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伯利恒钢铁战役

 jk8642 2015-07-25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wbr><wbr><wbr>伯利恒钢铁战役 <wbr><wbr><wbr>文:迈克.吴

 

伯利恒钢铁战役

 

    编者注:每个投机客在其投机生涯中都有生死存亡的时刻,杰西·李佛摩尔也不例外。这便是1915年他操盘伯利恒钢铁之战。对于当时的李佛摩尔来说,他已破产,并身负百万美元债务,供他操盘之用的资金,也只是一位券商给他的一笔只有500股的信用额度。当时是,他一旦失败,将永世不得翻身,更不必谈及今后之1929年做空华尔街股市之壮举,当然,他这次成功了。


    作者用了2年时间,对1912年-1916年《华尔街日报》上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走势图进行统计,并绘制出了当年李佛摩尔成功一击,力挽狂澜于不倒的出击K线图,并结合图形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作者也曾在李佛摩尔当年纵横华尔街操盘室门口徘徊——位于纽约华尔街上Heckscher大厦的顶层阁楼(见配图),可无奈,昔人已去,时至今日,该神秘阁楼仍大门紧锁,唯独留下时光叹息。

    李佛摩尔的投资存亡战——操盘伯利恒钢铁
    一颗子弹、一次机会,破产地狱或资本天堂!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wbr><wbr><wbr>伯利恒钢铁战役 <wbr><wbr><wbr>文:迈克.吴

文:迈克·吴

  两年前,《福布斯》杂志公布了“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对150年来美国最富有者在排除通胀因素后,用其财富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后进行排名,约翰·洛克菲勒荣登榜首,沃伦·巴菲特位列十五。在这份名单中,其中12位均与华尔街有不解之缘,资本作手出身的则占据一半以上,从中可以看到资本作手在美国现代财富积累中所占据的强大比重。


  而谈到资本作手,在过去100年中,华尔街惟一无可回避的人物,只有杰西·李佛摩尔(Jesse Livermore)。这位被称为“百年美股第一人”的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前无古人,至今也无来者。
这种神秘现象固然有其个人魅力原因,但他在股市上的智勇过人,确非当今很多浪得虚名之辈所堪比。从财富角度来看,李佛摩尔并不比他之前的杰·古尔德拥有更多金钱;从口碑来说,他也不见得比后来的巴菲特更能流芳百世,但从“职业交易成就”来比照,杰·古尔德(资本到铁路垄断者)、占姆士·吉恩(JP摩根的御用操盘手,美国钢铁公司的总操盘手)和约翰·雅各布(美国房地产巨头及皮毛交易商)无人能出其右;同期的伯纳德·巴鲁克(投资大师)、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美国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证券法制定者))和江恩(著名技术派投资大师)亦无法与其匹敌;当今大小股神更无此殊荣。


  李佛摩尔的强悍之处并非他拥有强大的集体资源。他是华尔街上最大的个人投资者,至死都是独立操作、一个人判断、一个人交易。他从来不需要小道消息、内幕或者与人联手坐庄。他的操作手法被后人延伸,繁衍出当代各类股票技术法则流派,就此说李佛摩尔的操作体系是华尔街交易技术的词根并不为过。因此无论大小投资者,尤其是独立投资者,均能从其操作理念和手法中,学习如何趋利避害,正确把握自我。


  对于李佛摩尔,中国勤奋的投资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所认识,我对这位大师的研究也已超过20年。我对有案在录的关于李佛摩尔的每个阶段所处时代背景、他的足迹、操作的期货品种、股票品种均逐一分类研究,包括收集100年前其所交易品种的价格走势数据。我确信,这位资本先哲的智慧之火,可以点亮我们后人的疑惑之烛。


  100年来,关于李佛摩尔的故事在“人造峡谷”华尔街上源远流长。但他在三次破产后再度崛起并从此叱咤华尔街15年的关键一战——操盘“伯利恒钢铁”,在90年前爱德温·勒菲佛所著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中,只用了半篇章节来叙述,显然远远不够。因为对当时身无分文的李佛摩尔来说,该战就是成王败寇。试想,一生中能够历经三次破产后再度崛起,并从此走向个人职业生涯顶峰的,世上能有几人?


