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珠海经方会议张英栋教授讲稿:漫谈经方治表(四)

 一秒十年 2015-07-26

附、经典与表症附1、《伤寒论》涉表条文浅说
10条: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意为:易受风之人患表症,通过疏解表邪的方法治疗而表症仍未完全解除者,需要等待12日,待其身体自行恢复而自愈,不可急于求成,过分解表而使“风家”表更虚。此条中表当作“表邪”解。
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意为:外邪侵袭,表现出脉浮、自汗出、恶寒等貌似的表症,这时候不可急于去攻解表邪。应该注意到还有其他的表现:小便数,心烦,脚挛急。以里邪为主要矛盾而有表症表现者,不可攻表邪。提示我们诊察疾病时要全面,要寻找病机中的主要矛盾,不可依赖片面的“方症经验”。此条中表仍当作“表邪”解。
34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意为:太阳病,桂枝汤所治的症,误治以下法……表邪未解……此条中表仍当作“表邪”解。
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条中表仍当作“表邪”解。
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此条可以与34条互参,都是太阳病,误下,通过微喘,来判断表邪未解,正气有排邪外出的趋势……此条中表仍当作“表邪”解。
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症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此条中表与症相连,指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决的、表浅的症状。
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症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此条中表当为体表、皮肤之意。
49条: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此条中表与里相连,表应该没有实际的意义,重点在讲“里”。表里实,也就是“里实”的意思,与前面的“里虚”对应。在文法中叫偏义复词。
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此条中表指身体的表浅部位,《伤寒论》中应该指肺系。
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此条中的表与51条相同,指身体的表浅部位,即肺系。
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症,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此条中表与症相连,与46条同,指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解决的、表浅的症状。
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此条与49条同,是表与里相连,但意思却与49条不同。此条“表里症”指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治疗应表里同治。
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此条之“救表”,与29、364、372条之“攻表”没有实质区别,表当作“表邪”解。而将“表”当做人体之表浅部位,也无不可,对于条文的理解两者不冲突。
93条: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此条表出现两次,意义相同,都指人体的浅表部位,即肺系。
124条:(柯文讲是121条,怎么回事?)太阳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意为:太阳病六七日,表现出貌似“感冒”的表浅部位的症状,而其病机的主要矛盾却是“瘀热在里”,要用抵当汤治疗。用后世的“虽有表症实无表邪”概括此条,可谓恰当。
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症,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此条之“表”,与“外”同义。邪“半在里半在外”,表现出的症状是“有表(症)复有里(症)”。将“半在里半在外”与“有表复有里”联系起来看,就可以看出在仲景的本意里没有“半表半里”这个部位,只有“既有表又有里”的病机。笔者认为,表里是病性的思辨,而非机械的病位。
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此条中“表”出现两次,都是指“表邪”无疑。
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此条中“表”与“里”并称,与其后的“阴阳”联系起来看,当指身体的内外、身体的全部。
163条: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条“表里”指既有表症、又有里症,治疗应表里同治。与74条同义。
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此条中有4个“表”,均为表邪之意,当无疑义。
168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条“表里”与74、163条含义不同,表指貌似的表症,里症才是关键。治疗时抓主要矛盾,从“热结在里”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也是“虽有表症实无表邪”之类。
170条: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条实际在补充说明168条,前一个“表”指表邪,后一个“表”指表浅的症状。
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此条文字和义理上争论颇多,笔者从古代文法上来解,认为此为“互文”,“表有热,里有寒”即为“表里有寒热”。条文中,表指表浅的部位。
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18条: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217、218条均出现了“表虚里实”,从症状结论和治疗来讲,比较难解,但“表”指浅表的部位当无疑义。
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176条有“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而此条有“表热里寒”,文字上似乎意思相同,而治疗却寒热南辕北辙。看来“寻找本意学《伤寒》”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文以载道,关键性文字的不同,一时不明白,可以存疑待考,但是武断地讲为错简是不可取的态度。此条中“表”解释为体表或人体的表浅部位都可以说得通。
234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本条与164条都提到了“恶寒”与表邪的判断之间的关系,也许后世总结的“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症”正是基于此提出的。此条中的“表”为表邪,无疑义。
252条: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症,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此条中表与里相连,文法应该与49条同,属于偏义复词。此条中“里”应该没有实际的意义,重点在讲“表”。“无表里症”,目的在讲“无表症”。
257条:病人无表里症,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本条“无表里症”文法上与49条、252条同,属于偏义复词。意义上与252条相同,“无表里症”,讲的只是“无表症”之意。
364条: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以上两条中,“表”为表邪无疑。
附2:汗法不同于解表剂
汗法专指解表剂吗?解表剂能代言汗法吗?或者还可以再追问:汗法只能解表吗?不用解表剂而达到“汗”的结果,能叫汗法吗?反之,用了解表剂而没有达到“汗”的目的,能叫汗法吗?
