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第一台电脑发明了,占地150平方米;1969年,第一次联网成功了,只能连接四台计算机。199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科学和先进技术法案》,互联网才得以打破了技术与法律的屏障,第一次商业行为发生了。仅仅20多年后的今天,互联网将世界推成平的,商业生态被彻底颠覆。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与摩尔定律中的速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就像是参天大树,最开始好几年时间只能长3厘米,但之后六周就能长15米。只是,颇有破天之气势的树,也不可避免有向阳面与向阴面。 盘根错节的互联网黏连了全世界的人、时间、地区、事件,如大树的向阳面生机勃勃;而另一边,互联网开放性悖论与普惠性错觉,正如阴面,黑潮暗涌。 为自由平等而生的互联网真的为世界带来了新秩序吗?抑或说,新面孔下暗度陈仓的是旧秩序的变本加厉? ![]() 伊桑·祖克曼 互联网的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的信息平台,而这其中隐藏着4个非常重要的悖论。 | 开放连接的悖论之一 | 每个人的搜索都会产生大数据,大数据产生相关性,相关性产生内生性。搜索结果的产生就在这样的链条中形成闭环。人们不断汲取着互联网的营养,殊不知营养越来越单一,信息越来越封闭。你所获得的海量资产,都是基于你原本的认知体系,而不会获得任何突破。 | 开放连接的悖论之二 | 五花八门的社交网络已然跨越了地域与时间的双重限制,让天南地北的陌生人相识相知。然而,不断飙升的好友数量背后是类群的同质化。被相同的爱好吸引,与类似的人打交道,人们并未意识,社交圈的扩大却换来圈层的固化与封闭。 | 开放连接的悖论之三 | “点赞”、“拉黑”早已成为耳熟能详的网络社交用词,饱含着鲜明强烈的话语情感。社交网络赋予用户更果断且专横的权力。久而久之,你就处在互联网的“回声屋”里,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只能收到鲜花和掌声,你收到的每一句评论都只是心里期盼的回应。于是你再也无法认清自己。 | 开放连接的悖论之四 |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相比喜讯捷报,恶事丑闻显然更能触发情绪,而愤怒和悲伤的情绪又更能触发轰动效应。互联网的信息透明性和非线性传播的高效性愈加助长了丑闻的嚣张气焰,更方便不法分子通过捏造虚假丑闻来谋取暴利。 ![]() 埃里克·布莱恩约佛森 互联网普惠性似乎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权利,但其下隐藏着3种更危险的不公平现象。 | 互联网普惠性的负面景象之一 | 搜索引擎是互联网帝国不可或缺的皇家卫队。尽管搜索是普通群众的权利,但谁能进入大数据以及谁出现在最吸引人的位置,由他们说了算。只要将一个人的名字变成敏感词汇,这个人就在互联网帝国里消失了。搜索寡头的强大权力,至今没有人能打破。 | 互联网普惠性的负面景象之二 | 有人的地方就有舆论。社交媒体的盛行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但同时也将人们局限在三到五个主要的社交平台里,方便却也限制了舆论传播。成千上万的用户之间存在无数条放射状的传播轨迹。此时,只需要在社交平台上设定新闻关键词,或者雇佣大量水军传播新闻,很快,你想要的舆论就会传遍被推平的世界。 | 互联网普惠性的负面景象之三 | 在线的所有交易平台打破了中介、金字塔渠道对信息的垄断,让企业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地进行交易。然而,每天都有新的网店开业酬宾,也有旧的商家关门歇业。当旧渠道被打破,新途径被建成,交易平台就成了新的垄断者、最终的赢家。 这个世界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与平等。看似人人平等的互联网世界下,传统社会的“二八法则”甚至愈演愈烈。也许,真的像埃里克所说的那样,只有处在互联网大树顶端的少数垄断者才能领略这个时代最美的风采。 然而,与其像那些抵触互联网的人一样,登不上树顶就拒绝在大树底下乘凉,不如做一个健康的乐观主义者,相信灿烂的天使也会有恶魔的一面,而警惕与克服,才是每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中,最该有的坚定信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