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浅谈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之“美”
吹开历史的尘埃,一颗耀眼的明星至今悬挂在世界电影的苍穹,它就是诞生于1994年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
——题记
一、燃起的人性之光
《肖申克的救赎》曾以十万张以上的票数名列“有史以来最佳影片”第二;同时许多影评人也称它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最经典的影片之一。到底是什么力量赋予了这部电影如此巨大的魅力?有人说它像一部心理测试,折射出每一位观影者的内心状态;也有人说它包含了太多的东西,以此来烘托出精神之巨大力量。而我认为,《肖申克的救赎》的最伟大之处在于它所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不灭的理想与希望。
欣赏影片能带给人美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贝拉-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影片中的主人公安迪是一位年轻有为的银行家,阴差阳错的被诬蔑为杀害出轨妻子的凶手而被捕入狱,受尽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然而,和所有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们不一样的是,安迪并没有怨天尤人,抱憾终生,而是在承受着残酷的现实时,为重新获得自由而精心构筑长远计划,并用小铁锤一点点地挖掘通往自由之路,从命运的捉弄和排挤之中寻找灵魂的出路。《肖申克的救赎》是美的,它带给人们的最原始的感动,莫过于在一个平凡的故事中,塑造了一个真实而值得尊敬的人物形象。安迪不是一个英雄,但却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他渴望自由,并默默地为逃脱束缚准备着一切。安迪对自由的眷恋并不是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自由人的身份,而是出于对另一种生活的向往。在肖申克黑暗的监狱里,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而只有那样无拘无束的生活才能构成他灵魂的故乡。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件影视作品,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而且更具有了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它将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完美的结合起来,且艺术性远远高于商业性。影片中的救赎,并不只是安迪本身,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安迪不仅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狱中的其他人。还记得,办公室中,安迪冒着生命危险通过监狱的扬声器为狱友播放音乐,当圣洁高亢的音乐穿过层层云霄,站在监狱广场上抬头仰望的人群中,没有十恶不赦的罪犯,没有暴虐横行的狱警,人们在专注的倾听中似乎回复到平等和和睦的境地,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安迪正是以这些看似以卵击石的举动来抗拒着监狱内部体制化对他自由梦想的侵蚀,同时也让周围的人们对自己的生存价值重新进行思考。当时隔二十年,安迪爬过500码的粪池管道呼吸着全新的空气把双手伸向监狱外的自由世界时,无数个暗暗筹划出逃的夜晚,多少年抑郁与灰暗,都终于在这一刻成为了永久的过去。而安迪也成为了“自由”的代名词,和他坚定不畏险阻的目光一同刻在了不懈追求理想与希望的人们的心中。
二、“说书人”的独特视角
《肖申克的救赎》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它独特的叙事角度。影片开始由寥寥几笔交代了安迪入狱的原因后,就再也没有从他的视角去观察这个世界,而是以老囚犯雷德的视角来讲述。“说书人”承担着和《一千零一夜》、《三国演义》中说书人一样的角色。但雷德又是故事中的人物,是当事者,他知道故事的一切前因后果和一切细节,因此他的视角是一个全知视角。对于电影来讲,视点代表着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对剧情的掌控能力和创造力。正因为有了雷德冷静、平和的旁白把观众带入高墙里的世界,让电影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久远的沧桑之感,巧妙地使观众在其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得以近距离的看到安迪思想上的变化,并循着这变化的轨迹去体验人类的希望对于个人所具有的巨大推动力。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希望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人身上。假如你是一名失意者,你会知道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灵魂的高贵,并坚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只囚笼能挡住来自内心的希望之光;如果你是一位成功者,你同样能够从中感受到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艰辛付出,从而倍加珍惜今天拥有的自由与尊严。让我们记住:命运是自己改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