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归庄《落花诗》赏析

 昵称122638 2015-07-26
原诗:
江南春老叹红稀,树底残英高下飞。
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竞安归?
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
翻译:
江南春光已到头,自叹百花渐次收。
树底偶尔剩残花,随风飘零上下浮。
乳燕脚踏黄莺衔,徒叹相煎内心忧。
粪坑太多茵席少,委地随时沾污垢。
身倚阑干天阴沉,柔弱枝条芳香留。
池馆青草斜阳照,绿荫肥身不知羞。
草舍凄清闭门扉,独自惆怅复何求?
野田芳草多葳蕤,任它残香散荒丘。
简析:
        诗歌咏落花,自然从江南春光落笔。首联说江南春光老,是将春人格化,将春光将尽用老年迟暮作比,显得形象些。进入暮春,当然百花争艳的繁盛时节已过,仅仅剩下稀稀落落的几枝残花,徒然引起诗人几声叹息。这是诗歌的表层意思,若知人论世,就可以透过表层,看到诗人感叹的是朱明王朝的衰落而至灭亡,而大清王朝却渐次巩固了自己政权。作者不屑于做逆子贰臣,但又不能明说,只能隐约其词,把自己的遗民心志寄托在落花上,借花言事,托花说情。于是我们就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感受到了他那贲张的血脉来自一颗急剧跳动的爱国心。感知他是借“万花纷谢一时稀”说自己亡国破家的隐痛。“树底残花上下飞”,是写看到树林阴翳中,仅剩的几多残花都在春风吹拂中凋谢,随风飘零,上下翻飞。如果做进一步的联想,是否可以理解为抗清复明的志士在强大的清朝统治者政权日渐稳固的今天,依然在作最后的斗争,尽管力量是那样的微弱,势力是那样的不成气候,但依然在“高下飞”,越是这样,便越是可贵,越是可敬。
         颔联,“燕蹴莺衔何太急!溷多茵少竟安归?”一感叹,一设问,多么强烈的感情。原来这源于落花的苦境:本来就已经是风春雨打,残损不堪,你燕子和黄莺鸟不相帮扶也就算了,却反倒还落井下石,助纣为虐,或肆意踩踏,任意脚踢,或欺我无力,衔去筑巢,喂食幼崽。其实,你我都是弱小者,本应该同病相怜,奈何竟然相欺相煎,且来得如此迅速,如此急迫,简直是迫不及待。只是回头一看,满地都是污秽的粪坑,哪里会有供人坐卧的秀美的茵席?就算是不被“燕蹴莺衔”,又能有怎样的归宿与出路?作者的处境,通过落花的遭遇,作了形象的揭示;作者的感情,犹如江海波涛,真是心事逐浪高。
       颈联:“阑干晓露芳条冷,池馆斜阳绿荫肥。”“池馆”对“阑干”,应该是两个名词,点出“绿荫”和“芳条”各自所处的环境,正因为境遇不同,结果也就两样,一“肥”一“冷”,一个在“晓露”中哆嗦,一个得到“斜阳”照拂。表面是写“芳条”“绿荫”的境遇,实际是写抗清志士与卖国求荣者不同的生存境况。两相对比,何去何从?自然引出尾联:
       “静掩蓬门独惆怅,从他芳草自菲菲。”我甘心情愿躲进茅草房,虚掩那柴门,独自静静的去舔那流血的伤口,独自去承受那无边的孤独与寂寞,失落与惆怅,就让那得意的“芳草”得意去吧,任他去随意播散他的芬芳吧。我才不屑于与他为伍呢,更不能违背我的心志,去掉我的原则而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境遇多么凄惨,情感多么压抑与低沉,然而情怀却是那样的高洁,意气是那么的强盛。透过字面,我们分明看到了一颗仁人志士的拳拳爱国心。临难无苟免,这是民族血统的传承,这是舍生取义的无声呐喊,这是杀身成仁的独立宣言。
       诗歌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的手法,这既是诗贵含蓄使然,更是所处环境使然。清人1645年攻江南,作者与顾炎武等组织抗清,失败后,一度亡命为僧。写此诗时,已是清朝统治逐渐稳固之时。但归庄还是不改志士情怀,依然托物寄情,借花写志,表达了他忠贞爱国决不甘心做亡国奴的遗民心志。这种情怀,还通过诗歌中的比喻与对比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残英”“芳条”与“绿荫”对比,“晓露”与“斜阳”对比,“溷多”与“茵少”对比,“独惆怅”与“自菲菲”对比,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境遇,不同的归宿,都在对比中,得到了强化。惟其如此,才更让人对归庄鄙薄降清者,不甘做亡国奴,哪怕落入溷藩也甘愿独自洗涤满身的污秽,哪怕伤口流血也甘愿躲进茅屋独自舔干伤口的血迹而决不作丧失民族气节苟且偷生的逆子贰臣的高尚人格和民族精神肃然起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