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

 johnney908 2015-07-26

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陳小野

 

 

    近来,与对中医学发展缓慢的探讨相联系,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受到关注。其核心即:与现代科学如现代医学比较,中医学体系的前沿学科为什么不明显?与以往从中医传统方法论角度(在中医学原有框架中寻找前沿学科),或从中西医关系角度(以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为中医学的前沿学科)对中医学前沿学科的探讨不同,本命题的特点是从理性方法论角度和中医学自身角度探讨中医学前沿学科。

  作者认为,理性方法论与中医学前沿学科问题的关系体现在中医学的分化与进化上。

 

    一、前沿学科问题与中医学的低分化性

 

    (一)前沿学科与科学体系的结构特点。

    前沿学科是指一个科学体系内发展较快,代表该体系发展方向,对体系内其他学科的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学科。

    科学体系的前沿学科不明显,原因不在于体系的内容,而在于体系的结构;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本质性问题;问题的解决不是在现有体系结构内对前沿学科的发现、寻找或论证,而是依赖于对现有体系结构的改变。

  科学体系内具有前沿学科,其本质就在于体系内学科结构上存在等级性,最高等级的学科即是前沿学科,等级性越明显,前沿学科就越明显。前沿学科不明显,就是科学体系内学科结构上的等级性不明显。

  (二)科学体系的结构特点与科学体系的分化特点。

  科学体系内学科结构上等级性的明显程度,取决于体系的分化程度。高度分化的体系,具有明显的等级性;等级性不明显,就是科学体系的分化层次较低。

  (三)从生物发育谈科学体系的结构特点与科学体系的分化特点的关系。

  科学体系的结构特点与其分化特点的上述关系,与生物物种的结构特点与其分化特点的关系有相似的规律和原理。

  1.在系统发育上,生物物种随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其结构上的等级性也越来越明显。13

  ①物种随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分化程度越来越高:原生动物门的生物有些是几个细胞以上的个体聚合形成的群体,但组成群体的各个个体细胞一般没有分化。多孔动物门动物可以说是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由二层细胞组成。只有细胞分化,没有器官和明确的组织。腔肠动物门动物具两胚层,有组织分化。扁形动物门具三胚层,有器官分化。等。物种随进化的分化程度增高还表现为高等物种细胞间的相似性、独立性、细胞的全能性和再生能力降低。

    ②物种随着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其结构上的等级性越来越明显:物种随着进化,其高级结构分化程度越来越高,而所有物种均保留以干细胞为代表的最低级的结构。因此,进化使物种结构上的等级性越来越明显。

  ③动物物种随着进化其结构等级性的发展,在形态上表现为“头”的发展:也即生物随着进化和结构等级性的发展,不同等级的结构纵向排列,物种在形态上逐渐出现前-后方向并发展为以极性为特征的“头”。生物的进化主要发生在“头”端,“头”的发展既是生物进化和结构等级性发展的结果,也是其促进因素。“头”的发展与对称的体形,身体分节的发展相关。

  以原口动物的进化为例。原生动物门动物如鞭毛纲的绿眼虫其胞口既摄取食物又排出体内过多水分。肉足纲的大变形虫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有摄食作用的伪足,食物残渣随前进相对留在后端通过质膜排出。多孔动物门的动物体形多数不对称,呈块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瓶状等。扁盘动物门的丝盘虫无前后之分,无口;腔肠动物门动物为原始的辐射对称形式,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别。部分腔肠动物发展为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两辐射对称。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残渣经口排出。扁形动物门动物为两侧对称,有头,有“脑”。扁形动物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原腔动物门动物有口和肛门。环节动物门动物身体分成体节,为较原始的同律分节。软体动物门由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组成。节肢动物门异律分节现象高度发展,因而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动物“头”的发展与运动方向性的发展相关。原生动物门肉足纲的大变形虫运动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纤毛纲的草履虫虫体旋转前进。多孔动物门的动物营固着生活。扁盘动物门的丝盘虫运动方式与变形虫相似。腔肠动物门在水中营固着的或漂浮的生活,其水螅为尺鹱样运动或翻跟斗运动。从扁形动物门开始,动物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向前),由漂浮生活过渡到水底爬行生活,水底爬行又可进化为陆上爬行。见图1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动物随系统发育形态上的“头”越来越明显

 

  ④物种结构上的最高等级与科学体系的前沿学科在规律和原理上是一致的,与动物结构上的最高等级在形态上表现为“头”相似,科学体系的前沿学科从形态上也表现出极性。物种随着进化和结构等级性的发展,不同等级的结构纵向排列,在形态上表现为“头”的发展,科学体系则随着分化程度增高和结构等级性的发展,不同等级的学科也依其发展次序排列而在形态上表现为极性的发展,前沿学科趋向明显的规律和原理也是一致的。前沿学科实际上也称为带头学科。如黑格尔首次用发展的观点进行科学分类,各门学科如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是依次出现的。这种分类方法受到恩格斯的高度评价。4

