李亦畲于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所遗留。亦畲则得自其母舅武禹襄。关葆谦本,此篇于1911年据京师杨氏传抄本。杨氏本与李福荫本同源,经都门弟子润改,故其文较简。

此为王宗岳太极拳谱中之一篇,陈沟所无也。禹襄于1852年(咸丰二年壬子)赴豫,得王谱于舞阳县盐店。上距王宗岳之健在已59年,可断非亲得于宗岳。得谱之后,以授其外甥李亦畲,马印书所抄,当据1867年(同治六年)或更早之文。既无篇名、篇首,复有缺佚,此可推见禹襄所得王谱已有漫漶。篇名及篇首《太极拳》三字则亦畲所后加。禹襄未得陈沟长拳之传,故亦畲将“一名十三势”改为“又名十三势”。光绪七年,亦畲写贻郝和之本,又将“太极拳释名”,改题篇名为“十三势”,移“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九字于篇名旁,此同源诸本,可以对照考出者也。徐震“太极拳谱理董”于亦畲写贻郝和本,篇名十三势旁删去原文“一名十三势”五字,若不从郝少如处亲见,安知篇名出后加九字,由正文移为旁注乎?徐震主张十三势,系王宗岳据陈沟长拳所改编,其删削岂偶然哉。田镇峰所著太极拳中之谱,此篇仅作:十三势者,绷、履、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中定是也。徐震推定镇峰出其师葛兰荪而得杨氏旧传,以其文之简,遂认为宗岳原作。1955年,余始获见镇峰,举以面质,始知镇峰系取其它太极拳书所删改。询之亲见镇峰编写之李天骥所言,亦复相同。除震与镇峰为多年旧交,不面质或函质后,而遽予率断,盖为十三势系宗岳取长拳改编立说,以成其《太极拳考信录》也。不知宗岳《太极拳论》与此篇内容思想一贯,《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本周敦颐《太极图说》,周又本老子有生于无。此篇以五行释进、退、顾、盼、定,可见同本周说。以八卦释绷、履、挤、按、采、列、肘、靠,本《易系群》。《阴符枪谱》叙称:宗岳少时自经史而外,黄帝、老子之书及兵家言,无书不读。《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此篇以八卦、五行立说,余故并断此篇为王宗岳所作。禹襄在舞阳县盐店所得太极拳谱,马印书手抄此篇,当为宗岳原文。

唐豪附识

 

十三势架

 

身法: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档,松肩,沉肘。

势架程序:揽雀尾,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势,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单鞭,肘底看捶,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左右起脚,转身踢一脚,践步打捶,翻身二起,披身踢一脚蹬一脚,上步搬揽捶,如封似闭,抱虎推山,斜单鞭,野马分鬃,单鞭,玉女穿梭,单鞭,纭手,下势,更鸡独立,倒撵猴,白鹤亮翅,搂膝拗步,三甬背,单鞭,纭手,高探马,十字摆莲,上步指档捶,上势揽雀尾,单鞭,下势,上步七星,下步跨虎,转脚摆莲,弯弓射虎,双抱捶。

十三刀:按刀,青龙出水,风卷残花,白云盖顶,背刀,迎坟鬼迷,履脚提刀,拨云望日,避刀,霸王举鼎,朝天一炷香,拖刀败势,手挥琵琶。

十三杆:绷一杆,青龙出水,童子拜观音,饿虎扑食,拦路虎,拗步,斜劈,风扫梅,中军出队,宿鸟归巢,拖杆败势,灵猫捕鼠,手挥琵琶势。

四刀:里剪腕,外剪腕,坐腕、撩腕。

四杆:平刺心窝,斜刺膀尖,下刺脚面,上刺锁项。

四枪:与四杆同。

以上刀法、枪法,务要身法不散,讲究跟劲。

据李亦畲五字诀序,武禹襄之十三势,传自温县赵堡镇陈清萍。清萍与陈沟之陈仲生、陈季生昆季,及陈长兴子耕纭为同时人。长兴之十三势老架,传自其父秉旺;清萍、仲生、季生之十三势新架,传自陈有本。清萍更以心得,另创一套,并以传人。其传以赵堡镇、王圪挡两处为盛。称新架为“略”,称清萍所创为“圈”。19301931年冬末春初,余在三处调查所得,且目击其后辈演练者也。归沪后,获交郝少如,观其势,既不同于“略”,亦不同于“圈”,从知武禹襄之十三势,依紧凑法则独创,非舞阳县盐店太极拳谱所原有。十三刀、十三杆、四刀、四杆之法,亦清萍传禹襄。有本传清萍皆非盐店谱所有,李福荫不别而出之,盖未考其来历。

盐店谱无十三势程序。所有十三势程序,均为各家自己所添加,所以杨家流传之谱,便依杨家程序;武家流传之谱,便依武家程序。杨、武支流之谱,便各依其支流而不同,此为有力佐证。

