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兰亭序》历代摹本·临本八种版本赏析

 颐心文苑 2015-07-24




      




王羲之《兰亭序》

历代摹本·临本八种版本赏析



来源/阴山工作室的收藏
复制·编辑 / 塞 上 齐 翁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诸本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 (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 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 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像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王羲之《兰亭序》又名《临河序》《兰亭集序》《禊帖》等,28行,324字。东晋永和九年(353)王羲之书,米芾誉之为"天下行书第一"。真迹殉葬昭 陵,有摹本、临本传世,以"神龙本"最佳。此帖用笔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的萦带,纤细轻盈,或笔断而意连,提按顿挫一任自然,整体布局天机错 落,具有潇洒流丽、优美动人的无穷魅力"此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他喜欢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因此当时这种“下真迹一等” 的摹本亦“洛阳纸贵”。此外,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临本传世。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 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兰亭序》是否真的是王羲之 所书,历来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学术大论战。但不管《兰亭序》是不是王羲之所书,也不管《兰亭序》真迹是否还存在,王羲之作为 书圣以及《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早已不可动摇,王羲之和他的《兰亭序》已经成为超越书法艺术的文化符号而标榜史册。


■ 兰亭序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1、《冯承素摹兰亭序》卷 唐 冯承素摹 纸本 行书 24.5x69.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诸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 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 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 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 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 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 八柱”,列第三。 (文/单国强)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2、《虞世南摹兰亭序》卷 唐 虞世南摹 纸本 行书 24.8cmx57.7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本质地为白麻纸,系唐代物,一些字有明显勾笔痕迹,当属唐人勾摹本。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 南)所临”,后世就改称为虞世南摹本,清代梁清标还在卷首题签“唐虞世南臨禊帖”。因卷中有元代天历内府藏印,故亦称“天历本”。
  此卷用两纸拼接,各14行,排列较松匀,近石刻“定武本”。但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近,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清淡,气息古穆。据考证,此本当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卷中共有宋、明、清诸家题跋、观款17则,钤印104方,另有半印5方。其中前拼纸上所钤元内府“天曆之寶”朱文印、后拼纸下所题小楷“臣张金界奴上进” 一行,均真。后隔水所钤宋内府印,以及第一尾纸上宋代魏昌、杨益题名和明初宋濂跋均系后配。以后接纸上的明人题跋、观款,均真。
   此卷历经南宋高宗内府、元天历内府、明杨士述、吴治、董其昌、茅止生、杨宛、冯铨,清梁清标、安岐、乾隆内府等处收藏。曾著录于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张丑《真迹日录》、《南阳法书表》、汪砢玉《珊瑚网书录》,清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绿汇观》、阮元《石渠随笔》及《石渠宝笈·续编》等书。清代刻入 “兰亭八柱”,列为第一。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 兰亭序褚遂良摹本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3、《褚遂良摹兰亭序》卷 唐 褚遂良摹 纸本 行书 24x88.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原迹为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所书,其妍美流便的风神,被后世视为行书的典范和楷模。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羲之书法,在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 命当朝书法名家褚遂良、欧阳询以及弘文馆拓书人冯承素等勾摹数本,分赐臣下,以广布扬。真迹据记载已随唐太宗殉葬昭陵。这些唐摹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为褚 遂良摹本,存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此系统,以冯摹的“神龙本”为最佳;一为欧阳询摹本,刻帖“定武本”即源自欧本,为存世最佳的石 刻帖本。 
  此卷根据卷前项元汴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定为褚摹兰亭序。同时卷中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全卷有宋、元、明诸家题跋或观款,以及鉴藏印记215方,又半印4方。其中“滕中”等2方北宋印和南宋绍兴内府“绍兴”、“内府印”、“睿思东阁”等 7方玉印属真,第一后纸上米芾诗题及7方钤印亦真。米芾诗后接纸上范仲淹、王尧臣、米芾等5家题词及钤印均伪,当是南宋末年所临。以后接纸上的元、明诸家 题识均真,然疑是别处移来配上的。
  以后纸题跋、印章考证,此卷当为北宋米芾前临摹本。又据作品质地属楮皮纸,是宋以后方普遍使用的纸质,也可印证此为北宋摹本。全卷由两幅纸拼接,前纸 19行,后纸9行,行款排列较松匀,点画用笔少锋芒,与近真的《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呈鹅毛笔书写特点的风格迥异,亦和以褚摹为底本的唐摹本墨迹不同, 当属于唐以后一再重摹的宋摹古本。此卷以临写为主,辅以勾描,因此书写较为流畅,亦具一定功力。
  此卷流传鉴藏经过大致为:北宋滕中、南宋绍兴内府、元赵孟頫、明浦江郑氏、项元汴、清卞永誉、乾隆内府。曾著录于清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 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安岐《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阮元《石渠随笔》等书,并刻入“兰亭八柱”。(文/单国强)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 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4、宋拓定武兰亭序吴炳旧藏本 26.0x66.5厘米 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藏

