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鳄鱼妈妈,请别再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李颖欣 2015-07-25


你造吗?人在情绪激动时,智商等同于鳄鱼。你造吗?这只受情绪绑架的“鳄鱼”完全能干出令人乍舌的憾事。

——墩墩妈 

不少熟悉的朋友一看见我总是说:“你儿子那么乖,又那么聪明,羡慕死我们了!”

我淡然一笑,估计外人很难想象,三年前,我也曾经是众多狼狈妈妈中的一员:刚上幼儿园没多久的墩子,时常被老师频繁电话投诉,不是课上坐不住乱跑跳,就是玩水弄湿一身,或者又和某个小伙伴闯出祸来。墩爸那时候也因为儿子的教育问题经常与我发生冲突,曾经一度要求我辞去繁忙的工作,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儿子回到“正轨”上。

当然,每次投诉事件后,我也会很严肃地训斥教育儿子一番,然而一个学期下来,貌似没有一点改善。直到有一天,从没有去过幼儿园的我被老师严厉要求必须去一趟,又是一顿投诉后,老师冷冷抛下一段话:“我知道你很忙,但如果你的儿子继续这样下去,无论你的事业有多成功,你都必将是一个失败的母亲。孩子长大后,你会后悔的……”

这段话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一直觉得自己那么努力,那么力求完美,为什么在我最爱的儿子身上,我却完全不会“爱”了?我想我真的必须做些改变了。

估计大家都很难想象,那些在工作场合或是儒雅睿智,或是干练完美,或是柔柔弱弱的妈妈们,在面对孩子淘气的那一刻,几乎都丧失了正常人的理智。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

在场70%以上的家长有过动手打孩子的经历,几乎100%的家长对孩子进行过“语言暴力”的伤害。虽然大家回忆起来都很震惊,但却真真实实就在我们身上发生过,我们知道这可能不对,但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呢?

当情绪控制了智商,我们成了“鳄鱼”妈妈

当面临着一些让自己生气、无奈或愤怒的情境时,我们常常都会表现很糟糕,知道为什么吗?或许你该先认识一下杏仁体,也称情绪大脑。

当各种“刺激”你的事件发生时,大脑的杏仁体会首先接收到信号,随即启动防御反应反射,刺激肾脏上有一个小内分泌器官叫肾上腺,释放大量的肾上腺素和其他一些激素进入血液,血液从全身集中到四肢,做好对抗或逃跑的准备;而此次需要做出决断的大脑却是缺血的状态。研究得出,当我们面对各种“刺激”场景时,我们大脑的智商只有30,近乎为鳄鱼的智商。在如此低智商的情况下,我们的本能让我们很难好好说话:

“那次我坐了一夜火车,守着孩子不敢睡觉,第二天身心疲惫地我只想安静会,可是最头疼的那会儿孩子还不断不断地打扰我,我的脑袋都要爆炸了。终于在一刹那,突然一下我的火就蹿上来了,我脱口就说:‘生了你后我一刻都不得安宁,还不如不生,别烦我了行吗?!’”

“我一直跟大儿子说要让着弟弟,那天突然看到大儿子去拍小儿子的头的时候,我怒火冲天,对着他大声嚷嚷,‘你当哥哥的怎么老那么霸道?你太让妈妈失望了!’”

“我的工作真的很忙,每天回家累得跟狗一样,我老公还不管事,看儿子淘气的时候,我真的会摔东西吓唬他,让他安静;而现在好像他也爱摔东西了……”

“我的孩子相对大了,高中了,我觉得她正在叛逆期,我说的话她从来都不当个话,骂多了好像都不管用了,我就会用很刻薄地语言去讽刺她,希望她能当回事吧!”

三年前,当墩子不断被告状、被投诉时,我回到家对墩子说的大都是类似的话:“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安静坐着听老师讲课,你不行?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可以那样,你就非得那么淘气?……你是不是有多动症啊?你太让妈妈失望了!”我想,当时的我应该也是个“鳄鱼”妈妈吧!

停顿六秒,让“鳄鱼”快跑

情绪是本能,制怒是本事。尽管情绪的产生比逻辑思维快8万倍但其实只需秒钟信息就会传送到大脑皮质层相应的逻辑思维分析也就被激活。因此最简单的转移情绪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情绪到达顶峰即将爆发的时刻再等6秒钟。

在没有意识到我也会成为“鳄鱼”妈妈前,我觉得我对儿子所做的、所说的,都是有理的,谁让他那么淘气?谁让他犯了不该犯的错误呢?而现在我意识到,也许自己在情绪控制下所表达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火抑制住,而忽略了我们最初的目的。

一两年前我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无论发生任何激恼我的事情,克制自己不要即刻“反应”,你知道当墩子非常淘气即将激怒我时,我会经常刻意让自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吗?——“墩子,过来下,上称看看最近长胖没?”