2.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在个体发育上,动物个体整体的不同发育阶段,细胞、组织、器官的不同发育阶段,以及处于不同发育层次的细胞、组织、器官,随着发育进程,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结构上的等级性越来越明显,形态上“头”(极性)也在不断发展。见图234。去分化的细胞如癌细胞, 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失去极性。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人胚随个体发育形态上的“头”越来越明显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3 胃随分化进程极性越来越明显(箭头表示极)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4 分化层次高的组织极性强

 

  (四)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与中医学的低分化性。

  中医学体系的前沿学科不明显,原因在于体系的分化程度不高,学科结构上的等级性不明显,在形态上表现为极性的发展不充分。

  1.中医学体系的低分化性:

    ①科学体系的分化程度指体系内各学科间分工的细致程度和总体的复杂程度,与现代科学如现代医学比较,中医学体系的低分化性是明显的。一是中医学内学科分支和各层次次级分支较少。如临床分科,病因种类,脉象种类等在历史发展上均无大的增加;医书以综合性者多,专科性者少;中医基础学科从临床学科的分化也是不完全的,如依附于治疗学的病理学(“以方测证”的普遍性,如《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是“有是证用是方(汤)”,显示证的存在是由药物验证而成立;更有日本的“方证”这一更原始的证候形式);依附于病理学的生理学(脏象学说的实际内容往往从辨证论治逆推);依附于病理学的病因学(“从证测因”);依附于病理学、生理学的解剖学(所谓“功能性脏器”);依赖于治疗学的药性学(从药效测性味)等。分析中医学内学科分支和各层次次级分支要注意“假分支”现象,即中医学本身没有分支的基础而进行人为分支。这在古代主要是因为分支无规范性所产生的“同实异名”,在现代主要是参照现代医学模式进行分支。二是现代中医学的框架和内容仍与其草创初期无质的区别。如《内经》理论框架仍是现代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虽内容不同但为同一水平;我们认为现代科学的许多新的思想如系统论、控制论思想在中医学(以及其他东西方古代科学)中都可找到其萌芽,其实反过来理解就是这些萌芽一直未充分成长而保留其初始状态;中医学与民间医学或其他较原始的民族医学、传统医学比较,其区别不能像现代医学一样明显;医学初成时期的“医哲一体”、“医药不分家”现象至今仍有一定程度保留;等。

    ②中医学体系的低分化性还表现为各层次结构间的相似性、独立性、结构的全能性和再生能力高。

  中医学各层次结构间的相似性强:如扁鹊“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这一方面说明扁鹊知识的全面,另一方面也说明医学分科的特殊性不强;学习中医学的人往往有如下体会,就是学完一部分后再学其他部分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等。

  中医学各层次结构间的独立性强:低等动物细胞间的独立性强。1如原生动物门的动物由几个细胞以上聚合形成的群体,群体内的各个个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海绵动物身体的各种机能是由或多或少独立活动的细胞完成的,细胞之间有些联系又不是那么紧密合作,因此一般认为海绵是处于细胞水平的多细胞生物。海绵如被切成一些小块,每一小块的行为就象一个小海绵。在中医体系内部,各部分都包含而不只是反映其他部分的功能,因而也具有整体的功能而具有足够的独立性,往往可不依赖于其他部分而独立存在。如在思维方法上,强调阴阳、五行性质在层次上的无限可分性;五行上,每一行通过生克承侮联系,基本上可执行五行的全部功能;生理上,“脾为后天之本”或“肾为先天之本”;在病因上,“风为百病之长”;在病机上,“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或“万病一毒论”或“六气皆能化火”;在治法上,“余之三法(汗吐下),能兼众法”;反映在临床上,古今在中医学体系内仅执一偏者,同样能完成所有临床功能;脏腑与经络名义上是一体的,但在实际运用上却表现为较强的相互独立性,以至于出现脏象学说与经络学说谁为中医理论核心的争论;伤寒学说与温病学说理论上用于不同的热病,实际上每一学说均有用于全体热病;等。

    形象地说,中医学各层次结构间的强相似性、独立性也即呈“同而不和”的沙性结构而非“和而不同”的混凝土结构。

    中医学各层次结构的全能性高:细胞的全能性指其表达它基因库中任何一种基因的能力,也即能够分化为该生物体内任何一种类型细胞的能力。生物体细胞的全能性随进化程度而降低。中医学各层次结构的全能性高,如经络、卫气营血从《内经》的生理学说较为突兀地转化为伤寒和温病的病理学说;温疫学说最终同化为六气学说;吴鞠通的三焦学说肇自叶天士的卫气营血学说;伤寒学说始于经络学说,却能毫无困难地转为疾病阶段学说;王清任与解剖相关的气血学说也为传统气血学说所同化;等。

