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新釋/屙屎的方位我生於1965。嬰兒潮之末,X世代之初。社會學上的分野,一刀俐落。偏偏民智未開,混沌就來。對我來說,客家庄有許多事,不清不楚,無根無著,要撥雲見霧,需要長時間的等待。 我從小意見就特別多,頭上好像長了兩支角,愛耍嘴皮與人鬥。常被大人咂嘴弄舌的數落:屙屎都不知方向。 屙屎,就是拉大便。如廁也有方位問題嗎?阿婆出口總是直當當的,提醒我不要掉進茅坑就好。她一派輕鬆,我卻眠思夢想。屙屎,究竟正確的方向為何?國小一年級後,我屢屢藉著如廁時苦蹲茅坑,仔細探究。阿婆在外頭等久了,時以逗哏的語調喊道: 發麼个啄呆(發什麼呆),跌落屎缸(糞坑)咧! 發啄呆,客語海陸腔,意謂發愣失神。發呆就發呆,「啄」這個字所為何來。單絲不能成線,狐疑一多便會打結。一啄一屙,在每個白天過後的黑夜;一食一拉,在每個黑夜過後的白天。始終讓我的童年,深入五里霧中。 大學時和同學第一次到山區露營,三五好友在夜裡咿哩哇啦的說開了。晃悠悠的月下,突然一陣雲飛過,風勁急,便意猛猛來襲。我暗自覓地開坑如廁,甫蹲下去,一陣狂風就來。驚覺,屙屎還真的要有方位。我在逆風和順風之間,自以為是的做了抉擇。完事後才猛然發現事實非也。墨地漆天,野地就如黑風孽海,由於視線不佳,我躲過了自嗆,很不幸的,褲管卻被自己屙的尿灑得濕漉漉的,站起來時重心不穩,還差一點就栽跟頭。那個年代,桃園觀音一帶的客家庄,向來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禁忌。聽說農曆初七初八出門,會有七七八八的麻煩。我確信自己避開了這不吉利的兩天,然而挑到的竟是一個四耗九醜之日。幾十年後,每年同學會時,這件事仍然是閒談的話渣。 屙屎,我始終不能辨方識位。 阿婆往生前一年,說話屢見大智慧。大部分的時間,坐在客廳的交椅上,嘴巴時時念念有辭,如同一位喃嘸佬,面對佛陀默禱。間有些時候,發啄呆,愣愣失神。每回吃飯,眾人筷子頻頻起落,她老人家卻一天天一餐餐越吃越慢。有一回,我坐在她身邊,眼盯盯看著她。嘴巴明明動著,筷子夾了一條小魚乾就口,就要張嘴咬下了,又停了下來,如同一張相片定格。 阿婆,你毋記得吃飯咧。我輕搖她,湊在她耳旁以客語說道。 係發啄呆啦!她回神應答。 我再看著行將就口的一條小魚,又將啄未啄的置於唇旁。客家發啄呆的字義,就在舉箸就口的失神瞬間。 該(那)屙屎又係要麼个方向?有吃就有拉,我乘時請阿婆解惑。 世界哪有人屙屎毋(不)屙尿呀。她回神微笑的應答。本以為她這次真清醒了,我稍後又看到竹筷上的那條小魚乾,和她呆鄧鄧對望。 阿婆飯食之間的一句話,讓我開智。屙屎其實沒有方位,也不用方位,真如阿婆對我的童年提醒,莫跌落茅坑就好。客家民族在險境中鑄山煮海,幾經遷徙。在黑風孽海中開頂風船,橫渡黑水溝。即便左右為難,前後矛盾,都得想辦法去適應它。反骨或是意見太多,並無助於事。準此觀之,面對逆境以平常心待之,就像一食一拉間那般自然。 這麼說來,客家庄的屙屎都不知方向,其實是要叫小孩子閉嘴,廢話少說。閎意妙指,需要很長的時間方能參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