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画大师长子李玉双

 百了无恨 2015-07-26
李玉双是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之长子,这一特殊身份使得他的绘画之路不同寻常。李可染观看自然,描绘大好河山。李玉双依然投毕生精力于自然山水中,但认识到的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他将科学与艺术合二为一,自创“光编码”画法,不拘一格、探索出一条新的绘画之路。


  《小路》33.5cmx46cm 油画 1984

  2015年6月27日,北京今日美术馆推出了李玉双先生个展《自然而来——光编码观照下的风景》,此次个展为纪念李玉双先生写生创作六十年,共展出了四十余幅油画、水彩、综合材料作品,及上百件速写作品。


  《泊》27.5cmx39cm 水彩 1975

  第一次见到李先生时展览还没有开幕,我们到他酒厂国际艺术苑的工作室参观,一进门,就被墙上和工作台上的画吸引。在中国艺术圈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要和西方人比色彩。”言外之意,比技法,中国人绝对不输,但是亚洲人天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差,这却是没办法的事。然而置身这里,我们颠覆了以往的看法。被李先生营造的丰富色彩包围,在场的人都不禁发出感叹:“太神奇了!这是你所想象的自然,还是看到的自然?大自然真的有如此丰富的颜色吗?为什么我的眼睛看不到……”“这是我所看到的自然。大自然的色彩比这还要丰富,我只是呈现了一小部分……”随后,李先生带我们走向画室后的庭院,采访在一棵长了几十年的大树下进行,一壶茶、一下午,像是跟随他在大自然中写生般的惬意。


  《冰冻的龙潭湖》37cmx51cm 油画 1997

  李玉双出生于江苏徐州,母亲苏娥为沪上戏曲名家苏少卿长女。幼年时,他随外祖父生活在上海,在三、四十年代中西方文化交融、充满传奇色彩的繁华城市,不仅深受传统文化浸染,更获得了最初的西方艺术启蒙。

  少年时,李玉双被带回北京,与父亲李可染生活在中央美术学院宿舍大雅宝胡同二号。正是在这里,他接触到众多当时中国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艺术家们,开启了对绘画的兴趣。


  《郊区大栅》 27cm×19.5cm 水彩 1973

  身为中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大师的长子,子承父业、成为一名画家,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偏偏李玉双没有按照惯常的程序成长,虽然热爱艺术,却走了一条完全不同于父辈的路。他先是去北京机械制造学校读书,又到了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教授工程力学。理工科出身的他,求学、工作都好像与艺术背道而驰,但正是这种非科班出身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后来与自然、艺术扯不清的缘份。

  1971年,李玉双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他将其称之为“光编码”画法。他创造性地提出:绘画的根本原理是“二维光编码”,绘画始终是“二维”的。古典主义绘画以“透视法”将三维的客观事物变成二维的绘画作品,但是他在此基础上产生另一种与众不同。他并非简单地将三维世界通过一次次解码,再以二维的方式创造出来,而是直接性地对自然界进行二维感知,再将其转移到二维画面上。


  《山中小溪》27cmx21.5cm 油画 1982

  德国画家丢勒在500年前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于玻璃板上打好方格,然后透过玻璃板观察,将看到的人形在方格上描绘出来。李玉双说:“我的出发点和丢勒类似。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物体都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我们的视网膜习惯于接受到一个二维的‘像’后,在大脑中自动转化、感知为一个三维的‘物’。但是我只想停留在二维的世界里,尽可能地二维的世界里捕捉。这是需要训练的!就是在画画时把自己调成傻瓜相机的模式,不用大脑的理性去分析,以原生态的心智去绘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头脑的干扰作用,人可以看到更多二维的东西。我是模仿自然,画眼睛里的像,而不是画心里的像。”

  李玉双为我们播放了他绘画时的纪录片。想必不了解他作画方法的人定会觉得奇怪,视频中的他盘腿而坐,将画纸铺与地面,虚眼观景,眯目执笔,点彩入画。李玉双说,写生时也经常遇到一些围观者认为他神乎其神、故弄玄虚,但是看到画面上丰富的色彩、构图满且密,层次多却不凝滞,又觉得可以理解。其实这一切皆源自他和一般人观察自然的方式不同。


  李玉双亲手制作的视觉模型

  “这一生,父亲只夸过我三次。”

  出身艺术世家,却对科学产生兴趣、自创“光编码”画法。李玉双表示这还要感激父亲李可染。与那些同样成长于大雅宝胡同、父母是中央美院教授的孩子们不同,在李玉双的少年时代,陪伴他最多的不是绘画,不是父亲的教导,而是每月一期的《科学》杂志。“我不知道父亲当时为什么要我读这个。那时胡同里每家的孩子都学画画,可是父亲不教我。我说长大后想上美术学校,他也不支持,还说我的性格不合适。”忆起当年的往事,李玉双苦笑:“他一直把我往做科学的道路上逼,所以小时候我对他是怨恨的。倒是现在想想,这样的教育方式也没什么不好。”

  自古以来,父母对儿女的教育方式有两种最受推崇:一是“黄金铺路”,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鼓励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二是‘诗穷而后工’,即你越是想画画,越是不让你画,从而激发你的进取心。“我不知道父亲当时是怎么想的?总之,他对我的弟弟们采用的是第一种方法,而对我用的是后一种。”


  《桃花烟雨》85cmx151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0

  李玉双与父亲第一次讨论绘画,是在1946年,“是我11岁的时候,在作业本上画了一只驴,拿给父亲看。他问我说:‘你画的驴怎么只有三条腿啊?’我说:‘我在这个位置就只看到了三条腿!’然后他说:‘画画不仅要画所见,还要画所知和所想’。”可是后来,李玉双却发现父亲画的牛也明明只有三条腿,但是他又不敢当面去问父亲,就打趣地说:“他一定是偷学了我画的驴吧!哈哈。”

