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儿童的暴力行为多数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关?应如何防范,家长们必看。
2015-07-27 | 阅:  转:  |  分享 
  
暴力行为多数与家庭环境影响有关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接受了不良的教养方式所导致的。溺爱和暴力专制的教养方式,都会是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



如果幼儿在家中一直都是被溺爱的,家长对他平时打人、咬人、抓人等不良行为习惯不加以制止,幼儿就会认为他的这种行为是得到认可的,并且会变本加厉地实施攻击行为。



如果幼儿长期生长在暴力专制的家庭,其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也很高。幼儿在学前期模仿能力很强,家长对幼儿实施暴力,无形中是在教育幼儿使用暴力,让孩子觉得“暴力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幼儿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会采用攻击行为。



据了解,美国的一所学校在选择有潜力的孩子进行培养时,最先注意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家长。由此可见,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专家称,孩子的心理问题,由家庭环境引起的占75%。专家呼吁家长们要更重视家庭教育。

如何防范儿童暴力发生



预防和制止儿童暴力是全社会的责任。专家曾把预防措施分为三类,即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初级预防的对象是整个青少年群体,目的是让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都有机会学习以非暴力的方式控制自己的行为。二级预防则主要针对那些有潜在心理、行为倾向以及社会适应问题的个体,目的也是防止他们发生暴力事件。三级预防的对象主要是那些已经表现出暴力、病态行为的个体,目的是减少他们以后的心理混乱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儿童暴力多数发生在家庭和幼儿园(学校)生活中,所以需要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各方面的有利因素,形成有效的合力。





学校(幼儿园)要制定校园的安全政策、校纪校规,塑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教师对孩子的友善态度能增加安全感,而且,孩子对学校(幼儿园)的喜爱也能减少暴力事件的发生。



校园中的儿童暴力事件施暴者多为教师,因此,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良好关系对于防范儿童暴力事件极其重要。如建立合理教育期望,采取适当的专业指导,不断组织教师进修,提高教学成绩,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同时解除年幼孩子的心理隐患,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随时解决他们的问题(即便孩子的事几乎没有大问题,也要及时解决)将暴力消灭于萌芽状态。



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对他们要充满真诚和爱心,对孩子取得的点滴进步给予热情的肯定与鼓励。



另外,改善幼儿家庭环境,加强亲子教育也是防范儿童暴力的必要措施。和谐的亲子关系不仅可以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还可以增强孩子对家长的信赖,这样,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家长心情不好有惩罚孩子的冲动的时候,就会因为亲情“网开一面”而下不得狠手。同时,孩子信赖家长,当受到家长的批评或打骂的时候,心里会多一些“这样做是为我好”的“理解”,从而降低心理上受到的伤害。



所以学校及其他一些社会教育、文化机构应积极倡导、宣扬亲子教育的理念,多举办一些亲子教育活动,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育特点及心理需求,学会与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改进教育方式。















































献花(0)
+1
(本文系fs88tdy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