    中医学各层次结构的再生能力高:较低等动物的再生能力比较强,高等动物的整体和器官再生能力明显降低,但仍保持了组织的再生能力。中医学的框架和内容仍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医哲一体等科学体系初始特征,因而有较高的再生能力,即从体系的一部分就可生成以体系标准衡量较高等级的结构。如现代科学常从中医学中寻找新的思路和生长点;对体系中的“缺项”如肺阳虚,肝气虚,肝阳虚,肾实证等理论,很快即可形成达到与已有的其他部分同样水平的学说;日本的古方派和后世方派均籍中医学之一部分而演绎形成整个医学体系;后世医家常从《内经》理论取一片断而演绎成完整理论;等。

  2.中医学体系学科结构上的等级性不明显:

    中医学体系的低分化性,使其学科结构上的等级性不明显,也即层次较少。《科学学教程》认为,前沿学科随着历史的推移,逐渐从高层次向低层次过渡:4

 

    前沿学科                     层次                    年代

 

                   宏观层次和机械运动的交叉处      1540-1710

                   分子层次和热运动的交叉处        1630-1730

                   原子分子层次和化学运动的交叉处  1780-1900

                 原子电子层次和电磁运动的交叉处  1810-1920

    核物理学           基本粒子层次                    20世纪20年代起

 

    这种多层次结构未在中医学中出现,如证候学说只有八纲证候和其他体系证候两个层次。已有的等级性也往往是表面的,如重视理论的医经学派与注重经验的经方学派在实际应用上表现不出理论医学与经验医学的等级差别;“器官水平”的脏象学说与“整体水平”的气血学说在讨论何者为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时也处于同一层次上;“托古改制”的发展方式从结构上来说使中医学的新结构一直距其初始等级不远;等。

  3.中医学体系形态上极性的发展不充分:

    中医学体系的低分化性和等级性的不明显,在形态上表现为极性的发展不充分。中医学体系中,难以直观地表现出哪一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体现体系的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如中医学概念体系均为阴阳模式的两极对等,或五行模式的多极对等,或三阴三阳模式的线性对等。比较中医学的经络系统和现代医学的神经系统、血循系统,中医学的病因系统(外因、不内外因、内因)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系统(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即可看出两者在极性上的明显差异。

    4.当然,正象所有生物包括原生生物都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一样,中医学体系也有一定程度的分化,因而也有前沿学科,只是与现代科学如现代医学比较不明显。

    (五)中医学的低分化性与理性方法论。

    中医学的低分化性源于其非理性的方法论。理性与非理性方法论的区别在于本质与现象,实证与非实证。非理性方法论以结构观念上的非分化观和结构关系的非实证性导致中医学的低分化性。

    1.中医学结构观念上的非分化观:

事物的分化发生于本质层次,非理性方法论在认识上的非本质性导致其在结构观念上的非分化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就是这一观念的表现。如中医学对世界和万物的结构概念是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上述概念均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没有极性,见图5 中医学对世界和万物相应的发展观念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类似低等动物身体各部分平均发展的模式。这里“生”的含义并非从低级向高级的分化,而是从高级向低级的表达。“无极”的混沌状态才是中医学传统方法论认为的最高境界。中医学对世界和万物相应的运动观念也以实际上不运动或不定向运动的周期性循环模式为主,如运气学说,子午流注学说等。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中医学非极性的世界和万物结构概念

 

    2.中医学结构关系上的非实证性:

事物的分化要求在结构间的关系上具有“刚性”,也就是确定性。这在生物的分化上类似于细胞的决定性,即细胞定向分化的确定性。非理性方法论在认识上的非实证性导致其在结构关系上的非实证性,从而使事物结构间的分化关系“虚化”而不能确立,最终影响事物的分化。如以树比喻事物的话,事物的分化就是树叶间的层次关系,事物结构关系上的“刚性”就是树干和树枝的真实性,如果树干和树枝虚化,则树叶间关系就构不成层次,而将成为“混沌”的一堆。见图6

 

中医学理论研究(论文)37中医学的前沿学科问题——谈分化的中医学与进化的中医学

 

 树干和树枝“虚化”对树叶关系的影响

 

    中医学结构关系上的非实证性,表现在中医学各层次结构的关系似有似无,似是而非,亦此亦彼,在判断上呈无标准性。中医学各种理论问题如运气、命门、三焦、寒温统一、伤寒六经本质、理论核心、相火、肺阳虚、肝气虚、肝阳虚、肾实证等长期争论不清,中医学林立的学派长期并存,其根本均在于此。