  1914年,李佛摩尔在第三次破产后,期间又遭遇美国长达四年的经济萧条,欠下百万美元巨债。当时,只有一家券商愿意为他提供一笔为数只有500股的交易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对他的人生而言,只有一粒子弹,一次抠动扳机的机会,你怎么能够保证用99%的概率击倒对手,赢得自己的生存之战?如果李佛摩尔不能在这唯一的机会中:第一,看对大盘;第二,选对股票;第三,抓住时机;第四,拿出勇气,他可能都将永世不得翻身,和这市场上99.99%的人一样,从此淘汰出局。也就是说,他必须做一次成功几率为99.99%的交易,考虑到当时市场出于衰退中,毫无财富效应,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理解李佛摩尔是如何把握这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机会,1913~1914年,我用两年时间将1912~1916年的《华尔街日报》收集齐全后,在坐标纸上绘出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走势图。


  1914年8~12月,华尔街闭市。进入1915年2~3月后,李佛摩尔早已看好大发战争财的伯利恒钢铁公司,那时股价约摸50美元,但对比大盘,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时还没有显示强度,只有领导股牛角初露。李佛摩尔选择了蛰伏和等待,直到1915年5月下旬。


  在《股票作手回忆录》里,对这段故事有如下描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15年早期那些关键的日子里我非常看好的是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简直可以肯定它要上涨,但是为了确保第一次操作就赚钱,因为我必须如,我决定等到这只股票突破面值(100美元)之后。”


   “我想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的经验显示:无论什么时候,一支股票首次越过100、200或300元时,它几乎总要继续上涨30到50元。越过300元后,涨得比越过100元时更快。这是一个古老的投资原则。”


  “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渴望恢复过去那种交易规模。我太急于开始了,但是,我还是控制住自己。正如我所料,伯利恒钢铁的股票每天都在上涨,越涨越高。然而,我还是控制住自己不要冲动地去威廉森-布朗公司买入五百股股票。我清楚必须使第一笔投资尽可能获益。”


  “股票每上涨一个点就意味着我又没赚到500美元。……可是,我却端坐在那儿,我不是倾听心中喋喋不休的希望和闹闹嚷嚷的信念,只倾听经验发出来的冷静声音和常识给我的忠告。最后常识战胜了贪婪和希望!”


  伯利恒钢铁股价于6月初开始冲天而起,3周内股价到90美元以上。在用了超过16周的时间等待大盘的强度,其中包括6周的时间等待伯利恒钢铁个股的强度后,李佛摩尔终于在其股价达到98美元时出手了


  “我一下子买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500股股票,行情当时是98元。我在98~99元时买了500股。我想那天晚上收盘是114或115元,我又买了500股(用账面浮盈开仓,编者注)。”


   第二天伯利恒钢铁涨到145元时,我套现了。为了等待正确的时刻,我耗了6周,这是我经历过最费力耗神的6周,但是,我得到了回报,因为我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去进行有规模的投资了。”


  李佛摩尔抠动扳机,用唯一的一颗子弹为自己射中了金苹果。六周潜伏,最终化为两天的一击,就为他赢得了起死回生的资本——5万美元。


  此战给后来人留下的借鉴意义在于:当你只有很小一笔钱、只有一次机会的条件下,怎样才能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把机会概率放大到最大,为自己创造成功的可能性?


  李佛摩尔这一场关键交易包涵了双重含义:第一是时间要素,即要等市场的走势完全符合牛市初具规模的特征,股价形成明显的大趋势后才介入;第二就是如何真正把握股价开始大幅度波动前的关键时刻,这好比飞机起飞——当飞机开始启动、加速滑行,当气流和动力结合点上的加速度形成最终托起飞机重量的气流时,那就是飞机冲宵而起的时刻;飞机的重量相当于仓位;引擎的动力相当于买盘的资金;而气流,相当于股价上涨中的强度。


  笔者在研究了1886~1996年间美国所有4年内上涨15倍的大牛股K线图后发现,这些大牛股都是以30度的仰角开始启动,随后以60度仰角上冲。而在4年内涨幅高达30倍的大飚股,其上升仰角甚至超过80度,与火箭升空无异。伯利恒钢铁正是这样一只仰角超过80度的大飚股。而李佛摩尔精准地把握住了这艘火箭腾空而起并不断加速上升的股价临界点。


  我曾经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李佛摩尔看好的是伯利恒钢铁,而不是当时的业内翘楚美国钢铁公司?前者无论在规模和产能上与后者均无法相提并论。为此,我查找了两家公司从1912年三季度至1914年三季度的纯利润,并用对数坐标加以计算后发现,期间伯利恒公司的每股盈利从6.5美元飞升至28美元,也就是说两年内公司纯利润加速上升400%以上,但股价始终维持在40~50美元小幅震荡。其原因不是公司的盈利问题,而是美国在一次大战前夕的4年中处于经济循环的萧条中,市场低迷的人气大大地压制了该股应该展开的大牛走势。而同期美国钢铁公司虽然盈利也上升,但由于为大型企业,总利润被股本摊薄后的盈利加速度,无法与属于中型成长股的伯利恒钢铁公司抗衡。


  此外,李佛摩尔在进行大仓位操作前,一定会先用小资本测试市场的强度到底多头还是空头一方,这种测试的成本最终会告知你市场的大方向。任何资本市场,包括股市、期市和汇市,都是由市场重心决定大波动趋势的方向,这在李佛摩尔之前没有人去加以系统化理解。我认为李佛摩尔对金融市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是利用测试市场重心来理解大趋势变化的第一人。所谓市场重心,并非指权重股对市场波动的牵制,而是领导股(板块)对资本市场前瞻性的主导。