  传说唐太宗命擅书之臣临写《兰亭序》,而欧阳询所临写的最为逼真,故刻之于石。宋庆历年间(1041-1048)李学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正定),故 称欧阳询临写的《兰亭序》为定武本。李学究模勒于石上交御府,后不明所在。原石后归薛向、薛绍彭父子所有,薛绍彭又模刻勒石时,缺损“湍、带、右、流、天 “五字。大观年间(1107-1110),原石置于长安宣和殿,因靖康之乱而下落不明。 
  此《兰亭序》原由郝天挺收藏,郝氏所藏三本《定武兰亭》中,记有宋代诸公题跋之最善一本,后来,转让给吴炳,拓片上有吴炳题记,也有白文“吴炳之印”一枚(右下角),故称“吴炳本”,也就是薛绍彭缺损五字以前的所谓“五字未损本”。 
  据启功先生的《〈兰亭帖〉考》述,此为仁和许乃普氏旧藏,后流入日本。五字未损,拓墨稍重,时侵字口,还有后人涂墨的地方,如“悲也”改“悲夫”字, “也”字的钩;“斯作”改“斯文”,“作”字痕迹俱涂失。后有宋人学黄庭坚笔体的录李后主评语一段,又有王容、吴炳、危素、熊孟祥、张绅、倪瓒、王彝、张 适、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吴郁生、陈景陶、褚德彝诸跋。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 定武兰亭序宋拓故宫藏本(柯九思本)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5、定武兰亭序(宋拓定武兰亭柯九思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兰亭序》刻本以“定武本”最为著名 定武石刻出於何人摹勒,历来众说纷纭,已不可证实,比较多数的意见,以为唐欧阳询所模拓,大宗时勒石留禁中,因此拓本很少。石晋未,契丹辇石北去,中途流 落於定州,宋庆历时被李学究得到,後又为州帅所得,留於官库中。熙宁中薛向帅定州,向子薛绍彭翻刻一石,换去原石。宋大观中原石进入内府,後不知下落。定 武石刻流传至今可信的有:
        一,元柯九思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其中“湍”、“带”、“右”、“流”、“天”五字已损。第十五行末“不”字右侧有一小“僧”字,为梁时鉴赏家徐僧权的 押署。前隔水有清王文冶题字,後隔水有元康里巎巎、虞集题记,後有王黼、忠侯之系、公达、鲜于枢、赵孟頫、黄石翁、袁桷、邓文原、王文治等跋,此本即本册 所印本。
       二,独孤本,原帖经火禁,仅存践片.今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本上列五字已损,後有吴说、宋敦儒、鲜于枢、钱选、赵孟頫、柯九思、翁方纲、永瑆等题跋,其中有赵孟頫著名的十三跋最为难得。此外尚有吴炳本,五字末 损,有王容、吴炳、危素、熊梦祥、张绅、倪瓒、王彝、张适、沈周、王文治、英和、姚元之、崇恩等人题跋,此本有人提出怀疑,《定武兰亭》翻本极多,都与原 石相距甚远。
       《柯九思本定武兰亭序》为元代柯九思旧藏。对于这一拓本,柯九思曾经说过,“予家所藏,得之乔氏仲山,天历间,上御奎章阁,命取观之,识以天历之宝,命侍 书学士虞公识其左,还以赐之。”有方家评介,“此兰亭真刻,用薄纸打:故字美肥,然意度具足,无毫发街遗,鉴者当自得之。”此拓本是所谓的“蝉翼拓”,全 卷纵二十七点四厘米,连同泉多题跋,横六百二十六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后,曾令欧阳询等人临写。又下令将欧阳询临写的 “兰亭序中刻于学士院,后刻石置于定州。故此石所拓被称为定本,世称“定武兰亭”。元代著名书家赵孟俯在“兰亭序十三跋”中写道:“兰亭帖自定武石刻既 亡,在人间者有数,有日减,无日增,故博古之上以为至宝。乙可见,定武兰亭弥足珍贵。南宋著名词人姜夔在“续书谱”中有言:定武兰亭有数样,其位置长短大 小无不同,而肥瘦刚柔工拙之处,如人之面,无有同者。
       这件名冠古今的墨拓神品,系台北故宫博物院秘籍之一,亦是公认的最佳宋拓定武兰亭本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文/姚淦铭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王羲之与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在会稽的兰亭修禊,曲水流觞,赋诗抒怀。其间作诗三十七首,结纂为《兰亭集》,由王羲之为此作序,这就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也称《兰亭序》、《兰亭》。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 成之妙”。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兰亭序》道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略剖 其横画,则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等,随手应变。其竖画,则或悬针,或作玉筋,或坠露,或斜竖,或弧竖,或带钩,或曲头,或双 杈出锋,或并列,各尽其妙。