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微寻具:温州微影集(人文篇)

 lemon0520 2015-07-25

探微寻具:温州微影集(人文篇)

2014-03-07 悠游天下

     尽管冬夜渐暖,缱绻往复的寒风还是让人难以放肆拥抱春天的来临,既然如此,就让我们通过影像的记录,先去那些温暖的地方为2014年的春游预热一下吧!温州微影集之人文篇,走你!

 

 

 

 

位于苍南桥墩镇的碗窑古村,可谓养在深闺人未识,它融民居与手工作坊于一体,清代浙南地区烧制民用青花瓷的主要基地。据当地《巫氏宗谱》记载:“巫氏第十五世志益公,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由闽汀连邑(福建汀州连城县)迁居我浙瓯昆(平阳)蕉滩之东,素业陶瓷传家。”此后不久,“实业瓷矿,屋宇连亘,人繁若市。”

 

碗窑古村的清代青花窑址保存丰富,主要分布在村周围山脚及下垟一带,烧制产品琳琅满目,颇具瓯窑特色。村中的水碓、瓷土漂洗池、窑床等遗址、遗物仍然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俨然是一座活着的瓯窑博物馆。假如你在春天来到这座古朴而秀美的小村,可别忘了体验这门独特的手艺活儿哦!

 

 

 

 

位于文成县的刘基故里,是温州众多兼具历史、文化双重价值的旅行目的地之一。刘基,字伯温,文成人,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三百年的江山。他不仅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还在文学上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广为文成百姓敬仰。刘基故里的刘基庙,旧称诚意伯祠。由头门入庙,仪门、正厅,以及庙后的追远祠都可一一尽揽,在这里,刘基的塑像、墓碑、生平记事以及大量名家为其撰写的匾额楹联不一而足。

 

 

 

在刘基庙中,你可以感受到与千军万马一线之隔的那份宁静,千百年前名扬天下的刘伯温,纵然留下过波澜壮阔的故事,其实却与太多的普通人一样,传递着并无多寡之分的记忆。沧海横流之后,刘基庙门外木坊上的刻字,足以概括他的一生:帝师、王佐。

 

 

当我们谈论温州的人文气息时,不能不提才高八斗的谢灵运,他在《登江中孤屿》中如此描述着位于温州市区、美妙绝伦的江心屿:“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时过境迁,如今的江心屿已经多了许多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影子,其缤纷的灯光夜景,让温州的夜色愈发撩人。

 

 

假如我们像谢灵运一样登上江心屿,不妨拜会一下映入眼帘的江心寺。江心寺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因赵构曾避居于此,庙宇宏伟庄严,富丽堂皇,文天祥有诗云:“楼高百尺蜃吐气,塔耸双角龙昂头。”不过现在的大殿是清乾隆54年(1789年)重建的,更吸引人的反倒是山门外的一幅对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不知从何时起,“泰顺”与“廊桥”已经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泰顺廊桥巧夺天工之工艺,在国际桥梁建筑史上早已有公认,来到泰顺,只要欣赏一下北涧桥和溪东桥美轮美奂的造势,就算得上不虚此行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瑰宝,让人在“不明觉厉”的同时,由衷地感到自豪。

 

 

 

 在瑞安众多的美丽乡村中,林垟水乡算是比较低调的,和温州许多熙熙攘攘的景区不同,林垟的气质多了几份祥和、静谧和笃定。作为典型的浙南水乡,有不少专家称其为“浙南威尼斯”。

 

古时林垟的村民几乎每家都备有小船,往来河汊之间,于是就形成了河多,桥多,船多的水乡特色。这里土肥地沃,河道如蛛网遍布,灌溉便利,水稻一年两熟,在清朝时就是瑞安东南部的粮仓之一。民国时期这里有一条小街邻水而建,两侧屋檐相接,巧留一线天际,沿街店铺鳞次栉比,商贩朝聚夕散,传为商界美谈。而这条街道,至今还完好地保留在迷人的林垟水乡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