  李佛摩尔前后横行华尔街35年,风光无限,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伯利恒钢铁股一战后。此役毕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公开场合谈论过股票,对来自市场的任何质问均保持沉默。任何人想要进入他在Heckscher 大厦办公室都难如登天,大楼管理处也从不承认有李佛摩尔这个租客在其中办公。在他最终用一颗真正的子弹,对着自己的头颅抠动扳机后69年的今天,这幢曾作为李佛摩尔总操盘控制室的顶楼,仍不对外开放。这神秘顶楼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思,也正是李佛摩尔在操盘伯利恒钢铁前所做的一切:


  等待和希望。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编者注: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惊心动魄,此一役,也给后人的投机留下了无数遐思。李佛摩尔如何准确判断伯利恒钢铁的爆发点?他又是怎么看到以及分析当时的市场?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又是什么?

 

文:迈克·吴

  在股市中,绝大多数的交易者自始至终都在为何时买入和何时卖出股票而烦恼,因为这是交易中能够由自己掌控的两件事情。至于买入或卖出后,所交易的品种价格往哪个方向波动,与你无关,谁也左右不了波动方向。对何时买入和何时卖出这个永恒交易难题的解答,最终形成了所谓价值派和技术派,前者根据对交易品种的估值来交易,后者根据对涨跌时机的判断来买卖。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人发现要自如运用价值和趋势这两种投资方法都是困难重重。


  巴菲特是过去50年中美国金融市场稳定上行期间的传奇人物,但也是在美国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中出现的惟一一位。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其实很难效法其成功之道。笔者在对过去证券交易史上所有投资大师研究后发现,李佛摩尔的方法更适合复利交易和财富增长之路,无论在风险控制和交易时机把握上,其策略和方法更适合个人交易者。因为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处于资金弱势、资讯弱势一方,是无法仅仅依靠信念,在一个正在规范中的市场里参与博弈的。微薄的资本相当于你只有一粒子弹,如果在一场战斗中就败下阵来,常常就陷入半辈子为解套而奋斗的困境中。


  对于李佛摩尔的总结,我断断续续记了很多年,这些笔记、研究和探索,也伴随着我在华尔街近20年的交易成长。尤其是对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一战的解析后,我发现,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股票作手,其过人之处正是确定了趋势能够横扫一切不确定因素的战略与战术思想。他从战略上先用强度确认对手,而在战术上用强势交易把握对手。


  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战的背景,是处于一个4年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中,这和2001-2005年中国A股市场有些类似。李佛摩尔的睿智在于,他清楚地知道,无论个人有多么不理性的做多信念,个人始终无法推动或展开尚未启动的不能预期的事情。仅凭着一颗出膛的子弹去斩获对手,正确做法就是预测可能性并耐心等候可能性成为事实的一瞬间,抠动扳机。在伯利恒钢铁战中,他出手的一霎,就是其股价加速上升的临界点。


  当我从中悟及此后,在交易每一只股票时,我一定要找到这个股价临界点,否则宁愿选择在手上保留足够的现金。李佛摩尔说:开始正确很重要,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一样。在股票投资中,什么叫正确?首先就是不能赔钱——你所买入的股票一定是首先形成盈利而不是亏损后,才能够加码买入,这也是巴菲特投资的第一要义,否则他就不会一再强调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我在交易任何一个品种的时候,始终坚持所持有买入的仓位都必须是“红色”(盈利)的。一旦任何一个品种亏损超过5%,马上卖出停损。因为这样的纪律,让我在过去16年中,一次次避免了第二天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灾难。而纪律的形成,源于18年前的一个教训。


  1991年刚入华尔街后不久,笔者曾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全部资金。我十分看好这家公司,股价也的确在慢慢爬升。但有几天股价波动加剧,让我无法镇定。某一天,股价突然在收盘前跌到我买入价的3%以下,这意味着我从盈利变成了亏损。当时我犹豫不决,因为该股基本面良好,股价下跌时也没有放量。然而第二天,一则公司盈利不达预期的消息,使得该股股价以暴跌30%开盘。我在开盘后第一时间了结仓位,承担了亏损,从那天起足足半年没有再交易,直到确信自己能够有足够的纪律性,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止。


  李佛摩尔的“伯利恒钢铁之战”,是我完成作为职业金融操作者的最重要一课,李佛摩尔明白当时自己的情况万分危急,但忍耐和纪律是出手前的第一要义,资本市场上凡成大事者,必定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那不是有没有资金的问题,重要的是有没有纪律。


  正是秉持着李佛摩尔的纪律原则,笔者在2006年年中看空铜后,直至两年后的2008年9月,等所有有利条件形成后才真正开始交易,这个经验来后来又给予我从2008年6月起开始看空黄金提供了操作经验。