唐豪附识

顾留馨附考:武式十三刀、十三杆、四刀、四杆之法,窃以为乃杨禄禅传之武禹襄者。禹襄从清萍学陈氏新架仅月余,悉其理法,恐不及学习刀杆套路也。

十三刀、十三枪、四杆(即四粘枪)为陈沟所原有。称杆而不称枪者,据郝少如云:杨班侯幼习四粘枪,其母恐误伤,禁练,乃去枪头,纯以蜡杆练习,故永年人称枪为杆。又据永年人王有福见告,幼年时见班侯所舞铁枪重28斤,比武用杆子重七八斤。四刀法仅为剪腕手法,陈沟拳谱未载,或系禹襄总结所学之劈腕法也。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急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解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要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如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已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解曰”一段,“又曰”一段,李亦畲写贻郝和本,俱在《打手要言》篇内。篇未有“禹襄武氏并识”六字题记,可证此两段为武所作,仅是为论一篇,为盐店谱原有篇名,当为太极拳论。“山右王宗岳”五字必亦畲据盐店谱所加,以资识别者也。

唐豪  附识

顾留馨附考:1921年北京版许禹生《太极拳势图解》,此篇标题为《太极拳经》,首段作“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增“动静之机”四字。至“是为论”为止。篇末注:“此论系三丰先生人室弟子王君宗岳所作”。盖臆说张三丰创太极拳,复臆测王宗岳为元末明初张三丰之弟子。自许书附会张三丰以后,其它太极拳书每多征引附益,于是创造太极拳的荣誉,曾经归之于张三丰。但许氏从陈发科老师研究陈式太极拳后,始知太极拳为陈氏家传。1939年许氏编著《太极拳》一书(北京版),在《绪言》中就说:“年来研究陈氏太极拳术,自觉颇有所得。陈氏拳,家传原有三种,太极长拳、太极炮拳、太极十三式架子是也。十三式共有五路,多失传,现能演之拳,仅为十三式中之头路,与杨氏所传大致相同,而稍有出入,暨炮拳一路(陈氏现名之为第二路),统计所存不过两路,余仅存谐而已”。许氏勇于纠正旧说之非,而后来许多太极拳书,转据许氏旧说,变本加厉,太极拳源流一度众说纷纭。

 

各势白话歌

捷顶吊裆心中悬 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档护肫须下势

涵胸拨背落旨然 初势左右懒扎豪 双手推出粒单鞭

提手上势望空着 白鹅亮翅飞上天 搂膝拗步往前打

手挥琵琶躲旁边 搂膝拗步重下势 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 搬揽捶儿打胸前 如封似闭往前按

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粒成单鞭势 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撵猴儿重四势 白鹤亮翅到云端 搂膝拗步须下势

收身琵琶在胸前 按势翻身三甬背 扭颈回头拉单鞭 ˉ

云手三下高探马 左右起脚谁敢拦 转身一脚栽捶打

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势 踢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揽打 如封似闭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势

回头再拉斜单鞭 野马分鬃往前进 懒扎豪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单鞭拉 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单鞭真巧妙

云手下势探清泉 更鸡独立分左右 倒撵猴儿又一番

白鹅亮翅把身长 搂膝前手在下边 按势青龙重出水

转身复又拉单鞭 云手高探对心掌 十字摆连往后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 懒扎豪服紧相连 再拉单鞭重下势

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 转脚去打双摆连

海底捞月须下势 弯弓射虎项朝前 怀抱双捶谁敢进

走遍天下无人拦 歌兮歌兮六十句 不遇知己莫轻传

各势白话歌,亦畲写贻,郝和本不收,非禹襄、亦畲作甚明。李福荫廉让堂本序云:“先伯祖亦畲公,从武太祖舅父禹襄公习此技。先祖启轩公亦从之学,历数十年精妙始得,各有著述。”则此歌或即李启轩写作,启轩名承纶行二。

唐豪 附识

顾留馨附考:据《各势白话歌》,可知武式太极拳原来也有高跃动作,并且动作有起有伏,架式也低。“翻身二起踢破天”,“白鹅亮翅把身长”,“搂膝拗步重下势”等句可证。武式到三传的郝月如删去了跳跃动作,架式纯为高架子,显为适应年老体弱者而作的改革。

 

 

十三势行功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神

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

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 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

功用无息法自休 若言体用何为准 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义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 枉费功夫遗叹惜