对于这些问题,有疑惑不怕。怕的是想当然地混为一谈,貌似心中了了,其实无法临床。
笔者在《王绵之方剂讲义》解表剂的前言中搜到如下文字,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讨论的支点,录之于下:
“解表剂以解表药为主,辛散轻扬,善于向上向外,宣通肺气,开发皮毛,疏泄腠理,……它是汗法中的一种,但不能代表汗法,它不完全是“渍形以为汗”,受风寒后,在热水泡一泡,一出汗也解决问题。”这段明确说明了,汗法与解表剂的关系:解表剂是汗法的一种,解表剂属于汗法(解表剂还有非解表的用途,本文后面讨论)。其实,汗法是法,是思路,而解表剂是工具,本就不应该混为一谈的。
“表症是由外邪的侵入,外感引起的,人体的肌表是人体的外层,最外的保护层,就象围墙,当外邪侵入,首先见表症,见了表症及时以解表药治疗,可以治愈,或减轻,这样使整个疗程缩短……”这里面似乎讲清了什么是表症,但实际上只是限定了在外感情况下的表症。肌表是人体最外的保护层,如同围墙,外邪来时可以引起“围墙”的混乱,那么杂病,内部混乱,会不会也造成“围墙”的混乱,引起表症呢?这就是“虽有表症实无表邪”的一类临床情况,这时候能解表剂吗?或者说,能单用解表剂吗?
解表剂使汗出不是目的,汗出只是药有效的标志……解表剂着重在于调整人体的营卫之气,还有疏通血脉的作用,它不仅仅解除表邪、解除表症……”这部分文字明确告诉大家,解表剂不仅可以解除表症,还有更高层次的目的——“使人体的营卫气血得到调整”,也就是帮助人体(局部或整体)恢复正常秩序。
“解表剂可用于水肿、疮疡、麻疹、痢疾等,都是因为它有表症存在……表症存在才解表,临床上见恶寒、发热、恶风、无汗或虽有汗但不正常,一阵有一阵无,虽出汗人并不感轻爽,病不减轻,脉浮,这是一般表症情况,对素来身体不好,如阳气虚,舌苔薄白,夹湿夹痰者苔厚,苔是白的,说明邪还在表,尚未入里化热。”对于“表症存在才解表”、“一般表症情况”及“邪还在表”等一些描述,笔者认为不容易理解确切,如果换为“身体问题的主要矛盾在表,并且有外透之机”是否更清晰一点呢?
“配伍时当视其不同的因素、夹不同的症,加不同的药,痰多加祛痰药,肺气郁加宣肺药,解表药可以宣肺,但它有侧重宣肺的药,药物的功能和归经有它特殊性和选择性,就利用这点。在方剂里,按组成配伍的原则,将其统一起来,有主有次,表现在药味上,用量上。”这些体现的是武器和弹药的问题,可以说与“汗法”和“解表剂”要讨论的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
“注意事项:……汗出得多不代表用药得力,汗出当是……如毛毛雨连绵不断,而不是药后身上有汗,四肢无汗,头上有汗,身上无汗,上半身有汗而下半身无汗,所谓汗不是以别人看见才算,(无汗时身上是干的,切脉时就可感触到),而是感触到就行。……吃药后当避风,是否卧床加衣被并不是绝对的,……(汗)门已开,又吹风,风更易进入,往往病人服药后,病不除反而加重……过去讲空气流通,开窗户,病人不在意,常是祸端,开窗也很讲究,就是两边窗不对开,窗对病人不开,护理上是讲究这些的。饮食也当注意……加强营养,最简单的如鸡蛋、牛奶,本来气化不通,虽然是表症,它也影响内在的气化功能,本身也不想吃,食而无味,此时强食必然加重病人的负担,中医早就提出这点,西医也有所认识,如在解释肝炎病人厌食油腻时说“这是病人本能的保护性反应”……解表后病轻,并未痊愈,饮食不慎,病易反复,这就是中医的“食复”,生冷的东西是不能吃的,医生在临床中要注意社会及生活习惯的变化,才能更好的满足临床的需要……”这些解表剂注意事项里的话,反而是笔者认为“汗”法的关键所在。治疗,特别是对于疑难大病的治疗,一定要明白治疗的目标是“重建体内新秩序”,而不只是表象减轻(不断“得效”而身体越来越差、越来越容易得病的例子并不少见),这就需要培养合格的患者,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治疗疾病的主体地位”,这样才会达到整体持久健康、“内在的气化功能”保持稳态的战略意图。