  我清楚地记得,2008年9月15日,全美第4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对本已风雨飘摇的华尔街不啻于地震。那天下午3点,我让司机开车去了大半年没去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厅,想亲身体会当天最后一小时大单交易状况。在那一小时中,我再次看到了8年前——2000年9月15日的情景,记忆和经验告诉我,新的中型恐慌已初具骨牌效应,当天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进入了明显的大空头前期市场的新低点。


  收盘后,我回到公司看了空头的交易纪录,独自从办公室步行走到李佛摩尔在他生命最后几分钟所在的Sherry Netherland酒吧中独处,感悟和体会这位69年前的前辈在1929年9月“美国大萧条”开始时的操作思路,我再一次明白了,为什么李佛摩尔始终自认是市场的学生,他要做的恰恰就是比市场本身慢半拍,然后在确认趋势的基础上紧跟市场一步李佛摩尔的成功核心是重在趋势,而不是预测顶底,趋势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对于一无内幕二不坐庄的个人投资者,只有坐上趋势的快车,才能在熊市中保命,在牛市中挣钱。如此年复一年,终己一生,便成股神。


  多年来,在股市中,我看到过很多过于勤奋短线投资者,每天在股市中杀进杀出,期望以每天的小利在复利后形成大财富的操作手法。他们看盘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研究市场本身。诚然,每个经验丰富的交易者都会灵敏地交易和行动,但我的看法是,先得慢,而后再快,哪怕一个品种在一年内上涨14倍,它也要一天天涨上去吧?每天杀进杀出“抢帽子”,正好说明了该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更不理解财富积累原本需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时间的积累和耐力。


  在这里,我展示两份恩师威廉·欧奈尔在1958-1961年买入布郎斯维科和1962年操作克莱斯勒当年这两只超级牛股时候的手稿,他的这种交易标准手法源自与1955年后美国最出色的第一代基金经理人杰克·卓法斯——只买最强势的股票,而这正是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战中的选股精髓。


  后来我统计自1886年到1996年间,美国500只在4年中上涨15倍的股票,其真正上涨的有效期平均是2.5年,也就是说如何能够最有效利用资金,是完全不需要和市场上大多数股票结婚的,只需像李佛摩尔操作伯利恒钢铁一样,在正确的时间和最强势的领导股打成一片,你就成为了王者。


  坦率地说,李佛摩尔始终把自己定格在市场的弱势群体位置,因为他总是一个人单独操作,这或许也是生活中他始终沦陷在狂欢与痛苦的交替中不可自拔的原因之一。欧奈尔曾告诫说:“在生活中做一个‘无聊’的人,在市场中做一个敏锐者,你就能避免李佛摩尔的精神痛苦。”


  从伯利恒钢铁股票交易战中迅速恢复元气的李佛摩尔在此后15年中笑傲华尔街,虽然他的投资能力越来越强,但其财富并不受到社会的尊重,他奢靡和放纵的生活一直饱受诟病。而我理解,李佛摩尔所说的“我亏钱是因为我错了,而不是因为我放荡不羁或是过度享乐”是双面的,江恩指责他“贪婪地追逐金融资本的利润,一旦成功获取了巨额利润又忘乎所以大肆挥霍”,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弱肉强食对于李佛摩尔是公平的交易,金融资本市场中产业博弈的结果本来就是——财富相对合法地走向高度集中的少数人手中。而每个参与者在进入市场前,都已理解其中风险和博弈的关系。李佛摩尔的财富显然比当年大多数上市公司大股东来得干净。他的失败在于,作为富人,较少地考虑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与当今我们中国的某些社会问题也有吻合之处),这是经济超速行驶与人文脱节发展后所必然要支付的人类道德代价。


  李佛摩尔虽然最终因为家庭和感情问题以开枪自杀的结局而告终,为他平添了一抹时代悲剧色彩,但无论如何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拥有精湛职业技能的他,以及他对金融交易的伟大战略和战术双结合的操作思想,迄今依然闪耀着承上启下的光芒,无论是李佛摩尔的要素,还是卓法斯的方法,抑或欧奈尔的精髓,都为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提供了股海旅程中的灯塔。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从摇篮到坟墓,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因为我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我可能承受自己碰到的事情,不觉得困扰。”李佛摩尔对生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面对人生中数次大起大伏,他选择有尊严地从每一次跌倒中爬起来,包括最终面对死亡。他是资本市场上真正的勇者,选择的是时代背景下勇者的归宿。即便在今天,这种“君王死社稷”的勇气和尊严,也不是大多数华尔街上被称为“巨人”的交易者所具备的。李佛摩尔留给华尔街的是一种深邃的神秘、智慧和非凡的勇气。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wbr><wbr><wbr>伯利恒钢铁战役 <wbr><wbr><wbr>文:迈克.吴

 

伯利恒钢铁战役

 

    编者注:每个投机客在其投机生涯中都有生死存亡的时刻,杰西·李佛摩尔也不例外。这便是1915年他操盘伯利恒钢铁之战。对于当时的李佛摩尔来说,他已破产,并身负百万美元债务,供他操盘之用的资金,也只是一位券商给他的一笔只有500股的信用额度。当时是,他一旦失败,将永世不得翻身,更不必谈及今后之1929年做空华尔街股市之壮举,当然,他这次成功了。