  强大的基因作用,加上特殊的打击式教育方法,让李玉双愈发珍惜每一次和父亲交流的机会。只是这样的时间太少,“李可染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而且从来不喜欢别人看着他作画。小时候我只能偷偷地从门缝里看他画画,他一发现就将我赶走。真的等到他同意我在边上看,已经是1989年。结果他画到一半时他累了,说要先睡会儿,让我先离开,我走时还叮嘱他:‘开始画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可等我回来时,他又已经画完并且把画挂墙上了。”


  《融冰》28.5cmx45cm 油画 1984

  没有指望父亲手把手地教自己,就是偷师也多次未成,这让李玉双至今仍觉得遗憾。“我们的直接交流太少了,而且他几乎没怎么夸过我,所以仅有的三次我全部记得。”

  最早的一次是在李玉双上初中的时候,他去动物园玩顺便画了张大象的速写,拿回家给父亲看。“当时父亲什么也没说,就把这张速写摆在了画案的镜框里。后来父亲跟我说,董希文来我们家串门看到了这幅大象,就问父亲:‘你什么时候画上速写了?’父亲跟我讲这件事的时候,我受宠若惊,那时还怎么也想不到拿自己的画跟父亲的比。”

  之后到了50年代,李玉双在郑州生活,便画了一幅那里的树林,然后把画带到北京,“父亲看后又是什么都没说,但是把画挂在了自己的屋子里。为什么说这是夸我呢,?因为父亲的屋里过去只挂四个人的画,他的老师齐白石、黄宾虹的、他的朋友关良的,偶尔也挂他自己的。但是那一次,他挂上了我的画。”


  《植物园花圃洼地》85cmx151cm 丙烯 水墨 宣纸 2009

  等到第三次“夸”,已经是80年代了,这时候李玉双已经开始研究“光编码”画法,画的是油画。当时李玉双仍在外地,只是他的大儿子在北京上学,于是就把父亲的画拿给爷爷。“大儿子后来在给我的信中写道:爷爷看到你的画后非常吃惊,让我按照他说的一字一句转述给你:‘把你的画放在印象派的画册里,也毫不逊色。’这话从我父亲的口中说,应该算是很高的褒奖了,但是即便这样,他也没有想着帮我办个展览鼓励一下。只是夸完以后就算了。”


  作品局部特写


  作品局部特写


  作品局部特写


  作品局部特写

  “上帝创造了大自然,我只尽力去模仿。”

  也许是认为终于到了一个恰当的时机,2015年,李玉双终于决定于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自己创作六十几年来的首次大型个展。他收集、整理了过往几十年的作品、笔记,编纂了一本名为《自然而来》的画册。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李可染,我的母亲苏娥。”


  《开封东郊的街景一》 18.5cm×21.5cm 水彩 1975

  “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生育和养育之恩不能忘。虽然父亲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画画上,对我们照顾很少,但是我的画现在能到这种程度,还是得感谢他。”回顾自己的一生,李玉双首先想到的是父母的养育之恩,同时他也相信勤奋和坚持的力量。虽然少年时父亲不同意他学画画,青年时,他又在从事科学方面的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停下画笔,他以研究者的心态来面对绘画,六十年来乐此不疲。直到现在,每天仍坚持画速写,因为“我儿时的梦想就是画画,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


  《五月泡桐花》 21.7cmx18.5cm 水彩 1976

  他的目的并非想要借此展览做一个回顾性的总结,“我不想出名,也不想以此挣钱。现在有饭吃,有房子住,生活很好。但是我画画也有目的,就是能为人类做点事儿,为美术事业出点力。现代人都比较浮躁,我想让大家看到我的画册时觉得愉快,能安静下来,得到休息,这就行了,没有什么所谓的教育功能。从学术上来说,我的绘画体系如果能为人类的绘画事业添砖加瓦,这样就很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能为自然界服务。现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索取太多、破坏很大,如果大家看到我的画之后,能看到自然的美好,从此爱护它、保护它,那就达到了我的目的。”在他看来,所有的一切包括它的画,都是从自然界而来。


  《旮旯王村》 29cmx25cm 水彩 1950年代

  可以说,李玉双近几年的作品是愈发大胆、创新了,他打破了中西界限,融合水墨与丙烯颜料,创作出大量的新水墨作品。在他看来,中国画和西洋画仿佛以不同路径登山的两个孩子,早晚将殊途同归。


  《荷塘》 38cm×53cm 油画 2008

  一个在六十年内不间断进行写生的画家,时间积累到一定阶段,绘画的意义自然发生变化,不再是简单的写生,而是人与自然最直接的相处。他说:“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天人合一。大自然是无穷无尽的,面对一棵树,我可以画一千张、一万张画,每一张都不同。上帝创造了大自然,我只尽力去模仿,用我所能够使用任何方式、材料、画法。”在科学思维与艺术挥毫的同步中,他如是概括自己的艺术之路。


  《晴雪》 20cm×29cm 油画 1989

  李玉双简介


  李玉双先生于山林写生创作

  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之长子;1935年出生于江苏徐州;1937年随母苏娥到上海外祖父家,外祖父苏少卿是著名戏剧家;1956年毕业于北京机械制造学校,而后赴上海交大造船学院进修,再到郑州机器制造学校教授工程力学;1958年调至鲁山,全身心沉浸于自然之美,创作了大量水彩画和速写作品;1971年开始研究人类视觉与艺术的关系,制作相关模型并尝试视觉试验,逐步形成一套独特的观察方法和绘画体系,将其称之为“光编码”画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