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1】云台山前说

 负鹏载舟 2015-07-24

文化丛谈第一部:揭秘《山海经》【31】云台山前说

(周易第四次演易_新浪博客---2009-09-12 03:51:53)

 

揭秘《山海经》【38】云台山前说昆吾(四)


    一、绝地通天  重黎受诛

 

    祝融是一种职务,又称作火正,是上古时期主管火的应用、保障火种不息的一种巫祝身份,工作是祈祷一年四季人类火的事业火光融融。章炳麟《答铁铮》载:“中国重黎司火,於火教本有因缘,郊之为祭,大报天而主日,此明以火为最上之神。”火的郊祭位于南方,火来自太阳,因此有主火、主日之说。现代以来,人们又往往把上古时期人类对于火的祝祷与祭祀说成是太阳崇拜。“中国重黎司火”,重与黎都是颛顼氏后人,都被后世称作高辛氏火正。《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史记·楚世家》载:“高阳生偁,偁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又载:“(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在前期,帝高阳颛顼之后,重、黎做了继位的帝喾高辛时期的火正,并且做得“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到了后来,帝喾为什么又诛杀重、黎?这就与上古时期著名的绝地天通事件有关。

 

    《国语·楚语下》载:“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敏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牺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是以能有忠信,神是以能有明德,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尚书·吕刑》载:“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孔传:“重即羲,黎即和。尧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时之官,使人神不扰,各得其序,是谓绝地天通。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明不相干。”春秋战国时期的观射父,讲什么叫作绝地天通,基本上讲得很清楚。到了汉代孔安国为《尚书》作传,就已经把上古时期黄帝部落对于道的追求,说成了是“言天神无有降地,地祇不至於天”的鬼神说法。《国语·楚语》中所讲的绝地天通事件以及《尚书·吕刑》中所讲的绝地天通事件,都出自《山海经》。《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就是让重负责管理求道的人们,让黎负责管理普通百姓。

 

    我们讲过,黄帝本是神农部落中的人,在神农部落中有着神位,属于后世政教合一性质的神农部落中的统治阶层。在神农氏末期,是黄帝第一个走下神的行列,在民众之间开设神坛、开放祭祀,把原来神农部落中只有统治者即高高在上的神才可以有的祭祀礼仪向民众公开传播。黄帝一生求道问道,到了玄嚣,成就了能够继承太昊伏羲事业的少昊功勋。太昊、少昊,即后世对于文化做出过奠基性质的人所尊称的圣人、亚圣。中华民族早期,圣人是伏羲,亚圣是玄嚣。玄嚣之后,颛顼做了黄帝部落之王,颛顼之后,帝喾做了黄帝部落之王。颛顼与帝喾时期,国家逐渐正规化。颛顼时期和帝喾前期,重与黎在自己的火正职位上,表现得“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到了后期,重、黎的工作积极性为什么会发生极大转变?正是因为黄帝本人的影响所致。黄帝在经历炎黄大战,统一天下后,对于成千上万诸侯国的管理,正是我们考证出的黄帝后裔古偁国国书《道德经》中所记载的小国寡民、放任自然的管理方式,认为天下的事情、国家的事情,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都受到道的自然约束。作为统治者的任务,在于把最先进的文化给予人民,把真道给予人民。因此黄帝的后半生,访遍名山,求道问道。这种求道问道传统,深刻影响了黄帝的一些后人,一代一代都有勇敢者走上了对道的探索之路。作为火正的重和黎,也因此敢于放弃自己的火正业务,遯迹山林。造成的后果是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烝享无度。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男觋女巫,可以自由地上下于昆仑山,出入于民间。神农部落后裔蚩尤,趁机会复辟神农政治,殃及生民,使得人间强者凌弱,众者暴寡,酷刑泛滥,杀戮不止。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帝喾“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意谓使求道者与民众分清界限,建立一种固定的纲纪秩序。重带领一些人专职地去研究道,黎负责民众日常生存方面的事情。也就是说,神归重管,老百姓归黎管——黎民百姓一词,即由此而来。颛顼、帝喾对社会宗教秩序的大整顿,被后世理解成是把天地神人之间的联系通道给断绝了,甚至理解为拆除了人们本来可以自由升天的昆仑山的天梯。不是这样。颛顼、帝喾的作为,是把原来“夫人作享,家为巫史”的现象给以禁绝,提高巫师与宗教人员的门槛,由帝王独自垄断祭祀权,建立氏族贵族在天地神人之间的正统信使地位,剥夺平民百姓的祭祀权。这可能是人类史上最早的一次国家统治权与宗教力量的冲突。在这次冲突中,重、黎为固执地维护黄帝时期人人拥有问道、求道、得道的自由而献出生命。

