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山海经》的有关思考之六

 负鹏载舟 2015-07-26

读《山海经》的有关思考之六  

2008-12-19 16:55:31|   - 蚊子的日志- 网易博客

 关于山川方位的问题

 

《山海经》最让人难以理解的内容,便是它叙述的山川、河流和各地国家、人物形象,与现实有很大差异。如果怀疑任何一个内容,实际上是可以对全书进行否定的。因为此书讲的就是山、河、国、人。故事和人物描述只是穿插其中的一些点缀。

 读此书的人,可以概括为两种态度,一种是信以为真,一种是斥之为假。无论哪一种态度,都可以从书中找到自己的证据。这也是《山海经》最大的魅力。

我读《山海经》的态度是,这东西是真的。在这个基础上,开始琢磨它的内容。里面确实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是如果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完全以它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会发现一些的新东西。

一、关于真伪的思考

《山海经》是上古传下来的书。它以什么方式流传?什么时候正式变成书籍?夏朝以后多少人做了校注、修订?这是考虑它的真伪要想到的。

1、关于中国历史

我们中国的历史,真正有记录可以明确列出来的,是公元前841年以后的事情,距今不过3000年。这个公元前841年,也就是西周晚期周厉王政变共和的年代,从这以后大多有明确的年度记录。而在这之前,没有证明的东西。

1996年,国家搞了个“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就是要对夏、商、周的年代进行确定。专家们根据资料和考古发现,借助现代物理、天文手段,到2000年基本完成这项工程,但实际上只是比较准确地确定了商、周两朝的时间表。截止目前发现的上古文物,主要是仰韶、龙山、二里头等文化遗址中的陶器和周、秦、汉的墓穴书籍、器具,但对明确上古的纪年表,仍然非常不够。

在这之前,中国历史上搞过三次历史时间表:

一个是西汉的司马迁,他讲“黄帝以来,就有牒记,因此我能够看到很多历史记载。但是,这些牒记彼此不同,矛盾较多,我没有办法对这些矛盾的地方进行统一,所以我只能存而不议”。牒记就是以木条、竹条等形式为载体,记录国家大事。他的《史记》“五帝本纪”实际上就是一个上古时期的历史时间表,但是他因为手上的资料在时间表述上有矛盾,所以他就没有描述各自的时间界限。司马迁很幸运,手上居然有黄帝以来的牒记,使得他能够对黄帝以来的历朝历代进行比较系统和清晰的描述!

一个是西汉的刘歆,就是《山海经》这本书的校治组领导,他也是利用前代传下来的资料,自己编了一套历法,搞了一套历史时间表。但是后人没有买他的帐,不承认。

还有一个是清朝时候编的。

上面这三种,司马迁自己没有采用,刘歆和清代的没有人认可。我自己倒是认为,司马迁、刘歆的年表可信度比较高,毕竟他们接触过上古资料,有那个时代很充分的证据。司马迁、刘歆这两个人治学又比较严谨,他们的东西,应该更接近于历史真相。

不管怎么说,做为全世界唯一一个文明代代相传到今天而没有任何中断的国家,反而是对上古时代记载最为模糊的一个,没有办法确定上古黄帝到夏朝的有关情况,很遗憾的事情。

2、成书方式

《山海经》是上古传下来的东西,应该是有文字记载时就有的,在这之前靠什么传下去呢?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传说上是与此书同时代的。即黄帝时期,黄帝的官员仓颉创造汉字。

考古上发现的最早的类似文字的符号,是西安半坡遗址发现的陶钵上面的符号,后来又发现河南安阳的甲骨文。而现在史学界公认的中国最早文字,就是甲骨文。时间是商代的事情,即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样,就比黄帝时期至少晚了1000年以上。

那么,《山海经》形成书籍的方式,可能如下:

先是口头传播,然后刻画成图,然后记成甲骨文,然后逐步形成金、篆等。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很难解决。《山海经》并不是故事类的东西,比国外的《荷马史诗》啊,中国藏族的《萨尔王传》等上古叙事口头文要复杂得多。口头传下来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是图画内容。

因此,很可能《山海经》在最早出现时,就已经是规范的文字、图画形式了。司马迁讲“黄帝以来有牒记”,那是文字形式啊,与《山海经》形成书面形式是相符合的。

这个推测是比较骇人的,会把中国文字历史提前几千年,专家们要呵斥的,因为没有证据。但是,这又跟神话传说相吻合了。就是说,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家雏形,即史家所说的部落联盟,出现的时候,文字也就相应定型出现,并做为记事、记史的主要载体。

