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是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根据其来源地和种类分别在六大展馆中展出,即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及雕塑馆。馆藏的《米洛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和《蒙娜丽莎》油画为三大镇馆之宝。 三宝之一: 《米洛的维纳斯》雕像,作者不详,创作于公元前二世纪末期。雕刻材质为帕洛斯岛大理石,由两块大理石于裙裾部位相拼接而成,高度:2.02米。 维纳斯是古罗马人赋予古希腊爱与美神阿弗洛狄忒的称谓。维纳斯雕像是1820年于米洛斯岛(在现代希腊语中称为米洛)发现的。次年作为礼物馈赠给法国国王路易十八,随后国王将其送给卢浮宫博物馆,这件作品从此便声名远播。 雕像原本戴有金属佩饰,诸如手镯、耳环、束发带等,如今只留下雕像身上用以固定首饰所穿的洞。此外,雕像可能曾覆以彩绘,但这些颜色今天已经消失殆尽。 维纳斯雕像高傲的样子、匀称柔和的脸部轮廓以及淡定的表情,无一不符合公元前五世纪的审美观,这个时期也被美术史学家称为古典主义时代。而对其发型及玲珑曲线的精致刻画,令人想起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普拉克西特的风格。然而,雕像也体现了稍后希腊化时代的创新,希腊化时期始于公元前三世纪,结束于公元前一世纪。雕像融于立体空间,螺旋形的构造、滑落于胯部的褶皱衣裙,被刻意拉长的上半身以及瘦小的胸部,都是这个时代艺术风格的特征。雕像裸露的光滑肌肤与深深嵌刻的衣裙褶裥营造的光影交错的效果形成鲜明对比。 三宝之二: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作者不详,创作于约公元前190年。 1863年,法国考古学者、时任外交官的查尔斯·尚帕佐,在地处希腊爱琴海东北面、分隔希腊与土耳其的萨莫色雷斯小岛上进行考古探掘时,意外发现了这尊非凡的雕塑。 雕像描绘了带有羽翼的胜利女神,昂首挺立于战船船首,立于萨莫色雷斯岛的众神圣地上。这尊雕像可能是罗德岛的居民为纪念一场约在公元前二世纪初取得胜利的海战,敬献给众神的祭品。 《萨莫色雷斯岛的胜利女神》雕像是希腊化时代雕刻艺术的杰作之一。这尊雕像由双翼和左腿出斜线,轮廓构造呈现倾斜的姿态。雕塑家展示出衣裙褶裥处理的精湛技艺,宽大的长裙时而顺滑地紧贴于肌肤,如真实般自然流动,时而迎风飘扬。女性的裸体在衣衫的覆盖下呼之欲出,如同其它公元前五世纪末的作品一样,采用的沾湿的衣褶之雕刻技法令雕像栩栩如生。 胜利女神(在希腊语中称为尼凯Nikè)高展双翼,翘首挺立于战船船首,衣裙迎着猛烈的海风舒展舞动。 战船船身以拉尔多斯村的灰色大理石制成,女神雕像以帕洛斯岛的大理石制成,高3.28米。世界上最豪华的汽车品牌之一“劳斯莱斯”的车标,就原自于此雕像。 三宝之三:(全馆唯一用防弹玻璃罩保护的作品) 《蒙娜丽莎》木板油画(杨树木),高:77厘米;宽:53厘米,列奥纳多·达芬奇,创作于1503年—1506年间。 《蒙娜丽莎》又称《乔空达夫人》,位列卢浮宫三宝之首。 卢浮宫绘画馆展品最多,占地面积最大,其中三分之二是法国画家的作品,三分之一来自外国画家,14~19世纪的各种画派的作品均有展出。 《大宫女》安格尔,创作于1814 年。 《美丽的园丁》拉斐尔,创作于1507年。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 《岩间圣母》达·芬奇在米兰时期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保留下来的他的最完好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483-1486年。 《拿破仑一世与约瑟芬皇后加冕礼》大卫,创作于1805-1807年。 受拿破仑一世的委托,大卫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巨画来纪念拿破仑于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举行的加冕礼。这是一幅高六米、宽十米的巨幅油画,是后古典画派代表人物大卫最出名的作品。这幅画1807年完工时,拿破仑急不可待地先跑去看了,他在画前徘徊了一个多小时,临了说:“真棒!……像极了!简直不是一幅画,人在画里都活了……大卫,我向你致敬!” 在1808年至1822年间大卫亲自复制这幅画,为表示区别,大卫把画中左边的五位宫女中的第二位的衣服颜色改为粉红色,现收藏于巴黎凡尔赛宫。 《加纳的婚礼》保罗·委罗内塞(意大利),创作于1563年。 这是委罗内塞的代表作,表现的是基督在加纳城参加一次婚礼宴会的情景。这是一幅非常大的画,大约有70平方米。 《加纳的婚礼》中间放大 《萨达那帕勒斯之死》欧仁·德拉克罗瓦,法国著名画家。 《梅杜莎之筏》席里柯,创作于1818年。 是席里柯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主义杰作,画中表现的是1816年7月发生的法国“梅杜莎号”巡洋舰的海难事件。 拿破仑 绘画馆中间摆着软软的椅子,看累了就坐在椅子上歇一歇。 屋顶的装饰也这么精美华丽 走进雕塑馆 《捉蜥蜴的阿波罗》雕像,公元前1世纪仿制,原作为公元前350~前340年普拉克西得勒斯创作。 发现于意大利,帕罗斯大理石,高167cm。原为博尔盖塞收藏,1807年入藏卢浮宫。 《阿芙罗狄忒》雕像,1世纪仿制,原作为公元前360年普拉克西特利斯创作。 1651年,发现于法国阿尔勒古剧院废墟,疑为产自阿提卡附近的徐迈图斯山的大理石,高220cm。 《垂死的奴隶》雕像,米开朗基罗,创作于1513年。 是米开朗基罗为罗马教皇朱理二世陵墓创作的成对雕像之一,另一件为《反抗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将奴隶的形体塑造得优美而典雅,刀法细腻而流畅,线条起伏分明,这件作品不仅蕴藏着作者本人对苦难深重的奴隶的同情,也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之一。 导游提醒我们观其脚,该作品尚未完成。 女战神与智慧女神雅典娜 塔尼斯(埃及古代城市)的斯芬克斯像,又叫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