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门 门不过是门而已,而门却又是个极复杂的东西。
门是进入某一界域的通道,如果我们想要达成某件事情,而又难度甚大,便称之“无门”。而很少有人想,若是没有墙,没有森严之壁垒,门也是万万没有的,门究竟还是设在墙上的,是隔阂之上的一道缝。墙上当然也会有窗,而从窗中出入则通常叫做爬,可见窗并不是正道,只有门才是穿越过壁垒的正途。 一般意义上的门指居户的门,中国历来是等级严格,即便是讲究人人平等了,终究还是没办法平等;即便真是人人平等了,人在心理上也并不一定没有差距——所以中国的门各形各色类别繁多,上至帝王贵胄下及草民百姓,其居所的门我谓千差万别。在封建社会里,王公官员之间的门庭都因级别而定:门的颜色与大小、门的雕饰、门前陈置无一不是对号入座,否则便是僭越、惘上。 门一般是两扇,推拉开合,推是进,拉则是出,大概最早发明门的人是这样想的:入则一往直前,不带有后退的,及至里,则扭头把门推实,再看一眼外面的世界。好似“入瓮”了;出则有些眷恋,待离开之前还得回头把门拉来合实了,做好殿后工作,以免后顾。 正规的门一般门前有阶,门下有槛,门上有额,进门有壁,这当然是大户人家的门。小民是绝然没有这种排场,扎两跟木棍也能了事,之中算是自己的天地了。 门前的阶,自然是从下往上,汉语中讲“登门拜访”,不登是不能到门前的。由此也可见出居户往往都是高出街巷,不然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居住在低处也便很少有人去光顾了,只有洪水往里下注,世间冷暖人心显然啊。 门如果没有槛,那当门洞开时来人就可以长驱直入了。门槛是门框的底部,高出地面的,过门槛谓“迈”,必须抬起脚才能过去。门槛的高低很能说明一些事情。如果门槛高,说明这门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去的,鲤鱼跳龙门,跳的也不过是这门槛。一般门槛越高则府院越深,其主人也就越不轻易见客,这样即使看不出高贵也可以显示出威严,主人往往都是相当自重的人。而有虚荣者,喜欢吹嘘买弄的人,即便很有权势,也未免低俗,毫无威严可言,这种人浅薄,越过他的门槛可谓平常事了。有威严的人也得有一贯的作风,深居简出,来访者也少,他的门槛也便总是高的;而若他变得浮夸不自矜自持,那么来踏他门槛的人当然就会多起来,日复一日,终至“把门槛都踩烂了”,且用的是“踩”字,可看出他已然不是高高在上了,亦步亦趋,没有门槛挡着,他的那份威严早已经从门底的缝里流尽了矣! 门上的额标明着这整个宅院的身份,譬如有上书“周宅”、“张府”者。一般的正大门上徒有一额,而小一些的,则两侧还会有一楹联,多是言志表意,表达主人之心梦所求或当前之境况。太原晋祠旁有一雨花寺,其联便曰“法鼓觉音扬渐顿开同开真宝义;雨花空界满人天工仰妙严身”,这自然是其气氛的写照。 进门有壁,壁又叫照壁,也就是说一进门迎上来的便是这块壁。壁的作用是阻挡视线,如若没有了壁,来访者一进们,甚或门未关时来往路人已将院内景象通览了无余,屋主人何有“城府”可言?既然门的作用是确保主人的独立天地,其则就当然要保持着这份独有之境,不愿与他人分享,光沿直线传播,砌一面照壁一挡,正合其意。想雨花寺内若无正面一面“佛”字照壁立着,其大雄宝殿又岂不是光光地现于世人面前了?照壁也是一种装饰,在之上图画亦可,书之亦可,为未尝不反映出主人的一种情趣。 门卫,顾名即可知是门的护卫者。一般的护卫都是护卫物体本身,而门卫则不是,通俗点讲就是看门的。乡间有个故事,说有一老父远行,临走前对其儿子讲:把门看好!该儿子好傻,待其父走后便将家门卸下负在身上,满世界逛荡去了。殊不知看门也就是把门,把门的作用发挥好,莫让闲人进入这才是看门。 以上所述均是大门上的事情,小门也是颇多的。厨房有门,书房有门,卧室有门,客厅有门,厕所也有门,各有各的门,做什么事就得进什么门,一旦如错了门便纵有千般本事也是遂不了愿。俗语说:拉屎找不着茅门,又不能见门就进,厨房门是说明里面是做饭的地方,书房门表面之中是读写之所,卧室门一进去便是梦乡,客厅的门里佳朋满座。又有土语云:这是哪门子事,也还是说这是什么事,门是用以作区别言的。 心也有门,但是不叫心门而叫心扉,扉是小门的意思,所以说一般人的心门都不大宽敞,要走进一个人的心里还是须小心翼翼慢慢来,人多的时候等一等,却然不能去挤去夹,那样心门比如坍塌,她的心也就索然了。心自然也有窗,许多人作比拟,说一束阳光投进了她的心窗,而不说投进了心扉,窗是透明的,门自然不是,要走进一个人的心门还是先从心窗入手,趴在心窗上可以了然看见心迹,而后步入心门就可以堂而皇之了,因为早就知道她的底细啦! 上文说过,是因为有了墙而后才有门,门越多则说明墙越多,门越多也说明关卡越多,门是不是灾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