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木兰考证

 文化龙乡 2015-07-25
          最近贾玲捅了马蜂窝,江湖上关于花木兰的是是非非也逐渐多了起来。
  关于花木兰,说一下老姜的考证,供方家参考。

  关 于 时 代
  花木兰,是北魏人,其参军应在公元490年,回家应该在公元500年,前后约十年。
  木兰诗最早收录于南陈人编缉的诗集,可见木兰诗一定早于南陈,不可能是隋以后的事情。
  而从诗中的地名来看,是北朝无疑。黑山头、黄河边、燕山胡骑,充分说明木兰参军的地点就是在北魏的怀朔军镇。

  鲜卑人与柔然人的战争持续了一百多年,从公元391年开始一直到公元555年,柔然才最终灭亡。为此,北魏在北方边境,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这六镇都是常驻军,军人基本上是终身制的,都在当地娶妻生子安家落户了,并没有退伍回家这一说。
  这其中最重要的军镇是怀朔镇,其镇将基本上都是皇族,除了军队,怀朔镇还下辖5郡13县,怀朔镇将是一个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狠角色。

  原诗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可以证明木兰参军的时间。
  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出征之前的军贴,是可汗发出的。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回来的时候,可汗的名子改成了天子。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称完了天子,又变成了可汗。
  这种可汗与天子混用的情况,似乎只能出现在孝文帝改革的时期(大唐天子李世民被称为天可汗,那是后来的事了)。孝文帝之前,鲜卑族是胡服骑射,孝文帝改革以后,才全面汉化的。可见木兰从军就是孝文帝改革这一时期。
  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正是北魏王朝大变革的时代。
  北魏孝文帝在这一时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全面去除鲜卑旧制,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用汉臣。孝文帝改革,从472年他登基的第二年就逐渐开始,一直到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达高潮,孝文帝的一生,就是改革的一生。

  我们再看孝文帝时期的重要战争:公元490年4月,朝庭发出命令,北击柔然,492年八月,怀朔镇将元颐与巨鹿公陆睿一同率斛律桓等十二将,共七万骑的兵力北伐柔然,中军兵出黑山,东军急行至士卢河,西军往侯延河,大破柔然军。
  这跟木兰诗里的描写一模一样!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可汗大点兵,木兰替父从军,就是公元490年4月。

  关 于 出 身
  花木兰,鲜卑人,本姓丘目棱,亦写作丘穆棱。孝文帝改革后,丘目棱氏改汉姓穆。
  花木兰者,穆兰也。木是穆的通假字。
  少数民族,连目和穆都不分,写成木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如果木兰辞就是丘目棱兰自己所写的话,适当的用个化名也是应该的。
  因为是女的,还很有姿色(后来对镜贴花黄来着),所以冠以花名。
  “花”木兰的修辞用法,跟“锦”马超、“猛”张飞是一个意思。
  这件事情,似乎有前辈大师也考证过,具体是谁记不清了。

  北魏跟南朝一样,也是士族大家的政治制度,穆姓在北魏的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元姓,是八大姓之首。
  花木兰本姓穆,是鲜卑贵族,从她能自己买马出征,到回家以后,有东阁门西阁床、家里有猪又有羊来推断,她们家里的生活条件是非常不错的。而她织布这件事,并不是说明她家里穷,要干活织布,看起来更像是现在的女孩子绣十字绣的行为。

  另外,北魏时期,汉族人是不能当兵的,当时兵民分治,有点像古代的欧洲,只有贵族才能当兵,这些史有明载。
  北方的汉族人正式当兵,是隋朝以后的事情了。
  北魏末期开始,一直到东西魏,兵源不足,地方官甚至强制一些汉人改了鲜卑姓,然后把这些汉人从民户改为军户。据说隋文帝就是被强制改鲜卑姓的汉人,这事学界一直有争议,老姜倾向于相信隋文帝是鲜卑人。
  这些历史更说明了,北魏中期,国家军贴上有名子的,必然是鲜卑贵族无疑。

  关 于 经 历
  木兰当的是什么兵?
  为什么十几年没有被发现?
  这十几年她一直在做什么?

  我们看看原诗是怎么写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没有一场具体的战斗描写,这似乎很不合常理。没有战斗,也没写战功,然后十年之后,居然就去见天子了,要知道,没到一定的级别,是不可能见到皇帝的。

  有人考证过,说木兰是一个信使或者间谍之类职务(贾玲的节目里木兰是侦察兵),因为关山度若飞嘛,她一直在跑来跑去的,因为都是独立行动,所以没有被人发现是女人。因为是信使,所以没参加具体战斗。
  我觉得这种说法不是很合理,因为后面跟她一起回家的还有皆惊忙的火伴呢,信使和间谍很难会有同行十二载的同事的。
  并且,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时军镇当兵是没有归期的,都是终身当兵的。为啥会回来呢?这解释不通。

  有一个重要的情节,木兰是骑着马去当兵的,关于骑马的事情,诗里用了大量的篇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小时候学木兰辞的时候很不理解为啥在买马这件事上这么罗嗦,后来才明白,骑马参军,在当时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
  当时骑马,跟现在开宝马是一个意思。
  北齐主高欢,未发迹之前去当兵,就是因为有匹马,就当了100人的队长,而高欢的这匹马,是她贵族老婆的陪嫁。可见当时一匹马的价值。

  另外,后来木兰归来见天子的时候,天子是要封她做尚书郎的,尚书郎是文职工作,这说明木兰是读过书的,有一定文化水平的。

  那我们脑补一下,如果你是前线的将军,看见一个眉清目秀的干净后生,贵族出身,开着宝马来报道,文质彬彬,知书达礼,你会让她去做什么工作?去前线砍人,还是去炊事班帮厨?是去喂马,还是去打更?