其点,有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等。其撇,有斜撇、直 撇、短撇、平撇、长曲撇、弧撇、回锋撇、带钩撇、曲头撇、并列撇等等。其挑,或短或长,其折,有横折、竖折、斜折。其捺,有斜捺、平捺、回锋捺、带钩捺、 长点捺、隼尾捺等。其钩,则有竖钩、竖弯钩、斜钩、横钩、右弯钩、圆曲钩、横折钩、左平钩、回锋减钩。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 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 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毕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 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 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6、明 董其昌 临兰亭序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后世珍视其布白 之美,临摹者虽难免渗入各自的笔性,但无人稍变其章法布白。正如解缙在《春雨杂述》中所说的那样:“右军之叙兰亭,字既尽美,尤善布置,所谓增一分太长, 亏一分太短。”《兰亭序》的章法,仿佛如天生丽质,翩翩起舞,其舞姿之美是无与伦比的。
  兰亭修禊,使王羲之触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的真谛,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一气呵成,挥写下千古杰作《兰亭集序》,正因为他情深意厚,故能情注毫 端而天趣自在;也因为他笔法精严,故能使笔底如行云流水而形神兼具;更因为他诸美皆备,故能使这篇文稿的挥写最终达到高华圆融的境界。在这件尽善尽美的作 品面前,后世名家虽竭力临仿,却都未能得其全。南唐张泊云:“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若虞世南得其美韵而失其俊迈,欧阳询得其力而失其温秀,褚遂良得 其意而失于变化,薛稷得其清而失于窘拘。”而王羲之本人也只写下这一杰构,其后他再度书写《兰亭序》,都不能及原作的神妙绝伦,沈尹默说“当时逸少本天 全”,赞美了《兰亭序》的杰出有其不可重现的机缘,自然就非他人所能企及的了。
  宋代姜夔酷爱《兰亭序》,据说藏有《兰亭序》共四本,有黄庭坚、王晋之、葛次颜、单炳文题字,日日研习,常将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云:“甘余年习 《兰亭》皆无入处,今夕灯下观之,颇有所悟。”历时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门,可见释读之难:一千六百多年来无数书法家都孜孜不倦地释读过,何尝不想深入羲之的 堂奥,但最终只能得其一体而已。因此,《兰亭序》可以说是由杰出的书法智慧所营造成的迷宫。
  《兰亭序》在王羲之死后的二百七十年间在民间珍藏,后唐太宗设法从民间赚进御府,旋又殉葬昭陵。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 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而得名。《洛阳宫本兰亭序》传为褚遂良第十九次临摹本,此本为唐太宗赐给高上廉者。褚遂 良所临又传有《神龙半印本兰亭序》、《张金界奴本兰亭序》,因前者有“神龙”半印,后者有“张金界奴上进”字。又有唐太宗朝供奉拓书人直弘文馆冯承素钩摹 本,称《神龙本兰亭》,此本墨色最活,被视为珍品。此外还有“薛稷本”、“赐潘贵妃本”、“颖上本”、“落水本”,等等。
  《兰亭》真迹虽殉葬昭陵,但它的化身经过摹、刻流传,各种本子不下数百种。清乾隆年间赵魏首先怀疑《兰亭》真伪,云:“南北朝至初唐,碑刻之存于世者 往往有隶书遗意,至开元以后始纯乎今体。右军虽变隶书,不应古法尽亡。今行世诸刻,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清光绪年间李文田认为《兰亭》其文伪 托,其书也为后人伪造。1965年掀起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郭沫若为主的一方认为“伪”,另一方高二适等起而反驳。1973年文物出版社编纂《兰亭 论辨》,收集有关论文十八篇。此后又有许多论著讨论《兰亭》真伪。著名学者钱钟书虽未参加当时的论辩,但在1979年出版的《管锥编》中己反映出他对《兰 亭》论辩的思考及精辟见解。1988年5月24日《人民日报》上刊出钱钟书一信中更明确地指出:“阮文达'南帖北碑’之论,盖系未睹南朝碑版结体方正与北 碑不异;郭沫若见南碑,遂谓世传右军《兰亭序》非晋宋书体,必后世伪托。其隅见而乖圆览,与文达各堕一边。”即认为各有所偏。此可以启发我们对这个学术课 题的进一步探讨。
  总之,我们认为对于《兰亭》真伪的考辨,既要着眼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更要着眼于王羲之之所以成为一代“书圣”的创新动因和成就。当然,还有赖于更多的文物发掘,也许有朝一日会有科学的结论的