    中医学在认识上的非实证性,还使人们对中医学体系已获得的分化在理解时也无法领会。

    中医学结构关系上“虚化”根源在方法论,但人们往往只从技术层次理解并在这一层次寻找中医学的刚性。如进行证候规范化,客观化研究,以及强调实验技术的先进性等。实际上,科学体系真正的刚性在于理性的方法论,方法论的缺陷无法在技术层次弥补。

    非理性方法论是中医学前沿学科问题的根源。实际上,前沿学科的概念是伴随着近代科学的产生而出现的,而近代科学的产生主要得益于理性方法论的倡导。

 

    二、前沿学科问题与中医学的弱进化性

 

    (一)前沿学科问题与中医学进化的关系。

    事物的进化是分化的历时化,分化则是进化的结果。具有低分化性的事物,必然也具有弱进化性,高分化的事物,必然相关于较高程度的进化。而且,事物分化程度越高,进化速度越快。“形态愈高,进化就愈快”(恩格斯)。动物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植物,它们进化发展的速度也远较植物为快,对称体形和头部的形成是动物复杂化的关键。1,3

    因此,前沿学科问题直接相关于中医学分化程度,因而也相关于中医学的进化性。实际上,中医学前沿学科问题的讨论是与中医学进化缓慢相联系的。正如个体发育重演系统发育,事物的结构的等级性是其进化过程的瞬间凝固。

    (二)非理性方法论与中医学的弱进化性。

    中医学的弱进化性源于其非理性的方法论。非理性方法论以发展观念上的非进化观和进化关系的非实证性导致中医学的弱进化性。

    1.中医学发展观念上的非进化观:

    事物的进化发生于本质层次,非理性方法论在认识上的非本质性导致其在发展观念上的非进化观。中医学发展观念上的非进化观表现为积累型发展观念,而非变革型发展观念。也即经验科学而非理论科学的,技术型的而非科学型的发展模式。5 “从工程学方面能够期望有稳步的、积累的技术进步; 但非有科学参加就不会有显著的大改变。”(贝尔纳)“实用科学上的研究工作导致种种改进,而纯粹科学上的研究工作就将导致革命。”(汤姆逊)如在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中,对同一证候不同时期的诊断资料一视同仁,而不是根据进化的观点对发生较晚者赋予较大的权重;在价值观上,厚古薄今也是常见的观念。

    中医学发展观念上的非进化观除了影响中医学的进化外,还使人们对中医学体系已获得的进化在理解时也无法领会,也即对变革型的发展往往也从积累型发展角度理解。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主要观点:

  ①证、病概念的二元化,使中医理论的进化出现间断。展开讨论见“中医病理学的一元论解释”。

  ②对《内经》、《伤寒论》贡献的理解,使中医学成为先成论体系。待展开讨论。

  ③现代医学传入后,中医学的进化限于与现代医学相关部分,中医学的自身进化被忽略。待展开讨论。

    2.中医学进化关系上的非实证性:

    事物的进化要求在进化的关系上具有“刚性”,也就是确定性。非理性方法论在认识上的非实证性导致其在进化关系上的非实证性,从而使事物的进化关系“虚化”而不能确立,最终影响事物的进化。中医学进化关系上的非实证性,表现在中医学各方面的进化关系似有似无,似是而非,亦此亦彼,在判断上呈无标准性。如在进化关系研究上“循名”重于“责实”的方法传统;在经络脏腑等概念上,早期与解剖、生理相关的概念内涵与后期的纯病理、症候的概念内涵的混淆,早期来源于哲学的概念内涵与后期来源于医学的概念内涵的混淆;“托古改制”导致的概念进化关系紊乱;等。

    中医学发展观念上的非进化观和进化关系上的非实证性,使中医学体系与中国其他古代科学一样,其发展呈现弱进化性,为明显的积累型发展,这在以前研究中已有较肯定的结论。6

 

    因此,要使中医学象现代科学一样有明显的前沿学科,就必须在理性方法论的指导下,使中医学成为分化的中医学和进化的中医学。

 

参考文献

 

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合编.普通动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33253

[]A.S.罗默,T.S.帕尔森著,杨白仑译.脊椎动物身体.科学出版社,1985;1

周明镇,刘玉海,孙艾玲,.脊椎动物进化史.科学出版社,1979;24

  ,王兴成.科学学教程.科学出版社,1985;29,37

贝尔纳著,伍况甫,等译.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59;15

刘青峰.让科学的光芒照亮自己.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5

 

(见:王洪琦,许有玲主编.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第九章.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