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尊重的孩子胆子大

 徒步者的收藏 2015-07-27

鹏鹏是我的小侄子,因为父母忙碌,生活单调,很少与外界接触,导致出现情绪交往障碍,表现为脾气急躁,不肯学说话,怕生人,也害怕很多平常的生活场景,比如草坪、沙滩,不敢自己打伞,不敢坐电梯。他2岁4个月的时候,我曾经亲自带了他半个月,教他学会了几十个字,慢慢的,他的状态开始变化,很快学会了说话。这件事情深刻地改变了鹏鹏父母的教育态度,不再粗暴地对待孩子,而是懂得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需求。

到了鹏鹏5岁的时候,回头翻看2岁多的照片,通过对比发现,他最大的变化不是身高体重,而是表情。

那时候,他总是一副怯生生的样子,我在另一本书里也写到,睡醒了如果发现只有我在房间里,一个箭步就冲出去,连鞋都顾不得穿,仿佛见了洪水猛兽一般。2岁的鹏鹏,脸上常常是非常不安、拘谨的表情。

经过全家人的不懈努力,5岁的鹏鹏不但表情坦然,也变得很敢说话。他是一个车迷,坐公交车的时候,喜欢坐在第一个位置上,目不转睛地观察司机师傅开车。如果没坐到那个位置,他会自己去协调:叔叔,我们换个位置好吗?通常,大家都不会拒绝他。说实话,鹏鹏有这样的表现,我感到非常吃惊,在三年前根本不敢想象。

有一天,看到楼下有个十来岁的孩子在玩魔术,道具还很全,鹏鹏和曼曼就凑过去:哥哥你在做什么呀?我们摸摸好吗?

两个孩子,真没把自己当外人,就在那和人家玩上了,其实,根本不认识这位哥哥。在孩子可以自己去交流、沟通的场合,我们通常都不参与,只是观察、陪伴。我和嫂子一直在旁边等着,直到必须回家了,他们还意犹未尽。我发现,两个孩子完全没有陌生、拘谨的感觉,虽然是和大哥哥一起玩,但也很自然。

曼曼是我的小侄女,从小胆子就大,接触的人也多,更是不在话下。比如,3岁的时候,我们带她去湖边喂鱼,先要去买面包,走进面包店,我把钱给曼曼,她就自己去说:姐姐,我买面包,我要去喂鱼!然后,店员就推荐她买切面包剩下的边角料。在去湖边喂鱼的路上,看见一个人牵着一只漂亮的小白狗,她就对狗的主人说:阿姨,你的小狗好可爱呀!还在那看了半天。我们喂鱼的时候,那个人也牵着狗过来了,于是,曼曼就拿面包喂那只小狗。主人不让她喂,她就一脸天真地问:为什么不能喂呀?狗的主人就敷衍她:你喂了它,它一会儿还和你要。曼曼很慷慨:没关系,我可以给它!狗的主人继续敷衍她:反正就是不能喂!曼曼同学彻底迷糊了,非常迷茫地仰望着那位阿姨……

我和三哥相视一笑,然后,三哥出来解围,他对曼曼说:阿姨不想让小狗吃那么多东西,不要喂了。恩,这还算一个明明白白的理由,曼曼又去喂鱼了。曼曼之所以追问,是因为我们在家里从来不敷衍她,不会随便编个理由来蒙她。所以,她就对阿姨的理由感到很困惑,一定要刨根问底。

看到两个孩子与人交往的状态,回想我自己小时候,真是自愧不如。假设我是曼曼,人家不让喂,我就不喂了,根本不敢那样直视着大人的眼睛,坦然地追问“为什么”。

因为我做教育工作,经常陪曼曼鹏鹏玩耍,加上全家人假期又常常聚会,因此,我们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对待孩子的方法。比如,如果大人正在闲聊,孩子过来找大人说什么,我们都会停下来,认真听孩子说完,有时候,还被孩子临时拉去充当玩伴,闲聊就终止了。他们会提五花八门的要求,我们都会耐心地听完,不管同意还是拒绝,都会认真回应孩子。

看到这些细节,我心里会充满感动,当大人专注地听孩子讲话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状态非常不一样,那种冷静、坦然、放松,让人羡慕。你会觉得,大人和孩子真的可以平等,就是两个人在对话,那一刻,大人没有优越感,孩子也不会自惭形秽。我们不会因为孩子说了不合理的话,就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顿,也很少笑话他们幼稚。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想法,没有担心,没有畏惧。

家庭,是人际关系的第一个训练场。

很多家长说孩子胆小,不敢打招呼,更不知道怎么融入小伙伴群体,问我该怎么办?说实话,没有直接对付胆小的灵丹妙药。我们倒不妨逆向思考,为什么孩子会胆小?

