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平市新桥镇产盂村传统村落调查

 月老船长 2015-07-25

附件:

编号:    

传统村落调查登记表

 

 

 

 

 

村落名称: 产盂村  (本村属于:行政村)                                           

所属镇(乡):新桥镇

所属县(区、市、旗):漳平市

所属市(地区、州、盟):龙岩市

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 福建省                                                                   

调查负责单位(盖章):漳平市新桥镇人民政府

调查负责人签字: 王钟金                             

调查负责人联系电话:13806981349

填表日期:  2015    4   28                                                

 

(一)村落基本信息

村落形成年代

 元代以前  

√ 明代  

 清代      

 民国时期

 建国以后

村落形成原因

 迁徙落户,民居聚集

村域面积

    40     平方公里

村庄占地面积

68000     

户籍人口

980                            

地形地

貌特征                

山坡地、丘陵

常住人口

700       

村集体年收入

   2        万元

村民人均年收入

   6800                  

主要民族

                

列出产值较高的2-3个主要产业

山茶油、毛竹、运输业等

村落是否列入

各级保护或示

范名录

列入历史文化名村:            □国家级 □省级

列入特色景观旅游名村:        □国家级 □省级

列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示范:□是     

其他,请注明名称及由哪一级认定公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护规划及

保护利用状况

保护规划

 

 有,规划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划批准单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 

√ 无规划

保护利用状况

(可多选)

 闲置废弃

√ 照常使用,没有特别的保护措施

√ 发展旅游和服务业

 以博物馆的方式进行保护

 其他,具体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村落传统建筑

注:传统建筑是指历史建筑、乡土建筑、文物古迹等类建筑。如村落无传统建筑可不填写此栏。

基本信息

建筑名称

(见注释)

建筑年代

建筑规模

(平方米)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及数量

认定为历史建筑的数量

怀德堂

明代

300

国家级:     

省级:    

市级    

县级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数量:

文保单位是否为古建筑群: □是

                  

               

市级政府认定:

          

 

县级政府认定:

          

广昌堂

明代

600

永和堂

明代

200

 

 

 

 

 

 

注:建筑名称填写民居、祠堂、庙宇、书院、牌坊等,以及乡土建筑名称,如徽派民居、XX故居,吊脚楼、土楼、窑洞等。如传统建筑较多,可按表格内容另加附页。            

 全部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95     %           

村落简介

产盂村在新桥镇的西南边,与镇驻地新桥圩直距18公里,与漳平市区直距35公里,辖产盂、西桂坂、东墘、田仔底、牛隔山、方田坪等自然村,村委会设产盂。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坡地、涧谷间,民居集中在村部所在地产盂、西桂坂、东墘和牛隔山。人口269980人。森林面积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人工造林面积2.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6万亩。

根据当地黄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时村名为“和顺盂”,意寓地利人和。至清康熙时改为今名。村民主种水稻,兼营林业,盛产木材、油茶。该村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用人工撞木楔榨压炼油传统工艺保存至今,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煤矿,为福建省内少有的烟煤矿基地;产盂村建新煤矿,系漳平市唯一由村办的生产烟煤矿点。

产盂村有“三大宝”,即古茶树王、山茶油和漳平市十大风水林之一牛隔山风水林。村内有一株罕见的千年古茶树王,树径达40厘米,树高16米,冠幅12米。这株稀世古茶树王,在一代又一代先民的呵护下,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硕果累累,赢得了世人的敬畏与敬重。

油茶是产盂村的知名品牌,远近闻名。20141214日,漳平市首届油茶文化节在产盂村隆重举行。数千名游客从各地涌来,赏漫山洁白的油茶花,品香喷喷的山茶油炸果,体验晒茶籽、碾茶籽、榨茶油、磨米浆、打糍粑等民俗活动之乐趣。产盂村被誉为“闽西油茶第一村”,在漳平市内所有建制村中,该村的油茶林面积最大,油茶林面积达3300亩,人均拥有3.3亩茶树林。2014年度该村山茶油产量达4万多斤,产值240万余元,单此山茶油收入一项,人均可达3000元以上。