    作者用了2年时间,对1912年-1916年《华尔街日报》上伯利恒钢铁公司股价走势图进行统计,并绘制出了当年李佛摩尔成功一击,力挽狂澜于不倒的出击K线图,并结合图形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作者也曾在李佛摩尔当年纵横华尔街操盘室门口徘徊——位于纽约华尔街上Heckscher大厦的顶层阁楼(见配图),可无奈,昔人已去,时至今日,该神秘阁楼仍大门紧锁,唯独留下时光叹息。

    李佛摩尔的投资存亡战——操盘伯利恒钢铁
    一颗子弹、一次机会,破产地狱或资本天堂!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wbr><wbr><wbr>伯利恒钢铁战役 <wbr><wbr><wbr>文:迈克.吴

文:迈克·吴

  两年前,《福布斯》杂志公布了“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对150年来美国最富有者在排除通胀因素后,用其财富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计算后进行排名,约翰·洛克菲勒荣登榜首,沃伦·巴菲特位列十五。在这份名单中,其中12位均与华尔街有不解之缘,资本作手出身的则占据一半以上,从中可以看到资本作手在美国现代财富积累中所占据的强大比重。


  而谈到资本作手,在过去100年中,华尔街惟一无可回避的人物,只有杰西·李佛摩尔(Jesse Livermore)。这位被称为“百年美股第一人”的资本市场传奇人物,前无古人,至今也无来者。
这种神秘现象固然有其个人魅力原因,但他在股市上的智勇过人,确非当今很多浪得虚名之辈所堪比。从财富角度来看,李佛摩尔并不比他之前的杰·古尔德拥有更多金钱;从口碑来说,他也不见得比后来的巴菲特更能流芳百世,但从“职业交易成就”来比照,杰·古尔德(资本到铁路垄断者)、占姆士·吉恩(JP摩根的御用操盘手,美国钢铁公司的总操盘手)和约翰·雅各布(美国房地产巨头及皮毛交易商)无人能出其右;同期的伯纳德·巴鲁克(投资大师)、老肯尼迪((肯尼迪总统的父亲,美国第一届证监会主席和美国证券法制定者))和江恩(著名技术派投资大师)亦无法与其匹敌;当今大小股神更无此殊荣。


  李佛摩尔的强悍之处并非他拥有强大的集体资源。他是华尔街上最大的个人投资者,至死都是独立操作、一个人判断、一个人交易。他从来不需要小道消息、内幕或者与人联手坐庄。他的操作手法被后人延伸,繁衍出当代各类股票技术法则流派,就此说李佛摩尔的操作体系是华尔街交易技术的词根并不为过。因此无论大小投资者,尤其是独立投资者,均能从其操作理念和手法中,学习如何趋利避害,正确把握自我。


  对于李佛摩尔,中国勤奋的投资者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其有所认识,我对这位大师的研究也已超过20年。我对有案在录的关于李佛摩尔的每个阶段所处时代背景、他的足迹、操作的期货品种、股票品种均逐一分类研究,包括收集100年前其所交易品种的价格走势数据。我确信,这位资本先哲的智慧之火,可以点亮我们后人的疑惑之烛。


  100年来,关于李佛摩尔的故事在“人造峡谷”华尔街上源远流长。但他在三次破产后再度崛起并从此叱咤华尔街15年的关键一战——操盘“伯利恒钢铁”,在90年前爱德温·勒菲佛所著的《股票作手回忆录》中,只用了半篇章节来叙述,显然远远不够。因为对当时身无分文的李佛摩尔来说,该战就是成王败寇。试想,一生中能够历经三次破产后再度崛起,并从此走向个人职业生涯顶峰的,世上能有几人?


  1914年,李佛摩尔在第三次破产后,期间又遭遇美国长达四年的经济萧条,欠下百万美元巨债。当时,只有一家券商愿意为他提供一笔为数只有500股的交易信用额度。也就是说,对他的人生而言,只有一粒子弹,一次抠动扳机的机会,你怎么能够保证用99%的概率击倒对手,赢得自己的生存之战?如果李佛摩尔不能在这唯一的机会中:第一,看对大盘;第二,选对股票;第三,抓住时机;第四,拿出勇气,他可能都将永世不得翻身,和这市场上99.99%的人一样,从此淘汰出局。也就是说,他必须做一次成功几率为99.99%的交易,考虑到当时市场出于衰退中,毫无财富效应,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理解李佛摩尔是如何把握这次“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机会,1913~1914年,我用两年时间将1912~1916年的《华尔街日报》收集齐全后,在坐标纸上绘出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价走势图。


