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负鹏载舟 2015-07-24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henry0311001_新浪博客------2010-12-26 21:13:50)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三星堆的扶桑树
  
  
  下一话我想来试着“讲讲故事”,试着往小说的路上走,主观的成分会多些(因为其中很多东西没法彻底考证了)。在写故事之前,这一话让我们先来客观踏实地学习了解三星堆。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三星堆遗址位于成都平原的东北部,坐落于广汉市鸭子河南岸,距离成都市中心直线距离37公里。
  
  我们先来看看我前面提到的《三星堆 --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探索》这本书记录了一些什么细节资料(双引号引用的部分除另外注明外,都是这本书里的原文):
  
  1.三星堆―――古城遗址:
  
   “三星堆遗址西,南,东部都有古代城墙,而北面未发现城墙,可能是以鸭子河为天然屏障之故。城址是南宽北窄的梯形布局,现存面积达3.5平方公里,大于 同时期(作者认为是商代古城)的郑州商城,居全国前列。对东,西,南三面城墙的调查河发掘,初步了解了城墙的体型,筑法,堆积层次河时代范围。东城墙长度 一千七百余米,现存城垣(yuán)长约一千一百米,顶宽二十余米,基宽四十多米,现存高度约4米。其机构由主城墙,内侧墙和外侧墙三部分组成,系用五花 夯工分段夯筑法筑成。主城墙多为平行夯层,内侧墙和外侧墙则多为斜行夯层,主城墙顶部采用了土胚砖作为城墙建筑材料,为我国最早使用砖胚筑墙的例证之一。 南城墙即被称为“三星堆”的一条土埂(小刀注:三星堆这一地名来源于当地的几个土堆,这些土堆现在考证为残留的城墙和城内高台遗址),墙体亦为人工修筑, 长二百余米,宽约四十余米,残高6米,城墙外有深2.8米的壕沟。。。城墙两侧的居住遗址非常密集,城中心还有大面积文化遗存;在古城的中轴线上,分布着 三星堆,月亮湾,真武宫,西泉坎四处台地,一批最重要的文物,祭祀坑都位于这一中轴线上。。。”
  
  “1988年10月至1989年 1月,在第七次联合发掘中,对南城墙进行了试掘。1990年1月第八次联合发掘时,在东城墙发现土胚,首次了解了三星堆古城墙的机构,夯筑方法和年代。 1991年12月至1992年5月第九次联合发掘,对西城墙进行试掘并得到确认。1994年11月至1995年1月进行的第十次联合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在 南城墙东,西两端及中段开探沟发掘,南城墙得到确认。。。城墙夯土内发现的陶片,均属三星堆一期(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东城墙及南城墙内侧, 发现城墙夯土压在三星堆一期的文化层上,同时又被三星堆二期(相当于夏代至商代早期)偏晚的文化层所叠压。从层位关系上来看,三星堆城墙的时代相当于商代 早期。”(小刀注:作者这里的推论有问题――――既然城墙被三星堆二期偏晚文化层叠压,而二期又判断为“夏代至商代早期”,这说明城墙有可能筑于夏代或夏 代之前,估计“商代早期”的说法是畏惧中原黄河流域文明中心说下的非常保守结论。)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2.三星堆祭祀坑―――凌驾于殷商之上的国力:
  
  “1986年在三星堆外南侧先后发掘出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一号坑长 4.64米,宽3.48米,深1.64米,坑口三方有坑道;二号坑长5.3米,宽2.3米,深1.55米。两坑修造规整,填平夯实,坑内有次序地分层堆满 玉石璧璋,青铜人像,象牙,骨渣等。这些文物原来都是宗庙内神像,祭器,祭品等宗教礼仪用器,由于某种原因,宗庙被毁,或更换神像,祭器被迁出,以祭祀的 礼仪形式,审慎而有礼节地埋入坑中,因而较全面地保存了下来。。。”
  
