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玩收藏轶事

 藏书胜似藏金 2015-07-28
    我知道,书买了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要学习认知的,要记入大脑并融会贯通的,家中,办公室,藏馆里到处都是我的书。于是白天坐看,晚上躺看,入厕蹲看,乘车不看。兴趣的魔力终于应验,没想到对很多人来说晦涩难懂的古玩知识,竟然被我读懂了不少,大量的术语、图片、言论、见解都记入脑中,而且做到了把书越读越薄,很多方面的知识提炼成自己的观点。这比上学时学习认真劲要强几百倍。
    同时,贼不打三年自招,有的古玩界的朋友对我的知识崇拜已久后,凡事也不再对我隐讳,时而曝出货的来源,时而讲出假的地方,时而说出最近高仿新动向,甚至和我商量,有假的东西,报个底价可放到他店里卖,达到互利双赢。看清了这种古玩商人的面目,再看看他们的东西,真而老旧的太少了,假而做旧的太多了,想在他们手中买到好东西太难了。
    当然,市场上还是有诚信为本的古玩商的,他们有的真才实学,以藏养藏,开店聊以自娱;有的专项知识水平很高,兼顾杂项,开店为了增加见识;有的只识新老,不知内涵,开店为了养家糊口。这种古玩商只卖老东西,不卖假东西,要价却比较高,购买后增值空间小。每次逛市场,我喜欢到这些商店中多看,偶尔也与他们交换一些意见,一次一个古玩商人的一句话让我回味:“每个人对古玩的认知都有限而又不同,你的多于他,就能捡漏!”听他一说,再抬头看他,感到是个有思想的人;再看他商店的东西,都老,但一问价,发现问题来了,要价都太离谱,原因在于他只会认新老,不知东西珍普与否,怕卖漏而乱喊价。于是随手拿起他店里的一方砚台,问他啥价,他说:“800元。”我说:“为什么喊这么贵?很普通的。”他说:“砚我不懂,但知道它是老的,若是端砚,价低买了就吃亏了!”可我懂,知道不是端砚,只是诈一下他,看看他的知识水平,但他的那句实践中总结出的“名言”,我记到了心里。           
    虽然水平真的有所提升,但我仍然不出手,天天找老瓷片儿、铜片儿、木片儿、石片儿、纸片儿、尿片儿,不不不,是布片儿等研究,并与藏友共同讨论;天天到收藏古玩的朋友们家中看他们的藏品,听他们的见解;天天用他们真假兼有的物品与自己的认知对照,去伪存真。总之,切实做到了该缩手时就缩手,绝不心动到处走。至今,朋友中还有人对我的印象停留在只能玩古钱的水平上。
    不能一直不出手,不然学那么多知识干嘛?该出手了,并且择高手出手!前面不是说到过曾在他手中买了些古钱的一个河南朋友吗,他比我年龄大几岁,但出道多年,收了不少好东西,就地而卖后,又下乡收购,经过这么多年的走乡窜户,知识丰富多了,经验老道多了,档次提高多了,路子拓展多了,生意越做越大了,何以见得,君且看:初识时,他穿着朴素,轻声细语河南腔;而如今,他西装革履,大声多言普通话了。但是,生意人毕竟是生意人,他要资金周转,必须要卖东西。一次,他又在民间收了不少东西,依然采取先就地处理的方式,首先找到老朋友们销售。一堆东西就地而摊,有历代的古钱,有明清的玉件,有清晚的瓷器,有民国的纸币,有文革的-像织绣,还几十个-像章等,朋友们挑三捡四,把完整的瓷器、品好的钱币都买了,剩下的文革的-像织绣和像章因要价高,几经还价,争持不下,看朋友们兴致渐减,我才开口:“文革的-像织绣、像章到底想怎么卖?”“织绣一口价600元,像章一起走300元。”他略降了点价,但织绣有点破,我并不想买,而像章有好品,看了让人心动,于是又说:“像章单买如何,价别喊高。”他犹豫了下说:“可以,你选。”我首先选了一枚品相好又少见的-戴藤编安全帽的圆形铝质像章,直径有十二公分,问道:“多少钱?”“80元。”“贵了,你的东西要价让人买不成啊!”我边说边看其它像章,与他打心理战,并选出两枚小点儿的像章又问:“这两个小的多少钱?”他看了看说:“这两个我还不清楚是材料什么做的,本不想买,但你已看到并问价了,我不能坏规矩,30元。”他说不清楚什么材料做的,我相信,因为我也是首次见到,但用排除法后,我确定是文革时较少的竹质像章。成交,迅速掏钱成交!看我如此痛快,连价都不还,懊悔立即写到他的脸上,他说:“卖也卖了,估计你看懂了,能说说到底它是什么材料的?”