  1914年8~12月,华尔街闭市。进入1915年2~3月后,李佛摩尔早已看好大发战争财的伯利恒钢铁公司,那时股价约摸50美元,但对比大盘,道琼斯工业指数当时还没有显示强度,只有领导股牛角初露。李佛摩尔选择了蛰伏和等待,直到1915年5月下旬。


  在《股票作手回忆录》里,对这段故事有如下描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15年早期那些关键的日子里我非常看好的是伯利恒钢铁公司的股票。简直可以肯定它要上涨,但是为了确保第一次操作就赚钱,因为我必须如,我决定等到这只股票突破面值(100美元)之后。”


   “我想我已经告诉过你了,我的经验显示:无论什么时候,一支股票首次越过100、200或300元时,它几乎总要继续上涨30到50元。越过300元后,涨得比越过100元时更快。这是一个古老的投资原则。”


  “你可以想象我是多么渴望恢复过去那种交易规模。我太急于开始了,但是,我还是控制住自己。正如我所料,伯利恒钢铁的股票每天都在上涨,越涨越高。然而,我还是控制住自己不要冲动地去威廉森-布朗公司买入五百股股票。我清楚必须使第一笔投资尽可能获益。”


  “股票每上涨一个点就意味着我又没赚到500美元。……可是,我却端坐在那儿,我不是倾听心中喋喋不休的希望和闹闹嚷嚷的信念,只倾听经验发出来的冷静声音和常识给我的忠告。最后常识战胜了贪婪和希望!”


  伯利恒钢铁股价于6月初开始冲天而起,3周内股价到90美元以上。在用了超过16周的时间等待大盘的强度,其中包括6周的时间等待伯利恒钢铁个股的强度后,李佛摩尔终于在其股价达到98美元时出手了


  “我一下子买了伯利恒钢铁公司的500股股票,行情当时是98元。我在98~99元时买了500股。我想那天晚上收盘是114或115元,我又买了500股(用账面浮盈开仓,编者注)。”


   第二天伯利恒钢铁涨到145元时,我套现了。为了等待正确的时刻,我耗了6周,这是我经历过最费力耗神的6周,但是,我得到了回报,因为我现在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去进行有规模的投资了。”


  李佛摩尔抠动扳机,用唯一的一颗子弹为自己射中了金苹果。六周潜伏,最终化为两天的一击,就为他赢得了起死回生的资本——5万美元。


  此战给后来人留下的借鉴意义在于:当你只有很小一笔钱、只有一次机会的条件下,怎样才能通过对时间的把握,把机会概率放大到最大,为自己创造成功的可能性?


  李佛摩尔这一场关键交易包涵了双重含义:第一是时间要素,即要等市场的走势完全符合牛市初具规模的特征,股价形成明显的大趋势后才介入;第二就是如何真正把握股价开始大幅度波动前的关键时刻,这好比飞机起飞——当飞机开始启动、加速滑行,当气流和动力结合点上的加速度形成最终托起飞机重量的气流时,那就是飞机冲宵而起的时刻;飞机的重量相当于仓位;引擎的动力相当于买盘的资金;而气流,相当于股价上涨中的强度。


  笔者在研究了1886~1996年间美国所有4年内上涨15倍的大牛股K线图后发现,这些大牛股都是以30度的仰角开始启动,随后以60度仰角上冲。而在4年内涨幅高达30倍的大飚股,其上升仰角甚至超过80度,与火箭升空无异。伯利恒钢铁正是这样一只仰角超过80度的大飚股。而李佛摩尔精准地把握住了这艘火箭腾空而起并不断加速上升的股价临界点。


  我曾经疑惑一个问题:为什么李佛摩尔看好的是伯利恒钢铁,而不是当时的业内翘楚美国钢铁公司?前者无论在规模和产能上与后者均无法相提并论。为此,我查找了两家公司从1912年三季度至1914年三季度的纯利润,并用对数坐标加以计算后发现,期间伯利恒公司的每股盈利从6.5美元飞升至28美元,也就是说两年内公司纯利润加速上升400%以上,但股价始终维持在40~50美元小幅震荡。其原因不是公司的盈利问题,而是美国在一次大战前夕的4年中处于经济循环的萧条中,市场低迷的人气大大地压制了该股应该展开的大牛走势。而同期美国钢铁公司虽然盈利也上升,但由于为大型企业,总利润被股本摊薄后的盈利加速度,无法与属于中型成长股的伯利恒钢铁公司抗衡。


  此外,李佛摩尔在进行大仓位操作前,一定会先用小资本测试市场的强度到底多头还是空头一方,这种测试的成本最终会告知你市场的大方向。任何资本市场,包括股市、期市和汇市,都是由市场重心决定大波动趋势的方向,这在李佛摩尔之前没有人去加以系统化理解。我认为李佛摩尔对金融市场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他是利用测试市场重心来理解大趋势变化的第一人。所谓市场重心,并非指权重股对市场波动的牵制,而是领导股(板块)对资本市场前瞻性的主导。


