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怎样学习扶阳医学的(第二讲)

 解脊厄 2015-07-23

 


我是怎样学习扶阳医学的

(第二讲)


中华中医药学会扶阳医学传承基地微信群~扶阳讲座

中国北京时间4月27日(星期一)晚上20:00时

主讲人:火神门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天晚上呢,由我继续与大家分享彭师为我治病的一个完整医案。彭师为我治病呢,实际上是从2008年的8月16号开始的,那为什么我今天分享的医案是从2009年的元月份开始的呢?因为在2008年8月我找彭师治病的时候还没有正式拜师,那个时候我还没进师门。因此呢,还不能录音,不能记笔记,从08年8月至08年年底这段时间的处方也就没能很好的保存下来,所以本医案只能从2009年元月份开始讲起。


大家可能看到了,我这个治病的医案呢,时间比较长,从2008年的8月份到2010年的8月份,时间跨度有两年。为什么时间跨度这么长呢?因为扶阳医学治好病的标准,把病治好的标准,也就是健康的标准是与其他门派不一样的。扶阳医学在治病的过程中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病治好的标准有其自身特点。也就是说,解除症状很简单,但症状解除了,病不一定好。比如,我曾经带了一位朋友到彭师那里去治病,是严重牛皮癬,吃药不久症状解除了,而且西医检查后指标也正常,也说好了,还让病人回家好好庆贺一下。但师父把脉说病还没有好,还要继续吃药。已经几年了,现在还在吃。为什么呢?因为从脉象上看呢,师父认为这个病人还没有到达治病的终极目标,还不能实现坎离既济,所以就不能收功。包括治我的病也是这样,为什么要从2008年的8月份治到2010年的8月份呢?整整两年时间,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因为把病治好的标准不一样。我现在给别人治病也学习了这样的思路,比如治糖尿病,血糖指标正常了,降糖药以及胰岛素都可以停了,但从我们的标准看,病还没有好,还没完全实现心肾相交,所以好多病人还在继续吃药。


二是治病的理路和次第有其自身特点。什么理路呢?理路就是不跟着病走,不跟着症状走,而是让病跟着医生走,所以治病很讲次第。一周的处方,也就是一个星期的处方,在二三张单子中分步用药,尤如下棋,先走哪一步,再走哪一步,然后又怎么办,最后收功怎么办,次第很分明,大法,常法,法中法,法象森严。这里讲法和象,法呢就是理法,象呢以后我们再讲。


我前几天在群里发了个彭师的医案,第一方用了三天的桂枝法,然后加淫羊藿再吃一付,紧接着用了三付附桂法。对这个用药次第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会不理解呢?因为他们的思路还是停留在方药上,虽然也有理法,但没从次第上去思考。彭师给的是一个星期的用药,是在一个阶段内,在一个治疗周期上实现圆运动,先处理什么问题,后处理什么问题,思路很清楚。而不是每个处方都要圆运动。比如那个医案,为什么第一方要用桂枝法?那是由脉象决定的,因为右手脉轻取微紧,这个紧脉去掉之后,才能更好的进入下一步治疗。俗话说“善治者治皮毛”,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扶阳医学重在表病的及时治疗,大家再细细看看那个医案的脉象描述,就明白为什么要先用三剂桂枝法了。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医案中都有体现,后面再细说。


如果按方证对应的思路去看待那个医案,就看的太浅了,要看就要看对整体的阴阳把握。说实话,我觉得跟师几年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治病的次第,就象踢足球,从发球,到传递,到通过中场,再将球传到禁区,最后再去射门,一步步走向极地,一步步的去归一。如果中途足球又被对方抢去了,那还要重新抢得球权,还要继续拚杀,所以呀我把这个过程叫做反复折腾。


当然,有没有一发球就直接攻破对方大门的呢?我想也是有的,但几率很小,而且会带来后遗证。比如很多人说的排病反应问题,为什么会有排病反应呢?我认为就是前期准备工作没做好,跟师几年,我没见到过什么明显的排病反应,只觉得药是越吃越舒服,一天比一天精力好,在服药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病就好了。


三是药物的剂量与配合有其自身特点。比如说,从我的这两年的医案来看,附子的剂量基本上分三个层次,60克,80克,90克,当然未成年减半或根据年龄幼小程度另行决定。


再比如说,在药物的配合上,附片+芦巴是干什么的呢?附片+砂仁是干什么的呢?附片+苍术是干什么的呢?附片+白术是干什么的呢?附片+淫羊藿是干什么的呢?附片+桂枝是干什么的呢?这些药物是如何结合的?这种配合起什么作用?这些都是需要传承的。