“竹子的!”“噢,唉。”他后悔我也后悔,韬光养晦这么久,怎么就露锋芒了!从那后,他再也不轻易卖我东西,而且有几次,与我加价竞买东西。竞就竞吧,相互促动,有利进步。一日与他相遇于一朋友家,朋友因手头紧,要出售几年前收的两块玉器。这两块玉原来在一古玩中间商手中,我和藏友一起去看的,当时我辨不出真假,没敢下手,朋友确定两件都老,买了下来。今日朋友要卖,我就当练练眼,同时检验检验自己的识别能力。这两块玉雕的都是鱼,察看一番后,断定为一老一新,一和田青玉,一不知名的青玉。和田青玉鱼随形雕,刀工老辣,鱼态传神;不知名青玉鱼圆雕,鱼态僵硬,在鱼鳍打洼处,露出新工马脚,于是我把老的清代的和田玉鱼买下,另一个,推辞说下次再买,不拂朋友面子。河南朋友见我买了个,急忙拿起另一个反复端详后,毅然买下。见他买定后,我小声对他说了句:“你看懂了吗?!”我想,他当时和我以前一样,头也是一大,瞬间脸红了下,知道可能走眼了,但碍于面子,又坚守古玩规则,硬是没说退的话。过去我从他手中买过不少小件老玉当学习标本,看懂后都送了人。他知道我在学习玉的知识,但到什么火候不知,今天一问,让他警醒。过了半个月又见到他,他说告诉我:“回了趟家,请了河南一老玉匠看了,是新的!”听他多次说过这个河南老玉匠,能识古玉、仿古玉,很多河南人古玩商人从他手中买仿品销售,很难被识破,由此可见功夫很深。说完他从脖子上取下一块玉佩递给我:“你看这个怎样?”我第一反应是:他在试探!第二反应是:我得应考!这是一块高仿清代玉佩,可惜刀工弱了些,镂空拉丝急了些,露出破绽。“新工。”我回答,并说出道理。“老玉匠做的,你看玉眼光不错!”我暗自高兴,得到他的夸奖真是荣幸,因为长期在我心目中,感到他是个多识广,博学精深的古玩商人。
    后来在一次买古钱的经历中,更增加了自信。不是冤家不聚头,又和他遇到一起,同时选一批才出土的南朝梁五铢铜钱,四十多斤,两人要比快比准,看谁选出最好的,在冬天寒冷的风中,两人双手不停地选了三个小时,最终我选出了十几枚好钱,他选了六枚好钱,我选的好钱中有四枚比他选的档次高!
    再后来,他在开了个古玩店,同时还给其他的店供货,要买的东西更多了,吃不准时,也常问问我的意见,因为每个玩古玩的人都不能做到全精,他的强项是钱币、铜器、木雕、杂件,弱项是瓷器、玉器;我的弱项是铜器、瓷器,但瓷器又略胜他一筹,铜器与他水平相近,钱币比他强,杂件各有千秋。我和他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成为知识上的朋友,交易上的对手。有时他带些有真有假的东西来销售,假的被我识破而又不当众揭穿,他心知肚明,背下对我说:“我带的东西,有的已近高仿品,都能蒙住开店的了,却蒙不住你。你眼光真的很高,市场上的东西很难骗住你了!”我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但我也知道我看他的东西时保持的是平常心态,所以看得准,到市场就会有捡漏心态,就不能保证不走眼,不失手。这两年来,很少再学古玩知识,更多的是在调整心态,但还是有两次心态不正,造成失手,静下心来后很快就能发现问题,改正错误,举一反三,消尽迷惑,这是玩古玩的人必备的素质,否则永远走不出误区。
                        

         
图片
             

                         
下  乡
    看到好多东西都是来自民间,心里痒痒的,很想亲自下乡去收,既能了解民间到底有什么东西,又能买到第一手便宜货,但是,开始时心里一直有所顾虑:自己是本地人,有工有作的,搞这歪门邪道的,别人说起来,面子上可不好过。
    活人不能给尿憋死,一条路不通,走另一条,我决定发挥本地熟人多的优势,请他们帮忙打听收购。于是遇到了农村老乡、乡镇熟人的,就向他们宣传古玩知识,请他们多方打探,希望能及时反馈好消息。他们听后也十分来劲,满口答应一定不负重托。然而结果是让人失望的,很长时间没有任何消息,再遇到他们一问,都说过去有这有那的,现在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都跑哪儿去了。都跑哪儿去了?!都被走乡窜户的外地人收跑了!
