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开复讲述离开谷歌后创业历程(图)

 云在青天ysz 2015-07-24
李开复讲述离开谷歌后创业历程(图)
Google的日子已经结束,未来的路需要李开复认真思考。中国周刊记者/高鹏 摄

  他像陀螺一样周旋在各媒体之间,带着他的创新工场和自传。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和员工一起吃盒饭,这样的“创业花费习惯”将伴随他很长时间。毕竟,这里不再是Google。

  中国周刊记者  余芳倩 北京报道

  9月20日,北京798艺术区南门的一个演播大楼内。

  李开复坐在最靠近门的一张化妆台前,化妆师正在给他扑粉。仰头闭目的他脸很白。他边化妆边与《中国周刊》记者聊天。

  他突然皱了皱眉,“这是一个奇怪的问题,那你再说一遍”。

  “在曹操、关羽、诸葛亮、赵云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他想了想,“当然是诸葛亮。”

  “你会选择谁当下属呢?”

  他看起来有些不耐烦,“这个问题不好作答。”

  “我们知道,微软系的职业经理人离开后如陈文正、唐骏等大多仍然在做职业经理人,而谷歌系的职业经理人如你、周韶宁、王怀南等离开后大多选择创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谷歌本身鼓励员工创新,也没有微软那么长久的公司历史。那我既是微软系又是谷歌系。这怎么说?我跟周韶宁、王怀南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觉得这和谷歌的公司文化有关吗?”

  他双目睁开,两条眉毛拧到一起,加快了语速,“我觉得你这次采访做了很多假设,”顿了顿,他迅速重复道,“我觉得我跟周韶宁、王怀南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

  化妆师在他眉毛上轻轻扫了几笔,最后的准备完成。

  戴上眼镜、起身整理衣服、看看镜子,他在《论道》节目工作人员的拥簇下,转身离开化妆室,走向演播厅。

  “让我们欢迎李开复老师。”藏蓝色布景的舞台中央,漂亮的女主持人对他发出了邀请。嘉宾主持龙永图也向他看来。

  台下,等候多时的学生热情鼓掌。他从助手手里拿过一本自传迈上台阶。灯光下,他的眼镜框和手表泛出了金属的光芒。

  这是以新身份登场的李开复——创新工场的主人。

  旋转的陀螺

  一个女大学生在台下睁大了眼睛。首都师范大学大三的她在前一天接到一条短信:可以参加当天的节目录制。于是当天一大早,她和同学们就来到了演播厅。

  台上的李开复和她在电视里看到的一样,睿智,文质彬彬。她有些兴奋地说:“我挺喜欢他,他很关心学生,能给我们学生生活、就业以及人生一些启示。他本身又很成功。我看过他的一本书。”旁边,她的同学立刻附和道,“我看过他的另一本书。”

  李开复是9月4日宣布离开Google的,此前他任Googl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三天后,他在北京召开了100多家媒体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宣布他将掌控全局的新事业——投资8亿元的创新工场。

  当天,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乘坐专机赶来站台,中经合集团董事长刘宇环也出现在发布会上,联想控股总裁柳传志、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YouTube创始人陈士骏,是创新工场可透露姓名的投资者。

  新创公司的喜悦正酣热,他的新书——个人传记《世界因你不同》也恰到好处地登场。新书对李开复的介绍里,第一句话就是“2009年创立创新工场”。看来,这位曾在苹果、SGI、微软、谷歌担任要职的职业经理人,其告别老东家的计划,已酝酿了几个月之久。

  告别Google后的两周,他成为一个“铁人”。这是他的助手王肇辉对他的评价。“以前我们知道他工作到很晚,现在知道他根本不怎么睡。这个礼拜还好些,上个礼拜,你夜里十二点、两点、四点给他发邮件都能立刻得到回复。”作为助手,王肇辉由于工作强度太大发了烧,“但是开复没有”。

  与媒体打交道,扩大创新工场的知名度,显然是李开复这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现在,他更需要这种“秀场”,像陀螺一样周旋在各媒体之间,从纸媒、电视到网络。

  9月20日那天录制完电视访谈后,他还要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节目。这类节目,他在此前的两周中就录制了五个。《杨澜访谈录》、《对话》、《咏乐会》、《鲁豫有约》,以及许戈辉的《名人面对面》。

  当天的节目录了两个小时。由于超过预期时间,在现场,主持人的问题被一度打断。

  录完后,他和主持人握手告别,表达了没有时间聊得更深入的遗憾。

  这是不是Google

  缔造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和谷歌,李开复对创业并不陌生。把这两个外国公司带入中国,艰难和繁琐可想而知。为“大家长”开疆辟土的经验对他十分有益,他向媒体表述,他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在微软中国和谷歌的前两年,“最富创造的时候。”

  不过眼前事情和以前不同,他要做的是一件“能掌控全局的事业”,“不想再有老板”。

  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没有大树不便乘凉。他要在自己和股东的口袋里掏钱完成新的缔造。