再比如,砂仁+法夏+石菖蒲是干什么的?刺五加皮单用是干什么的?刺五加皮+川芎合用又是干什么的?再比如黄茋+当归的配合,黄芪的量大于当归是干什么的?当归的量大于黄芪又是干什么的?黄芪单用是干什么的?黄芪+砂仁又是干什么的?黄芪用什么剂量可以升血压?黄芪用到什么剂量又可以降血压?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传承的。而且扶阳医学用药都讲究一个药物配合和剂量的变化,药物的配合不同,剂量不同,处方的方向和格局都会有所不同。正如文师父跟我说的,为什么1、2、3、4、5、6、7这七个音符就可以组成世界上千千万万首的歌曲都不一样呢?扶阳医学的理法处方与创作歌曲其实都是一个道理。所以在没有完全了解扶阳医学的情况下,最好能静下心来先全盘接受前辈火神的东西,多多进行沉淀,然后再去医法圆通。


卢崇汉老师在扶阳论坛上说,他一年只用四十几位药,分配到两万多张处方当中,治好很多病,四十几位药组成了上百个处方。所以说呀,中药没有标准化可言,完全靠配合,靠传承。


再比如前几天发的彭师医案,为什么有的老师不理解呢?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知道药物配合的作用,比如桂枝,我们认为桂枝有通达内外之能,这味药是双向性的,在后天八卦扶阳图上,我们在桂枝定位的卦上左右都画了箭头,就是说明它能内能外,是双向的。血压高可以降压,血压低可以升压;不出汗可以发汗,发汗多可以收汗;关键就是看药物的配合,多用一味药和少用一味药,处方的方向都大大不同,当然这些方法也是传承的,下面的医案我们会细讲。


如果不了解桂枝的功用,彭师的那个医案当然就看不懂,就会有很多疑问,为什么我们叫桂枝法而不叫桂枝汤呢?为什么通过桂枝与其他药物的配合使用,既可以发汗又可以收汗,既可以升压又可以降压呢?为什么我们的桂枝基本法里没用白芍呢?难道仅仅因为白芍偏凉就不用吗?在下面的医案里也用凉药,为什么呢?这些问题弄清楚了,桂枝法也就基本明白了,在以后的讲座里我们会逐步讲解。


四是扶阳医学的脉法有其自身特点。四诊合参,尤重脉象,是扶阳医学的诊断的显著特点。大家常说的无问其病,以极为归,首先是从脉象上实现的。左尺肾脉与关部肝脉连成一线,肝脉与心脉连成一线,在脉象上达到坎离既济,心肾相交,这个时候患者的病才叫好,否则都叫着有病。切脉,是为了获取表里阴阳及五脏六腑阴阳的信息,就能为辨证,立法,遣药,处方提供依据。所以切脉就象一把刀,如果你抓住了刀把的方向,最坏的结果都会保护自己同时也是保护患者;如果你抓住了刀刃的方向,最好的结果也会伤害自己,当然也就伤害了患者。


在我学习扶阳医学的脉法实践中,为什么要轻取?为什么又要沉取?为什么切肾脉要至骨?为什么要切五脏脉?什么又是五脏脉的本脉、病脉和真脏脉呢?五脏脉为什么会出现太过和不及呢?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无法明理;就无法探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就无法了解顺逆强弱;当然也就无法分辨元气,正气和太和之气。所以,要搞清楚上述问题,都要从脉诊中找到答案。


在这么多年的学习中,我认识到扶阳脉法是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中医真正的脉法。扶阳脉法完全与扶阳的理法方药合而为一,是中医诊断辩证论治的最重要的依据。扶阳脉法又是与理法方药进行无缝对接的脉法,有什么样的脉,就立什么样的法,就遣什么样的药,临床疗效也是非常显著的。


五是治病立法的可重复性有其自身特点。大家都知道,中医难就难在不可重复,这个方子对这个病人有效,换了一个病人,同样的症状,吃同样的药却没有效。所以说,这就比较难了,因为没有标准化可言。


那么扶阳医学呢正好可以解决这个缺憾,使用脉、法、药三位一体的治病模型,一般情况下在临床上是可以重复的。大家都知道,阳气不伤,百病不作;阳气充足,阴气全消。而且我们认为万病不离伤寒,所以在治病立法过程中始终把握住阳气的盛衰变化。所以在立法上强调温扶阳气,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阴不足也就是血不足怎么解决?用阳来化。


在临床上这个特点就表现在脉、法、药的三位一体,诊脉结束,立法处方就同时出来了。所以这种可重复的治病过程,能够治疗临床上大多数的疾病,而且都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不管是你治过的病也好,没治过的病也好,甚至是你没听说过的病也好,用这个治疗体系都可以治。比如我自己吧,一大堆的病,心肝脾肺肾都有大病,而且长期外邪,你说该怎么治呢?虽然阳虚是肯定的,但也不能每天都去喝附片汤呀。用药有个性与共性的问题,即“大法”及具体的“方”。处方就是共性与个性的结合,阳虚用附子法是共性的问题,辨脉论治、随症加减就是个性的问题。