另一个假设,就是原来只有图画,在岩石上、泥版上或者兽皮上等等,后来文字出现才将图画内容写出来。

以上假设,都有可能,除非找到原稿,否则很难下定论。从所谓的“民族主义”角度,我倒是宁愿相信前一种说法-咱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最规范的文字系统。

3、传承与修改

 文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文字搭载的思想内容。不符合自己统治意志的,要么修改,要么焚毁。

 《山海经》从上古时代起,要经历多少磨难?尧在位要根据自己的统治疆域修改它,夏禹、启和他们的子孙要按照自己的意愿修改,商、周要修改,到西汉时它只能做为一个梦存在,人们也要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去修改它。

 那么,在历次校治或者修改中,它的原貌改变了多少?保留了多少?不知道。毫无疑问的是,它的内容肯定发生了很多变化。

如果要确定《山海经》真实的内容,就只能根据历代的情况,把多出来的、修改了的地方还原回去,把删节掉的也还原出来。

这将是个浩繁的工程,完成它几乎没有可能。因为黄帝以后直到商代都还没有找到有用的东西。

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沿着《山海经》里面现有的思路去寻找遗落的珍珠,并试图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另外的思考。

二、关于方位的习惯

《山海经》关于方位的习惯,与现代有很大差异。我们现代人说方位顺序,都是按顺时针走,即东、南、西、北这个顺序。大方向是这样,小方向也是这样。

但是,《山海经》的顺序却是,南、西、北、东。山经、海经均如此,唯有大荒经是东、南、西、北,这是个特例。

 在小方向上,它表述南方,是从东至西;表述北方,是从东到北。具体来说,南、西是顺时针表述,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而北、东两个方位则是反时针表述,东方里面,先说南,反时针说到北面;北方里面,先说东,反时针说到西。

这个表述习惯,对理解它对各地、各国的描述是很重要的。对没有说明方向的地方,应该按这个习惯进行排列。

三、关于山经的内容

比较《山海经》的五个内容,即山五经、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大荒四经、海内经,相对而言最没有矛盾的就是山经。

 山五经对山名、水名及走向,描述非常一致,也相当严谨。我们从山五经能看出什么呢?

1、地理的距离

山五经的排列是这样的

 

              北三经(山为南北走向,山系东西排列↓)

 

西四经                       中十二经                              东四经

(东西走向,南北排列)    (东西走向,南北排列)        (南北走向,东西排列)

 

              南三经(东西走向,南北排列)

书上没有明确说明,四方各山系之间的间距和重叠情况。前面我说过,可能的原因是这五大山系是由分管不同方位的官员分开上报的,彼此之间没有位置关系的沟通和衔接,造成各成体系。如果我们以东西、南北走向的最长山系计算地理范围,则如下:

东西方向:

 中山经最长的山系为中首经,长6670里;最短为中十经,长287里;南山经最长的山系为南二经,长7200里。最短为南首经,长2950里;西山经最长的是西三经,6744里;最短为西首经,2957里。东山经没有告诉四个东西排列山系的间距。这样,计算东西长度,就按南、西、中山系计算。

最长为:南二经山系长+西三经山系长=7200+6744=13944里,约7000公里。(即假设上面两个山系首尾不重叠)

南北方向:

北山经最长山系为北三经,长12350里,但是它是呈“几”字形向东蜿蜒,不是南北直线;南北直线的是北首经,长5490里。东山经最长山系是东三经,6900里。

按照上面的假设

最长为:北首经山系长+东三经山系长=5490+6900=12390里,约6200公里。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范围,比现在中国的范围略大一些。

中国目前的东西、南北距离分别是:

东西(乌苏里江中心到帕米尔高原)长5000公里;南北(黑龙江中心到南海曾母暗沙)长5500公里。

《山海经》是以山河的起止来计算的,现在的中国纵横长度是按国境计算的,应该有所差别。

2、关于山系位置

由于山五经对各大山系(即五个方位的山系)之间的距离和关系没有描述,我们不知道五大山系的相对位置。这里面有两个可能:

一是都在一个大陆上,中间没有海隔开;第二是不在一个大陆上,中间有海相隔。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那么,按照山名、水名,可以确定五大山系都在中国境内。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那么只能确定第五山系,即中山九经在中国境内。

可能有人会说,其他四大山系的名字,我们都熟悉,应该是在国内啊。别忘了,全世界同名同姓的山,包括与山相关的水名,相同或相似的不少。

那么,从各大山系内的子山系的描述,特别是子山系首尾的描述来看,五大山系各子山系都或多或少说到河水流入到海的情况。具体为:

南山经:东面,三个子山系的尾巴都到了东海;西面,则都到了海。(西海的说法,暂时先存疑)