  2.1 一号坑: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1987年7月18日上午,从三星堆土埂南面的南兴乡二砖厂挖土工地上,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在这个取土断面下方,暴露出玉戈,玉璋等精美玉石器十 余件,并伴有火烧过泛白的碎骨渣。。。最初判断这是一座“大墓”。1929年农民燕氏偶然发现的玉石器坑当初被定为“窖藏”(小刀注:这是三星堆最早的发 现,具体经过请上网搜)。由于原来的埋藏情况和地层依据已被破坏,对后来考古专家准确判断那批玉石器的出土情况造成困难,因而在年代的确定上众说纷纭,或 主张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或主张属春秋时代,莫衷一是。而这次考古队员们亲眼目睹出土情况,砖厂挖毁的仅是坑的一角,而大部分还被坑上厚厚的文化层叠 压着,这的确是弄清三星堆遗址玉石器年代的绝好机会。于是考古队员们决定采用探方法,由上往下,由晚至早进行发掘。”
  “7月24日,探方内的 文化层清理完毕,暴露出坑内和坑道的夯土。黄色的生土和棕红,棕褐,浅黄,灰白相杂的五花夯土以及文化层以下的原生土区分界线十分明显。。。夯土十分坚 硬,清理起来特别费劲。民工们议论着:当时为什么夯筑得这么紧呢,里面一定藏着不少宝贝,夯得紧就是怕人把宝贝挖出来吧。。。”
  “一号坑出土 文物包括:金皮杖,金面罩,金箔虎型器,金料块等金器;人头像,跪坐人像,人面像,龙柱型器,龙型饰,虎型器,龙虎尊,罍(léi),盘,器盖,戈,瑗等 青铜器;璋,玉戈,玉剑,玉锄,佩,凿,斧,锛,斤,璧,瑗等玉石器;尖底盏,平底盘,器座等陶器;若干海贝,十余根象牙和约3立方米的烧骨碎渣。。。在 以上器物被埋入坑之前,都经火烧过。现在看来多数铜头像颈部被烧成半熔化状向外卷起,铜龙虎尊器口及腹部一侧已熔化无存。铜戈,铜瑗多数烧变形,有几件还 熔在一起互相粘连,玉石器则多数被烧裂残断。。。经科学测试,一号祭祀坑中所出3立方米的烧骨碎渣中不含人骨,从骨渣残片观察,全为大型的动物骨。。。”
  
  
  2.2 二号坑: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8月14日傍晚,考古队员将一号祭祀坑回填完毕,带着丰收的快意即将返回驻地,又一个惊人的消息使他们刚平静下来的心情再次激动,在一号祭祀坑东南 约20~30米处,砖厂工人取土时又挖出了铜头像,据说,铜头像的眼,眉,唇还进过化妆呢(小刀注:彩绘见空气就风化了,就像兵马俑)。近乎神话的消息, 使所有人员吃惊不已,人们奔向现场,只见取土断面已暴露出坑的一角,又一出地下宝库即将展现,此坑被编为二号祭祀坑。”
  “坑内填土均为五花夯 土,层层夯实,十分板结。二号坑出土器物众多,总数约四五百件。青铜器有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及人面像,兽面像,尊,彝,罍,铜树,戈,瑗,眼型器,眼 泡,太阳形器,铃,挂饰龙,蛇,鸟,鸡等;金器有金叶,金璋,金面罩,金箔带等;玉器有戈,璋,璧,环,瑗,刀,斤,珠,管;此外,还发现数十根象牙和大 量的海贝。这些器物埋入坑内时,似乎也是根据器物的质料按次序放入的。最上部放置的是象牙,覆盖满了整个坑,象牙以下是铜尊,铜罍,人头像,兽面像等,再 其下是铜树,挂饰,眼形器,太阳形器以及戈,瑗,兽面像等。海贝装入铜尊内,玉凿,玉瑗等玉器装在铜罍内,而玉璋,玉戈等大型玉器和一号祭祀坑埋入的情况 一样,是从东南方的坑口一侧放入的。和一号坑的情况大致相同,二号坑出土的器物均经火烧过,但没有发现一号坑那样的烧骨渣,甚至连火烧的灰烬也极少带入坑 内。值得人们深思的是,青铜立人像,人头像,兽面像,铜罍,铜尊等大型铜器,除经火烧过外,还进行了有意的砸击毁坏。这些气势非凡的神像,庄重精美的礼器 为什么要遭到如此“礼遇”呢?这是一个吸引了众多学者极需揭开的迷。”
  
