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旗袍文化,各人有各人的理解,但是要想成为小众代表品牌,就一定要有既适合自己又符合消费需求的定义,那么,红馆和茉茉是怎么定义的? 文/天下网商记者张洁 旗袍文化是慢文化 随着对旗袍的理解越来越深,邓丽元将红馆重新定位慢文化旗袍体验馆。 无论是制作旗袍,还是将旗袍穿上身,以及旗袍给人传递的感受,都是一个“慢”字。首先旗袍的制作过程就是缓慢的,这是一个细致的活,其次穿旗袍需要慢慢地系扣子,一点点的整理衣服,当旗袍穿上身后,走路要慢,防止开叉走光,还要坐着要挺,否则领子会卡着喉咙,甚至太手臂不可能超过75°。 穿上旗袍后,所有不雅的动作都成为奢望,它把女性的形体和气质都进行修饰,事实上,旗袍代表的是传统中国文化中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 “任何一家旗袍店,都会说自己是手工店铺,但是真正推敲文化,却都经不起推敲,要塑造一个有文化的旗袍品牌,感觉就应该旗袍一打开就有茶香味,旗袍的每个细节都有历史味。”为了更了解中式服装和旗袍的历史,邓丽元每周都组织红馆旗袍的员工学习,由员工轮流选主题,找资料。 久而久之,这些旗袍的知识也都体现在了产品上。例如,中国古时候的衣服所钉的扣子、缝的针数都要单数,寓意着九五至尊。“既然决定打文化牌,做一家有文化的店,就需要所有员工张嘴都是与文化相关的东西。” 在红馆,每一款衣服都有一个特别的名字,从邓丽元的设计灵感出发,在唐诗宋词元曲昆曲中找对应的名字,邓丽元称未来她会把每款衣服都写一个故事,附上一首诗。 吴慜洁和邓丽元的认识惊人的相似,她觉得旗袍就是一种慢生活,如果买旗袍只是为了展示S形的曲线,那还停留在享受自己外在美的状态。 真正喜欢旗袍的人本身就不喜欢快节奏的生活,她们真正懂旗袍,哪怕就在家中喝茶,也愿意穿一件旗袍享受这种生活,这是内心的一种沉静。 旗袍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在红馆旗袍的消费者中,大多从事和中式文化相关的工作,这当中不乏喜好书法,把玩古董等等的专家。以一个古董爱好者的话说,买古董买习惯了,只要觉得瓶子上有一处不对,整件东西都是不对,这导致看任何东西都这样,哪怕一件旗袍扣子钉错了,也会觉得整件衣服完全不行,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正是有这么一群喜欢旗袍的人,就是这么精致的生活着。邓丽元正是不断的被这些客人引导,她只能更用心的学习旗袍文化。 在北京,比较有权威的中式品牌,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服装训练,更像是个老裁缝,可以把旗袍做的非常好,但是却对色彩搭配、廓形等,完全没有感觉。而这些和中式文化相关的消费者,希望找到一件有时尚元素搭配的旗袍,恰恰红馆迎合了这样的需求。 邓丽元是这么描述红馆旗袍的消费者,她们是一群看着像30岁,但实则年龄更大,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但是不张扬很低调,从小就受到很多中式文化的影响,但并不古板,愿意接受现代的新思维,对于中国文化有自己的看法,对人对社会都比较宽容。 这么多年了,邓丽元碰到的消费者似乎都不难缠,她们会很善意的提出建议,却从不过分,每每总让邓丽元心存感激。 北京就是有这么一个圈子,对中国文化特别推崇。 在张爱玲《更衣记》中,“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所谓的镶滚,正是京派旗袍中一大特色。而海派旗袍则以花面料让人过目不忘,在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饰演一名冷香端凝的女子,从头到尾被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包裹得严严实实,这正是19世纪30年代海派旗袍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旗袍处于一个演变的过程中,是旗袍非常辉煌时期,代表当时旗袍制作工艺和特色。