六是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有其自身特点。赵君师兄总结说,扶阳医学的立法有四大系统。即,桂枝法、附子桂枝法、附子法和非桂附法。卢铸之太师爷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创立了立法的体系,他抓住了人生立命的本质问题~以火立极,并且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为立法体系建立了四项基本原则:

1、切脉有表证且阳虚时,用桂枝法;

2、切脉是里证且阳虚时,用附子法;

3、切脉表里皆阳虚时,用附子桂枝法;

4、其他情况时,用非桂附法。


当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分类,只是指明了一个方向,但真正去治病还没这么简单。所以,卢太师爷对立法有四句话的概述:“法有法则、法无定法、法随证变、法定药随”。因此,四项基本原则是总的规律,是常道,属于“法有法则”范畴,按照这个原则来临床,肯定是能取得较好疗效的。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由常道和非常道构成的,有常道就会有非常道,而“法无定法”就是非常道,是变化、是一个医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不仅需要自己的勤于思考、经验累积,更重要地是需要跟师。师父可以将其毕生的心悟、或者几代人的心悟传承给你。这种心悟有时无法用语言或文字描述,如果长期浸润在师父身边,加之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就能吸纳这些灵感,使自己的临床综合能力大大提高。


下面我就开始讲彭师为我治病的医案:


张某某,2009年1月19日复诊。

2009年患肝病与心衰,至今仍然在服用西药。

服药之后,现症见:

两侧头痛,天冷环境下易发作,纳食不香,量不多而知饥,小便量次均少,大便如常。


脉诊:

左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紧带滞。肾脉稍起,但短不至关,久取弱下去了,要久取仍如初。总体印象肾脉还是乏力乏神。

右手肺脉滞带紧,脾脉略紧、滞,胃脉弱。


辨析:

从本医案中可以看出,病人左尺重取至骨,肾脉紧带滞,紧提示有寒,滞提示肾气不足,同时湿在骨里,师父说等待春天季节木气升发之际,可服除风湿之药二剂,以借机宣散里湿之邪。肺脉滞带紧,显示其肺中寒气,且肺气不足。脾脉紧,胃脉弱,提示脾有寒,胃气不足,功能差而胃口不好,故吃东西不行。


处方原则:

因肺有寒邪,上周已经用了4天桂枝法(未用附片),最后二天加用附片,至今寒邪未除,因此,再用桂枝法开通表邪之法再用不妥,改为扶正气的方法除邪(加用附片)。再因肾脉提示阳气不足且有寒,皆在于里。因此,脉象提示的信息是轻取沉取都带紧滞,则表明表里皆有寒且皆阳虚,现必须扶正气、助阳气,以大剂助阳之附子桂枝法,达标本兼治,重在扶正气祛肺中寒邪。在治上焦同时,再逐步过度到调整中焦,最后达到下焦,既助阳纳气归根,才能解决最终问题。


处方用药:

第一方(解决肺寒问题):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生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刺五加皮15g,炙甘草15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生姜80g。3付。


方解:

五甲皮(刺五甲皮和五加皮):二者功效相等,五加皮有毒,刺五甲无毒,其功皆通肌腠之寒湿,刺五甲皮倘有扩张血管之功用。痰多、喉堵,又非外邪,则遣法半夏、石菖蒲。五加皮单用可去寒。


第二方(由肺过度到调脾胃):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桂枝尖30g,生山楂肉20g,刺五加皮15g,川芎25g,淫羊藿20g,炒麦芽20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处方原则:

服第一方祛除肺寒后,去掉肺家药石菖蒲,毛化红,法夏;加淫羊藿,大麦芽,川芎。生楂肉+大麦芽理中;五甲皮+川芎化淤破血。因为我有脑动脉硬化,血脂也高。


方解:

用四逆法(制附片,草,姜)牢固根基。桂枝尖再开太阳,领川芎,制五加皮,行气中之滞,化血中之凝,破内膜之结,去寒凝之痛。茯神与贡术,渗湿泄湿,燥土制水,化气行水,助太阳寒水天地顺接之功能,分清别浊之道路。麦芽化积滞调肝脾,木土交质,化机自转,生机自动,与生山楂联袂而行,化气滞,行血瘀,消内食,通肠胃,为建中立轴,生化之本也。用陈皮醒胃气,由络、而肌腠、而皮毛,引太阳之气相通内外。砂仁,生姜通神明而上下协合,乃浊随阳化。