综上所述,汗法和解表剂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法是思维、思路层面的,剂是工具和实际措施层面的,不可同日而语。汗法引导的是一种临床的战役导向(为实现战略意图服务),即在离中心脏器最远的地方解决问题,在“法”的层面。而解表剂是为解除“围墙”外袭而设计的战术套路集合,是方的层面、具体实施的层面。形象点说,解决一个坏人,武器就够了;解决几十个人的据点,战术就够了;而解决几十万人的“持久战”,没有战略和战役的设计,只靠战术就不行了。
附3、发表为第一关节辨
伤寒,冬月感冒风寒之常气而发之病名也。温病,四时触受天地疵疠旱潦之杂气而发之病名也。根源歧出,枝分派别,病态之异,判若霄壤。窃验得凶厉大病,死生人在数日间者,尽独温病,而发于正伤寒者,未尝多见。萧万舆《轩岐救正》曰:其值严冬得正伤寒者,二十年来,于千人中仅见两人,故伤寒实非大病,而温病方为大病也。从来伤寒诸籍,能辨温病与伤寒之异治者,止见刘河间,王安道两公,而病源之所以异处,亦未道具出汁浆。余宗其说而阐发之,著为之《寒温条辨》。若论里症,或清或攻、或消或补,后一节治法,温病与伤寒虽曰不同,亦无大异。唯初病解表前一节治法,大有天渊之别。
盖伤寒感冒风寒之常气,自外而传于内,又在冬月,非辛温之药,何以开腠理而逐寒邪,此麻黄、桂枝、大青龙之所以可用也。若温病得于天地之杂气,怫热在里,由内而达于外,故不恶寒而作渴,此内之郁热为重,外感为轻,兼有无外感,而内之郁热自发者,又多发在春夏,若用辛温解表,是为抱薪投火,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惟用辛凉苦寒,如升降、双解之剂,以开导其里热,里热除而表症自解矣。亦有先见表症而后见里症者,盖怫热自内达外,热郁腠理之时,若不用辛凉解散,则热邪不得外泄,遂还里而成可攻之症,非如伤寒从表而传里也。病之轻者,神解散、清化汤之类;病之重者,芳香饮、加味凉膈散之类,如升降散、增损双解散,尤为对症之药。故伤寒不见里症,一发汗而外邪即解。温病虽有表症,一发汗而内郁愈炽。此麻黄、桂枝、大青龙,后人用以治伤寒,未有不生者,用以治温病,未有不死者。此前一节治法,所谓大有天渊之别也。举世不醒,误人甚众,故特表而出之,以告天下之治温病而等于伤寒者……《伤寒论》中,共计坏病八十有六,故伤寒本无多病,俱是辨症不明,错误所致。如太阳治病,当以汗解,如当汗不汗,则郁热内迫而传经;如发汗太过,则经虚风袭而成痉;如不当汗而汗,则迫血妄行而成衄。大便不可轻动,动早为犯禁。当汗误下,则引邪入里,而为结胸痞气,协热下利。当下误汗,则为亡阳,下厥上竭谵语。小便不可轻利,轻利为犯禁。盖自汗而渴,为湿热内盛,故宜利。如不当利而利,必耗膀胱津液而成燥血发狂;如当利不利,必就阳明燥火而成畜血发黄。若夫内伤类伤寒者,用药一差,生死立判。盖内伤头痛,时痛时止,外感头痛,日夜不休。内伤之虚火上炎,时闹热,但时发时止,而夜甚于昼。外感之发热,非传里则昼夜无休息。凡若此等,俱要明辨于胸中,然后察色辨声,详症诊脉,再定方制剂,庶不至误伤人命耳。(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