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老照片-溥仪与婉容玩相机

 城北十五里666 2015-07-25

【社会历史】紫禁城景观今昔“穿越”照

【社会历史】溥仪与婉容在玩相机(1920年代初)

【社会历史】西苑海晏堂(1904年)西苑包括北、中、南三海,位于中海的海晏堂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在原仪鸾殿旧址上仿长春园海晏堂建起的一座西洋楼。楼成后,这里作为慈禧太后接见外国公使夫人和女宾的场所。照片中海晏堂楼前水池两侧设有“十二生肖”铜像,与长春园海晏堂不同的是,这里的生肖铜像并不喷水,但它们仍然具备授时功能。奥妙就在铜像的手中各执一盏电灯,会根据一天中时间的不同分别亮起。从长春园“水力钟”到中海“电力钟”,两座海晏堂水法的变迁体现了授时技术的进步。此帧照片为我们展现了巴洛克风格在清代宫廷建筑中的最后辉煌,该建筑现已无存。

【社会历史】北海西天梵境前琉璃牌坊(20世纪初)西天梵境又称大西天,位于北海北岸。照片中的琉璃牌坊通体砖石结构,四柱三间七楼,周身琉璃贴塑,坊额处的斗栱均为雕镂精致的仿木结构。此帧为时代较早的着色照片之一,十分精美。

【社会历史】紫禁城交泰殿东侧面(20世纪初)照片中交泰殿东侧阶下,沿后三宫台基建有一排旧时值事人员的“他坦”(即值房),生活气息浓厚。乾清宫东西三间后檐下曾有矮墙一道,与今日格局不同。

【社会历史】醇郡王奕譞与侍卫(1863年)此照片摄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记录了24岁的醇郡王奕譞在北京南苑军营的形象。这是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时代最早的一张照片。

【社会历史】慈禧坐像这一张摄于光绪癸卯(1903年)的标准坐像,屏风上方还特意挂着题名横额,写上了慈禧的一长串徽号,这些经过精心的“设计”细节散发出一种权利的欲望。

【社会历史】慈禧太后与外国公使夫人(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新闻记者沈荩因报道了《中俄密约》而被清政府杖毙,引起世界舆论的谴责。慈禧太后为平息洋人的“怒火”,于重阳节这一天在颐和园乐寿堂宴请外国公使夫人,此帧照片即为当时的合影。

【社会历史】幼年溥仪(20世纪初)清末帝爱新觉罗溥仪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照片记录了幼小溥仪的形象。

【社会历史】婉容居住时的储秀宫浴室(20世纪初)照片中的雕花卉八方罩内摆放着一只浴缸和洗脸盆,这是逊帝溥仪的皇后婉容日常洗浴之处。

【社会历史】坐在乾清宫中的溥仪(1917年)1917年,安徽督军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拥戴溥仪进行了十二日的短暂复辟。照片为复辟期间,溥仪坐在乾清宫龙椅上。

【社会历史】坐在文明棍上的溥仪(20世纪20年代)溥仪热爱摄影,宫中留下了大量溥仪的生活照。此帧照片为溥仪出宫后,在天津郊游时的情景。

【社会历史】晚清官员九人(1886年)本照片出自《大臣官弁亲兵照像护卫等附》相册,拍摄于1886年5月20日。其时正值北洋水师的创备时期,醇亲王奕譞在李鸿章陪同下巡阅北洋海防,于旅顺口留下了这套难得的官员影像档案。此帧照片中的盛宣怀等九人均是李鸿章麾下的洋务干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为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突出贡献。

【社会历史】清光绪三十二年厘正官制大臣之相(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明确宣示预备立宪,“先行厘定官制”,任命载泽、徐世昌袁世凯等人为官制编纂大臣,此帧即为当时诸人的合影。

【社会历史】京张铁路“人”字形火车道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自主施工的第一条民用铁路。其最为人称道的青龙桥段“人”字形轨道设计,是詹天佑等人卓越工程智慧的体现,在照片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社会历史】“故宫博物院”木质牌匾(1925-1930年)据单士元先生回忆,19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前夕,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在故宫文书科将经过粘连的丈余黄毛边纸铺于地上,用大抓笔半跪着书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气势磅礴的颜体大字。在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日那天即已做成匾额悬挂在神武门城楼上。

【社会历史】古物装箱南迁(1933年)1933年1月,日寇攻陷山海关,北平危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紧急决定,将部分院藏古物避敌迁移。2月6日至5月15日,前后分五批,将13427箱又64包文物送上了南迁之路。照片为第三批古物南迁搬运木箱装车实况,十余年漫漫南迁路,始于太和门广场。照片中那些码放齐整的箱件、帖附细致的封条、井然有序的车队,无不昭示着故宫人恪尽职守、护卫国宝的精神。

【社会历史】古物装箱南迁(1933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