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口眼斜是经非窍辩十八口眼喎斜者,俗工多与中风掉眩证一概治之,其药则灵宝、至宝、续命、清心、一字急风乌犀铁弹丸,其方非不言治此病也,然而不愈者,何也? 盖知窍而不知经,知经而不知气故也。何谓知窍而不知经? 盖人之首有七窍,如日月、五星、七政之在天也。 故肝窍目,目为肝之外候; 肺窍鼻,鼻为肺之外候; 心窍舌,舌无窍,心与肾合而寄窍于耳,故耳与舌,俱为心之外候。 俗工止知目病归之肝,口病归之脾,耳病归之肾,舌病归之心,更无改张。 岂知目之内,上、下二网,足太阳及足阳明起于此; 目之锐眦,足少阳起于此,手少阳至于此; 鼻之左右,足阳明、手阳明侠乎此; 口之左右,亦此两经还乎此。 故七窍有病,不可独归之五脏,当归之六阳经也。 余曰∶俗工知窍而不知经者,此也。
何谓知经而不知气? 盖世之谈方药者,不啻千万人,止不过坚执《本草》性味,其知十二经所出所入,所循所环,所交所合,所过所注,所起所会,所属所络,所上所下,所侠所贯,所布所散,所结所绕,所抵所连,所系所约,所同所别,千万人中,或见一、二名明,可谓难其人矣! 然而不过执此十二经,便为病本,将阳经为热,阴经为寒,向《本草》中寻药,药架上检方而已矣。病之不愈,又何讶焉? 岂知《灵枢经》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此十二经及受病之处也,非为病者也。及为病者,天之六气也。 六气者何?风、暑、燥、湿、火、寒是也。 故曰∶俗工知经而不知气者,此也。
然则口目喎斜者,此何经也?何气也? 足之太阳,足之阳明,左目有之,右目亦有之, 足之阳明,手之阳明,口左有之,口右亦有之。此两道也。 《灵枢》又言∶足阳明之筋,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 是左寒右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 故偏于左者,左寒而右热;偏于右者,右寒而左热也。 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剂,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故也。而况风者,甲乙木也。口眼阳明,皆为胃土。风偏贼之,此口目之所以僻也,是则然矣。 七窍惟口目喎斜,而耳鼻独无此病者,何也? 盖动则风生,静者风息,天地之常理也。 考之《易》象,有足相符者。震巽主动,坤艮主静。动者皆属木,静者皆属土。 观卦者,视之理也。视者,目之用也。 目之上网则眨,下网则不眨。故观卦上巽而下坤。 颐卦者,养之理也。养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颔则嚼,上颔则不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 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 当思目虽斜,而目之眶未尝斜;口之喎,而口之辅车未尝喎,此经之受病,非窍之受病明矣! 而况目有风轮,唇有飞门者耶!
余尝治此证,未尝用世俗之药。非故与世参商,方凿圆枘,自然龃龉者。过颖, 一长吏病此,命予疗之。目之斜,灸以承泣;口之喎,灸以地仓,俱效。苟不效者,当灸人迎。 夫气虚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灸。 《内经》曰∶陷下则灸之。正谓此也,所以立愈。
又尝过东杞,一夫亦患此,予脉其两手,急数如弦之张,甚力而实。其人齿壮气充,与长吏不同,盖风火交胜。 予调承气汤六两,以水四升,煎作三升,分四服,令稍热啜之,前后约泻四、五十行,去一、两盆, 次以苦剂投之,解毒数服,以升降水火,不旬日而愈。 《脉诀》云∶热则生风。 若此者,不可纯归其病于窗隙之间而得,亦风火素感而然也。 盖火胜则制金,金衰则木茂,木茂则风生。 若东杞之人,止可流湿润燥,大下之后,使加餐通郁为大。 《灵枢》虽有马膏桂酒双涂之法,此但治其外耳,非治其内也。 今人不知其本,欲以单服热水,强引而行之,未见其愈者也。向之用姜附、乌、桂、起石、硫黄之剂者,是耶?非耶?
《儒门事亲》 |
|
来自: johnney908 > 《七方十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