  “通过对三星堆青铜器进行金相组织观察,发现人头像,人面 具,兽面具,立人像等铜器,大部分都经火烧过,有的铜器标本的金相组织表现为晶粒粗大,晶界上富铅;有的标本d固溶体的晶粒大,铅除在α固溶体内以点状分 布外,均趋向于晶界形成网状,包围着α固溶体,并且出现多气孔和铸造缺陷,说明此类青铜器是经过长时间的火烧过程。只有少量的罍,尊等装有玉石器祭品的礼 器,以及眼形器未经火烧过。。。”
  
  “人们会问,仅两次祭祀活动,就埋入这样多的器物,是何缘故?再商王朝的政治中心,都未发现埋入如此丰富文物的祭祀,而偏居西川的蜀人竟有如此壮观的祭礼,国力何以承受呢?”
   “其实,这两个祭祀坑中埋入的器物,能明显地看出各坑器物与器物间的时代差距,它们都不是专为这两次祭祀而铸造的祭祀用品和用器,而是原来在宗庙中,各 自经过数十乃至上百载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宗庙用器,大概是宗庙被毁后,各种文物重器,神灵,祭品等以祭祀的礼仪方式埋入坑中,这就是两个祭祀坑为什 么出土如此丰富而华丽的国宝重器的原因所在。”
  
  3.二号坑青铜立人像―――足以在这星球上曾经有过的一切青铜文明面前傲立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二号坑出土立人像,台座高80厘米,立人高172厘米(比我矮1厘米),冠沿高10厘米,通高262厘米。
  
  “在 三星堆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尊高达2.62米,重一百八十多公斤的商代青铜立人像,这尊距今三千多年(小刀注,这个“三千多年”我不知道从何而 来),形体如此高大,制作精美的青铜铸像,在迄今中国出土的商周文物中从未发现过。。。在古埃及和希腊等世界文明古国中,这一时期也未发现有这样巨大的青 铜雕像。”
  
  
  
  我们在这里顺便谈谈立人手中持握的是什么?―――这是很多朋友关心的问题:
  
  立人像的双手姿势非常特殊,,两臂一上一下举在胸前,双手各自握成环管状,一只圈手的直径大约20厘米。从弯度和直径来说和一二号坑出土的大量象牙一致。我偏向认为此人像持握的是大象牙。
  
  关于用象牙祭祀的证据,让我们来引述四川省文史馆冯广宏先生写的一篇文章(里面描述了分别出自三星堆和金沙的两件玉璋上的阴刻图案,请主要看他对图案的描述,而略过他的分析):
  
   A.三星堆边璋图刻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上图是三星堆阴刻祭祀场面边璋,对不起,我只找到这张图,更细的照片没找到,没机缘亲眼细细端详这图,所以只能引用其他亲眼见过的学者的论述。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大小玉器80余件,其中一件镂刻图像的边璋(编号k2③: 201-4)最有文化价值。这一边璋通长54. 2厘米,厚8毫米,几乎有人臂 那么长,可见属于文化重器;顶端的“射”宽8. 8厘米,基本有手掌那么宽;但底端长11. 4厘米的“邸”部分显著缩窄,底部“邸”宽6厘米;在宽 窄变化的地方穿了一个口径1. 2厘米的圆孔。这件边璋两面都镂刻着同样的图像。每面图像都有两幅,一颠一倒,分别刻在射部和邸部,两部的图 像内容也基本相同,一共分为5层,各层之间有平行线作为分隔。第一层与第四层刻的是人像,所以占的空间较大;第二层与第五层刻的是山,占不 了多少空间;居于中央的第三层最窄,刻着方形云雷纹图案,纯属装饰。
  
   第一层人像,顶部刻有三个,因底部比较狭窄,只能刻上两个。每个站立着的人,衣着和姿势完全一样,甚至表情严肃的脸谱也完全相同,使人怀疑 他们是不是戴着面具?他们全都竖眉毛、吊眼睛、大嘴巴,具有与坑中铜人像相似的特征;耳朵上戴的耳图1环,皆呈铃铛形;头戴斗状的平顶帽,帽 上两排刺点,显示出编织的质量;大家都露出细细长长的颈子,统统穿超短袖的连衣裙。3000年前工匠镂刻的技艺相当高超,虽然线条很细,可是人 像赤裸的双臂,竟能体现出发达的肌肉;圆润的小腿根,似乎戴了脚镯。分开的双脚,穿着尖端卷翘的平底鞋。所刻画的每人两手均相握平放,左手 抱着空拳,右手外包,两个大拇指柔和上翘。从这种特殊的手势得知,这些人应是惯于作法的巫师,古称祭酒。
  