孩子胆小的背后,通常都隐藏着恐惧。那么,这个恐惧的感觉是怎样培养出来的呢?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原因:对孩子的轻视和我们内心的恐惧。

说到对孩子的轻视,有必要反省我们的儿童观。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习惯性地轻视孩子的价值。我们的童年里,都曾经被不公平地对待。比如,我们参与大人的话题,大人会直接说“你一个小孩懂什么?闭嘴”,我们的要求也常常不被尊重。因此,在说话做事之前,总是要评估一下可能的后果,如果感觉会遭到训斥,就选择沉默。如果我们认真回想当初,也曾经为此而失落沮丧。当我们成为父母,又不同程度地复制了父母的儿童观。

许多人轻视孩子的倾向非常明显,也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有的人轻视孩子的倾向却非常隐蔽。甚至,许多人并不觉得自己轻视孩子,相反,觉得自己很重视孩子。其实,往往是重视孩子的表现,轻视孩子这个人。这样的重视,只是重视结果,重视孩子是否符合我们的期望,却忽视孩子的感受和需要。这样做,就是将孩子“工具化”,所以,许多孩子会抗议:你的眼里只有作业没有我。被轻视的感觉,会直接伤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孩子会感觉自己无足轻重,仿佛自己的存在就是个错误。过低的自我价值感,表现出来,就是没有信心,在他人面前胆小拘谨。孩子被轻视,也妨碍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总是“我小你大”的模式,觉得别人好,自己不好,认为别人无法超越,总是仰视他人。

我们内心的恐惧,是影响孩子胆小的另一个因素。当我第一次听家长说害怕与自己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我感觉很意外,一个家长怎么会怕自己的孩子呢?渐渐地,我发现怕孩子的家长非常多,只是没有这位家长这么坦诚而已。经过几年的观察,我清晰地感受到家长心中的恐惧——怕处理不了当下的问题,怕孩子无法成才。这种恐惧促使家长对孩子过度防御,因此,许多家长对突发事件会过度反应,将任何可能引起麻烦的苗头扼杀于摇篮状态。比如,当孩子拒绝自己的时候,便表现得很生气;当孩子提不合理要求的时候,则表现得很恼火;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就表现的很愤怒。这种草木皆兵的状态背后,隐藏着家长的不自信。结果,导致孩子看父母的脸色,不敢轻易表达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这样做,武断而生硬地阻止了当下的冲突,却累积了更多的问题。

父母的恐惧感,还直接导致了讨好和放纵孩子。我们明知道不该这样做,但事实上,这样的方法却非常有诱惑力。毕竟,这样的方法太简单了,太容易息事宁人。

这种亲子相处的模式,被心理学家称为“威胁-奖赏”模式,这是消极的二人关系,其特点为服从与支配。在“威胁-奖赏”模式中,每个人所持有的态度是他与另一个人有着不平等的价值。比如渺小与高大的对应,穷与富的对应,无能与有权的对应……被讨好和放纵的孩子,具有消极的二人关系的特点,要么服从,要么支配,给人的感觉是“欺软怕硬”,唯独不知道怎样尊重。

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促成积极的二人关系。积极的二人关系,不论身份地位权力的差异,都坚持价值平等的原则。这需要父母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放弃父母的特权,让渡说一不二的权力,而且,也意味着放弃“威胁-奖赏”的模式。父母要学会自律,学会倾听,尊重孩子表达的权利,认真回应孩子的要求。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同时,也要学会坦然拒绝孩子。我们践行尊重的理念,常常走入放纵的误区,把拒绝孩子,等同于对孩子的不尊重。事实上,这是对尊重的最大误解。单纯的拒绝不会伤害孩子,父母用负面情绪谴责孩子的要求,那才是真正的伤害。

如果我们在家里接纳孩子,重视孩子,认真倾听孩子,全身心陪伴他们,那么,孩子就会有一种感觉:大人很喜欢我,会认真听我的话,大人重视我的要求,当我遇到困难,大人愿意提供帮助,愿意花时间陪伴我,我和他们在一起很快乐……

如果我们总是拒绝孩子、忽视孩子、挖苦孩子、训斥孩子,那么,孩子就会是另外一种感觉:大人总是嫌我麻烦,不喜欢我;没人愿意听我讲话,我说话会遭到批评,没有人陪我玩,我很孤独,大人都是自私的家伙,总是为难我,一点也不友好,我得躲得远点……

我们在家里提供一个安全的人际环境,孩子就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很容易融入其他群体;如果在家庭中总是遭遇拒绝与冷漠,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都不安全,在不安中,孩子就显得很胆小。

通常,孩子会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习得一个模式,并且会带着这个模式周游世界。我们对孩子好,世界便对孩子好,这是一个人的终身财富,也是亲人能给予孩子的最深刻的祝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