    别人是指望不就了,再不下乡就晚了,不能任凭本地东西被外地人收干收尽,反过来赚我们的钱。行动,定时行动,每个星期六、星期天不再逛市场了,而是逛农村,只当第二职业。面子怎么办?还是原来的一句话,面子算什么,金钱更重要。
    行动始于秋天,一大早,骑上加满油的摩托,看哪儿山大望哪儿跑。秋高气爽,落叶飘零,村庄在山间林中隐现,心情随之格外舒朗,仿佛看到精美的瓷器、玉器、铜器等向落叶一样,扑面而来,收之不尽。愿望是不能改变现实的,经历了外地人历次扫荡的农村,真的看不到什么民间老东西了,一天下来,只收到几只清末青花碟和一些普通的康熙、乾隆的铜钱。第二天继续跑,一天下来仍只收到两个破玉烟袋嘴儿和几个铜钱!是运气问题,还是缘分问题?火不会这么背吧!不服气,第二个星期再跑,居然空手而归。傻眼了,发呆了,泄气了,没劲了。
    怎么回事?这个问题在脑中反复地想。答案出来了:过去山里人穷,东西本身就少;地下又是黄土,墓葬也少,挖不出好东西。可是哪儿有东西?沿河流域!过去有河流的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产生文明的摇篮,又是埋葬文明的宝地!
    思考是谨慎严明的,决定是正确英明的,又到星期六,一早从县城沿河北岸道路向西而行,见人口稠密的村庄就进,遇到年高龄长的人就问,不仅收到了几只完整的青花、豆青、粉彩的瓷盘,还收到一只寿山石雕罗汉印章,而且见到了清代和田玉牌、银头饰和少见的宋代棋仙花钱等等东东西西,虽然没买到手,但使我了解到民间还是有东西的,尽管不太多了;同时明白了“鱼过千层网,网网都有鱼”的道理,早期外地人是在不停地收,终究不能收完每户的老旧东西,就是收完了,说不定明天农民挖地又挖出个什么的,全凭个人的去的时机和缘分了。
    本地人的优势终于能够发挥,翻出乡镇地图、地方县志,查村庄、找遗址,一到星期六就有选择地跑,跑完一个村,过两个月再跑,仍能收到些东西。收获慢慢多了起来,附加的一大收获是练就了口才,原来说话笨嘴笨舌,不图想长;现在是口生莲花,花言巧语,语藏用心,心想事成。
    “你家有现在用不上的老东西吗!我们买!”听,现在用不上的,说的目的是为了买便宜!
    “什么老东西?”对方在大脑快速思索中多会这样反问一句。
    “老盘子老碗儿、铜钱、玉石玛瑙、木雕、砚台、书画什么的。”看,言简意赅地提醒,同时又说出了一系列不同种类的物质,怎么也会有一、两样吧?!
    “没有,真没有!”确实有这样的穷人。
    “那么,你家种地时,挖出过坛坛罐罐、破铜烂铁吗?”没有祖传的,出土的总有吧?!
    “没有,真没有!”回答让人泄气,不过没关系。
    “附近的人家中有没有这些东西?”辐射开来问。
    “噢,对了,邻家过去是地主,好象还有这些东西;上次谁家的谁挖地挖了个罐子,你去看看有没有用?”
    这不,有线索了。
    看到东西,报价也有技巧,否则垂涎三尺,也买不到手。
    这次又来到了曾经当过工作组的乡镇,直奔河边的村落,看到依然保持土木结构的老房屋,心里窃喜不已。前两次来,在其他村落已收到过一些满意的东西。
    见一中年农民在门口闲站,上前客气地问道:“在忙啊,家里有没有老东西,我们买!”
    “买这东西干嘛?”他反问道。一听这种口气,知道有门儿哪!