   第四层无论在顶在底,都是三人,人像的打扮和姿态,与第一层基本类似。不同之处仅是耳环变成了套环形;头上戴着穹窿状高帽,而非平顶帽;由 于帽子高耸,占据了空间,下半身只有处理成双膝着地的“下跪”姿势,脚上穿的鞋子则采取省笔绘法。《三星堆祭祀坑》报告称为“跪坐”[1], 不太确切。如果真是跪坐的话,脚就会收到背后,我们看到的应该只是膝盖,就没有那摆成八字形的两只脚了。不过,巫师神秘的手势仍和第一层 相同,说明施法仪注并没有变化,只是服饰略有差别而已。有人觉得这一层法师的级别可能要高一点,恐不尽然。
  
   值得重视的是第二层和第五层,刻画的基本内容是两座相连的馒头山。这种山头在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普遍存在,由于经受了千万年侵蚀剥蚀,山 顶浑圆,山坡平缓,相对高度一般在50~100米。低丘成群的地带,溪河密布,树林成片,生物繁盛,是采集狩猎的好去处;同时屏蔽性也好,万一有敌 对势力进入,也便于隐蔽,而敌方往往如入迷宫,不敢妄动。但是因为盆地内气候偏于温湿,阴天较多,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对人体健康有所 妨害。所以保健防病,在古代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此事全属巫师的责任,而他们也往往积累有一些医疗经验,不过更多的还是实施神秘的法术,现代 科学常视之为心理治疗。格外严重的是,自然灾害更经常困扰蜀人,山地有岩崩滑坡,平地有洪水成灾,如何消灾避祸,也是巫师的主要任务。
  
    从镂刻的那些山形来看,纹饰相当华丽。外轮廓是一条穹窿形的宽带,意在显示坡面土层;宽带上刻有左右云气纹簇拥着顶部的“日”,如果不过 分深化它的内涵,可以诠释为草叶和草果,那是山坡上常见之物。山体中心部分有个较小的圆日,可视为带有眉毛的眼睛,在古蜀人心目中,可能就 代表山水之神了。
  
   二号坑出土的铜器中,凡表示山形的地方,都采用穹窿形宽带作为外廓,如几件“神树”的底座,还有大型“神坛”的中部,支撑上部殿堂的四座山 ,莫不有着宽带外廓。宽带纹饰基本上都是几套云气纹与圆圈的组合;这可说是三星堆人表现神山的惯用手法;但山体中心部分所表现的神灵形态 ,则各有千秋。神树多用空洞或镂空花纹;而神坛四山则刻成一倒置的人面图案,意在暗示神灵正躺在里面。边璋第四层巫师戴的穹窿帽子,显然 是在模仿山形,应属专门祭祀山神的道具,欲使他们更具联系神界的功能。
  
   最重要的一点,是边璋第二层的双山左右两侧,镂刻了从空而降的两只巨手,以翘起大拇指的拳头死死抵住山边。看样子那位巨人是背对着观众的 ,因为兰花指状的小指,图上已分明刻画出来。《三星堆祭祀坑》报告认为那巨人可能是颛顼的孙子“黎”,《山海经&.大荒西经》说老童生 重和 黎,上帝“令重献上天,令黎抑下地”。黎正在用大拇指和食指压抑着那两座山。
  
   在第二层两座山头之间,有显眼的文字性符号,像个梯形的盆子,左右各立三根向心的短曲线。《三星堆祭祀坑》报告描述为“船形符号,船中似 有人站立”,好像不确。梯形符号的底部微微向上凹进,表明有透气散热的功能,可见是盆而不是船;上边那些短划,或表示水汽,并不是人。
  
