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分享教学理念之探究

 江山携手 2015-07-27

语文分享教学理念之探究

学校教育:教育格言欣赏 - 荣竹临风 - 荣竹临风……

    三十余年教学实绩的回眸
高小平语文家园            荣誉只能属于过去

洪 丰 乔

(安徽省舒城县龙河中学  )

【摘要】个性虽然一直被教育界所关注,可是真正实践起来却很难。“语文分享教学”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分”中关注个性。生命的成长莫过于乐享生命。在乐享中学习,学习会更易和生命融合。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从学海无涯苦作舟中走出,苦可作舟,乐更可作舟。语文分享教学旨在:尊重学生生命,尊重学生个性,尊重语文本真,乐享教学过程,让学为教学主体,学和教互换互融。

【关键词】  个性   乐享   语文分享教学

一、 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

毋庸置疑,在当下全力反对语文考试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把诗意语文和应试语文完美衔接呢?“语文分享教学”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

1.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

语文分享教学,是在尊重教育本真、语文本真和生命本真基础上,以激扬学生生命、绽放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以真正实施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为目标。在当下,语文分享教学的提出很有必要性。其一是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其二是乐享时代的到来。个性化时代的到来,已是大势所趋。此文乐享,是指大众在物质满足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精神上的享受,生命上的愉悦,个性上的绽放!当然我的学生也不会例外!

1.1.“分”——重在尊重学生个性

“在当下,语文素质教育要想得到真正贯彻实施,必须发展个性教育。”[①]语文分享教学提倡让班级里没有主角和配角以及群众之分,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和学活动中的平等的互动主体。教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学也是一种途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自己“思想库”,构建自我人格,完善自己的生命。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尊重生命的独特性,是“分”的真谛,是“分”的价值所在!

1.2.“享”——重在尊重生命本真

语文分享教学要让老师的涵养和学生的素养一起成长。分享教学,既是教师教学过程的享受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享受,也是学生教学过程的享受和老师学习的过程享受。

快乐是人的追求,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扬长教育即快乐,补短教育即痛苦。因此语文分享教学,其第一要务就是享受教育,尊重人的生命本真,找出学习兴趣的所在,找到学习动力的所在,找到自己的长处的所在。因为乐享,因为享受学习,可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动力和美好!与之相得益彰的,我们又可忘我地快乐地学习。

二  语文分享教学的实施

语文分享教学注重于个性的培养。它不是一个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方式,而是一个开放的理念,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范畴。它难以有一个具体的模式,而是要语文教育工作者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化、因地而别、因势利导。只要遵从于“尊重教育本真,尊重语文本真,尊重生命本真;乐享教学过程,学为教学主体,教学互换互融”这一理念,任何一种教学策略即可被纳入语文分享教学。笔者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探求了如下实施策略。当然,这些策略本身应是一个整体,分而论之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

1.生命——语文分享教学的起点

语文,是我们母语的记录,是我们生命、生活的结晶。她,不仅流淌着古人圣贤的智慧,也流淌着平凡劳动者的勇毅和追求。所有这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品味,仔细享受。“关怀生命是一切语文教学手段与工具的灵魂,人的生命的陶冶与发展是所有操作性目标的最终归宿。”[②]

教育,是为了促成生命的成长,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了陶冶我们的生命而进行的活动,不是用来压制生命,摧残生命的。语文分享教学,要突出对生命的关爱,对灵魂和人格的塑造,对情感和精神的构筑,对生命的开掘。我们语文中的生命资源丰富而深刻,以现行高中教材课标版必修1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沁园春·长沙》中有那追求自由而又奋发向上的原始动力;《雨巷》中有那对美对爱情深沉的爱意;《再别康桥》中有那生命的爱恋之美;《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有那感恩乳母的赤子情怀。

语文蕴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充满着可爱的生命活力;语文课堂应该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展现着生命的跃动;语文老师应该充满着对生命的感受,透射着对生命的关怀。而且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教材里的生命资源,更要绽放自己和学生的生命力。生命因语文分享教学而美丽,语文教学因生命而精彩。

那么如何让生命大放精彩呢?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注意生命的情感性,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还要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尊重生命的差异性,更要唤醒生命的主体性,追求生命的体验性,那样就能激活生命的超越性,释放生命的创造性。过去相当长时间中,我们语文普遍侧重于“学得”,但是却忽视“习得”。而在习得中,我们更会在文本的陶冶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生命的境界!