    “收藏研究用。”不具体回答,以免纠缠不清。
    “等我找找看。”中年农民进屋不一会儿,拿出一个清代黑瓷香炉来。这时,围观的人多了起来。这种情况既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不重复费口舌打听;坏事是防止有人从中作梗,让你买不成。好在这次人群中没有出现搅局之人。
    “是个老东西,现在不用它了吧?!”我接过来看后说。
    “早不用了。”诚实的回答。
    “你想卖啥价?”以攻为守,把价格问题推给对方。
    “你收,怎么问我价格?你能出什么价买?”看来他心中暂时没底,也不轻易开口。
    “这东西过去多,也不值钱,人们不用后都砸了扔了,你的没扔,我可以卖,说个价吧,贵了还是你的。你过去买它时啥价?”一连串的攻心言语后,又一反问,让他无暇多想,只是简单机械地感到家里传下来的东西,自己根本不知当时的买价,估计不贵,现在没用后更不值钱。
    “十块钱,你看行吗?”他试着说了价。因为围观的人多,人都顾忌面子,他怕我越说越把东西贬得一钱不值,落得别人笑话。
    “便宜点儿,八块钱吧!”故意还点儿价,免得对方有卖亏了的感觉,但香炉还在我手中紧紧握着,这是买东西时要注意的最关键问题,东西若在对方手中,一旦报价后,对方犹豫反悔,除非你有偷的本事、抢的胆儿,否则很难买成,给高价都不行,给的越高,人家越觉珍贵,藏得越快,所以东西一定要握在自己的手中再报价。
    “不行!你知道,现在就是买个新的也得这价。”他坚持。
    “给,十块钱,看看钱真不真。”给他一张大团结新钱,干扰他的视觉,不让他多思考别的,防止出现反悔。下乡前身上零钱要一定准备充足,并且要多带新钱,千万莫带旧钱,农村老乡喜欢新展子(没用过的新钱),呵呵。
    围观的人们悄声屏气地看到中年农民把东西卖后,顿时热闹起来,相互喊问:“哪家儿中还有没有老东西,现在有人来买,赶紧卖!”从他们兴奋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把我看成了一个傻咧吧叽的人,正在用钱买没用的东西,这种机会难得,因此不要错过。
    “我这有个东西,掌柜的挖地挖出来的,不让卖,今天他不在家,你看看咋样!”一妇女已拿来一个青黄色的瓷罐递到我手上,她说的“掌柜的”指的她丈夫。
    哇,我的眼球凸起,心跳加快!我看到一个完整的元代青四系罐,连盖子还在,真是十分难得。
    “这是土罐,不是黑瓷的,没有这个香炉好看。地下挖的东西不吉利,你们留它干嘛?!”我一贬一吓她。我们这里农村人图吉利,一般情况下,认为出土的陶瓷晦气,随手就砸,更不会拿入家中。这几年收藏类的电视节目放多了,人们陆续知道有的值钱,才不再随手砸了,但还是忌讳。
    “那你给个价,卖了算了。”她担心起来。
    “这土罐能值啥钱?”我仿佛自言自语,其实在说给她听。
    “我这个虽然没有那个瓷的好看,但比它大些,也得给十块钱,低了这价我不卖,免得当家的知道后吵我。”她自己说了价。
    “没有香炉好看,也要十块钱?!”我装着不情愿地给了她十块钱,就准备迅速离开,防他丈夫冷不丁儿回来不让卖。跑乡下收东西的人都有个习惯,只要收到好东西,一定要迅速离开,让对方反悔也无用,就是还有好东西,也要等一段时间后再来收。 
    “等等!”她大声喊道,“邻居还有一个罐也要卖!”我虚惊一场,只好停留,心里却暗暗着急。
    “这个破了,不买。”又是一个元代的青瓷罐,造型不一样,可惜少盖又残了一个系耳,是她邻居一个妇女挖地挖的,但我急着要脱身,推说不买。
    “她家穷,孩子小,又在上学,你行行好,顺便买了吧!”围观人可怜她家窘境,都为她说好话。
    “噢,那也十块钱吧。是你们说她穷,我才出十块钱买,不然不买的,免得你们说吃亏了!”我解释道。
    “不会的,我们是亲戚,不计较,感谢你了!”你们看这场景,多象赵本山演的《卖拐》,骗了人,人家还感谢!呵呵。
    所以说只要是商人,没一个不骗人的,我和其他商人不同的是,他们买便宜后,津津乐道;而我心底是有愧的,但不能以有愧就以为比其他商人高尚些,其实本质一样,这点我深深知道。有时在农民手中买了便宜的东西后,第二次去,故意再买点东西,价给高点,让自己良心有些安慰。
