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被人们称为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电影正式诞生于1895年,它产生的一个重要科学依据是“视觉暂留”。现代科学证明,像在眼前消失之后,在视网膜上保留的时间0.1~0.4s。现代电影标准的拍摄和放映速度是每秒24个画格,每个画格在观众眼前只停留三十分之一秒。这样,电影胶片上不动的画面,经过放映就成了活动的影像。 电影既利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也吸收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的艺术成分和表现手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和艺术效果,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 年轻的电影艺术的产生还得益于照相术。但它已从照相术的成就上大大地向前发展了。因为电影胶片可以剪接,又连续不断地放映,能产出照片无法引起的现实幻觉。电影的运动影像和叙事手法,可以使观感到银幕上的故事是正在发生或正在演着的事件,而照相只记录过去的瞬间。( 二)特殊顺序的电影时间 特殊顺序的时间是其他艺术难以胜任的电影特性,也给电影在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时有了很大的可能性。 缩短时间的手段,主要是减速拍摄和省赂,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表现出那种把人变成机器的惊人效果,操作机器人的动作比正常时间快得多。三、特技的分类 ( 一)移花接木的“停机再拍” 墨西哥影片《叶塞尼亚》中有一场景:奥斯瓦尔多看着路易莎试穿结婚新妆,由于心中怀念,只见路易莎裙子一转,叶塞尼亚同样穿一套礼服,此镜头就是用停机再拍的方法完成的。 法国早期电影家乔治·梅里爱,一次在巴黎街头拍戏,摄影机出了故障——胶卷被卡住了。等排除故障再拍时镜头拍摄处,原先行驶的汽车早已开过,而一辆拉着灵柩的马车刚好走进镜头,当时梅里爱并不在意。等到影片放映时,荧屏上出现了奇迹:画面上正在行进的汽车突然变成了拉灵柩的马车!曾做过魔术师的梅里爱心里顿时一亮,由此悟出此拍摄方法。他用这项特技拍了《一个贵妇人的失踪》:贵妇人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使观众目瞪口呆。之后,他又创造了叠印法、多次曝光等方法,为电影特技这一领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花儿在瞬间开放——延时摄影 这种方法在科教片中使用很多。如反映作物生长—开花—结果的过程,动物生长的过程等。在这些故事片中为了渲染人物欢快的心情,常用此方法,让百花顷刻间怒放,让绿油油的小苗从土中生长出,让竹笋一节节长高。 延时摄影是运用一套专门设备——逐格摄影机拍摄的,并用定时开关装置控制摄影电器,再连通摄影机。( 三)影幕上的慢动作——快速摄影 慢速摄影与高速摄影相反,造成时间的紧缩。近景拍摄汽车相位,常常采用慢速摄影的方法来增强慑人心魄的效果。惊险片中为加快动作节奏,更好地表现格斗的激烈程度,也常常采用慢速摄影。 高速摄影往往抓住剧情中最能打动观众的一瞬间,将其动作节奏放慢,造成观众情绪上的激动,收到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比如,在表达正面人物“爱”与“死”的瞬间时,但动作往往能给人以祟高与美的视觉效果;把爆炸的过程故慢,会明显增加视觉的冲击力。( 四)奇妙的“换头术”——二次曝光 另一种“换头术”的拍摄法,是将替身的头部用一种与背景颜色相同的头罩遮住拍摄,大致步骤与前面介绍的二次曝光法相同。它还能制作出另一种特殊效果:一个无头人,手中捧着一个人头东游西逛,这个人头不久前还好好地搁在他的脖子上。这种不死的“无头人”常常在一些恐怖片中出现。 让一个演员和另一个身材差不多的替身正面站着,两人可以手牵手,甚至搂肩搭背做一些幅度大的动作,惟有头部动作越少越好。然后由一个圆形黑纸片,在镜头前把替身的头部遮住,作一次曝光;然后,倒回胶片,用黑纸片把整个画面遮住,上掏一个头部大小的圆孔,再让那位演员站在替身的位置上进行第二次曝光,这样,同一个演员的头像用在两个角色身上,怪不得观众误认为他们是面貌酷似的孪生子。