  老姜倾向于相信,木兰在怀朔做了某位将军的副官之类的官职。
  那个那个谁,小穆啊,在我身边做个传令官吧。
  谢大人裁培,小人一定粉身碎骨报答大人知遇之恩。
  木兰肯定是军官,而且级别不低(高欢凭一匹马就做了百人长),不用跟别人同吃同睡,所以她才女扮男装了十年,都没有人发现,也是因此,木兰诗里面根本就没有关于战斗的描写,因为她其实并没有去战场上砍过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老姜猜测,这里死掉的将军,可能就是木兰的老大,是实指,而不是一直大家以为的是虚指。
  并且,老姜怀疑,这个将军,就是当时的怀朔镇将元颐。
  百度一下,元颐本名拓拔安寿,后改姓元,被赐名颐,北魏宗室,官封阳平王,死于公元500年。
  我滴妈呀,从木兰从军,到元颐去世,刚好十年!


  木 兰 真 相
  说到现在,关于花木兰的一切,都清楚明了了——
  公元490年4月,北魏征兵,鲜卑贵族木兰的老爸应该入伍从军。木兰替父从军,骑骏马到怀朔军镇报道。由于长得帅(其实是漂亮),贵族出身(姓穆),家境不错(骑着马),知书达礼,于是被怀朔镇将元颐看中,成了他身边的副官。
  公元492年8月,木兰跟随元颐北征柔然,大胜而归。战后元颐转任朔州刺史,再后来又转任青州刺史。这其间,木兰一直是元颐的副官。
  公元500年,元颐死于青州刺史任上,木兰作为他的副官去朝庭报丧。
  皇帝见木兰一表人才,有意留她在朝为官,做尚书郎(史载北魏有内行曹内行尚书,是皇帝的贴身顾问官)。但是木兰说,我老大都挂了,我也心灰意冷,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恩准。
  请注意,499年,孝文帝染病去世(北魏皇帝都短命),500年,木兰回朝的时候,新皇帝元恪刚刚18岁,上任刚刚一年。这个时候,外番旧臣如果能告老还乡,想必皇帝是非常高兴的,留她在朝,想必也是有其他的考虑吧。
  木兰回乡以后,恢复女儿身,理理云鬓贴贴花黄,没事绣个十字绣,写个诗啥的。
  那个时候的诗,其实就是现代的歌词,都是可以唱的。
  村里的小孩子们就跟着木兰唱她自己写的歌,其中有一首就是她的自身经历,后来传唱久远,被南陈一个叫释智匠的人收录在一本叫做《古今乐录》的歌词集里,传于后世。

  木兰辞的原作者,其实就是花木兰自己。

  花木兰有没有结婚,不可考证,以下是老姜的猜想。
  回乡的时候,木兰应该已经二十五岁了,那个年代,25岁还没嫁,是标准的剩女了。
  但是诗中特意提了一下她惊忙的火伴。“火伴”,应该是经常一起吃饭的人,这几个哥们能跟元颐的副官一起吃饭,应该也都是高级将领,能跟木兰一起回乡,第一说明他们关系很深,第二,他们应该也跟木兰一样,辞官不做了。
  他们一起见过皇帝,辞了官,木兰就对几个火伴说:你们几个跟我回家吧,给你们个惊喜。
  老姜猜测,其中的一个伙伴,最后成了木兰的老公。要不然,木兰没必要画的漂漂亮亮的出来见他们。



  PS。
  1、有人说,花木兰是鲜卑人,所以她不是民族英雄。
  这是瞎说,现代的汉人,就是古代汉人、鲜卑人、沙陀人杂合的后代,其中可能还包含蒙古和回族的血统。鲜卑族是现代汉族的重要祖先。古代汉族,在中国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反而东南亚一带比如越南,印尼等地的人种,跟古代汉人更相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鲜卑人的英雄,也就是汉人的英雄。
  2、关于贾玲,虽然我很少看她的节目,但是我觉得大家没必要上纲上线,郭德纲说,相声就是搞笑的,贾玲的节目,大家看过了哈哈一乐,也就算了。不过贾玲说木兰当了将军的副官,倒是跟老姜的考证一致。
  3、中国古代,女性是很有社会地位的,女性地位的下降,是明清以后的事情,明朝以前,女人可以参与很多社会活动。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是比今天的中国更开放的。

  ——————————————————————————————————————
  老姜原创,欢迎转载,并请注明出处。
  关注老姜个人微信公众号,请搜索:老姜叨叨叨,每天给你好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