    农村的东西杂七杂八的,因此我要学的知识也就杂了,买的书也渐渐向民间工艺品侧重,爱好也渐渐向民间艺术倾斜,收藏的东西质地包括了铜、瓷、木、角、玉、石、纸等,时代从新石器时代-战国到文革。通过对这些实物的静心观察,眼力又进一步得到提高。收藏的东西中说得上珍贵的却没有,然而它们背后的故事让我联想翩翩;购买时的经历更是千差万别,极具戏剧色彩,几天几夜我都说不完,这可能就是收藏的乐趣所在吧。
                     
                                   
图片

交  流

    古玩行话中,交流就是指两个人单方或相互卖买、交换古玩物品。玩古玩的人东西买多了后,资金就会紧张,加之人们都有颗耐不住寂寞的心,都想把知识用价值来衡量,交易也就必然会发生,而且注定要演变成又一轮智慧比拼。
    那是一个秋天的中午,我去农村搞帮扶工作时,在一老农家收了几幅晚清和民国的老字画,老农连个留我吃午饭的客气话都没说,空着肚子很晚才回到单位。这几幅字画来的真不容易,从发现到买到手用了两年时间。老农先是不卖,经我死缠滥磨后,卖价又要的太高,逼得我只好“想办法”了,我找来一朋友搞书画装裱的,一起来到老农家,看到字画后只说烂得严重,重新装裱都很困难,快没用了,并劝我别买。说实话,这些字画确实烂得厉害,再在老农手中保管下去,真的会糟蹋的。老农终于担心起来,怕变成烂纸一钱不值,要价由原来的九千元,降到五千元,后来在我多次贬斥后以两千元成交。
    外地古玩朋友知道消息,陆续上门观看,在确认是老字画后,都对品相太差提出意见,而我不慌不忙,一边推说才收的,还没查出是不是名人的,暂不想卖,吊他们胃口;一边从画功、字力、布局、印章上进行夸奖,分散他们对品相的注意力;一边说有朋友准备预定,让他们担心失去机会。几番斗心斗智,字画分别高价卖出,赚了相当于三个月工资的钱。
    还有一次,费力从乡下拉回老式雕花的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小心翼翼地请人搬上楼,刚清洗完毕,准备泡壶热茶坐下享用,一爱好木器的朋友上门来玩,随便地问我多少钱买的?因朋友好,我又在兴头上,说了实价。朋友很精明,他不先提买,而是对我房屋家居赞扬一番:“你家是单元房,家俱都是现代的,整体看着十分谐调,就是这老桌子和椅子在家中一放,有些别扭。”不说不觉得,一说感到确实如此,虽然单独放在一个房内,但与地板、窗帘都不谐调,真是越看越扎眼,也没心泡茶坐下品了,心里只想将来把它们放哪儿。朋友察颜观色后,又把话题转到他准备开古玩店的事,闲扯一番,我心不在焉地问候:“准备的怎样了?”“准备的差不多了,还想再添置些老桌椅搭配……”还没等他说完,我就冲口而出:“这儿不现成的吗?!”“你这桌椅来的便宜,价格我可不能说啊!”朋友以退为进。“买价你已知道了,就在买价基础上加一倍吧!”我说。“谢谢惠让,现在交钱,晚上我用车来拉。”他高兴地说。这次没赚到多的钱,过后想想,虽然他费了心机,但毕竟朋友一场,也不在意,因为我也曾动过他的脑筋,买过他便宜的东西。
    古玩人一般都富有,若是穷,要么就是假的买多了,卖不出去;要么就是真的买多了,舍不得卖。为什么舍不得卖呢?因为人无后眼,不知道什么东西涨价快,卖了会后悔的。
    一次,共花了一千元买回一对民国山水图的瓷帽筒和一尊豆青瓷的弥勒佛像,三样瓷器都十分完整,品相一流。一古玩朋友上门见后,十分喜欢,缠着要买,经不住几句好听的话,一千元把豆青瓷弥勒佛像让了,收回了成本,结果下半年瓷佛像价格飞涨,一尊似我那样的瓷佛像价格涨到三千元,第二年涨到五千元,悔得我肠子发青,而且从那后,很多年没请到佛像。还有一次,一喜爱收藏咸丰大钱朋友来到家中,当时我的爱好正在向青铜器转移,对铜钱不太重视,头脑一热,把收藏的咸丰大钱和其它一些好的铜钱转让给了他,第二年,这类铜钱疯涨了四、五倍的价,我不悔了,而是气了,一气之下把很多铜钱都卖了,眼不见,手不摸,脑不想,心不烦!