陈长兴生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816日巳时,卒于1853年(咸丰三年)33日戊时。不独其弟子杨福魁未学长拳,英子耕纭,其孙延熙,其曾孙发科,俱未学长拳。此余断长拳在陈长兴时,已不传之证也。与长兴同辈之陈有本,不独其弟子陈清萍未学长拳,其侄仲生、季生、仲生子鑫,俱未学长拳。此余断长拳在陈有本时,已不传之证也。陈沟之长拳十三势谱,同见于文修堂本及两仪堂本。堂本内,枪谱题有“乾隆乙未梅月前一日重抄录”十二字。前于长兴四年,原抄当在长兴出生之前。王宗岳足迹不出黄河之南,可证长拳十三势在乾隆时代已由温县陈沟外传。1936年,山西洪洞年近古稀之樊一魁著长拳图谱,自叙源流乃河南郭永福所传。郭于乾隆年间保镖来洪。在洪羁留多年,传艺于贺家庄贺怀璧。后贺传流南北,皆是口传心授,按照前轨。樊一魁童年时习拳于万安镇杨如梅及乔柏金,系艺中名手,实为郭师永福之嫡派。其谱与文修(?)堂本无甚出入,足证乾隆时代陈沟外传之长拳十三势及推手。有全传者,有不全传者,而宗岳则得其全传。十三势之后学于黄河之南,复得宗岳《太极拳论》、《太极拳释名打手歌》,益以已作《十三势行功歌》,此舞阳盐店谱之内容也。张士一疑此歌作于宗岳太极拳论前,愚以为未得其实。使作歌者为宗岳传人,岂有一字不涉及长拳者乎?

唐豪附识

 

打手歌

绷履挤按须认真 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

牵动四两拨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 沾连粘随不丢顶

张士一从王宗岳《太极拳论》“察四两拨千斤”之句中之“察”字考出,打手歌为王以前人所作,洵为不移之论。

 

陈沟两仪堂旧抄本打手歌仅四句,歌云:“挤绷履捺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人来打,牵动四两拨千斤。”陈子明《拳械汇编》自陈沟别本录出之打手歌为六句。歌云:“绷履挤捺须认真,周身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攻击,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粘随就屈伸。”

陈沟无王宗岳《太极拳论》及《太极拳释名》,亦无《十三势行功歌》,只有四句及六旬之《打手歌》。王宗岳之足迹,乾隆辛亥岁在洛,其后馆于汴,他无可考。除震所著《太极拳考信录》认为《打手歌》非陈沟本有,乃宗岳口授陈沟,其理由之一:“陈沟只得王宗岳之口授,故仅记《打手歌》;其它文篇或均未带往,故未予陈氏。或尚未撰成,亦不可知,事虽无考,理不外是。”今即就徐民之说辨之:科举时代,学重强记,四书五经尚能背诵如流,自撰短文,尤易默写而出。宗岳若果口授《打手歌》,其它文篇即未带往,岂不能同传陈氏,此仅记《打手歌》之说为不可通。其理由之二:陈氏初只得王之口诀,故陈氏书中或不完具;或颇歧异。杨、武两家则谱中六句无异致,而文义亦较见于陈氏书者为长。徐氏岂不知陈沟四句变为六旬者,乃由简而至繁。王谱六句文义较长者,乃润粗对至精,逐渐增订,其迹至显。王取诸陈其事至明。杨、武无异致者,乃杨得于武之证,非王传于陈之证。故与其据《打手歌》以证二传陈,毋宁据《打手歌》以证陈传工。其理由之三:虽曰谓拳经总歌未若《打手歌》之精信矣,然陈氏亦有《打手歌》,安知陈氏非先有粗率之《拳经总歌》,后有简赅之《打手歌》,王宗岳独取其简赅者乎?应之曰:“是不然”。《拳经总歌》与《打手歌》,非独理有精粗,其辞气亦异焉。试以《拳经总歌》与(陈沟)某它拳架歌诀比观,辞气意味皆相类,《打手歌》之辞气意味独不类,足明非陈氏所本有也。徐氏不见有奏庭造拳之诗,其辞气与十三势行功歌相类乎?今不得渭十三势歌出奏庭手者,以其不见于陈沟也。然则《打手歌》与奏庭诗辞气相类,谓非陈氏所本有可乎?曰:“不可”。盖考据此歌,须由所“在”以求其来历;由人物以定其时间,由繁简以察其衍变,由精粗以明其后先,由辞气以审其同异,而后可得其真相。徐氏仅以陈沟发见之《打手歌》,辞气不类于同地发见之《拳经总歌》与他歌诀,故认为非陈氏所本有。换言之,即陈沟发见之《打手歌》,辞气与王谱他歌诀相类,故徐氏虽同意张士一之说,认《打手歌》为王以前人作,而否定出自陈沟。然宗岳得此歌于何地,则未有∵言以说明之。今予进而考之,陈氏《打手歌》四句者较简,存原作面目,此陈沟本有之证一也。陈沟《拳经总歌》中屈伸纵放之诀,陈氏《打手歌》六旬者,末作“沾连粘随就屈伸”,此陈沟本有之证二也。陈氏《打手歌》原始者四句,辞气与秦庭遗诗相类。奏庭前于宗岳,有康熙己亥墓碑可证。予推定此歌为奏庭所作。六旬者,当为亲炙于赛庭之弟子儿孙等所改,故发见于陈沟,而其成并在王宗岳之前,此陈沟本有之证三也。《阴符枪谱》序言:乾隆五十六年辛亥宗岳在洛,其后馆于汴。温县、陈沟位于汴洛间汜水之对岸,子推定宗岳得长拳十三势打手之传,当在居汴落时。并推定,宗岳不仅得长拳十三势打手之传,兼得《拳经总歌》及六句《打手歌》,其后即自撰《太极拳论》—篇,《太极拳释名》一篇,连同润改之《打手歌》,一首,写定成谱,《拳经总歌》则存而不录。或曰,宗岳得《拳经总歌》存而不录,子何所据而知之乎?拳经总歌有“屈、伸、纵、放”之诀;有“采、撂(列)、肘、靠”之法,由《太极拳论》之“随屈就伸”,《太极拳释名》之采、列、肘、靠来推断,宗岳之必得《拳经总歌》与《打手歌》,又由《太极拳释名》之十三势者猢、擂、挤、按一节推断,宗岳之必得《打手歌》。由《太极拳释名》之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三句推断,宗岳兼得一百单八势长拳之传。凡此,皆有实证可按,不同于空泛之论。宗岳仅采《打手歌》者,以其自撰文篇为胜,此王谱不见《拳经总歌》,而文中及之可证也。至于奏庭所造何拳,后将及之,兹不再谈。