         ■ 元 赵孟頫临《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7、元 赵孟頫 临兰亭序

        赵孟頫,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四世祖赵伯圭是宋孝宗赵□的兄长。原籍大梁(今河南开封),因四世祖受赐居湖州,这一支便称湖州人。生 於宋理宗宝祐二年(公元一二五四)。赵孟頫十二岁丧父,母丘夫人嘱其发愤苦读。孟俯勤学不倦“昼夜不休。性通敏,书一目辄成诵”。曾作过宋朝小官,“真州 司户参军”。二十七岁时,宋亡,居家潜心治学。三十三岁时被程钜荐存於元世祖。元世祖见到相貌英迈焕发的赵孟頫,十分高兴,称他是“神仙中人”颇得元世祖 好感的赵孟頫,仕途顺利。累官至“翰林学士承合、荣禄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用一品倒,推恩三代”。延祐六年(公元一三一九)告归还乡,至治二年(公元 一三二二)卒於吴兴。
  赵孟頫天资高迈,功力过人,故能成其书法大业。宋濂云:“赵魏公留心字学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过,所以盛名光塞四海……”他不仅力追二王,而且力追元古,他对於古篆及隶书、章草无不苦心学习。尤其章草,因为有他提倡,方由中绝而复兴起来。
  至大三年(公元一三一○),五十七岁的赵孟頫终於得到了僧独孤所赠的定武兰亭帖拓本,赵大喜过望,曾先后为之题跋十三次。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8、元 赵孟頫 临兰亭序

  他在跋语中说:“《兰亭》诚不可忽”,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赵取法二五,对於王右军的得意之作——《兰亭序》,自然格外倾心。他一生的所临《兰亭序》当不下数十万本。
       赵孟頫在继承二王笔法的基础上,创建出儒雅遒劲、妍丽精绝、清和洒落的书法境界;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强烈的艺术个性,卓立於当时的书坛。卢熊说,“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后进咸宗师之”。
  赵孟頫的书法风格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爱好,他的书法不仅笼罩元代、影响明清,而且至今为人所重。前辈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潘伯鹰先生这样写道:“自从赵孟頫之死,到今日已经六百多年,还不曾再生出一个象他那样伟大的书家来”。这样评价赵孟頫是并不为过的。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王羲之《兰亭序》各摹本和临本(高清)



欢迎光临颐心文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