牛隔山风水林,荣膺“漳平市十大风水林”之冠,面积最大,达158亩,主要树种为福建青冈、黄楠等,有香楠、金丝楠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这里原始植物保持良好,植物种群繁多,古树参天,森林茂密,一年四季苍郁青翠,生机勃勃。

照片

要求:提供村落平面布置图,并标明传统建筑位置,提供反映村落整体风貌保持情况的照片,提供传统建筑集中连片分布照片,提供各类重要代表性建筑主体和细部(如建筑材料和工艺)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

 

 

 

 

产盂村貌01032015415日拍摄

 

 

 

产盂村貌04062015415日拍摄

 

 

 

牛隔山自然村古民居01-032015415日拍摄

(三)村落选址和格局

注:如村落无保持传统特色的选址和格局可不填此栏。

对村落选址、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历史环境要素及数量

注:历史环境要素名称填写古河道、古树、古井、传统公共空间等。

名称:     古民居           数量:       52   处(个、座)

名称:     古祠堂           数量:       4    处(个、座)

名称:     古枪楼           数量:       1    处(个、座)

名称:     古寺庙           数量:       2    处(个、座)

名称:                      数量:             处(个、座)

选址和格局简介

要求:概述村落选址特色和形成背景,村落格局特征(如空间、路网、水系、寨墙等),重要历史环境要素分布,以及村落整体风貌保存情况。

 

 

 

产盂村在新桥镇的西南边,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坡地、涧谷间,民居集中在村部所在地产盂、西桂坂、东墘和牛隔山。人口269980人。

根据当地黄氏族谱记载,明崇祯年间(1628-1644)时村名为“和顺盂”,意寓地利人和。至清康熙时改为今名。村民主种水稻,兼营林业,盛产木材、油茶。该村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用人工撞木楔榨压炼油传统工艺保存至今,是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境内有煤矿,为福建省内少有的烟煤矿基地;产盂村建新煤矿,系漳平市唯一由村办的生产烟煤矿点。

产盂村具有良好的气候、生态条件和人文景观,有百年古民居聚群、百亩风水林、千年古茶树王等,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古民居集中连片,颇具规模,蔚为壮观,现保存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达52座,古祠堂4座,多数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工艺精湛,古色古香,民居特色鲜明。除村部办公楼为新式建筑外,民居建筑全部为旧式闽南风格,全部传统建筑占整个村庄建筑总面积的96%,为漳平市保存最为完好的传统民居聚集村落。

 

 

 

 

照片及图纸

 

 

要求:提供反映村落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体现村落选址特色和文化的照片或图纸,提供反映街巷格局和公共空间布局照片或图纸,提供各类重要历史环境要素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要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

 

照片以电子邮件附件形式打包发给。

 

 

 

牛隔山李氏大宗祠照片;2015415日拍摄

 

 

古民居内景;2015415日拍摄

 

 

 

古民居木雕及构件10-022015415日拍摄

 

 

牛隔山风水林一角;2015415日拍摄

 

 

 

 

牛隔山风水林树木;2015415日拍摄

 

 

 

产盂村巍峨山峰01-022015415日拍摄

 

 

产盂村油茶林;2015415日拍摄

 

 

 

 

产盂村千年古茶树王;2015415日拍摄

 

(四)村落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如村落无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填写此栏。

如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复制本表,作为续表,逐项登记。

 

基本信息

名称(一)

山茶油传统加工工艺

级别

国家级 省级

类型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民俗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 传统美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是否确定传承人

  

项目存续情况

传承良好  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  濒危状态

与村落依存程度

必须依托村落存在  不需依托村落存在

活动规模

10人以下  1030  30人以上  全村参与

传承时间

连续100年以上  连续50年以上

 

 

基本信息

名称(二)

牛隔山风水林与龙兴岩

级别

国家级 省级

类型

民间文学 传统音乐  传统舞蹈 传统戏剧 曲艺 民俗

传统体育 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 传统技艺 传统医药 

是否确定传承人

  

项目存续情况

传承良好  传承一般,无专门管理  濒危状态

与村落依存程度

必须依托村落存在  不需依托村落存在

活动规模

10人以下  1030  30人以上  全村参与

传承时间

连续100年以上  连续50年以上

 

山茶油传统加工流程图;2015415日拍摄

 

 

 

 

 

 

 

 

 

 