唐豪  附识

 

 

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

    先王父讳河清,姓武氏,字禹襄,号廉泉,永年人,性孝友,尚侠义,廪贡生,候选训导,兄弟三人。长澄清,咸丰壬子进士,河进舞阳县知县。次妆清,道光庚子进士,刑部员外郎,瞻材亮迹,并声于时。先王父其季也。先王父博览书史,有文炳然,晃晃埒伯仲,而独摈绝于有司,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志行为当道所器重。咸丰间,吕文节公贤基,肃书币邀赞戎机,以母老辞。尚书毛公昶熙、巡抚郑公元善,又皆礼辟不就。惟日以上事慈闱,下课子孙,究心太极拳术为事。初道光间,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有精斯术者,急欲往学,维时设帐京师,往返不便,使里人杨福先往学焉。嗣先王父因事赴豫,便道过陈家沟,又访赵堡镇陈清萍。清萍亦精是术者,研究月余,奥妙尽得。返里后,精益求精,遂神乎其技矣。尝持一杆舞之,多人围绕以水泼之,而身无湿迹。太极拳自武当张三丰后,虽善者代不乏人,然除山有王宗岳著有论说外,其余率皆口传,鲜有著作。先王父著有《太极拳解》、《十三总势说略》。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使其中奥妙,不难推求,诚是技之圣者也。有子五人。用康,郡库生,候选府经历。用怿,同治壬戌举人。用咸,县学生,候选鸿胪寺序班。用昭,县学生。用极,国学生,孙十五人。次孙延绪,光绪玉辰翰林,出宰湖北,多工文学,未深习是术。得其术者,惟李王姑之子经纶、承纶兄弟也。

孙莱绪 谨述

1867年(同治六年丁卯),亦畲太极拳小序述禹襄学拳经过,与行略微异。序称“太极拳始自张三丰,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老禄,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妙。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伊亦不肯轻以授人,仅能得其大概。素闻豫省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云云。杨福魁字禄禅,行略称杨福,小序称老禄,皆简一字。1930年,福魁孙澄甫,任浙江省国术馆教务长,中央国术馆函请调查其祖生殁年岁,复称:禄禅先生自幼即在陈长兴先生处学习拳艺,彼时才十龄左右,从师凡三十余年。至其享寿年龄,因年代久远,家乘未备,一时难于逆溯,云云。则行略所言,禹襄使里人杨福先往学焉;小序所言,我郡南关杨某老禄爱而往学焉,皆滋疑窦。岂有十龄左右之童子,而能备三十余年之粮,远涉他乡,自河北之永年往河南之温县学拳?岂有禹襄急欲往学,而使一童往学三十余年,己方从之授业者哉?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按禄禅之去陈沟,非如行略小序所言,亦不如杨系太极拳书所云因闻陈长兴之名而往,实缘贫无以存,家庭鬻以为僮而离乡背井也。承五者德瑚之孙,德瑚先世设“太和堂”药肆于禄掸故里永年,故得购禄禅之家僮。陈沟武风历世不衰,德瑚虽官翰林院待诏,不禁家人习武。时长兴为拳师,居室陋隘,晚间聚同族习技于德瑚家前厅。德瑚谢世,承五父备三尚幼,庶祖母郑氏,与禄禅年齿相若,空闱守寡,防生物议,焚其券遗之归里。以上除德瑚官阶由族谱考得,余则承五亲述。生于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之陈鑫,在其所著陈氏家乘中有“贱仆知义”一节,则达禄禅复至陈沟事。其书今存予手。当禄禅恢复自由时,己孑然一身,至永年托足居“太和堂”。“太和堂”虽为陈氏所设,而店屋则租自武氏。禹襄之间业于杨,此为媒介。以上系禹襄再传弟子郝和孙少如见告。行略小序盖为禄禅讳言,非事实也。徐震《太极拳考信录》曰:“流俗之见,以禄禅出身寒微为耻。曾不知,匡衡西汉名相也,不讳佣作;承官东汉大儒也,不讳牧豕。至于近代,汪绂画陶,凌曙卖饼,皆名成业就,为世所尊。禄禅居僮仆之间,留心技术,以武艺名,斯正足以见英姿禀之超轶,而又何讳焉。”徐震为郝和子月如门弟子,故亦知其事。然在封建阶级统治下,能免于此者稀矣。艺人中惟齐白石不讳言出身于木匠,且以老木匠自称。武、李为杨氏讳,杨氏又以自讳,乃常情耳。陈武关系至今犹然。予在承五家,见禹襄孙莱绪所书屏中有七律一首,颇合当地风光。其诗云:“相逢一笑看吴钩,燕市悲歌上酒楼,地有大风连沛泽,人余奇气动幽州。天低古戍金笳冷,月坠严城玉笛愁!此处旧传多侠客,荆高去后多悠悠。”款题“承五仁兄世大人”,足见两家交谊数代未改。禹襄大约于1851年(咸丰元年,辛亥)从禄禅问业。1852年,其兄澄清中进士,官舞阳县知县,禹襄赴澄清任所,便道过陈沟时,长兴年已八十二。或因老病不能教,故访越堡镇陈清萍从学月余。至舞阳于盐店得王宗岳谱,旋里后于1853年以技教亦畲。此综合长兴生卒年月,武莱绪廉泉府君行略,李亦畲太极拳小序,及太极拳谱跋,考出武派太极拳之创始于18521853年间事也。行略述禹襄舞杆事,夸张不可信。

