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只为取悦自己:读《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昵称535749 2015-07-26

时间:2015-07-18

我起初很茫然,为何叫“独立日”,仅是独居生的文化品牌?还是从独居通往独立,让读书时,称为独立日呢?我尚不得知,但我喜欢这个宣言,用一间书房去抵抗全世界。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纸媒和图书都面临着越加严峻的趋势,作为一个编辑,我深知这样局限的现状,作为一个作者,我也了解现在作者的困境,更者作为一个读者,我也明白纸质书渐渐开始走下坡路。

现在有多少的读者会静下心来去品读一本书,不是为了长脸,更不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是对一本书的臣服,能明白爱书不是一时,而是一生一世,不是跟它谈恋爱,而是有距离的彼此拉近。

读书,只为取悦自己当指手画脚的心灵鸡汤扑面袭来,那所谓的正能量,真的让你一改往日的颓废,你能改变你的作息去伺花弄草,去舞文弄墨?颠覆并不是一本书就能造就,而我也确实害怕读别人的成功史,一本书絮絮叨叨一堆,看似你沐浴了一身正气,可还是容易像气球一般,一放就泄光所有。

故,比起太多的正能量,我尽量避之,除非独树一帜,想法确实与众不同,还是可以去翻阅,而我喜欢《独立日》不是因为这本书里推荐的书籍,我是感觉我在书里,找寻了一个知音,不用去了解太多,却可以通过文字中的真知灼见,去了解彼此的思路。

读书不能治百病,它是一个人的宠幸,一个人的取悦,阅读是汲取,而写文的形式就是吐露,这本书分为四部分,从“不止读书”公开征集得来的私人书房,到魏小河的读书随笔,甚至是一些独特的独立书店介绍,最是一些诚挚的书单推荐。

在我看来,这不是书,而是一个爱好者在分享他的品读之感,如同厨师烹饪好菜肴,他没有第一时间去下手,他渴望的还是分享,是共鸣。

而这本《独立日》就是如此的共存。从旧冰箱改为书柜,从食物和精神食粮一起并存,从留学生的小书窝,到上班不久,还依旧依靠着这份精神乐园支撑生活的上班族。

在不要与书谈恋爱里,我理解那种看后,恍然被一道闪电击中脑颅的感受,那种源源不断的思潮涌入大脑,甚至是能理解那条界线,处于制造书和阅读者之间的距离。

在“读者时代”中,我们能眼见许多优秀读者杀入作者群,当然我也不能肯定这是好事抑或者是坏事,就像读书需要真诚,爱书也需要诚实,一本书买来不看,它顶多是一个摆设,我们不用去显摆你看了多少,明白了多少,我甚至疑惑在一本书中《真的不用读完一本书》,我是一个习惯去看完一本书去谈及自己的感受的人,也许我读的并不饱满,但我记得我的主编说了一句,一本书就像一碗鸡汤,喝一口就知道味道如何了。

想想,每个人的看书方式多少是不同的。

“我们之所以阅读,是希望人生在世有更多自由和可能”。我们认识这个世界都是从困惑开始,我们并非要仰靠答案完成,更不需要一问一答,我喜欢浸泡其中,去获得视野,就像那些通往世界的特殊道路,书有一种探寻的美,不可过早窥视。

从骆以军的小说,到唐诺的散文,从与身患癌症的母亲一起建立世界上最小的读书会,到回忆录中感叹一声,滚动的石头部长青苔,只有滚动的石头才会留下深刻的痕迹。

我喜欢平如美棠了的静谧,喜欢70多岁才学字提笔写人生的姜淑梅,甚至是王安忆笔下写陆星儿时,那句“星儿走了一年多... ...有时候,忽然之间,一阵难过袭来,也不是肝胆俱裂,而是,惘然。”简简一笔,就把那种失去的痛楚,涌了出来。

在《且把记忆煮作粥》里我特为去查了《深夜食堂》,确实这本书,我在初看的时候,会认为是书评,可它却与我们平常所写的书评有了一定的区别,它有皮肉,甚至有筋骨,活动自如,虽然在书中,批判性少,有几篇略微简化,但并不能抹杀这本书的真诚。

在阿乙的夏天里感受他的困境,在木心的回忆里,游荡出那一幕幕的日常小事... ...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第二部的读书随笔,鉴于对书的热爱,部分读者可以参考第三部分的优秀独立书店,对于希望读好书的读者,我建议去看第四部分,它有书单,可以参考。

“独立日”是一种可能的生活方式,它提供了一个找到同类的平台,更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实践。在书中,它解释,这个是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 的生活理念,但我摒除这些,我更希望通过这本书去找到同类。

一同阅读,能在书中取悦自己的同类。(《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书评/蓦烟如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