 

山茶油传统加工实景01-052014125日拍摄

 

 

2014年新桥镇油茶文化节;20141214日拍摄

 

 

2014年新桥镇油茶文化节在产盂村隆重举行;20141214日拍摄

 

 

 

 

 

山茶油传统加工流程实拍;20141214日拍摄

文化遗产简介

要求: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和发展,至今是否仍以活态方式传承,与村落的密切关系,传承活动内容与形式。

传统技艺

山茶油传统加工工艺

漳平市广大山区农村,自古以来就有种植山茶树的传统。特别是新桥镇产盂村,栽种油茶的历史悠久,自元末明初有人居住以来,就开始种植。传统榨油的设备在那个时代就已经使用。山茶油是人们将山茶籽经过几道工序加工、提炼出来的,最传统的方法是使用人工撞木楔榨压炼油,如今已成为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茶油的榨取工艺主要是:将晒干的茶籽仁经过水碓或人工脚踏碓成粉末,然后经过炒、蒸,将其放入平放在平坦地板上的铁圈中并尽力踩实,然后装笼、绞油、轰锤、油尽后取出茶枯饼。

产盂村至今仍保留着悠久的山茶油传统加工工艺,其采晒及加工流程如下:

1.采茶籽

    茶籽成熟期一般在10—11月上旬,成熟果实有如下特征:茶果色泽鲜艳、发红或发黄、呈现油光,果皮茸毛脱尽,果基毛硬而粗,果壳微裂,籽壳变黑发亮,籽仁现油。成熟的茶果,应在7天内采完。

2.晒茶籽

    采回的茶果应放在室内堆沤6—7天,让茶籽起后熟作用,增加油分。然后抓紧在晴天摊开翻晒3—4天后,茶果自然开裂,未分离的用人工剥离,然后过筛扬净,断续晒干,一般要晒12天,才能使淀粉和可溶性糖等有机物充分转化为油脂。

3.炒茶籽

     蒸炒的目的是把生料变成熟料,使料坯颜色加深,处于最适宜油分流出的状态,是压榨前一道关键性的工序。传统的蒸炒是用木甑蒸和铁锅炒。生料先经蒸汽或喷水湿润后再炒,叫“湿蒸炒”;不经湿润就炒,叫“干蒸炒”,一般以“湿蒸炒”为好。

4.碾茶籽

    把烘干的茶油籽放在碾盘上碾磨加工。碾盘是整个油坊中最有特色的,与碾盘相连的是一个很大的转轮,转轮转动后来带动碾盘的运行,碾盘也是传统的石磨形,将油茶籽倒入槽中,来回滚动的轮子把槽中的油茶籽碾成粉末。

5.蒸茶籽

    油茶籽碾成粉末后,再把它倒进蒸笼上蒸。“油茶籽一定要蒸熟了才可榨出油来”,制油师傅们如是说。同时,这个过程也起到一个加热的作用,加热后的油茶粉会特别松软,便于榨出油来。

6.做茶饼

    山茶籽约蒸一个小时,待蒸熟后用稻草垫底,将它填入用圆形的竹篾做成的油圈之中,做成茶油饼。这是整个榨油工艺流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每一块茶油饼的厚薄必须相当;否则就会因为挤压不充分,榨油不完全而影响出油量。

7.榨茶油

把做好的茶油饼装入由一根整木凿成的油床里。油床是整个榨油坊的“主机”,装好茶油饼后就可以进行压榨。压榨是采用最传统的挤压方式,用长短、厚薄不均的木桩打入油床缝里进行挤压,一缕缕细细的山茶油从油床里慢慢地滴落下来。

当绞到无法压制时,应将油床绞机固定住,在压油床的右边增加木块,只留一个塞木楔的空间,用撞杆将木楔撞紧,直到无油渗出为止。这就是用木楔压制炼油法。(詹柏山撰文)

 

民间传说

牛隔山风水林与龙兴岩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上万亩的油茶林,百余亩的风水林,在漳平市绝无仅有。

  这是一块蓄势待发的风水宝地。明朝风水大师谢福山在走遍了漳平的山山水水之后,直指这里的风水好,堪与安溪湖头(此乃清朝宰相李光地的故里)相媲美,断言这里的百姓富足安康,地灵人杰。