唐豪  附识

顾留馨附考:武禹襄兄弟三人家传武术。杨禄禅约在十岁左右去陈家沟,约有三十多年始遣归永年,禄禅生于1799年,故返里约在1849年左右。禹襄从禄禅学陈氏老架太极拳约在咸丰元年或其前一年。1852年禹襄始从清萍学陈氏新架。1853年禹襄教亦畲太极拳。武氏学而后化,自成一家,应有一段吸收、消化、创造的时间,故武式太极拳的创造,应该在1853年以后的若干年间。

 

太极拳解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粘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精神能提得起,则无双重之虞;粘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粘依,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亦畲写贻郝和本,此篇入禹襄《打手要言》篇内第二段。杨家太极拳谱取《打手要言》第一、第二两段合为一段,润删而改订之,入《十三势行工心解》篇内,不题禹襄作,杨门弟子所为也。

唐豪 附识

 

十三势说略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若物将掀起,而加挫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篇名当从行略脱一“总”字,亦畲写贻郝和本人禹襄《打手要言》篇内第五段。杨家太极拳谱不入《十三势行二心解》内,独立成一篇。篇名不一致,不题禹襄作。曼予在厂肆得一抄本,篇名为《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1931年出版之《太极拳使用法》,篇名为《禄稗师原文》,皆杨门弟子所附会。又杨家太极拳谱“气宜鼓荡”前39个字改为“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十三字。此下,仅略有增删润色而已。徐震《太极拳谱理董》序云:“今杨氏所传本与李亦畲手写本大异何也?曰:杨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李氏手写本或后来之改订本,或间有李氏所窜入者,亦未可知。”考杨家太极拳谱,与武禹襄作品大异者,除此篇外,只将《打手要言》第一、第二两段简化为一段,其余无甚出入。北京为人文荟萃之地,禄禅行教于此,弟子甚广,岂不能改作?必谓杨氏所得乃武氏初定本,亦畲、启轩兄弟不独与禹襄为甥舅,兼为禹襄直传弟子,如有初定本,决无传杨不传李之理。今亦畲写贻郝和本,李福荫廉让堂本,皆绝迹不见,独见于杨氏流传之本,此予断禄禅门人所改,乃衷于理。徐震《太极拳谱理董》例言,对于武禹襄之著述多从杨氏所传本,失禹襄原作面目矣。

唐 豪 附识

 

四字密诀

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者,以气全香而入于化也。

 

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知全。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马印书抄本亦有此诀,不言出谁手。廉让堂本据禹襄孙莱绪所撰行略,言其祖复本心得,阐出四字诀,是此诀乃禹襄所作也。