西山经:四个子山系的东头,都没有说明到海,只是河;西部则都入了西海。

北山经,三个子山系都提到河水流入海,奇怪的是,最东面的次三经居然不临海。

东山经,则是首经、次三经子山系的北部都临北海;而南头,则没有描述关于临海的情况。

中山经,九个子山系只有一个关于西流入海的描述,其他都没有。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西、北、东三经与中国的实际地理并不相符。南山经最相符。东山经应该有大量关于海的说法才对,而北山经不应该出现海的情况,西山经也如此。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古代的海不是指现代的海洋,而是指面积较大的湖泊。可是,既然南山经说到东临海、西临海,这个海显然就是指海洋,在同一本书里,海的概念在各个山系里含义不同,这里是海洋,那里是湖泊,这是明显说不通的。

3、中国南北走向的山脉

事实上,目前国内南北走向或者大致南北(即东北-西南方向)走向的山脉共有9条,分别为: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3列、7条山脉,即:西列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为长白山—武夷山;东列为台湾山脉。集中在中国东部(这里应先扣除台湾山脉,因为是讨论大陆上的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两条,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分别是横断山脉和贺兰山脉。

这样,国内实际上南北走向的山脉,集中在东部和西南地区。与《山海经》描述的南北走向的北山、东山经7条山脉是不相符合的,特别是与没有出现在西南地区这点不相符合。

因此,对山经中与中国现实地理不相吻合的地方,应放眼远望,到其他大陆去看看,有没有符合的地方。

4、东山经的情况

东山经里,最显著的特点,有三个,即流沙、渡水、两侧流注入海。

以现代的地理环境来看,国内西部山系、北部山系有流沙是可能的,因为中国西部新疆、北部内蒙古都是有大沙漠存在的。但是东部山系出现大量的水行、流沙,是非常奇怪的。具体如下:

东次二经说“峄皋山,南水行500里,流沙300里,至葛山之尾”,“姑射山,南水行300里,流沙100里,至北姑射山”;东次三经说“孟子山,水行500里,流沙500里,至跂踵山”。

流沙的解释有3种,1)河流,有两条河叫流沙河,一在云南,一在新疆;2)河流或海滨冲积地带,由小颗粒轻沙与水,或轻质土壤及砂砾或掺杂有鹅卵石的烂泥混合而成,支撑力很小,人或动物容易陷入死亡;3)沙漠中,因风移动,人或动物容易陷入死亡。

从解释来看,是河流的可能性很小,而如果是河流三角地带形成的沙地,很难相信会有动辄数百里的面积。因为东部,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大部分是水泽之乡,可能多沼泽、多盐碱地,但是沙地不会多(我没有实地考察过,姑且猜测)。如果是沼泽或者盐碱地,不会用沙来描述。因此,剩下的可能就是沙漠,而东部有沙漠,而且是多处沙漠,谁都不会相信。

作为同样是滨海地区的南山经三子山系中,并没有出现流沙的描述,只是有多处关于“多沙石”的描述。为什么东山经出现这么多的“流沙”呢?

另外,东山经四条子山系里,第一个子山系里有3座山的河水 “北注于海”;而在第四个子山系里,也有4座山的河水“东北流注于海”。想像一下,有没有可能东山经所在的大陆东西两面临海?

这样,东山经中就存在两个可疑的地方:一是有沙漠,或者说类似沙漠的流沙,而且总数达到1200里,即600公里左右,分成四块;二是两侧有海。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东部实际上是以平原为主,没有多少高山。

因此,东山经在中国东部就值得怀疑。那么,它可能是哪里呢?

从表述分析,中国大陆以东的地方,有两个,一是台湾,二是跨过太平洋的北美洲。而东山经最长的子山系东次三经南北长6900里,约3400公里以上的地方,在东部这个方向上,只有北美洲。

那么北美洲的山系有没有可能与书上的东山四子山系相同呢?

如果仅从有长达600公里左右的沙漠或者流沙和东西两侧是海这两个方面考虑,毫无疑问,当在北美洲。

那么,北美洲的地理情况是不是这样的呢?

