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们与农田杂草的较量进行了多年,但每年还是离不开人工和化学两种方法除草,稍有疏忽,就会出现草荒。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杂草具有特殊的传种接代的超强本领: 一是具有惊人的结实能力。如一株稗草可结籽3000~5000粒。狗尾草为6000粒、马唐为5000粒等;还有不少种子其结籽数竟以万计,如千金子可达20000多粒、马齿苋达52000粒、野苋菜高达50多万粒,这些种子一入土壤,增加了土壤杂草种子库的数量。 二是杂草种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埋藏于土壤中,多年后仍能保持生命力。如马齿苋的种子能在土壤中存活40年,野燕麦种子寿命长达73年、扁蓄种子长达400年,繁缕种子长达600年、狗尾草及龙葵种子长达739年、藜的种子寿命在1000年以上。科学家用400粒荠菜种子作发芽试验,1173天后才发芽75粒。由于土壤杂草种子数量特别多,种子寿命又特别长,一旦条件适合,它们便会陆续萌发,因而很难除尽。它们可以通过休眠来应对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草粒种子就会迅速发芽生长,不适宜时它会静静地等待,有时甚至可达上千年。 三是杂草还具有巧妙的传播方法。稗草种子可通过灌溉、犁耙、风、雨、鸟类及混杂在稻谷中传播。美国科学家做过统计,在一条2.9米宽的渠道里,在24小时内,通过的杂草种子在几百万粒以上。蒲公英种子有降落伞般的冠毛,随风飘移。鬼针草种子带钩,可在人畜身上带到各地。有的杂草,其果蒴(荚)一经曝晒,种子即弹往四处。鸟是许多草籽的传播媒介,草粒通过鸟的肠胃后,仍有60%至90%的发芽率。马齿苋、稗草等杂草种子,通过牲畜的消化道排出后,仍可发芽生长。人们难以置信,高尔夫球场的杂草种子往往是通过打球者的鞋底传播的。 四是杂草种子许多是靠营养器官繁殖的。如白茅草、狗牙根、香附子等是靠其土壤中的根状茎产生新株的。有人统计过,一亩狗牙根茎长可达54公里,有芽眼30万个,一年内根茎可增加几十倍。白茅根茎被锄掉后,哪怕只留有一个活芽也能发出新株。且杂草在与农田作物的自然竞争中,更是表现出了它们的广泛的生态适应性和抗劣性,如香附子、光鳞水蜈蚣是大多数园林和高尔夫球场草坪危害的难除莎草科杂草,它们不仅通过地上部产生种子繁殖后代,在遇到不良环境时还能通过地下块茎或根茎迅速繁殖后代,以保存种群的繁衍。 农田杂草中人们最熟悉不过的是稗草。 两千多年前的许多古书,如《庄子》、《孟子》里,都把姊稗(姊是稗草的一种)作为五谷的对立而来加以非议的。后来的《本草》说得更明确:“稗乃禾之卑贱者,故字从卑。”稗草的卑贱,主要表现在它与水稻争肥、争水、争光,从而降低了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它生长、发育既快又早,萌芽、分蘖、抽穗、成熟都比水稻提前7~10天。一棵稗草可分蘖8~15茎,多则达30多茎,稗草就是凭这种优势,吸吮供给水稻的营养物质——肥料、水分,霸占水稻的叶片赖以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阳光,稗草的这种罪恶行径,给水稻的生存带来极大危害。据农科人员实地考察:一棵稻禾中夹一棵稗草,这棵禾苗的分蘖将削弱40.4%~79.4%,有效穗减少6.1~10.7个,穗长要缩短1.6~4.3厘米,结实率要下降14%~38.5%,千粒重要减轻3.6~5.9克。如果稻田里每棵禾苗都夹有稗草,稻谷亩产就要损失53.3%~90.7%。这些数字说明稗草确是稻田草害的元凶,应该千方百计地消灭它。 过去,限制稻田稗草为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耕田将它除掉,但是稗草与秧苗的外貌相似,很难容易在缺乏经验和马虎人的面前蒙混过关。所以,手工拔除稗草,最好在秧田期三叶一心拔除。因为这时秧苗矮,叶色淡,稗草高,叶色浓、容易识别,加上秧苗面积小,而且集中,拔起来比较方便,只要连续见次,禾蔸中的稗草就会大大减少,乃至绝迹。但是秧田除稗,还不能彻底消灭稻田稗草。这是因为一株稗穗最多能结实5000多粒,而且比稻子成熟早,风吹人碰,掉在田里,来春又会发芽,故农谚中有“千年子,万年麻”之说。所以除稗草要从选种、育秧阶段抓起,一是要选用头年稗草少的稻田作秧田;二是播种前要精选种子;三是秧田不能施未腐熟好的畜粪肥。如果采用上述措施,秧田和稻田还有稗草,除反复用人工拔除,或就用化学除草剂杀灭。只要按照用药规定,正确使用敌稗、灭草灵、扑草净等除草剂就能杀灭稗草。 除稗草外,近年来就出现了“杂草稻”这个名词。 稻田出现的“杂草稻”,它似稻非稻,似草非草,说是“稻”,却品性变野,农艺性状蜕化,生命力变强,个体性状和成熟时间参差不齐,容易落粒,毫无利用价值;说是“草”,形态特征和生物学属性和水稻几乎一样,除了“个高秆粗叶大”外,别的(特别是生长前期)肉眼难以区别,农友们称它为“假禾、鬼稻”,实质是农田一害——杂草稻。它生长在稻田与水稻争肥水、抢地盘、争阳光,是稻田中新冒出的一大“害群之马”。它具有杂草的休眠性、落粒性和繁殖系数高等特性,特别是生育繁殖已摆脱了农艺措施的控制范围,完全可以独立生栖繁衍,自生自灭。因前期“鱼目混珠”难能识别,往往失去防除良机,给水稻生产构成威胁。 科学家认为,“杂草稻”对粮食生产的危害性仅次于稗草和千金子,目前在全国各地稻区已有较大面积发生成灾,尤其是在直播、套播和免耕稻田,由于难找到高效选择性除草剂,简直叫人束手无策,损失逐年加重,值得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防除杂草稻还缺乏整套的成功技术,除不断改进和优化水稻的种植模式和栽培方式外,要采取“切断种源、形态去杂”的策略,做到早发现,早拔除“杂草稻”,不给其“滋生、结实、掉粒、繁衍”的机会;同时要重视非生长季节的除草措施,即在休闲季节实行平地、灌水,诱发“杂草稻”等杂草萌生,随后喷施灭生性除草剂并翻耕,以规避“杂草稻”传宗接代。要搞好精选种子、从严去杂除劣,以阻截“杂草稻”等随水稻种子传播的途径。要尽快研制出针对性和选择性强、能高效防除“杂草稻”的除草剂,以将“杂草稻”防患于未然。 (本刊专稿,如需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谢谢合作!更多精彩内容详见《农药市场信息》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