唐豪 附识

顾留馨附考:《四字密诀》拳理高妙,境界在亦畲《撒放密诀》之上,亦畲于1881年写给郝和的《太极拳谱》,备载禹襄拳论,禹襄卒于1880年,武、李以姻亲而谊属师生,同居一乡,此诀若为禹襄所作,决无不收之理,故此诀当非禹襄作品。马同文抄谱为亦畲1867年之谱,《五字诀》后有《一字诀》“敷”一则,其时亦畲详味其意,加以赞叹,若其后亦畲衍为《四字密诀》,亦无不收入写贻郝和本之理,故此诀亦非亦畲作品。或系武、李子弟所作。亦畲长弟承纶,字启轩,光绪元年(1875年)举人,拳技仅亚于亦畲,亦有写作此诀之可能。但亦畲卒于1892年,亦有写作此诀之可能。特为抉出,以待续考。

 

五 字 诀

    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君爱而往学焉。专心致志十有余年,备极精巧。旋里后,市诸同好,母舅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素闻豫省怀庆府赵堡镇有陈姓名清萍者,精于是技。逾年,母舅因公赴豫省,过而访焉。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神乎技矣。予自咸丰癸丑时年二十余,始从母舅学习此技。口授指示,不遗余力,奈予质最鲁,甘余年来仅得皮毛,窃意其中更有精巧,兹仅以所得笔之于后,名目五字诀,以识不忘所学云。

清光绪六年岁次庚辰小阳月识

一曰心静 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已,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下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 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内。两手支撑,—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有重则有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三曰气敛 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擎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 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 上四者俱备,总归种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有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马印书抄本,首题太极小序,末题丁卯端阳日亦畲李氏识。亦畲有生之年,只逢一丁卯,则此序初稿当作于1867年(同治六年)。初稿首句,作太极拳始自宋张三羊,武莱绪述其祖禹襄行略,谓太极拳自武当张三丰,善者代不乏人。徐震《太极拳考信录》辩之曰,莱绪谓(太极拳)传自张三丰,与李亦畲说显相背驰。李氏先于莱绪数十年,犹闻陈武两家之传进;菜绪此文作于近年,当杨派太极拳盛行之后,附会神仙复为人情所乐从。故虽武氏子孙,亦不求其端,不考其实,于流俗盛传之语,直袭用而不疑矣。按武延绪撰李公兄弟“家传”,亦谓河南陈某善是术,得宋张二丰之传。莱绪、延绪幼受读于禹襄,嵩襄较亦畲为前,卒岁月虽不可考,行略作于李公兄弟家传之前,则可以断言。《太极拳考信录》成于1936年。谓莱绪此文作于近年,亦不求其端,不考其实之说。予推定亦畲、莱绪、延绪三人同说,皆闻自禹襄。徐氏指莱绪之说与亦畲背驰,盖据廉让堂与郝和藏本后改之序,而未见马印书抄本小序也。禄禅出身僮仆,无能臆造张三丰。禹襄縻贡生,博览书史,若太极拳之附会张三丰,不出于禹襄,禄禅、亦畲、莱络、延绪之说岂能尽同。亦畲、启轩昆季,皆有声庠序,俱学拳于禹襄。启轩精考订,弟兄切磋拳艺,故亦畲始取禹襄附会之说,而终改之。莱绪、延绪闻之其祖'不明附会,乃以之入禹襄行略及李公兄弟家传。永年西乡何营村文生陈秀峰,禄稗子班侯门人也。其太极拳谱全文之首有目:“武当张三丰老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养生,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予断此为禹襄初文以授禄禅者。后来杨氏传流北京之谱不一其处,无在谱首者,皆书后人改移。

予于1930年,在北平厂肆得王宗岳《阴符枪谱》与杨氏《太极拳谱》合抄本。后一年,赴温县访求太极拳史料,除《打手歌》外,余皆不见于陈沟、赵堡镇。遂转而研究杨氏此谱来历。最初觅得同治河南省旧图之有陆路官道者,以寻禄禅往来永年温县之迹。考得禄禅往来,毋须绕道黄河之南,故断此谱必非得于汴洛。陈沟、赵堡、王圪挡三处复无王宗岳传拳之说,遂测想此谱在北平发见,或流传其地后,为杨氏所得;又以杨系太极拳诸书附会为内家拳,从练法、打法、名色拳称之异,断谱中张三丰遗论,系标取内家拳文献而来。以其中一篇标题为王宗岳《太极拳论》,故断张三丰遗论之文出于王宗岳手。其后李福荫《廉让堂本太极拳谱》、徐震《太极拳谱理董》、《太极拳谱辨伪合编》及《太极拳考信录》出版,并获交郝少如得睹其祖郝和所藏李亦畲写本太极拳谱,其父月如趁录本有亦畲跋之太极拳谱,并参证马印书抄自姨丈亦畲太极拳谱,以及在温县调查所得,始能会通此谱来历、授受、衍变、附会之由来,旧说亦赖以订正。然前后费时已二十余载,跋涉凡几千里矣。求知虽难,而辟伪存真之愿终得而偿,今取旧作短文,略加修订,以就正于研究此谱者。

