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融合 继往开来——沈曾植的书法风格及演变(节选) 文/成联方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北京。沈曾植是近现代积学大儒,王国维《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中说沈曾植与清初顾炎武、乾嘉时期戴震和钱竹汀是鼎足而三的清代各时期的学术代表。书法方面,沈曾植是近现代书法“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其一生的书法嬗变路径犹如近现代书法演变史的缩影,也是文人治书的典范。 沈曾植的书法风格演变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博取时期(1911年以前)、风格积淀期(1911—1920)与风格定型期(1920—1922)。 一、博取时期(1911年以前) 沈曾植1911 年以前的风格极其复杂,有的作品又很难归于哪一家哪一派。其中有三个线索比较清晰和突出,下文把这三个线索按照时间先后排列,便于厘清沈曾植的书法风格的演变轨迹…… 二、风格积淀期(1911—1920) 辛亥革命(1911)是沈曾植书法风格转变的一个重要“拐点”。经历世事沧桑的沈曾植,避居上海,得以沉浸在“海日楼”中考订书画、读书写字。其著名的《海日楼题跋》多为居住上海以后所作,遗留下来的书法作品也多是这个时期所作。王蘧常《忆沈寐叟师》说:“先生生前先以书法为馀事,然亦刻意经营,竭心尽力,六十四岁后始专意写字,至七十三岁去世,用力极勤,遂卓然成为大家”…… 三、风格定型期(1920—1922) 在沈曾植人生的最后两年,将不同的书体、不同的笔法融合在一起,形成自己成熟的风格。糅合黄道周书法、《爨宝子碑》的结构。如前所述,黄道周的生折结构对沈曾植有很深的影响,《爨宝子碑》的天真古朴也深深吸引沈曾植,在其人生的最后两年,最终将这两种结构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险绝而又生动的结构特征,这就是曾熙所说的“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的书法特征。沈曾植一生都在寻求多体的融通,希望找到一种“妍媸杂糅”“异体同势”“古今杂形”的结构,当然,沈曾植最终是找到了…… 作为近现代的“泰山北斗”“一代学宗”的沈曾植,其书法上的价值和意义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学者型书家的典范,对我们如何治书学起到了示范作用;第二,“碑帖融合”的辩证书法思想,不仅在近现代,而且直到现在也不失其参考价值;第三,沈曾植率先实践《流沙坠简》,带动了晚清民国章草的复兴,产生了如郑孝胥、李瑞清、王世镗、于右任、章士钊、胡小石、郑诵先、王蘧常等等一批并不逊色于唐宋元明的章草大家。 更多内容精彩敬请关注《中国书法·翰墨天下》2015年第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