    第二层的手和盆属于“会意”式文字,或称“图语”;但第五层就成为形象化的实物了。在这一层里,山还是那两座山,可是左右两侧的巨手,忽然 换成射顶分岔的牙璋,所谓“牙璋”,是射部有刃、阑部有齿的璋类玉器;这种牙璋二号坑中出土了10多件;而盆却换成了横在山间的巨型象牙,其 根部还裹着“缫”和“采”。从第二层和第五层图像的对比得知,牙璋的作用应该与巨手等效;而象牙的作用则与盆形符号等效。
  
  
   “边璋”上面刻画有两组图案,两组图案几乎相同,每组的下层的图案都是两座山,山的外侧都是牙璋,这正是插璋祭山的反映。《周礼.春官.典瑞》载:“璋邸 射以祀山川。”而在两山之间悬一弯钩状物,极象一只弧形的象牙,它和上层图案中两山之间的另一不明物,应该是祭祀日月的。”
  
  B.金沙边璋图刻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上图为成都市内的金沙遗址出土阴刻跪人扛象牙玉璋。
  
  “金沙遗址曾出土一件编号为“2001CQJL10: 16”的玉质边璋,整体呈平行四边形,长18.3厘米,宽 6.1厘米,厚1.1厘米。两面都刻有相同的图像,刻画得非常细微,不注意还难以发现。那是一个人的右侧跪坐 像,下有线条图案,似乎表示地席。 此人方冠高鼻,大眼上吊,似穿短袍。右肩扛着和半身略等的象牙,尖端朝下,双手抱握。因为象牙重量比牙璋大,他不可能像三星堆残头铜人那样 平手抬举。这里的图像,等于给三星堆边璋图像作了注释。”
  
  
  
  
  几年前去参观时,还从这个角度照了张三星堆立人像: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再顺便提一下,位于成都东北37公里处的三星堆古城遗址和位于成都二环路西段外的金沙祭祀遗址是一脉相承的,一般认为金沙是三星堆的接续,三星堆多大 型器物而金沙多小型器物(这是否说明在这个都城迁徙的阶段,国力衰退了?)。证据除了众多类似的玉器青铜器外,让我们简单看看下面两件金器: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上图是三星堆金权杖的一段(有阴刻图案的这一段约长46厘米),出土于一号祭祀坑,全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含部分碳化物)。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上图是金沙遗址金冠带(估计相当于皇冠)和其上的阴刻图案描摹。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冠带呈圆环形,直径 19.6~19.9厘米(上部略宽,推算周长约为60厘米),带宽2.68~2.8厘米。出土时断裂为长条形。(相关著作里关于此冠的数据,乱七八糟,有 说长40厘米的,有说宽4厘米的。。。都不知道相信哪一个,我采用的这组数据也有可能不准确,姑且看看)。


  4.二号坑青铜树―――我赞同“扶桑树”的说法:

解读山海经的钥匙―――第十六话,《山海经》杂谈,十日国扶桑树的故事(上)

  “二号坑出土了大小神树各两株。一号大神树底座略呈圆锥形。。。挺拔的神树置于树座正中。树干上有3层树枝,每层3枝,共9枝。在左右两侧树枝上,分 别分叉成二果枝,枝上有果实,一枝下垂,另一枝向上承托着果实,果实上站立一鸟;后侧的树枝上长有三果枝,其中两果枝向下,一果枝向上将果实拖起,向上果 实上也站立一鸟,全树共有21果9鸟。。。在树的前侧,有一龙从树干上逶迤而下至树座。树尖残断,不能复原(此树残高384厘米),是否树尖也站立一鸟, 现已无法确知。如果像有人推测的那样,树尖上也应有一立鸟,那就和”十日“的传说相吻合了。二号大神树残断,无法复原。。。小神树也无法复原。。。”
  
  
  “日”在传说中住着金乌,或说被金乌托载着飞翔,这些鸟代表“日”是合理的。这树被众多学者判为《山海经》里记载的扶桑树,我认为和《山海经》记载的“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是一致的。我赞同“扶桑树”说。
  
  但是―――大家考虑过没有:
  扶桑树为什么出现在三星堆祭祀坑?
  出现了说明什么?
  
  
  
  下一话我们来讲故事。。。。
  
  
  
  第十六话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