《太极拳考信录》云,李亦畲太极拳小序于“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下!继以后传至河南陈家沟,此明明王传陈,非陈传工也。又云,李亦畲言王传子陈,岂能臆造,自必同之其舅武禹襄。武氏亦岂能臆造,则必闻之陈清萍;杨禄禅亦必闻此说于陈沟。故于王宗岳为太极拳先师之说无异议。按王宗岳为太极拳先师之说,予从无异议。所异议者,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及王传陈耳。1930年,予辨内家拳、太极拳皆非张三丰创始之说出,同年出版之徐氏《国技论略》犹主张所谓太极拳者,创自武当丹士张三丰也。1922年《山东国术半月刊》周年纪念号发表徐氏函一通,谓予于考据一道,虽略有所解,亦非斯轮老手,故鲁莽灭裂,每至出于武断,观彼所作之《少林武当考》及《陈氏世传太极拳术》后附录之“太极拳源流考”一篇可以概见。在旧社会,予之“鲁莽灭裂”,几不免于招祸。否定达摩为少林武术之祖,当时翕然无异说;否定张三丰为太极拳之祖,当时险遭不测,虽有自知之明,而不能勇于自制,徐氏可谓旁观者清矣。予祖贫农,家遗田亩,二叔兼业理发,苟活于农村之间。父业缝工,转徙来沪,娶吾母年逾而立。予十余龄失学,考据一道,初未敢望,徐氏谓予略有所解,诚哉其言!然武断张三丰非太极拳之祖,徐氏阐之于《太极拳考信录》,今成为信史,武断而有所本故也。今再就徐氏王传于陈之说辨之,以奉教于高明,请恕其不自量。

清萍之太极拳传于赵堡王圪挡,予在陈沟时,三处拳家均相过从,访问王谱,了不可得。武氏之谱非得诸清萍。谓王传于陈,武氏必闻之清萍,其证何在?此亦畲之说不足为据者一也。太极拳谱武氏得于舞阳县盐店,非亲得请王宗岳,亦非得诸陈清萍,有亦畲跋可证。武氏初未闻之王宗岳,亦未闻之陈清萍,明明为亦畲写小序时臆测之辞,而徐氏信之,此其说之不足为据者二也。杨氏谱得于武氏,王传于陈,谓禄禅亦必闻此说于陈沟。以武、杨传谱一事观之,不如谓杨闻于武反有佐证。徐氏悬揣其闻于陈沟,陈沟无二谱,亦无王传于陈之说,此其说之不足据者三也。陈沟不见王谱,仅见四句及六旬之《打手歌》备一首,前文已辨之,兹从略。陈长兴生于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太极拳为其父秉旺所传,陈氏家谱有题记可考。苟予所断1791年(乾隆五十六年)及其后宗岳居汴洛时得太极拳之传,若别无他让推翻予说,则王传于陈更不足信矣。陈沟(,堂本,附陈鑫笔记一则,谓蒋发乾隆时人,其九世祖陈奏庭为康熙时人,戒村人不得再言蒋发为奏庭之师。予在陈沟时,见陈氏宗祠有遗像一幅,旁立持偃月刀者,村人云即蒋发。并云蒋为李际遇部将。果如村人所言,蒋为奏庭之师,合于画像,陈鑫言蒋发乾隆时人,反不合于画像。杨系太极拳书谓蒋发为陈长兴师,不合于陈氏家谱题记。《太极考信录》据其师郝月如之说,云太极拳系王宗岳传落发,蒋发传陈氏。依徐氏逻辑言之,其说必月如闻诸其父郝和,郝和闻请其师亦畲,亦畲闻诸舅父武禹襄,禹襄闻诸其师陈清萍。赵堡、王圪挡无王谱之传,谓禹襄闻诸清萍无证;谓清萍闻诸王宗岳,谓清萍闻诸其师,其师闻诸王宗岳则更无证。则月如所言当出编造,以为二传于陈作根据耳。予对史料,无论口传,必考订定其取舍。如杨系太极拳书言,耿信、纪信为陈长兴子。陈氏家谱,长兴有子五人,长日耕芝,二日耕田,三日耕森,四日耕云,五日耕礼。家谱注耕云为拳手,故断“耿信”为“耕云”之误。陈季姓为有恒子。家谱注季姓为神手,故断“纪信”为“季姓”之误,非长兴子。长兴及长兴之子若孙,三代与李氏为姻亲,禄禅十龄左右被鬻至陈沟,故不取李百魁同去之说,推定其为长兴弟子不误。杨班侯殁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寿五十六岁。或言班侯六十岁,犹有踏雪无痕功夫,且为亲目所见,将谁信之。至于王宗岳,徐氏《国技论略》初言宗岳传温州陈州同,又授河南蒋发,蒋发传陈家沟陈长兴,是以宗岳为明嘉靖间人,兼为内家拳先师矣。《太极拳考信录》始依予《王宗岳考》一文改订前说。然于宗岳之授蒋发,蒋发传陈,犹持旧论,谓据陈鑫之说。陈只言落发为乾隆时人,不言宗岳授蒋发,薄发传陈也。谓据许宠厚之说,许虽言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陈家沟陈长兴,即或其言闻诸杨氏,若杨氏闻诸陈沟,何以陈沟只言蒋发为乾隆时人,不言宗岳授蒋发,蒋发传陈长兴。谓据郝月如之说,则月如虽言宗岳传蒋,即或其言闻诸郝和,郝和闻诸李亦畲,亦畲闻诸武禹襄,禹襄未亲见王宗岳及蒋发。这就使陈沟传说有蒋发其人,乃禹襄得谱于舞阳后编造。况武、李太极拳著作无一言及蒋发。李亦畲小序何以在“王宗岳论详且尽矣”下,不接说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而接说后传至河南陈家沟、陈姓呼?自许宠厚之说出,始十口相传。苟徐氏信此无以立证之十日相传,或持“事虽无考,理不外是”之论,予复何说。