  李佛摩尔前后横行华尔街35年,风光无限,但真正走向成熟,是在伯利恒钢铁股一战后。此役毕后,他再也没有与任何人在公开场合谈论过股票,对来自市场的任何质问均保持沉默。任何人想要进入他在Heckscher 大厦办公室都难如登天,大楼管理处也从不承认有李佛摩尔这个租客在其中办公。在他最终用一颗真正的子弹,对着自己的头颅抠动扳机后69年的今天,这幢曾作为李佛摩尔总操盘控制室的顶楼,仍不对外开放。这神秘顶楼留给后人的无限遐思,也正是李佛摩尔在操盘伯利恒钢铁前所做的一切:


  等待和希望。

 

李佛摩尔交易之火

 

    编者注: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惊心动魄,此一役,也给后人的投机留下了无数遐思。李佛摩尔如何准确判断伯利恒钢铁的爆发点?他又是怎么看到以及分析当时的市场?他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又是什么?

 

文:迈克·吴

  在股市中,绝大多数的交易者自始至终都在为何时买入和何时卖出股票而烦恼,因为这是交易中能够由自己掌控的两件事情。至于买入或卖出后,所交易的品种价格往哪个方向波动,与你无关,谁也左右不了波动方向。对何时买入和何时卖出这个永恒交易难题的解答,最终形成了所谓价值派和技术派,前者根据对交易品种的估值来交易,后者根据对涨跌时机的判断来买卖。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人发现要自如运用价值和趋势这两种投资方法都是困难重重。


  巴菲特是过去50年中美国金融市场稳定上行期间的传奇人物,但也是在美国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体制社会中出现的惟一一位。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其实很难效法其成功之道。笔者在对过去证券交易史上所有投资大师研究后发现,李佛摩尔的方法更适合复利交易和财富增长之路,无论在风险控制和交易时机把握上,其策略和方法更适合个人交易者。因为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处于资金弱势、资讯弱势一方,是无法仅仅依靠信念,在一个正在规范中的市场里参与博弈的。微薄的资本相当于你只有一粒子弹,如果在一场战斗中就败下阵来,常常就陷入半辈子为解套而奋斗的困境中。


  对于李佛摩尔的总结,我断断续续记了很多年,这些笔记、研究和探索,也伴随着我在华尔街近20年的交易成长。尤其是对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一战的解析后,我发现,这位华尔街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股票作手,其过人之处正是确定了趋势能够横扫一切不确定因素的战略与战术思想。他从战略上先用强度确认对手,而在战术上用强势交易把握对手。


  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战的背景,是处于一个4年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中,这和2001-2005年中国A股市场有些类似。李佛摩尔的睿智在于,他清楚地知道,无论个人有多么不理性的做多信念,个人始终无法推动或展开尚未启动的不能预期的事情。仅凭着一颗出膛的子弹去斩获对手,正确做法就是预测可能性并耐心等候可能性成为事实的一瞬间,抠动扳机。在伯利恒钢铁战中,他出手的一霎,就是其股价加速上升的临界点。


  当我从中悟及此后,在交易每一只股票时,我一定要找到这个股价临界点,否则宁愿选择在手上保留足够的现金。李佛摩尔说:开始正确很重要,不管从事哪个行业都一样。在股票投资中,什么叫正确?首先就是不能赔钱——你所买入的股票一定是首先形成盈利而不是亏损后,才能够加码买入,这也是巴菲特投资的第一要义,否则他就不会一再强调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


  我在交易任何一个品种的时候,始终坚持所持有买入的仓位都必须是“红色”(盈利)的。一旦任何一个品种亏损超过5%,马上卖出停损。因为这样的纪律,让我在过去16年中,一次次避免了第二天突发事件发生所带来的灾难。而纪律的形成,源于18年前的一个教训。


  1991年刚入华尔街后不久,笔者曾在一只股票上投入了全部资金。我十分看好这家公司,股价也的确在慢慢爬升。但有几天股价波动加剧,让我无法镇定。某一天,股价突然在收盘前跌到我买入价的3%以下,这意味着我从盈利变成了亏损。当时我犹豫不决,因为该股基本面良好,股价下跌时也没有放量。然而第二天,一则公司盈利不达预期的消息,使得该股股价以暴跌30%开盘。我在开盘后第一时间了结仓位,承担了亏损,从那天起足足半年没有再交易,直到确信自己能够有足够的纪律性,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为止。


  李佛摩尔的“伯利恒钢铁之战”,是我完成作为职业金融操作者的最重要一课,李佛摩尔明白当时自己的情况万分危急,但忍耐和纪律是出手前的第一要义,资本市场上凡成大事者,必定是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那不是有没有资金的问题,重要的是有没有纪律。


  正是秉持着李佛摩尔的纪律原则,笔者在2006年年中看空铜后,直至两年后的2008年9月,等所有有利条件形成后才真正开始交易,这个经验来后来又给予我从2008年6月起开始看空黄金提供了操作经验。


