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主开发重塑蔬菜品牌,土地流转打造休闲农业 “废弃地”里长出休闲农庄

 文山书院 2015-07-23

自主开发重塑蔬菜品牌,土地流转打造休闲农业 “废弃地”里长出休闲农庄

作者: 赵洪杰 来源: 大众日报

  绿色食品验收程序还未走完,德州运河经济开发区芦庄村的瓜果去年销售额就接近1000万元了。当前,很多地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村党支部书记王刚认为是“品牌和营销做得不够”。
  近日,记者走进芦庄村的瓜果、蔬菜采摘园,很多大棚内荒着,王刚说这叫“闷棚”:一季菜生产完后,大棚内随即进行消毒、土壤深翻、晾晒,“一个月不动它。”王刚说,蔬菜病虫害在于防而不是治。养殖区生产的粪便经过发酵后,全部用到了采摘园中,化肥也被水肥一体化中的营养液所取代。生态养殖区内正在上沼气设备,园区的废弃物今后能生产沼气,沼渣用作有机肥,沼气发电供照明。
  芦庄村的瓜果、蔬菜注册了“芦旭”商标,每盒菜都在10斤以上,价格是市场上普通菜的3—4倍。真的有人买吗?王刚笑笑说,他们的产品销售采用会员制,方向是直供酒店、家庭配送和开办直营店。酒店还特别喜欢购买芦旭牌的盆栽菜,“顾客看得见、摸得着,直接就能点某盆菜。”
  王刚的自信心来自一笔账:“城市人吃菜,平均一天5元,如果买芦庄村的绿色菜,一天20元,三口之家一个月要多花1350元,城市中产阶层完全能接受。”现在,天天配送蔬菜到家的有1000多户,“而且口口相传,数量不断在增加,有了品牌和营销,好菜是有好市场的。”
  芦庄村建立品牌和营销体系,休闲农业也“帮了忙”。
  芦庄村紧挨着京杭运河,5公里的运河拐了好几道弯才出村。上世纪70年代,芦庄及周边几个村的这片河滩地曾经是德州的“菜篮子”。不过,芦庄村人均只有两分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纷纷弃耕转行。昔日昌盛的河滩地几乎废弃。
  2011年,芦庄村村集体账户只有7.25元,负债1700万元。在外经商的王刚回来担任党支部书记。此时,德州正在进行“两区(社区和园区)同建”,芦庄村开始城中村改造。王刚遇到了难题,老百姓上楼以后生活成本增加,经济收入如何保证?
  “村两委会决定重塑芦庄蔬菜品牌。”有经商头脑的王刚认为,单纯搞农业生产,效益太低,只有发展品牌农业和休闲农业才能让村民有钱挣。首先要把分散的地整合在一起,一亩地流转费用1200元,还是有村民不同意,王刚就组织大伙儿到河北、天津等地参观学习,不愿意流转土地的村民开了眼界。
  搞休闲农业得有看点,有看点才有知名度。王刚有个大胆的想法:南果北种。北方人吃过南方的水果,但是见到如何生产的却很少。芦庄村人南下海南、广西等省份搜集树苗,同时带回来南方的土壤和水。
  南果北种最难的是还原它们的生长环境。村里的老菜农们用草木灰、鸡粪等把土壤调酸,把北方的水提纯、脱硫。芦庄村地下有温泉,村里把地热引到温室大棚内,实现了冬天保温保湿,用了2个月的时间,几大难题竟然被农民解决了。现在,20多种南方水果成功地生长在15个温室大棚内,香蕉、甘蔗、番石榴等四季开花,全年供应。
  2013年元旦,九龙湾低碳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开始建设。产业园分为古运河、生态养殖园、瓜果蔬菜采摘园、花卉观赏种植园和文化休闲区。王刚经常跟外地景区的负责人开玩笑,说游客来你们这,一生顶多三次,但是休闲农业可以每月都去,去年有一天接待1万多人。
  村民年轻时可以外出打工,但老了以后怎么办?王刚说,必须靠村集体经济发展。现在,村民的合作医疗费用由村里交,为每位60岁老人发养老金,考上大学的还有补助。
  省农业厅生态农业处处长冷彩凌曾到芦庄村考察,她说,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是生态农业更高的组织形式。跟工商资本下乡搞乡村旅游不同,芦庄村的自主开发,更能保障村民的利益,休闲农业架起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高速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