第三方(重点调理脾胃):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15g,补骨脂20g,炙甘草15g,西砂仁15g,淫羊藿20g,生姜90g。3付。


处方原则:

醒脾上安桂+?骨脂


方解:

用制附片大温肾水,水暖而气行,气行而木畅,木得生火之源,所生之胆火,即肾中之真阳所化,寄居于命门,古人名为相火,即真火也。所生之心火,为离中之假火,即为君火,为凡火。真火居下,薰蒸于上;凡火居上,照明于下,乃离上而坎下也。真火藏而不现,凡火常用;今得附片化水为气,气归于上,为雲为雨,万物得其润泽;相火居下,湿化气机,用以上下相照,首尾相顾,周身全都皆得其养。用贡术安定坤土,引土之气机通达于四旁。?骨脂增填脾液,坤土艮土皆得其?,土?则引坎中之气机缘木上行,交达于离宫。离火下照,君临天下;相火上升,两火照耀中间,群阴化为乌有。再遇上安桂益火温土,大温太阴,西砂仁纳五脏之气归于坎宫,又复返于天空,使清归清能升,浊归浊能降,二五之气循环自如。再用四逆(附片、草、姜)牢固根基并交达于六和,柔筋健骨,益精生志,全身内外,处处皆春。


第四方(益脾填精法):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15g,补骨脂20g,炙甘草15g,西砂仁15g,淫羊藿20g,巴戟天20g,葫芦巴30g,生姜90g。3付。


处方原则:

走少阴,肾。


方解:

用制附片大助肾阳,化精为气,气升而神随,神气得交,精血得固。上安桂通心热脾,使火土之生机透达于阴霾之地。生贡术助脾中之质,解脾中之滞,四旁运行更加有力。西砂仁纳五脏之气归于肾宫,使肾水温温不息,气流源源而升,心肺得其润泽,水土火更能相照,助全身之大气流行无间。补骨脂引脾通肾,透达于少阴之底,启发于太阳之面,使内外互相照顾,心肾两相既济。


此方意使血流而精动,精动而阳生,阳生而火炎,火炎而气固,意在坎离相合,心肾相交。用杭巴戟通筋达骨,迎五液润濡筋骨,与桂附连成一气,迎精血充实于内外。再与葫芦巴偕伴而行,启肾阳,益肾精,如填柴加油而炉火更旺,火旺则极立,极立则气生。气为调神之用,精为生气之质。精、气、神打成一片,上下內外相通相照,水火之交换更加有力,乾坤之立可稳。遵古保全天真之意,移精变精之法,使精动而意随,意稳而心安,心安而神定,神定而魂魄归于本舍,精气归于炉中,元阴元阳相互守卫,心脾肾三家互为其根,交相为用。此乃益脾填精之大法也。


二诊(2月2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服药中有2次腹泄,多吃2天健胃中药后,现喉咙干痛,嘴干,两手有时麻木,睡眠好。


脉诊:

脉不浮不紧,肾脉宽一些有力一些了。


辨析:

彭师:肾脉左尺部重取至骨最有临床意义。如果感觉肾脉紧(左手),就要考虑一下指法(肾尺脉与膀胱脉在一处,浮取膀胱,沉取乃肾。指法动一动,肾脉在两骨缝之间),今天的肾脉微有一点湿滞(脾脉湿也会有这种现象),同时心胞脉微滞,肝脉不很畅,而且“横起走”。

右手:脾微紧,肺有滞,肺比脾脉稍大,躁气不重微微有一点。因此,喉咙痛的原因不是肺引起的,因为脉没劲脉。第一方舍脉从病。


运用桂枝法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邪化痰为主):

桂枝尖30g,生茅术(即苍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广紫菀15g,山楂肉20g,香白芷20g,油厚朴15g,西砂仁15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炙甘草15g,生姜60g。2付。


方解:

用桂枝尖化阴为阳,拨开云雾,茅术理土中之湿,湿去而土可燥,脾乃能运化。法半夏降胃逆,引胃气与脾相协,厚朴降浊阴归于决渎。生楂肉化脾胃中之积滞,茯神镇心导水,甘草以缓和中宫,缓能伏气,和能调达脏腑,气血得以交流,荣卫得以缓和,阳明太阴开合无阻,生长收藏循序自然。此方再借桂枝基本法(桂枝、术、楂肉、草、姜)偕毛化红,广紫菀调肺疏络,风痹痰痹可平,虚燥口干可清,用生姜循行于阴阳界限之中,使邪去而正复矣。


第二方(表里同治):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生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炒大麦芽20g,黄芪20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75g。


方解:

本方再借附片之雄烈添火热水,水气沸腾通行于筋络肌腠之中,内而三焦通达,外而筯骨柔润。用淫羊藿开太阴之门,偕楂肉,麦芽,黄芪健中理中,上下更能交通,肠胃得以快畅,脾胃能化能纳,营卫更加协合。再用桂枝尖通达四肢,助太阳之气由四旁而转于内外上下,气凝而神聚,脾胃肝通调无阻,此为健立中气之妙法也。


中气在人身土气之内,土主运化。相火下降,中气才能充足,相火乃中气之根。相火若不能下降,中气则无根矣,无根之中气如无源之火,无本之木。而若要相火下降,反过来又要依懒中气能够运化,如果中气运化不力,相火则没有能力下降。相火与中气,互为其根本,交相为其用,“无先天而后天不立,无后天而先天亦不生”,即为此理。


本方以四逆“附片,草,姜”纳下立极,使相火能降归于海底,中气即有根矣。再用健中之法“桂枝,术,楂肉,麦芽,黄芪,草,姜,淫羊藿”扶正立轴,胃即能纳,脾也能化矣。相火与中气,四逆与健中,互为其根本,交相为其用。


三诊(2月9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昨晚上腹泄,右腿足太阳膀胱经脉上痛,头有时昏,精力差,胸有时闷,鼻塞不通,腰部略胀。


舌苔:黄白。

脉诊:

左手左肾脉弱,乏力无神,有缓象,稍短、弱;

右手不浮不紧。


辨析:

从脉象中分析得出,目前的主要问题仍然是肾气脉弱而未升起来。由于右手脉不浮不紧,故没有外邪,可以直接进入附子法治疗范围,不用桂枝。治疗大法依然是扶阳抑阴,升阳益气为主,法用附子法为主。


处方用药:

第一方(益肾升阳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0g,黄芪30g,西砂仁15g,小茴香20g,制升麻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90g。3付。


方解:

用制附片益火源,温水主,君位得明,相火得令。生贡术燥土泄湿,使土燥而制水,水暖而木调,精得其化,气得其升,迎气归肺,肺得清朗,使金水更活而上下得其交通。用制升麻拨开升降道路,使清升而浊降,气血乃能交流。淫羊藿再交阴阳,使上下內外往来无阻。上安桂大热命门,借小茴香温通土木之道路,助黄芪引坎中之精气源源不断升于华盖,再与西砂仁偕行,纳五脏之气复归于坎宫。生姜通神明并荡开浊阴,全身上下,内内外外皆得其养。


第二方(益肾填精为主):

上方除去升麻,加巴戟天20g,葫芦巴30g,补骨脂20g。3付。


四诊(2月16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怕吹风,两手麻木时有,太阳膀胱经络循行处仍有轻微疼痛,眼睛干涩,耳闭气未减。


舌诊:苔白中间有裂缝。

脉诊:

左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紧,肝不畅,肾尺滞。

右手轻取整体不浮紧,沉取均紧,右寸比其他脉紧的明显。


辨析:

从症状表现来看,似乎感冒没有痊愈,这从脉上可得到论证。左脉沉取紧,提示外感寒未尽,肝气不畅,与肾尺弱有关,并且肾气弱而正气再次受损;特别是右寸脉紧的显著,证明表皮受了风,饮食受凉,既内外受寒所致。因为舌诊看到中间有缝,足以表明其里也有寒、正不足。因此,表里皆为脉紧阳虚之象,当务之急,开表逐寒的同时要兼顾扶阳,先以附子桂枝法立法;表邪已解,二方益肾固本,再去桂枝尖用附子法。


处方药用:

第一方(逐邪扶阳兼顾):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石菖蒲20g,桂枝尖30g,炒小茴香20g,莬丝子30g(另包),密蒙花15g(另包),西砂仁15g,青皮15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方解:

先服密蒙花化肝经之燥,眼睛不涩时,去蒙花,加上菟丝子既可以填精,也同样走眼。沉取紧才能用附片,附片+桂枝法防止寒往里走。


第二方(益肾填精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15g,巴戟天20g,炒益智仁20g,炒小茴香20g,葫芦巴30g,淫羊藿20g,菟丝子20g,炙甘草15g,生姜90g。3付。

注:煮药之时,用煮药之气来熏蒸眼部,以提高治疗效果。


方解:

此方为益肾填精法,也是每次诊病周期的“小收功”之法。所谓“小收功”,就是按由表及里的治病次递立法处方,或者说是按照上、中、下三焦的次递去立法处方。其次递是:有外邪(轻取右寸脉紧)就用桂枝法(或附子桂枝法,或非桂附法)袪外邪;没有外邪就继续往中焦探寻,脾胃脉紧或滞,就健中或理中(外邪未袪尽时用桂枝法或附子桂枝法健中,完全无外邪时用附子理中法);把脾胃之气固护好了之后,再继续往中下去治,也就是往脾、肝上去治;若左手肝脉异常(紧、滞、逆等),就要温肝舒气;最后,才能使用本方添柴加火,益肾填精,故曰:小收功。