 

    二、吴回、宁封子是不是同一人

 

  《隶释·楚相孙叔敖碑》载:吴回“其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继高阳、重蔾、五举、子文之统。”华夏子孙,对于大禹治水的故事耳熟能详。帝尧时期,令大禹的父亲鲧负责治水,鲧不经批准挖掉了黄帝直系部落的息壤,堵塞洪水失败后被帝舜杀死,又指令其子大禹继续负责治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功成,划定九州,功绩彪炳后世。人们所熟悉的是治水上的父亲受诛、儿子代之的感人故事,所不熟悉的是关于火的类似故事,发生于治水之前。作为火正的重、黎没有负责好火的应运而被诛杀后,帝喾又指令重、黎的弟弟吴回继续做火正,管理火的事业,吴回“忧国忘私,乘马三年,不别牝牡”,最后死于火中,被后世尊称为火神。

 

    吴回死为火官之神。云台山所在的修武县,古称宁城,陶神宁封子的神话传说在这一方乡土上世代相传。在民间,宁封子为古代仙人。在道教中被尊称为“龙跷真人”。《列仙传》记载他原为黄帝陶正。神人赤松子过其处,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后授黄帝以《龙跷经》,被封为五岳真人。其神像为头戴盖天冠,身着朱紫袍,腰佩三庭印,总司五岳。后宁封子积火自焚,其形随烟上下,视其灰烬,犹存其骨,时人将其葬于宁北山中。修武古称宁,宁北山,即指宁地北部山区。其传说始见于《列仙传》,后亦为《搜神记》、《拾遗记》、《广黄帝本行记》、《仙苑编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诸书所载。归纳其内容,其一,宁封子修炼成仙。《列仙传》云:“赤松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有人过之,为其掌火,能出五色烟,久则以教封子。封子积火自烧,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时人共葬于宁北山中,故谓之宁封子焉。”“视其灰烬,犹有其骨”,这实在是人类史上最早的关于舍利子的记载。没有“乘马三年,不别牝牡”的大忘与专注,不会“积火自烧”而其肌体能够“随烟气上下”,不会烧出舍利子。东晋王嘉《拾遗记》载:“洹流如沙尘,足践则陷,其深难测。大风吹沙如雾,中多神农鱼鳖,皆能飞翔。有石蕖青色,坚而甚轻,从风靡靡,复其波上,一茎百叶,千年一花。其地一名沙澜,言沙涌起而成波澜也。仙人宁封食飞鱼而死,二百年更生。故宁先生游沙海七言颂云:‘青蕖灼烁千载舒,百龄暂死饵飞鱼。’则此花此鱼也。”其二,黄帝向宁封子问“驭龙飞行”之术。相传,宁封子升仙后,黄帝曾往见问以“龙跷飞行”之道。《储福定命真君传记》载:“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跷飞行之道。因以《龙跷经》授黄帝。黄帝受之,能乘云龙以游八极。乃筑坛其上,拜宁君为五岳真人。黄帝封宁君主五岳,上司岳神,以水报刻漏于此,是谓六时水。阴时即飘然而洒,阳时即无。”

 

    中国文化原典中,无任何关于宁封子的记载。所载都是后世道教中的著作。但修武县古称宁,已经见于殷墟甲骨文字。宁封子的陶正身份、蹈火自焚而为陶神,与吴回的陶正身份,传说死为火官之神,是不是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人?