  清华科技园,创新工场的办公所在地。进门一眼就能看到办公室铺着灰色的地毯,上面印着红色、蓝色、黄色的彩蛋。众人皆知的Google的彩蛋标识仍然留在这里。

  “我们租赁场地时也没想到会这么巧,租的竟然是Google中国之前的办公室。”王肇辉说。

  但是,无论是王肇辉还是李开复都在提醒自己,物是人非,这里曾经住过谷歌,但现在的主人是创新工场。

  五星级的厨师、娱乐设施、健身场所,这里当然没有。就连办公环境也要按照创业公司的规模来。

  最初的人员只有包括李开复在内的五个。他们编了工号,从001到005。紧接着招聘的人员将占据接下来的数字编号。

  办公室是一个大的平台,王肇辉正琢磨怎样在其中隔一个会议室出来。李开复的办公空间比一般员工大几倍,没有单独的办公室。

  五十把办公椅、数张办公桌都是王肇辉一个一个地方比照后买的“便宜货”。桌上摆着的文件夹,橙色的纸,白色的创新工场logo图标贴是他从小商品市场批发和订做的。

  买域名、租场地、谈律师,这些在大公司有专人负责的细节都成了李开复这个老板不可忽视的内容。他在每个重要时刻都要亲自出马。所幸的是,他不需要红着脸跟对方砍价。助手之前会进行前期沟通和铺垫,他的现身还可获得对方的主动优惠。比如清华科技园的租赁价格,王肇辉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他们能给的最优惠的价。”

  节俭看上去不是短时期的需要。

  上周三,李开复给四个创始员工发了封邮件,邮件中勾勒了“创业花费习惯”。

  吃10到15元的午餐,当然允许偶尔打打牙祭;买东西要货比三家;住酒店要住如家。

  他希望员工花每一分钱的时候要问问自己,如果是你的钱,你会怎么花?

  他努力营造的是一种长期的氛围,“让后来的员工明白,他们不是进入了Google。”

  难以安静的办公室

  无论李开复的高曝光率,还是创新工场的模式,都使这个新的办公地点难以安静,每天都有人找上门来。

  一个梳着小辫、穿着紧身黑色衣服的彪形大汉叩响了创新工场的大门。他探出头来,十分礼貌地问,能给我几分钟时间吗?我想借着创新工场的平台把武馆开遍全世界。他从广东飞来。

  一个北京的求职者西服革履地走进来,“啪”地一声拍了一张卡在桌上。那里是十万元,他希望作为拜师学艺的学费。

  简历从全国各地寄来。其中有一个声称发明了飞碟技术,这将改变人们日后的交通方式,希望李开复支持他的创意。

  晚上八点,仍会有学生来到创新工场的门口毛遂自荐。这里从窗口望出去,就可以看到清华的校园。离清华、北大、北邮、北航等高校不远,这也是创新工场的用意所在。今后,将有学校实习生往来于此。但现在还不是时候。创新工场不得不在公司门口贴上了善意的声明。

  之前的多年,李开复曾在全国高校进行了多场演讲,被学生们称为“开复老师”。因而做好伯乐、吸纳人才对他来说不是难题。

  创新工场宣布成立第一天就收到了7000份简历。于是,有嗅觉敏锐的人力咨询公司找上门来,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承包了创新工场的简历筛选工作。

  好几个城市的领导也打电话来,表示了对创新工场的青睐。创新是一个城市提升竞争力的基石,他们期待创新工场能给他们长期求索的问题一剂良方。

  能不能把这个模式复制到各个城市的高科技创业园区?某个城市甚至派出了考察团队飞往北京面见李开复。对于拳拳盛意的邀请,至少现在,李开复不敢贸然应允。在复制模式之前需要一个成功的示范。

  对于他的商业模式,和李开复打过交道的业内资深人士说,以谷歌研究院或者微软研究院的方式办VC(风险投资),是否一个深思熟虑的产物?“我觉得模式有很多疑惑,但是整个方向无疑是一个勇敢的选择。”

  接下来,李开复要飞往南方和鸿海集团的管理团队见面。李开复没有老板了,他必须对身后的几个投资者负责。他的工作,其实跟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大部分相同。当然,他拥有更多的主动权。

  但他到底有多“掌控全局”呢?8亿元投资中,李开复个人股份占多少?

  对此,他没有做过任何说明。

  最新的定位

  无论前方是刀山还是火海,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李开复已有了迎接挑战的经验。

  2005年,李开复从微软跳槽至谷歌,一度引发两个公司之间的诉讼大战。当年,他在中国给大学生演讲时,学生惊呼“开复老师瘦了”。他开玩笑地说,想减肥吗?那就让微软告你。

  和微软的官司曾让他忍不住流泪,双方最终达成和解。谷歌成立后,虽然市场份额逐年提升,但仍敌不过百度。

  没能超越百度,数次被传闻离职,还因为“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被处罚。甚至在谷歌内部,也有人评价他“过于作秀,公司很多人并不喜欢他”。

  不过,在他博客上贴出的《最后一个星期五》,则显示了Google员工给他开欢送会时的盛情。

  功过是非,对李开复来说似乎都不怎么重要了。他宣称,离开谷歌 “没有任何遗憾”。

  李开复还曾设想办一所私立大学。他甚至拉到了一笔上十亿元的经费。但是,在各种因素作用下,这个构想只能放弃。

  他有西方人写墓志铭的习惯。

  2004年以前,李开复给自己写的墓志铭是,“李开复,科学家,企业家,经历三个顶尖科技公司,并发明了三项可以推广的技术。” 之后,他的想法发生了变化,“我希望我的墓志铭上不是说李开复是科学家或企业家,而是说李开复是一个热心教育者,他在中国崛起的时代,经过写作、讲座、网站,帮助了中国青年学生,他们亲切地叫他开复老师”。

  但经历辞职谷歌之后,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

  在前不久的《对话》栏目录制现场,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反CNN网站创始人、现有两家IT公司的饶谨,再次见到了欣赏已久的李开复,他对这个偶像老师的评价是“一个有梦、有激情、有使命的人”。

  不过,当天他有些意外。节目最后,主持人问李开复最希望别人怎么称呼他。在老师、职业经理人、创业者三个选项中,李开复选择了创业者,而不再是老师。

  创业者,这正是李开复给自己的最新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