五诊(2月23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讲话多时,情绪容易激动,低温时太阳穴处痛,头时昏不痛,耳闭好转,咳而少痰,肝区不适,腰有点酸胀,大便稀,小便正常,纳食好,睡眠不佳。


舌诊:苔中间裂缝。

脉诊:双手均弱、滞,肾脉弱,乏力无神。


辨析:

从脉诊中分析,双手脉弱而滞,特别是肾脉弱,提醒肾气不够,气脉不畅,缺乏神与力,证明阳气还是升不起来。彭师说可能到今年夏至肾脉都起不来。治疗温通上下,益肾扶阳为主。


处方用药:

第一方(温通上下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炙甘草15g,生姜90g,葱白3根。3付。


第二方(扶阳益肾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15g,葫芦巴30g,炒益智仁20g,补骨脂20g,巴戟天20g,黄芪3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90g。3付。


方解:

用补骨脂在填精的同时兼顾到脾(増脾液);西砂仁加黄芪,纳肾气复归于五脏。黄芪还可以固表,有外邪不用。


六诊(3月2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两边太阳穴处遇风、寒均痛,耳闭;而耳鸣,头昏,精力不足,食纳好,两手晚上麻木,大便如常,小便量少,睡眠时间少。化验血脂高,血压舒张压偏高。


脉诊:

左手沉取滞微紧,肾脉没有完全起来,脉力有一点,神不够,久取偶尔出现紧硬,不是外感的紧,需温肾。

右手肺脾脉久取后仍有紧象。


辨析:

从脉诊中分析得出,肾气未升起来,仍然需要温肾扶阳,仍然要以附片为主,既以附片来挽回失去的阳气,同时为使阳气能生生不息,需要用上安桂、补骨脂、葫芦巴三味来助其精成,这样才能使其达到源源不断的目标。同时肺脾脉久取仍然有紧象,说明肺寒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而专治肺寒之品(砂仁、法半夏、石菖蒲)继续应用,同时佐以附片以扶正祛邪。


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除肺寒为主):扶正祛邪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生姜80g。2付。

注:去法半夏、石菖蒲,加淫羊藿20g,五加皮15g,川芎25g。2付。


第二方(温阳益肾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15g,补骨脂20g,炒益智仁20g,巴戟天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90g。2~3付。


七诊(3月16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头有时昏,左耳发炎流脓一天,耳闭减轻,视力下降恢复,纳食好,肝右侧按压有点痛,小腹及膝关节冷,两侧腰也冷,晚上睡眠时手麻,睡眠3~4小时,易醒与早醒,大便如常,小便量少,次数也少。


脉诊:

左手轻取微紧,沉取稍带紧,肝脉滞也微微紧,肾脉能摸到,感觉稍弱微滞,不至关。

右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微紧,肺脾脉滞。


辨析:

从脉诊中可以看出,肝脉不畅,比如着急、生气就会出现肝脉不畅这种现象,每部脉单独取都是不一样的,肾脉微滞提醒是气虚与水湿并存,而三指同摸不至关,仍然是肾气不升、肝气不畅。右手沉取微紧,脾脉紧并波及到肺,即三指并取,脾脉的紧象达到了肺脉边缘,提示三阴有寒在里,故首方以附子桂枝法为主。目前解决首先去外邪兼顾温肝,次方以附子法温肝益肾为主。


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外邪化痰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西砂仁15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大麦芽20g,炙甘草15g,生姜80g。1付。


处方原则:

去外邪兼顾肝(大麦芽肝之本谷);去毛化红、石菖蒲、法半夏,加青皮15g,上安桂15g,淫羊藿20g。继续扶正并调肝气(青皮)。2付。


第二方(益肾温肝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15g,巴戟天15g,益智仁20g,黄芪25g,补骨脂20g,公丁香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90g。3付。


处方原则:

补骨脂既走肾,又走脾;公丁温肾?肝。


八诊(4月6日):

处方药用: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石菖蒲20g,桂枝尖30g,小茴香20g,法半夏20g,刺五加皮15g,西砂仁15g,青皮15g,炙甘草15g,生姜80g。2付。


处方原则:

1肺紧有寒,菖蒲+法夏+砂仁;肝气逆,小茴+青皮;

2去石菖蒲、法半夏、青皮,加上安桂15g,巴戟天20g(去骨),川芎25g,生杜仲15g。3付。


九诊(4月12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夜间腰以下发凉,大小便正常,小腹部也凉,睡眠好。今天上午,喝了两杯姜红茶,颈项不适,头两侧太阳穴处不适,心中有烦躁不安感。