 

    三、确认泞水

 

    《水经注》载:“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水上承吴陂于修武县故城西北……大陆即吴泽矣。《魏土地记》曰:‘修武城西北二十里有吴泽水。陂南北二十许里,东西三十里。西则长明沟入焉……又东经修武县之吴亭北,东入吴陂。次北有苟泉水入焉……山阳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陆真阜,南有皇母、马鸣二泉。东南合注于吴陂也。次陆真阜之东北,得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次合,南注于陂。’”《魏土地记》成书年代不详,至迟应在郦道元(?~527)之前的北魏时期。焦作古称覃怀,北依太行,南接黄河,地处太行山脉南端,自焦作市城区北部起,山麓面自西北向东南方缓缓倾斜,在古代,这里沿山一带,多有泉陂出露,自山脉发源南流出山后又东注的河流密布。在中国,这种地带自古以来就被开垦为农耕地。云台山下的九里山周围,曾发掘出数处古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是从新石器时代龙山期到汉代的居住遗址,由此可以确认早在农耕文化最初阶段,这里已经成为先民的居住地。

 

    晋代太康年间(280~290)束皙在一封奏折中对云台山前吴泽陂一带有过这样的论述:“又如汲郡之吴泽(晋代修武县属汲郡。见《晋书》地理志),良田数千顷,泞水停洿,人不垦植。闻其国人,皆谓通泄之功不足为难,舄卤成原,其利甚重。而豪强大族,惜其鱼捕之饶,构说官长,终於不破。”“泞”或“宁”在商代甲骨文中是一个频繁出现的地名,商王屡次到这一带祭祀或者狩猎。“泞水停洿”,云台山下的修武县古称宁,应该正是因为一条叫作泞河的河流而名,只是在如今的焦作地理上,已经辨认不出哪一条河流曾经叫作泞河。吴泽陂位于修武城西北20里,是一片南北约10公里、东西约15公里的沼泽。从苟泉、皇母泉、马鸣泉以及发源于覆釜堆南侧的三眼泉水等汇入沼泽的同时,吴泽水主要是由泞河停洿汇集而成。按照吴泽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出吴泽的情景:泞河从吴泽西部汇入吴泽,在吴泽东部,便有“清水又东南流,吴泽陂水注之”的吴泽水出口。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确认泞水位于吴泽西端?焦作市马村区东边一条俗称大石河的河流正好处于这一位置,是不是古泞河?笔者对此曾经几番考查,结果是:1、焦作市北部凤凰山后的金陵坡村的“金陵”名称,既不应该是“金陵”二字,也不应该是当地民间传说附近洞湾村金牛洞中金牛从洞中跑出后,牛铃铛被寄放在了这里的“寄铃(坡)”,而应该是“脊岭(坡)”二字。从修武县境最北部的村庄东岭后村西隆起一座大山,形成一条起伏的山岭,由北向南过茶棚、金陵坡,一直绵延到虎路峪与凤凰山衔接,形成一道类似屋脊的山岭,并成为修武县整个北部山区的一道分水岭。脊岭以东,水向东流,包括云台山四面的河流,最终全部汇入修武县与辉县交界处的峪河,我们可以称此为云台山水系。脊岭以西,水向西流,包括起自山西境内的青龙峡大峡谷两岸的全部水流,汇入双槽口,即今山门河口涌出山外后,形成马村区东边的大石河,我们可以称此为青龙峡水系。2、大石河最为奇特的地方,在于河流出山不久,到了焦作市马村区白庄村东部,河床几乎是突然间全部消失,形成河水四散而随地势东注为主的态势,使得大石河水不汇入焦作南部任何大河。大石河水的突然停流汇聚,完全符合“泞水停洿”状态。由此,我们或许可以确认双槽口以外仅仅数公里俗称大石河的这段河道,即是束皙所记载的泞水,也即殷墟甲骨文中所记载的泞水、宁地或泞地,也即修武古称宁的出处。

 

    世代相传的“宁封子”,也就不是一个人的姓名,而应该指的是:封国在宁地的一位先生。吴泽与泞水之间有着这样一种特征:吴泽大,泞水短。这使得吴泽与泞水完全一体。封国在宁与封国在吴,也就可能是一处封国的两种称名,由此也证明陶神宁封子——封国在宁地的一位先生,即是吴回。我们讲过吴回的“回”字指的是陶罐,按照《山海经》中为人物命名的方法,“吴回”的意思,就是吴地制作陶器的人。吴回不仅为火正、南正,同时也是负责制作陶器的陶正。火神吴回,也即陶神吴回。吴泽的陶神吴回与泞水的陶神宁封子,也应完全一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