也就是那几秒钟,智商似乎重新回来。

 

区分故事与事实,别让故事主导你的判断

那是不是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我们应该一味包容或容忍呢?当然不是,看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正确引导,但很无奈的是,我们都在抱怨孩子似乎根本听不进去自己的苦口婆心,简直是屡教不改!

这时候我想说的是,你确认自己的“说教”方式正确吗?你确定孩子从内心认可你吗?你是否想到过,从一开始也许你就主导了孩子的“故事”?

假定情景:

当你下班回家,一开门,看到孩子正在玩ipad,而此前,你已经和他约定过,必须要写完作业才能玩一小会儿,最多不超过30分钟。

进屋那一刻也许你会这么想:“又不听我的话,回家就玩ipad游戏,发现我进门还有藏的动作,估计作业都没写完,看我怎么教训这个熊孩子!”

进屋那一刻也许你会这么想:“已经开始玩ipad了,看来作业应该写完了?值得表扬!”(试问:有几个家长会这么想?!)

你会发现,同样一个情景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不同的父母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可怕的是,大多数人在面对事情时,更倾向于把自己归为“无助者”或“受害者”的角色,因此心里的那个“故事”多半为负面的,而这正是激发我们脑杏仁体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

试想,如果孩子发现你根本就误会了他或者不理解他,甚至没有一点解释的机会时,他们心里的“故事”又会如何?“妈妈又开始暴力了”、“妈妈从来不会听我说的”、“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妈妈从来都不信任我”……长此以往,你想过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后果吗?

所以,在“说教”孩子之前,请先区分好“事实”和“故事”,避免一开口就给孩子贴标签,因为孩子同样会选择给你贴标签的。


STATE法:如何用说服人而非伤害人的方式开口

很多时候,人们沟通交流往往忘记最初的目的,一开口就注定偏离初衷。比如本来只是想跟孩子就放学后要完成作业再玩游戏的事情展开讨论,希望孩子理解并做到,但你会发现一旦你被故事和情绪主导时,结果可能会偏离到抱怨“为什么你老是不听话?”、“为什么你不诚实?”……教训到最后,也许孩子和你都哭了,但其实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关键对话》中有个技巧一直让我印象深刻:“以STATE法陈述行为路径”。“STATE法”说的是在与人处于“关键对话”(即出现事关重大、意见不一、情绪激烈)的情景时,可以尝试如下沟通方式:

切记,在说出你的“故事”之前,先共享双方认可的事实,看似简单的一个转变,会把整个谈话拉进一个安全的氛围。

当墩子的幼儿园老师再次向我投诉墩子的恶习时,墩妈尝试了一次:

墩妈:“墩子,妈妈今天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了,老师说你今天上第一节早课的时候,在15分钟的时候开始起身,不再听老师讲课而围着班里乱跑了,是这样吗?”(分享事实)

墩子:“嗯。”

墩妈:“你知道这样做妈妈会怎么想你吗?我觉着墩子可能是个淘气的孩子,不太关注别人的感受,也没有学习的毅力,这样下去我会担心长大后你没有出息哦!”(分享自己心里的故事,让孩子知道妈妈的要求和期望)

墩妈:“能让妈妈知道,你为什么这样做吗?”(询问孩子的行为路径和想法,挖出原因)

后面的话让我大吃一惊:

墩子:“我们老师给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好慢啊,一个小故事要讲三遍,还不断的重复,其实我第一遍就能完全背下来了啊,我就坐不住了,想玩一下待会儿再过来听我不知道的东西。”

墩妈:“原来是这样啊?那为什么不跟老师和妈妈说说你的想法呢?”

墩子:“你们从来也没有问过我啊,你们都说我有多动症!”

……

你知道吗?在这次对话之前,我真的一度认为孩子有多动症,甚至带着孩子去了北京各个大医院及儿研所求医,查孩子是否缺锌,是否统感失调,训斥孩子为什么非要淘气,却从未好好与孩子说次话,听听孩子心里的“事实”。

因为我们太过相信自己的故事,而忽略了事实,甚至已经让对方失去了在我们面前讲出事实的勇气。

今天我的墩子已经快七岁了,即将是个一年级的学生了,我不确定孩子以后是否真的承诺他自己的豪言壮语:“一定要考上麻省理工,赚钱让妈妈过舒服日子!”但我很确信的是,墩子已经是个乐观、开朗、乐于助人、乐于分享的好孩子!

曾经天天投诉他的幼儿园老师,现在已经将墩子视为她最得力的班级委员;曾经在班里不合群的墩子,现在已经成为幼儿园里“民间呼声”最高的老大哥;曾经不爱学习的他,现在经常会抛出难题考考老爸老妈……

我此刻还很想说,孩子是没有好坏之别的,别再拿你的孩子与其他孩子比较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淘气是孩子们的天性,而在这种天性下,我们如何学会与孩子相处、学会与孩子沟通、学会让孩子在安全的氛围下将自己的独立个性和优势激活出来,才是父母应该不断修炼的!

(本文配图均来自热门美剧《摩登家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