自己摸脉结果:

左手沉取顶指,比右手脉弱一些,寸部最弱,两部脉微数紧。

右手似有力,努力向外顶,欲浮未浮,紧束感。

整体脉无缓象,仍然是身体不适。


作业:请大家根据以上症状及脉象,按照郑卢医学的治病思路写出处方。


十诊(4月13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心悸,耳闭减轻,视力正常,纳食好,两手麻木,右腿不痛了,夜间两腿腰以下凉,小腹部也凉,大小便正常,睡眠好。


舌诊:舌中间有缝。

脉诊:

左手沉取紧、短,肾脉弱、滞,力神均不够,比以往大一点,心脉滞。

右手脉肺脾紧,肺短,胃脉稍紧。

注:舌中间缝没有了,身体就好了,处方一先要调肝才能扶肾


辨析:

从脉诊分析得出,左手沉取紧,说明有寒,滞(气滞、有湿都有),肾脉弱提醒肾气不升,心脉弱提示君火弱。目前是水湿在经络及骨节,脾肺紧短胃紧,说明仍然有外邪在表,病机关键在于肾与肝的问题,既应用附子桂枝法加茯苓,桂枝不仅仅是拨太阳的问题,关键是肾火还要继续助阳。


处方原则:

一是先要调肝才能扶肾气,不一定在一张处方上考虑,有时心肾不交一是肝气的情况,二是中宫的问题。肝气不畅,中宫不通,则心肾不交,走的慢也要在一步一步往前行,这样才达到最终目的。


作业:请大家根据以上症状及脉象,按照郑卢医学的治病思路写出处方。


十一诊(4月19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视力恢复正常,不咳而喉咙有痰,鼻塞,鼻腔有不适感,与昨天去青城山后感冒有关,食纳好,两手麻好转,腰后有点酸胀,小腹与两腿感觉有点凉,大小便如常,睡眠每晚3~5小时,入睡好,但醒的早。


脉诊:

左手不浮不紧,沉取滞(气),肾脉弱;

右手轻取微微紧,脾胃紧,肺也紧。有弹指。


辨析:

从症状上看,身体状况明显改善,特别是昨天爬山感觉体力还不错,但症状上看有感冒了,且右手脉轻取微微紧也是明证,而且脾胃肺都紧。左手肾脉弱而力不够,比以前好一点,还有一点滞的感觉,说明阳气升发还是不行,但发现有一点脉弹指感,这是化燥的现象。总体感觉还是升降问题比较突出。目前调整方法首先开表化痰调理升降,其次益肾温阳为主。


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邪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制南星15g(另包),西砂仁15g,炙甘草15g,生姜80g,油厚朴15g。1付。


处方原则:

1油厚朴化燥,主沉气,降气,承气,降阳明;制南星化陈痰,深痰粘嗓。

2去掉油厚朴,再服2付。把上次余药也服完。


第二方(扶正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0g,油松节20g,西砂仁15g,葫芦巴30g,巴戟天20g,茯神15g,淫羊藿20g,炙甘草15g,生姜80g。2~3付。


十二诊(5月11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头稍昏,两侧及脑后部微痛,鼻塞,食纳好,小腹部受凉后痛,几天前曾痛15分钟左右,两小腿受寒微微痛,前几天感冒了,服了外感方。


脉诊:

左手一强一滞,肾脉起来了,但不过关;

右手轻取微紧,沉取带紧。


辨析:

从症状分析目前外感未好,脉诊右手轻取有点外邪。左手脉一张一滞,提示心脉有问题。目前问题是外邪未去而正气不足,治疗用桂枝法加附片。


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邪扶正兼顾):固住正气,去掉淤邪!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刺五加皮15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2付。

注:去石菖蒲,加川芎20g,黄芪30g。2付。主要是扶正,五加皮+川芎,血液循环要正常。


第二方(扶正益肾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0g,补骨脂20g,西砂仁15g,益智仁20g,葫芦巴3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90g。3付。


十三诊(6月1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头昏不晕,两侧头有时痛,耳不闭,项部有点僵,胸不闷,食纳好,肝区有点不不适,凉凉的感觉,腰酸膝冷,大便稀,睡眠不好,恶梦易醒。


脉诊:

左手轻取沉取均紧;

右手右肺微紧。


辨析:

从症状与脉象分析可以得知,目前是表里具寒的问题比较突出,治疗思路是开表散寒,提升肾气。


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邪扶正兼顾):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公丁香15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生姜80g。3付。


处方原则:

祛肺寒,同时用公丁走肝走胃。


第二方(扶正益肾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柏子仁20g,桂枝尖30g,炒小茴香20g,黄芪30g,上安桂2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3付。