不少消费者向邓丽元要求,能买到真正民国味的旗袍,为此红馆旗袍的1930系列从设计到上线,用了整整一年。 邓丽元尽可能还原仿古旗袍,并将民国古董旗袍拆缝,去追寻当时的生丝织造工艺。以领子为例,邓丽元之前看过很多电视剧里有无领的旗装出现,一直以为是一种夏季无领旗装,直至拿到民国1930年的旗袍去拆,发现领子是单独做好的,可以单独拆开,只用很稀松的手针暂时固定,这一细节被所有记录旗袍的书籍忽略掉了。 为此,红馆所仿制的1930年旗袍,也沿用了这一细节,可以在夏天拆掉衣领,到了秋冬天再缝起来。 而且1930系列的所有面料都是红馆直接生产买断,在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找到相似的面料。这种细心斟酌的面料,只要拿到手中,就会透露出民国的味道。 为了这个系列的旗袍,邓丽元单纯开会都开了数月,不停的推翻重来,为了迎合这个系列,甚至连店铺的软装都做各种各样的调整。 每一个购买1930系列的消费者,都能够感受到红馆旗袍的浓浓中国文化。每一款旗袍都被装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里面配上一瓶茶精油,再搭着类似荷包、耳环之类的中国小玩意,再放一套任祥的《传家》。 低调奢华,内敛含蓄 大多数的人也许不会对旗袍表现的那么狂热,也许只是衣柜最里面的那一件,很多年都不曾穿上。只是偶尔在整理衣柜时,对着镜子比划比划,独自欣赏一番,也是一件乐事。 若是有心,穿上它,配上一双优雅的高跟鞋,在大街上行色匆匆的职场女性,在小巷子里闲庭信步的太太,校园里青涩纯真的学生,亦或是庭院里藤椅上的老人,都有各自的优雅和美丽。在倾城网总编辑赵千慧眼中,有旗袍情结的女人,大多心思比较细腻,心底有沉淀的故事。 如果是一个LV的包,大家都知道这个包多少钱,这是拿给别人看的。但你穿着一件纯手工的旗袍,外行人是看不出旗袍值钱,所以旗袍是穿给自己的,更能体现中国人的内敛、含蓄以及浩然之气。 在红馆的邓丽元看来,这说明穿旗袍之人,内心都是强大的,不需要向别人展示自己富有,而是追随着中国人的传统,宽容而典雅,是一种低调的奢华。 这在茉茉家也有体现。茉茉家最初的旗袍,并没有把传统旗袍的工艺加进去,只是用现代的方式,吸取旗袍修身,凸显身材的优点。旗袍就如同一条连衣裙,只是更显身材,更保守和端庄些。 吴慜洁设计的第一条旗袍,长度在膝盖以上,领子小小的,没有盘扣,显得较为家常。她通过文字描述告诉消费者如此设计的原因,短款是为了符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显然更干练,不用密密麻麻的盘扣是为了防止过于穿越。 吴慜洁追求的是一件生活类的旗袍。她认为仍然有不少女孩子,内心是传统的,并不喜欢领子特别低,苦于市场上没有其他服装,一旦出现,就会喜欢上,而且愿意穿出去。这些买家愿意展现自己,吴慜洁总是通过微博和消费者进行互动,看买家的真人秀。 而这些只限于当时的理解,随着吴慜洁对旗袍的理解慢慢深入。如今,她反而觉得短旗袍并不能把旗袍的魅力展现出来。 作为一个设计师,每一个阶段的状态都不一样,无论是吴慜洁,还是邓丽元,都经常会否定自己之前的设计。 在这个行业中,她们会称赞对方,并非相互恭维,而是宽容让她们相互欣赏。 邓丽元是这样评价茉茉旗袍,“用心做产品真不是大话。有些店铺一看就是掐一段文字放着,和旗袍本身不搭,而茉茉写得一看就是从衣服里写出去的,能直击消费者心里,情感上的东西远远超过价值,而且客单价特别符合淘宝上的消费者。” 这也许才是旗袍文化的真相。 (欢迎在微信上搜索“天下网商”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每天6篇精彩文章不错过。)来源《天下网商·经理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