  我清楚地记得,2008年9月15日,全美第4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对本已风雨飘摇的华尔街不啻于地震。那天下午3点,我让司机开车去了大半年没去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大厅,想亲身体会当天最后一小时大单交易状况。在那一小时中,我再次看到了8年前——2000年9月15日的情景,记忆和经验告诉我,新的中型恐慌已初具骨牌效应,当天道琼斯指数和标普500指数进入了明显的大空头前期市场的新低点。


  收盘后,我回到公司看了空头的交易纪录,独自从办公室步行走到李佛摩尔在他生命最后几分钟所在的Sherry Netherland酒吧中独处,感悟和体会这位69年前的前辈在1929年9月“美国大萧条”开始时的操作思路,我再一次明白了,为什么李佛摩尔始终自认是市场的学生,他要做的恰恰就是比市场本身慢半拍,然后在确认趋势的基础上紧跟市场一步李佛摩尔的成功核心是重在趋势,而不是预测顶底,趋势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结果,对于一无内幕二不坐庄的个人投资者,只有坐上趋势的快车,才能在熊市中保命,在牛市中挣钱。如此年复一年,终己一生,便成股神。


  多年来,在股市中,我看到过很多过于勤奋短线投资者,每天在股市中杀进杀出,期望以每天的小利在复利后形成大财富的操作手法。他们看盘的时间远远超过了研究市场本身。诚然,每个经验丰富的交易者都会灵敏地交易和行动,但我的看法是,先得慢,而后再快,哪怕一个品种在一年内上涨14倍,它也要一天天涨上去吧?每天杀进杀出“抢帽子”,正好说明了该投资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更不理解财富积累原本需要判断正确的前提下时间的积累和耐力。


  在这里,我展示两份恩师威廉·欧奈尔在1958-1961年买入布郎斯维科和1962年操作克莱斯勒当年这两只超级牛股时候的手稿,他的这种交易标准手法源自与1955年后美国最出色的第一代基金经理人杰克·卓法斯——只买最强势的股票,而这正是李佛摩尔操盘伯利恒钢铁战中的选股精髓。


  后来我统计自1886年到1996年间,美国500只在4年中上涨15倍的股票,其真正上涨的有效期平均是2.5年,也就是说如何能够最有效利用资金,是完全不需要和市场上大多数股票结婚的,只需像李佛摩尔操作伯利恒钢铁一样,在正确的时间和最强势的领导股打成一片,你就成为了王者。


  坦率地说,李佛摩尔始终把自己定格在市场的弱势群体位置,因为他总是一个人单独操作,这或许也是生活中他始终沦陷在狂欢与痛苦的交替中不可自拔的原因之一。欧奈尔曾告诫说:“在生活中做一个‘无聊’的人,在市场中做一个敏锐者,你就能避免李佛摩尔的精神痛苦。”


  从伯利恒钢铁股票交易战中迅速恢复元气的李佛摩尔在此后15年中笑傲华尔街,虽然他的投资能力越来越强,但其财富并不受到社会的尊重,他奢靡和放纵的生活一直饱受诟病。而我理解,李佛摩尔所说的“我亏钱是因为我错了,而不是因为我放荡不羁或是过度享乐”是双面的,江恩指责他“贪婪地追逐金融资本的利润,一旦成功获取了巨额利润又忘乎所以大肆挥霍”,我认为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资本市场的自由竞争和弱肉强食对于李佛摩尔是公平的交易,金融资本市场中产业博弈的结果本来就是——财富相对合法地走向高度集中的少数人手中。而每个参与者在进入市场前,都已理解其中风险和博弈的关系。李佛摩尔的财富显然比当年大多数上市公司大股东来得干净。他的失败在于,作为富人,较少地考虑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这与当今我们中国的某些社会问题也有吻合之处),这是经济超速行驶与人文脱节发展后所必然要支付的人类道德代价。


  李佛摩尔虽然最终因为家庭和感情问题以开枪自杀的结局而告终,为他平添了一抹时代悲剧色彩,但无论如何从哪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拥有精湛职业技能的他,以及他对金融交易的伟大战略和战术双结合的操作思想,迄今依然闪耀着承上启下的光芒,无论是李佛摩尔的要素,还是卓法斯的方法,抑或欧奈尔的精髓,都为我们这些后生小子提供了股海旅程中的灯塔。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从摇篮到坟墓,生命本身就是一场赌博,因为我没有未卜先知的能力,因此我可能承受自己碰到的事情,不觉得困扰。”李佛摩尔对生命充满了深深的敬畏,面对人生中数次大起大伏,他选择有尊严地从每一次跌倒中爬起来,包括最终面对死亡。他是资本市场上真正的勇者,选择的是时代背景下勇者的归宿。即便在今天,这种“君王死社稷”的勇气和尊严,也不是大多数华尔街上被称为“巨人”的交易者所具备的。李佛摩尔留给华尔街的是一种深邃的神秘、智慧和非凡的勇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