十四诊(6月22日):

约一周未服中药,在南宁朋友家里吃了夏至药。现症见:有时阵咳,喉咙干少痒,遇冷时阵阵咳嗽,食纳好,腰酸胀,大便有时偏稀,昨天又有点便秘,小便量少,因工作压力大,现睡眠不好,入睡慢而易醒。


脉诊:

左手轻取不浮不紧,沉取滞(气滞加湿滞),肝不畅,肾脉弱,心胞脉滞加紧。

右手肺脾均紧,都有寒,肺气稍弱。


辨析:

由于心胞脉滞加紧,心会不舒服,不洪勾,缺乏缓象。如果单独出现这种情况下,一般用四逆白通汤。


从脉诊上分析,肾气弱是主要的矛盾,其次是肝气不畅,心脉不畅,加之肺气弱夹有寒气。目前治疗要标本兼治,一提升肾气,二散表寒湿。


处方药用: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茅术(即苍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炒小茴香20g,柏子仁2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2付。


处方原则:

肺气起来后,去石菖蒲、法半夏,加上安桂20g,巴戟天20g,再吃2付。


十五诊(8月4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头部出汗多,眼睛干涩,食纳好,肝区微有僵紧感,大便稀不成型,每天1次,小便量少,次数也少,白天与晚上都感觉比较困。舌苔厚,中带黄,中间有裂缝。


脉诊:

左手滞,沉取心脉不洪勾,肝沉滞,肾脉稍短而弱。

右手胃脾脉均滞,肺滞稍紧,右尺也稍弱。


辨析:

从舌苔上看,湿气较重,脉诊上看脾胃肺均有寒,况且双尺部左稍短而弱,右尺也稍弱,这都提示正气不足。目前先解决脾肺上的寒,以帮助脾恢复运化。其次再扶助肾气,提升正气。


处方药用:

第一方(祛邪气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炒大麦芽20g,石菖蒲2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上安桂15g,生姜80g。3付。

注:若肺气够了,去掉法半夏、石菖蒲,再加淫羊藿20g,黄芪30,或再加老叩15g。


第二方(理中焦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0g,补骨脂20g,西砂仁15g,公丁香15g,淫羊藿20g,生姜80g。


第三方(扶阳填精为主):

制附片9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5g,巴戟天25g,炒益智仁20g,葫芦巴3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菟丝子20g,生姜90g。

注1:小便量少,加海金沙20g,吃2~3付,量多了,就去掉。

注2:2付后,加补骨脂20g。

注3:肾气起来后,加西砂仁15g,黄芪30g,纳肾气归五脏。


十六诊(9月10日):

服药之后,现症见:

鼻子总是有时不通,食纳好,肝区仍然有点绷紧感觉,腰稍酸,小便量少,次数也少,有尿不尽感觉,睡眠4~5小时。


脉诊:肺气弱,胃脾稍紧。


处方药用:

第一方(调理肺气):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法半夏20g,桂枝尖30g,山楂肉20g,石菖蒲20g,辛夷花20g,西砂仁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

注:去石菖、辛夷花,加菟丝子20g,海金沙20g。3付。


第二方(理脾胃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5g,补骨脂20g,西砂仁15g,公丁香15g,炒小茴香20g,青皮15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80g。3付。

注:去青皮、丁香、小茴香,加巴戟天20g,葫芦巴30g,炒益智仁20g,黄芪30g。3付。


前十六诊呢就是给大家一个这样直观的印象,让大家来看一看扶阳医学是怎样治病的,看一看扶阳医学的治病次第以及脉、法、药三位一体的对应关系。用这种方法治病,疗效好不好呢?我认为疗效是显著的。有的老师在没学郑卢医学之前,一天只能看二十来个病人,学习完以后呢,将这套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之后,疗效变好了,回头客也变多了,一天要看六十多个病人,甚至要看一百多个病人。有的师兄师姐的诊所,凌晨四点病人就开始排队了,还得请保安去维持秩序。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郑卢医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疗效就是显著,这不是一个人两个人说它有效,事实证明用这套系统治病确实很有效,这是两百多年来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要继承和发扬。


我呢还是那句话,由于我没有医学背景,不是一个医生,所以在跟师的过程中,可能有些东西记录的不全面,理解上也可能有很多偏差。今晚的讲座,有的内容是我从跟师笔记中择录的,有的内容呢是从彭师的课徒录音里释文而成的,最后再加上我个人理解和体会,写了辨析和方解,就构成了今晚的讲座内容。这个讲座内容如果有什么偏差的话,完全是我自己学艺不精,是我自己没有学好,还垦请各位师兄师姐,各位老师批评指正,我呢在后面的讲座中,会边学边讲边改边提高。今晚的讲座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们下次再见。(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