郝和藏本首题“太极拳小序”,末题“光绪辛巴仲秋念六日亦畲氏谨识”,较廉让堂本末题晚一年,从知郝和藏本乃最后定本。亦畲亲写三本,一本自留,余二本交启轩、郝和。

唐豪附识

 

走架打手行工要言

    昔人云,能引进落空,能四两拨干斤;不能引进落空,不能四两拨干斤。语甚概括,初学未由领悟,予加数语以解之,俾有志斯技者,得所从人,庶日进有功矣。欲要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先要知己知彼。欲要知己知彼,先要舍己从人。欲要舍己从人,先要得机得势。欲要得机得势,先要周身一家。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欲要周身无有缺陷,先要神气鼓荡。欲要神气鼓荡,先要提起精神,神不外散。欲要种不外散,先要神气收敛入骨。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膊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根,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在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才能引进落空,四两拨干斤。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打手是知人功夫。动静固是知人,仍是问己,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人,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如自己有不得力处,便是双重未化,要于阴阳开合中求之,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也。

胞弟启轩尝以毯譬之,如置毯于平坦,人莫可攀跻,强临其上,向前用力后跌,向后用力前跌,譬喻甚明,细揣其理,非舍己从人一身一家之明证乎?得此一譬,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理,可尽人而明矣。

 

此篇共分两段,中言走架行工者只:“平日走架,是知己功夫。一动势,先问自己,周身合上数项不合?少有不合,即速改换,走架所以要慢不要快”一节。其余皆言打手行工也。郝和藏本此篇亦畲列为己作,廉让堂本辑入亦畲著作内是也。

唐 豪附识

 

十三式行功要解

    以心行气,务使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此篇郝和藏本辑入武禹襄著作的《打手要言》篇内,郝和藏本是李亦畲亲笔所写,亦畲又为禹襄弟子,且是甥舅,则此篇之为禹襄作,可谓不生疑问。今福荫手辑廉让堂本,列入亦畲著作内,盖并未一考。亦畲亲笔所写现存十一叔父逊之处之一本,兼之福荫晚亦畲两世,不曾亲见亲闻之故耳。

唐豪  附识

 

撒放密诀

擎: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松开我劲勿使屈(中有静字)。

放:放时腰脚认端的(中有整字)。

擎、引、松、放四字,有四不能:脚手不随着不能,身法散乱者不能,一身不成一家者不能,精神不团聚者不能。欲臻此境,须避此病,不然,虽终身由之,究莫明其精妙矣。

 

郝和藏本无末节,与廉让堂本同列为亦畲自己著作。末节为福荫补入,其成当在光绪七年之后,故郝和藏本无此节。

唐豪 附识

 

实非全然站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下图举一身而言,虽是虚实之大概,究之周身,无一处无虚实,又离不得此虚实。总要联络不断,以意使气,以气运劲,非身子乱挪,手足乱换也。虚实即是开合,走架、打手著著留心,愈练愈精。功弥久,技弥巧尚矣。

 

    郝和藏本无此篇。马印书与廉让堂本皆列在亦畲著作内。马印书为亦畲姨甥,生于1866年(同治五年丙寅),亲见亲闻,为亦畲作无疑。郝和本无此篇者,出于亦畲后作也。原尚有一“右虚左实之图”,从略。

唐豪  附识

 

敷字诀解

敷,所谓一言以蔽之也。人有不习此技,而获闻此诀者,无心而白于余。始而不解,及详味之,乃知敷者,包获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妙绝!妙绝!

马印书本亦列在亦畲著作内。1936年节抄廉让堂石印本。

唐豪  附识

 

打手撒放

   绷 上平声 业 入声 噫 上声 咳 入声 呼 上声 吭 呵 哈

不题谁作,亦畲写贻郝和本,及李福荫廉让堂本,均列于《打手歌》后,亦畲五字诀序前。徐震《太极拳谱理·董序》断为:“打手撒放八字,亦武氏自记其心得”,予认为可能是武氏自记其心得。

唐豪  附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