( 五)腾云驾雾的奥妙——分色法 影片《天仙配》中,六个仙女在天上飞来飞去的镜头,是先把演员用铁丝凌空吊起同时启动风扇把演员的衣服吹得向后直飘,造成“飘飞”的效果。由于前景与铁丝都是墨色不感光,只有演员被拍摄在胶片上,再把底片倒过来对着天空的云彩或布景移动拍摄,画面就呈现了演员飞翔的景观。在彩色电影中,则运用红外线拍摄。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一个暗红色滤光器,以便阻截除红外线外的其他光波,也能达到上述效果。影片《海霞》中,海霞持枪沐浴晨曦的镜头就是这样拍摄的。 另一种较为复杂的特技叫做彩色分离叠印法,多用在电视片制作中。它用一个电子切换装置控制,能自动排除不要的色彩部分,并补上另一个画面。让扮演孙悟空的演员在蓝色的背景前表演,摄影机中的电子切换装置把蓝色排除,只留下孙悟空的身影,再将这个只剩下孙悟空身影的画面嵌入另一云海翻滚的画面,最终呈现的便是孙悟空置身云端的画面了。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拍出许多特殊的效果:比如让演员身穿蓝色衣服表演,可以拍出他的头脱离躯体在空中飘游的奇观;如果让人蒙上蓝色外套操作道具(如桌椅等),画面上会出现那些桌椅无缘无故地活动起来的景象……( 六)飞檐走壁的功夫——倒拍技术 《渡江战役》中,急驶的汽车在悬崖上紧急刹车的场面,就是用了倒拍技术。先把汽车推到悬崖边,甚至让一个车轮悬空,然后,缓缓向后倒车,离开悬崖。摄影机时进行慢速拍摄,放映时却将影片倒装用正常速度放映,这样,汽车就变成悬崖即速驶去,嘎的一声,急速停止。 电影中常常有人从地面一跃跳上高墙的镜头,这就是运用倒拍技术制造出来的效果。倒拍就是摄影机反方向运转,拍下武侠从墙上跳下的镜头,放映时反方向转动胶片,就会出现飞檐走壁的惊险场面。( 七)天衣无缝的合成摄影 后期合成法比较复杂。比如要拍在如来佛手掌中翻筋斗的孙悟空,先要拍如来佛手的模型,用遮板遮住需要接入其他部分的画面,使这部分画面不感光,然后在专门的合成摄影室内把另一个画面拍下来,再用原来的底片对着这个画面重新拍摄一次,进行第二次曝光。这样可以使两次曝光的结合部分天衣无缝,得到孙悟空在佛手上翻筋斗的完整画面。 同期合成法比较简便经济。比如拍一座实景中找不着的宫殿,为节省起见,可以只搭宫殿屋顶以下部分的模型,把屋顶画在玻璃上,然后根据“近大远小”的原理,把玻璃片放在摄影机前,拍摄出来的就是一座完整的宫殿。只要宫殿上下两部分的色调和线条完全一致,就可以做到真假难辨,演员还可以在那座没有屋顶的宫殿模型前自由表演。( 八)巧夺天工的模型摄影 许多科幻片常常利用模型来表现地球上不存在的高智能机器人或飞行器。《星球大战》中各种古怪的飞行器和建筑都是模型,这些模型由人工操纵,配上效果逼真的风光、烟火和音响,一个个地球上不曾见过的奇迹就会出现在银幕上。 《林则徐》、《甲午风云》、《海鹰》等片中的战舰、风帆、快艇多用模型摄影。先把模型放入宽阔的湖中,系上尼龙或钢丝,由人工牵引。为表现海浪及船舰冲击引起的浪花和泡沫,可以用鼓风机吹动水面,用压缩机抽水冲击船头,再用灭火机喷射泡沫,然后再进行高速拍摄,在银幕上展示的,就是船舰在惊涛骇浪中前进的景观。为制造炮弹横飞,水柱冲天的海上爆炸效果,可以使用水中爆炸的方法,按需要遥控引爆,配一烟火技术和音响效果,“真实”的海战场面就出来了。至于船舶上的前景,可以用布景制成。( 九)没有枪炮的硝姻弹雨——模拟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整理,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没有特技,就没有完整的电影。特技在影片制作中无疑是基础要素之一,电影中无论画面还是音响,都离不开特技。 电影中密集或稀疏的炮声、隆隆的坦克声,除了少数是现场录制外,大多数是拟音。比如炮声用特制的音响鼓撞击产生;子弹划空、炮弹划过长江等呼啸声可用手摇“风声器”或笛音摹拟……经过精心合成的枪炮齐鸣的音响效果,使画面更加逼真。四、对 68人进行调查
分析原因 国外投资额高,技术先进,具备一定高科技的设备,群众支持,国际影星的知名度。 国内影片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多来源于生活。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喜爱国产影片。 六、社会中各种职业的人对特技的看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