2.生活——语文分享教学的外延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特别是大语文的提出,这个观念更是深入人心。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却很少关重语文的生活性一面,甚至语文教学离生活是越来越远。语文教学完全是被限制的教室里,被封闭的校园里。

 “教育在本质上不是一种本能性活动,而是一种价值性活动,是与人乃至人类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相关的价值活动。”[③]但是教育的价值何在呢?在很多人看来,教育的价值不外乎就是考高分、上大学、找工作等等。这些直接功利化的思想和对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很受伤:从小就背上如此功利之心的孩子,在以后人生的求学路途上,有的只是包袱,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明白:那些名家名篇,哪一个不是来自生活,哪一篇不是道法自然啊!生活成就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但是我们现在的封闭式校园、封闭式课堂,其结果就不是封闭了学生的生活吗? 无论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还是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都提倡把教育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因而关注生活,也是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尊重和建构。回归生活,回归学生的生命世界,是语文分享教学的一个立足之处。因为学生本身就是生活的主体。语文更是建立在学生独特而又真实的生活感受中。我们老师千万不可用那些虚拟的僵化的客观的世界遮住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

3.合作探究——一起走向深度和广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自我、个性、个体,是合作的前提;而合作是群体探究的前提。在班级授课制下,合作是探究一项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想走向深度和广度,合作必不可少。合作不仅指生生合作,也指师生合作,而且要教师配合学生学习。但是合作探究,弄不好就会造成“你方唱罢我登场”,好看不实在。因此我们得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提倡个性化阅读。新课标要求:“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④]因为个性化阅读,才可形成一种对话形式。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对话,而不应是某一方面的独白。在对话中,师生、生生、生本之间通过种种媒介加以沟通,强化合作,得到共鸣。教师在对话中,不能享有话语的霸权,最多也只能是多尔提出“平等中的首席。”

第二,学会欣赏。“我们不一定喜欢自己赏识的人,但我们一定喜欢赏识我们的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合作分享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以赏识为前提的倾听技巧,他们就能拥有更多更大的收获。”[⑤]

第三,善于引导。善于发现学生的独到见解,而且及时发扬光大,向其他同学及时“引荐”。这样特别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第四,科学分工。合作学习不仅是语文学科追求的价值,也是所有学科应该追求的价值。学生在学习群体中,有明确的分工,有共同的任务,从而互助学习。一般说来,合作学习分工有以下要求:第一先组建小群体,再大集体。在群体中,既可以同质相构,也可异质相构;第二群体有共同的任务,而且在这任务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可以担当一些任务,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活动——语文分享教学的舞台

语文活动可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一项有意义的语文活动,其价值和意义要远远大于语文活动的本身。像可以激发热情、激活思维和激起内驱力的竞赛活动; 像可以给我们带来广博知识和反思的校园大讲堂;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意识、锻炼口才的辩论活动,这些活动隐含的价值甚至可以陪伴学生终生。

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既要“活”,更要“动”。可谓“活”中有“动”,“动”中有“活”。在“活”的方面,不仅要形式要活,而且内容更要活。“动”,教师要动,学生要动,更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要发挥好“润滑剂”、“调味剂”的作用,放手于学生,让语文分享活动生动、主动、互动三位一起。体验语文的魅力,感受活动的乐趣,感知生命的活力。像话剧,像朗诵会,像小品、抢答、猜谜语、对对子和接龙等活动。对于学生的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我们语文老师可采用黑板报、校报、手抄报、广播站和橱窗等形式,让他们的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在课内活动开展的同时,我们更要把学习的触角伸向课外。

在所有活动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游戏。正处于成长中的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戏、童话、音乐、幻想和创作世界中时,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价值,没有了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 [⑥]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也告诉我们:需要,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而游戏就可以极大满足学生的个性、价值、欲望等需要,让学生找回自己的主体身份。因此我们老师要开动脑筋,与时俱进,把握好游戏的三大规律——规则性、互动性、愉悦性。让孩子在规则中有所束缚,在互动中找到师生合作的情谊,在愉悦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教师在游戏中教,学生在游戏中学,师生在游戏中共同体验,探索求知的乐趣,享受知识之美,合作之乐,充分体验成长的乐趣。”[⑦]

5.互换——师生主体的重新接纳

在语文分享教学中,互动不仅来自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不仅来自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探究,还来自台上台下的互换,这有利于优化课堂,有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大喜欢预习,这样很难形成主动学习。学生基本上还是习惯于教师的讲解,自己的接受。这可能也是学生懒的表现。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就要千方百计让他们有所突破地预习。那么课堂角色互换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先入为主,而且还可以产生问题意识。

当然,互换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有效积极预习,更主要的还在于老师在学生的讲课中,也会知道学生的不足,这样也有利于知此知彼,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起先还认为学生怕走上讲台,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学生不但愿意走上讲台,而且个个表现都非常精彩。教学角色的互换,不仅可以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效率,而且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很多优秀品质。

当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策略的实施应该是灵活的,不可死板教条。比如以上所列举五种策略,完全要我们语文教学者灵活掌握。而且,还不能局限于笔者所列举的五种,我们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只要这种策略能够符合语文分享教学的理念,我们即可借而用之。只有这样,语文分享教学才可融入学生的学习,融入学生的生命!

[①]  曹明海主编:《语文教育观新建构》,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403页。

[②]  曹明海主编:《语文陶冶性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③]  郭元祥:《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教育的意义》,《西北师大学报》2000年第6期,第27页。

[④]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⑤]  任运昌:《自由表达,合作分享》,《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第1期,第25页。
       [⑥]  〔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育人三步曲》,毕淑芝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1页。

[⑦]  曹明海主编:《语文陶冶性教学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158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