北美洲共有六条山系,从西到东的顺序是:海岸山脉、科迪勒拉山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马德雷山脉(又分为东西两条山脉,在墨西哥境内)、阿巴拉契亚山脉(华盛顿特区就在这山脉的中段)。其中,内华达、马德雷山脉隶属于科迪勒拉山系,可以作为一个大山系计算,实际上有些地理书上也称之为科迪勒拉山系。在西海岸附近的山脉,包括海岸、科迪勒拉,中部为落基,东部邻海为阿巴拉契亚,主要山头都在美国境内。

如果仅从东山经首经、次二经、次三经的流沙、长河流情况来看,恰好都落在西部三条山脉里面,可能性确实很大。

但是-为什么在可能接近真相的地方总是有但是呢,呵呵-东山经描述的形状与真实的北美洲四山脉是有差异的。

东山经描述的四条子山系的形状,是北面一个大大的“√”,即第一个子山系,长度为1720里,约860公里;而南面,则是基本呈“川”字形的三条山脉,最东面的为3600里,即1800公里左右,按描述方向,是直线的南北方向。现实中的北美四山脉,是西部三条山脉呈现南北走向的“川”字形,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600公里,差异比较大。

如果考虑东山经的形状,合并一下,实际上是个大大的“川”字,这样反而与北美西部三条山脉比较接近了。那么东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没有描述呢?海外经、大荒经里描述了一些相对独立的山头,会不会把这些山单独描述呢?北美的轮廓很像一条耸身欲吠的狗狗,尾巴那段,如果各山成一个体系来看,还真像一个“√”。

写完这段的时候,我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好像能证明我上面关于东山经在北美洲的推测。

有个叫太平洋森林的网友写了一篇叫做《山海经其实是世界地图》的文章,主要思想这里不多说。他在文章中介绍说,美国学者墨兹博士研究了《山海经》,一英里一英里地依经上记载的山系走向,河流所出和流向,山与山间的距离考察,结果查验出美国中部和西部的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喀斯喀特山脉,海岸山脉的太平洋沿岸,与《东山经》记载的四条山系走向、山峰、河流走向、动植物、山与山的距离完全吻合。墨兹据此写了一本小册子,叫《pale ink》,直译过来,就是“淡墨”的意思。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七、八十年代。我没有看到作者提到的那本书,不过西方学者研究东方文明,有些甚至比我们本土生产的专家研究得更透彻,这倒是事实。我们国家70年代出土的安徽双古堆文物中有一本记录年表的古籍,咱们自己的论文还没有印出来,英文、日文译著都发行了。可见外国人对中国的兴趣和研究进度。

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那么《山经海》描述的范围、上古时代的文明程度就需要重新审视了。试想,在遥远的“原始社会”,人们如何对山脉走向进行定位,如何飘洋过海,如何横渡数百里河流?

6、北山经的情况

北山经三个子山系,大体的形状是“lw“,其中,第一子山系,南北直线走向,像“l”;第二、三子系连起来像“w”,只是中间的凸进只有一点点,而且绵延的长度达到18040里,9000公里左右。这个情况,只要按书上的描述,排列出来就能看出的。

这种形状,与哪个地区的山脉形状相似呢?俄罗斯!具体来说,西起俄罗斯中西部地区的乌拉尔山脉,它的北部正好滨临北海;中间是萨彦岭、亚布诺夫山脉,东部是斯塔诺夫、切尔斯基两条山脉。它们正好组成“lW”形状。

而国内的北部和东北部山脉,没有办法形成这种形状,也没有办法绵延近万公里的空间距离,也没有办法形成河水北流入海的情形。中国北部地区的阴山山脉,走向是东西方向,再往西的天山山脉也是东西走向。

因此,北山经描述的山川,也很有可能不在国内,而在东欧的俄罗斯境内。

7、西山经的情况

西山经的显著特点,一是山脉尾巴上的河水都流入到西海;二是都呈现蚯蚓状,曲折;三是山脉都较长,最长6744里,3370公里。

西山经的分布,与中国西部山脉比较相似。现实的山脉有五条,即喜马拉雅、昆仑、祁连-阿尔金、天山及阿尔泰山脉。但是它们的西边尾巴都不临海,最近的大一些的水域,只有天山滨临吉尔吉斯境内的伊克赛湖;也没有河流是西入海,发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境内外河流,实际上都是南或东入海。而具有临海意义的山脉,只有更西边的高加索山脉,为里海、黑海。但是其山脉又与上面的五山脉相距太远。

从形状上看,中国西部山脉与西山经相似的可能性最大,其他各大陆没有这种走向的山脉群。

从以上分析来讲,山经五大山系群,放在地球上各大陆去比较现实状况,都有不相符合的矛盾地方。也许,只有最精细的卫星测量,才能最终得到谜底。

四、关于山经的测量方式

山经是按照山脉走向测量还是按照同方向还是按照当地人的说法测量?测量方式关系到书上的说法与实际位置的差异。

我们后代人没有办法核对山经位置的正确性,说明实际位置与描述位置有差异。这种差异是怎么样产生的?这应该做为一个大的课题去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