    收藏是收起来慢,卖起来快,并且最容易卖出的都是最好的。为了做到去劣存优,以藏养藏,自己要卖,更要不断地买。一日去一古玩朋友家玩,正遇到外地人到他家买古玩,朋友迷上了玉器和字画,为了投资,正在卖其它藏品。因为是朋友,平时藏品买价都知道,所以不好意识买他的东西,怕价格不好说,可今天外地人来买时,多好的东西他却低价滥卖。因为我是后到一步,依着古玩行规,我不能插言竞买,只能在一旁干着急。外地人便宜地收了一堆东西后,又问起有没有老砚台,朋友拿出多年前收的两方砚台要价500元,对方还价250元,看朋友样子300元就会卖时,我实在忍不住了说:“你这两方砚台才收回来时,我就想买,而你兴致正高,说暂不出手;今儿要买,收价我知道,不说了,但曾经和你说过,将来出手时500元内先让给我!”朋友立即反应过来,把砚台递向我,我拿起一方大一点的说:“仅这一方,500元我就要了,另一方你再说价。”朋友知我心意,另一方只要50元。外地人不好与我争,毕竟“强龙难压地头蛇”,何况他又不是“强龙”,更何况他杀价也太狠。这两方砚台用的石材都是砚石中的名品“端石”,大的是端石中的坑仔岩,石品中有鱼脑、火捺、胭脂痕;小的更好,是端石中的大西坑岩,石品中有典型的蛐蜒光,可惜碰损了些地方,品相不好。两方砚台是本地一有名的大地主家的,解放初地主被人民武装正法,后人靠卖家里值钱的东西渡过困难年代,朋友去时,家里还剩下两扇核桃木雕花门、牛角章、虎牙虎爪和这两方砚台了,砚台给了人家40元钱,其它的给了人家100元,而今我用了十倍多的收价买下。我买后,外地人背下就出800元要买,我没卖,我对端砚十分了解,这种材质的端砚过去是宝,价格昂贵,现代不用了,身价降低了,才落入寻常百姓家。朋友虽然知道是端砚,但对端砚石质优劣不精,否则他绝不会便宜卖的。这两方砚台我很喜爱,留着将来自己写毛笔字用。
    交易形式多种多样,以债抵物在古玩圈子内也常见。有次,一古玩朋友因手头紧,向我借了一千元,当时他开玩笑地说:“要是不还你钱,你看我收藏的东西哪个好拿哪个!”当时我还真看中他收藏的几幅画,但要价高,不好还价,我指着其中一幅说:“那就把这幅《牧羊图》的留着!”朋友因种种原因没有还钱,我也义气,只字不提。后来湖南一古玩商一次性把他的几幅字画买走了,我只好把目光盯住他那一对少见的清代青花花卉方形帽筒和一只青花博古笔筒。后来外地人又把它们也买走了。朋友家中的老东西越来越少,而新玉、翡翠越来越多,我知道这钱没法儿还了,在一次与他喝酒时,假装醉酒后说:“国外的中国青瓷价比国内高的多,我分析走势,国内青瓷将来会涨价,我想投资点儿青瓷。”他说:“这几年基建项目多,青瓷出土量大,博物馆存量更大,价涨不起来的,你看我那个元代的青瓷盘口壶,原来价格多好,现在也就千元左右,还难出手。”我说:“千元我要了,怎样?”他楞楞地看着我说:“你要,按进价只收你600元。”我说:“我看将来会升值的,不能占你便宜,我出一千元,不过不是现钱,是那次你资金紧张从我这儿周转的钱!”朋友顿时明白,哈哈一笑说:“行,青瓷盘口壶你拿去,我也不能让你吃亏,再要送你一样东西。”他送给我一只元代青瓷小碗,十分精致,釉水漂亮,惹人喜爱。