  牛隔山,最早为吴氏所开辟,故名“吴家山”,古村名由来已久,民间有俗语云“未有开漳平,就有吴家山”。漳平于1471年开县,吴家山村的历史远比漳平早。其时,已有居民迁此定居,繁衍生息,并早已形成村落。

  牛隔山风水林,面积为全市最大,达158亩,由此荣膺“漳平市十大风水林”之冠。主要树种为福建青冈、黄楠等,有香楠、金丝楠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这里原始植物保持良好,植物种群繁多,古树参天,森林茂密,一年四季苍郁青翠,生机勃勃。

  早在明朝前期,当地村民就将这块风水林尊为“树神”加以保护,使得风水林保存至今,依然生机勃勃,满目苍翠。除了这里良好的生长环境外,还得益于世世代代先民的用心呵护。这里的村规民约规定:严禁砍伐村子里的任何风水林,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杀猪宰羊,罚做常年义工以补偿损失。

  为了保境平安,当地村民还特意从德化县引来三代祖师香火,在牛隔山的峦巅建起了寺庙,虔诚供奉,以求禳灾祛病。龙兴岩由此香火更加兴旺,成了当地村民顶礼膜拜的圣地。三代祖师成了善男信女们心中的保护神。

  说来也颇为神奇。自从龙兴岩肇建后,这里的百姓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祥和幸福。古村名“和顺盂”,由此而来,蕴寓地利人和,和顺吉祥。至清康熙时,方改村名为“产盂”。

  对于牛隔山这片风水林而言,有了龙兴岩的庇护,数百年来,这里没有发生外村人前来盗伐林木现象,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森林虫害和人为的毁林火灾。真是苍天有眼,神明保佑,就连天火雷电也远离这方沃土,不忍心有意外之火毁坏这里的茂盛森林。老百姓世代相传,这等好事,皆为龙兴岩三代祖师庇护的结果,由此,他们更加敬重神明。他们定下每年的正月十三,举行盛大的迎佛民俗活动。长久以来,当地百姓用茶油为寺庙神龛香案添油进香,用山茶油炸出的香脆可口的油炸粿等贡品供奉神明,以祈四季平安。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这天,产盂龙兴岩隆重举行清蘸迎佛庙会。他们搭起蘸棚,请来道士打蘸,以此来消灾免难,祈求神佛的赐福与庇佑。

  打蘸这一天,是当地一年当中最为热闹的日子,村里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全员参与。抬轿者将三代祖师、清水祖师、马氏三显真仙等圣像从龙兴岩恭请抬出,浩浩荡荡的巡游队伍抬着五尊圣像,从村头巡游到村尾。一路上,紧随巡游队伍的,有敲锣打鼓、吹唢呐、舞狮、放礼炮等人,有男女老少手持各式各样的彩旗,有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摩托车、农用车、小轿车等彩车跟随,绵远数百米。迎请队伍彩旗猎猎,锣鼓喧天,火铳声、鞭炮声响彻云霄,场面甚为壮观。圣像所到之处,善男信女们纷纷燃放鞭炮,点烛持香,顶礼膜拜,虔诚恭迎。巡游结束后,巡游队伍将圣像迎回寺庙里,然后请道士作法场,主持拜请仪式,祈祷这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社会和谐、合境安宁。

  当天夜幕降临,迎佛庙会活动渐入高潮,长长的火把点燃起来,照亮了整个村庄,一时间烟花鞭炮礼炮燃放声、电影播放声、人们高谈喧闹声、道士的施法声一同回荡在村子的夜色中,星空璀璨,其乐融融,整个民俗活动给村民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说到龙兴岩,这里还有一个神奇而真实的迁建故事。

  话说某一年正月十三,全村数百人齐聚牛隔山古寺庙龙兴岩打蘸迎佛。信善们在点燃香纸烧香时,突然刮来一阵飓风,将燃烧的整团香火卷起升空,只见一团熊熊烈火在天空慢悠悠地翻滚着。一时间,村民们都惊呆了,他们顿时诧异失声:要是这团火掉在成片的油茶林或是村里的风水林中而引起森林火灾,那将是一副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呀!于是,村民们心急如焚,一路追赶着这团神火。

