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书法美学讲义(十三)

 烟水散人 2015-07-25
书法美学讲义(十三)
楷书结体中的画距,或疏排,或密布,它们都和开头的“一”休戚相关。隶书结体也是这样。试看《曹全碑》 “贡”、。重”、“章”三字,横距的基本一致也是由“一”决定的,但横画却长短不一,形态不一,这就形成了匀称的节奏和生动的旋律,并汇成了音乐般多样而统一的美。
    至于“一字乃一篇之准”,是说在章法安排中,一篇里众多的字,要以第一字为基准。如赵孟颊所书小楷《道德经》中的一章,不但第一个“信’字乃是以下的“言”、“信”等字的基本规范,而且通篇字形的大小、结构的特点、笔画的意态,都以第一个“信”字为基本准则。因此,一篇中作为基准的第一个字,就有它的“管领”作用,即:以上管下,以前领后。优秀作品的章法总是这样:一字管领数字,数字管领一行,一行管领数行,数行管领全篇。欧阳询《三十六法》也有“相管领”一法,戈守智在《汉溪书法通解》中作了这样的发挥:
凡作字者,蓖写一字,其气势便能管束到底,则此一字便是通篇之领袖矣。假使一字之中有一二懈笔,即不能管领一行;一幅之中有几处出入,即不能臀领一幅,此管领之法也。
    当然,以一字规范全篇,并不是要求全篇都和第一个字一模一样,如王羲之所反对的那种“平直相似,状若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包世臣认为赵孟频的字“上下直如贯珠”、“排次顶接而成”,不如古帖那么有大小长短的参差,因而讥之为“市人入隘巷,鱼贯徐行”。其实,这是不无一些偏见的。还以赵孟颡所书《道德经》来看,小楷原应偏于整齐一致的,但他还是注意了变化。如第一行,“信”和“言。各有两个,都是一有带笔,一无带笔;两个“美”字,结体和笔意都有区别;两个“辩”字,第二个加了个补笔点;两个“者”字,也有肥瘦、曲直的不同……然而又无不为第一个“信”字所管领。
     行书和草书,似乎可以摆脱第一字的准则、规范而信手挥写了,其实不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84),开头“羲之”二字,就是有机地综合了粗密、细疏两种不同的线型,以下的众多的字画,就基本上是这样两种线型的交替、变化和发展。它犹如一支优美流畅的乐曲,是由开头的“乐思”不断地呈示、展开、变奏、再现而构成的。如“快雪时晴”、“果为结”等字,是“羲”字粗密线型的继续和发展;“安”、“未”、“力”、“不”等字,是开头“之”字细疏线型的继续和发展。这两种不同线型在全篇中经过艺术调配,异形而同处,殊态而一体,再加上其他的特色,使得这一名作特别精调而舒徐,气宇融和,风度优雅,具有行云流水之美。再如他的草书《裹鲱帖》,第一个“裹”字仍乃一篇之准。这个字已囊括了以下十七个字的全部笔意,它的“管领”作用同样是十分明显的。当然,一味追求“和”,追求一致、秩序、整齐,又会走向另一极端,所以孙过庭又划定了另一界限,提出“和而不同”,避免走向令人生厌的千篇一律。书法艺术的美在于和中有违,而不能同而不违。清代以书法取士而形成的“馆阁体”,一味追求黑、方、光、正,因而单调呆板,枯燥乏味。它在章法上不是“和”,而是接近于“同”了,这就决定了它没有什么艺术生命力。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美学原则,比起西方美学的一些提法,不但更为精炼,而且更有其合理性。它不但概括了违与和这对相反相成的美学范畴,而且否定了两个极端,犯和同,即混乱不堪、杂乱无章和单调划一、重复雷同言违而不犯,是既要求整体中每个局部都有其生动活泼的个性,但又要求服从于整体的风格,决不能闹独立性而触犯整体,决不能互相截然对立而破坏整体风格;和而不同,是既要求整体对每个局部起管束、制约作用,要求一个总的统一的风格,又不能削弱每个局部各自具有的生动活泼的个性,来个一刀切。因此,违与和,既要互为依存、共同合作,又要互为约束,彼此矫正。这样,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艺术美也就诞生了。当然,违与和的结合,不可能是一半对一半,来个平分秋色。不同书体、不同书家、不同作品可以偏于这方,也可以偏于那方,如篆、隶、楷的结体、章法是偏于和的,行、草的结体、章法是偏于违的。但每一书体中也各有区别。对于篆书,大小篆也互有区别。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体变》说:钟鼎及籀字,皆在方长之间,形体或正或斜,各尽物形,奇古生动,章法亦复落落,若星辰丽天,皆有奇致。秦分(即小篆,引者)裁为整齐,形体增长,盖始变古矣。在隶书中,如果说《张迁碑》的结体偏于和,那末,《曹全碑》可说偏于违了。在楷书中,颜真卿的结体偏于和,柳公权的结体偏于违。在草书中,章草偏于和,今草偏于违。如果说,颠张狂素的草书偏于违,那末,王羲之的草书《十七帖》就是偏于和了。但比起王羲之的行书来,《十七帖》又偏于违了。在违与和之间,因书体、书家、风格的不同而各有侧重,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单打一,走向一极,那末,美也就走向反面了。
二、主与次
一个字里众多的笔画,其中究竟有没有主笔?如果有,它的作用又是怎样?这也是书法美学的课题。但是,惜乎古代书论很少提及。这里先列举两条: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刘熙载《艺概.书概》)
     作字有主笔,则纪纲不紊。写山水家,万壑千岩经营满幅,其中要先立主峰。主峰立定,其余层峦叠嶂,旁见侧出,皆血脉流通。作书之法亦如之,每字中立定主笔。凡布局、势展、结构、操纵、侧泻、力撑,皆主笔左右之也。有此主笔,四面呼吸相通。(朱和羹《临池心解》)
   真是无独有偶。两家书论谈主笔,都是从山水画谈起的。我们不妨也先来欣赏一幅著名的山水画:马远的《踏歌图》。马远的绘画风格,颇似欧阳询森然挺峙、直木曲铁的书法风格。他画山常用大斧劈皴,方硬而有棱角,《踏歌图》是其代表作。这帧名作的章法,是怎样惨淡经营的呢?古代画论说:
《书法美学讲义(十三)(国画网)》由【水墨长安书画网】整理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