  村民们经过了好几个小时的跟随,这团不灭的神火最终翻滚到产盂村尾的大拱仑,慢慢地坠落在一棵古枫树的树杈老洞里,火势慢慢减弱。当最先赶到的村民追到这棵枫树下时,这团火才熄灭。真切面对这样神奇的场景,全村百姓看在眼里,体验在心,从而他们更加敬重神明。

  “这是三代祖师告诉我们,产盂龙兴岩该迁址了。要尽快由牛隔山巅迁至村尾的大拱仑易址重建。”村里善士高人在梦寐中得到三代祖师托梦信息。于是,全村人立即行动起来,他们精细筹划,择此灵地新建了一座寺庙,将三代祖师塑像从山巅老寺庙迎请到龙兴宫新址。

  在大拱仑新建的龙兴岩焕然一新,颇具规模,与对面山的清水祖师宫遥相呼应,共同呵护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龙兴岩成了当地百姓祈求平安的圣地,三代祖师和清水祖师更受到四方信众的顶礼膜拜。(詹柏山撰文)

 

 

照片

要求:提供反映活动场景和活动空间的照片,提供重要传承活动器具、传承人照片,作为本栏附页。每张照片需注明拍摄对象和时间。

 

 

 

 

 

 

 

民俗文化:迎佛场景01-03201535日元宵节拍摄

 

 

 

 

 

 

民俗文化:迎佛场景04-06201535日元宵节拍摄

 

(五)村落人居环境现状

基础资料

居住在传统建筑的居民数量:      800       

现有设施状况

(有即可勾选)

入户自来水  垃圾收集设施  □排水设施  □入户煤气 

□公交站点  卫生室  □有线电视  □消防设施  已改造电网

村内道路

已建成    57    

公共照明

□全村有 

局部地段有

□无

上次维修为    2010  年前

路面:沥青或水泥路  土路

       传统石、砖路  □其他

污水处理设施

村内集中处理

□单户或多户分散处理

□无处理

厕所

□公用  分户 

旱厕  水冲厕所 

垃圾处理方式

□卫生填埋    □简易填埋    直接焚烧    □送往镇(县)处理

村落环境状况简介

要求:简介村庄内部和周边环境现状。

产盂村在新桥镇的西南边,辖产盂、西桂坑、东墘、田仔底、牛隔山、方田坪等自然村,村委会设产盂。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地处崇山坡地、涧谷间,民居集中在村部所在地产盂、西桂坑、东墘和牛隔山。森林面积6.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80亩,人工造林面积2.5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2.6万亩,牛隔山风水林,荣膺“漳平市十大风水林”之冠。

古民居集中连片,颇具规模,蔚为壮观,现保存完好的闽南式古民居达52座,古祠堂4座,多数为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工艺精湛,古色古香,民居特色鲜明。

为引导带动该村油茶产业朝健康有序方向发展,产盂村因势利导,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茶优势特色产业,成立了油茶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扶持油茶专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和品牌建设,努力做大做强油茶产业。力争在最近几年内,使全村的油茶产量达到7万斤,产值达到430万元,使茶油产出人均收入达到5000元。

近年来,产盂村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全村的生活环境,整治旧房裸房,新建2个垃圾池,购买3个垃圾箱在全村安放,配备1名保洁员进行管理,进一步完善村庄的整体卫生面貌。整治生活污水,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0公里村道公路硬化,并在村庄主要道路架设30盏路灯,方便群众出行及行路安全。

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在道路两侧种植800多株绿化树木,积极开展美化家园活动。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农田水利设施和基本农田改造等基础工程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垃圾池;2015415日拍摄

 

 

垃圾箱;2015415日拍摄

 

 

饮用水池;2015415日拍摄

 

 

 

 

污水处理管道;2015415日拍摄

 

 

 

污水处理池;2015415日拍摄

 

(六)传统村落保护意见

村民保护意见

 

 

 

 

 

 

 

村委会盖章:         日期:              

 

县级保护意见

 

 

 

 

 

 

 

盖章:         日期:              

省级

意见

 

 

 

 

 

 

 

 

盖章:         日期:              

专家

意见

 

 

 

 

 

 

 

 

 

 

 

专家组长签名:               日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