    古玩收藏中,买啊卖啊经常发生,圈外朋友问我最多的就是:官窑瓷器和大名头的字画见没见过、收没收过?我见过,但都是在博物馆见的,市场上不曾见。业余收藏这么多年,无论乡下、朋友手中和古玩店里,没见到一件完整的官窑瓷器,也没见到清代以上大名头的字画,这既有个人活动圈子不大的原因,也真实反映出全国各地古玩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想在省级以下的市场上找到这些东西,又能便宜买,只能是梦想,要么就是赝品,因为中国过去最大的收藏家是皇室,现在是国家博物馆,他们资金雄厚,权力巨大,对民间珍品一直在收集,除清代官窑瓷流落民间多以外,大名头的字画可以说都有记录,就是流入民间,也知在何处,当然不排除个别盗墓的,估计能盗出一些明代以上的官窑瓷器和书画。改革开放后,拍卖兴起,流入民间的少量官窑瓷和民国至今的名人字画又被先富起来的人拍买了一些,余下的一些仍在过去就富裕的人的手中收藏不卖,所以,要想收藏这些东西,只能在拍卖行里掏高价买,档次稍低点儿的要在省以上商店、私人藏家手中、网上买,就是这样也不能绝对保证都是真品而没有赝品或者过去的老仿品。
    那么民间就没有值钱的东西了吗?小地方的人就不能搞收藏了吗?可能一般人或初入古玩行的人由于接收的古玩信息认知不同的原因,过分关注官窑瓷和大名头的字画,不知民间有的东西价值并不低于官窑瓷和大名头的字画,譬如民间农民挖地出土或盗墓出土的青铜器、玉器、精美非官窑的陶瓷器,它们只要躲过了文物管理部门的视线后,都在暗地里交流,精品的青铜器、玉器、三彩陶瓷价格极高;还有,属于民间传世的金铜佛像、竹木牙角等工艺品,精美的价值也不低;另外还有历代珍稀钱币,真不知会在祖国大地上哪个角落里出现,这些才是民间收藏所在,才是在大量赝品充斥市场后,仍有人不放弃并耐心寻找的原因所在。
                                   
                                    
图片 
                                      
缘 分


    收藏讲缘分,是你的跑不了,不是你的看得到却收不到。

    一本地古玩朋友入行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曾见到一王莽时期的钱币名品“一刀平五千”,对方要价300元,朋友身上只有200元,对方不卖;第二天朋友有事外出,委托别人帮忙买,留下350元,可对方涨价到500元,又没买成,后来此钱币被外地人买走。每谈此事,朋友后悔不已,现在这种钱币市价已在好万元了。
    还有一朋友收到一件比较完整的汉代青铜方壶,壶肩饰兽纹双铺首,有盖,盖上有四个变异蚕形钮,收时价为700元,当天我见到,出价3000元,他没卖。没两天,卖方反悔不卖了;朋友也本分,原价退了,卖方以1200元卖给了外地人。我知道后戏侃朋友说:“当时你卖给了我,钱也赚了,对方即便反悔也无法;现在卖给了外地人,以后见都见不到了,唉,少了个学习青铜器的标本啊!”此壶现在价值在2-3万元。
    多年前,相邻县的一乡村,农民们挖地时挖出了很多青铜器,消息走漏后,公安机关进行了收缴,但不彻底。农民们怕事,没收缴的青铜器多年后悄悄流到了中间商手中,我偶然见到,有青铜鼎、壶等,还有大量的珍珠,都是战国时期的东西。可中间商本人太富有,又对这些东西价值不懂,张口就要180万元,让人实在买不成。后来听另外一中间商说:“这批东西流转的人手太多,要是早两年知道你要买,几万元就能搞定。”不知后来这批东西流到何处,但有个想不通的问题是:书本上说,珍珠保管年限为200年,可见到的战国珍珠竟然光泽鲜亮,无一点粉化。
    本地及相邻地区有很多砖厂,过去经常出土文物,博物馆盯得很紧,但仍然有漏网之鱼,都被外地人便宜买走。一次砖厂取土时,又挖出一西周晚期的大墓,工人们放下手中的活不做,拿着铁锹把青铜器挖走,高兴地抱回家中。消息很快传到我耳中,当晚带足钱就找到一当事人,见到一龙纹青铜鼎,可当事人不知价格,暂时不卖,我使尽解术,可怎么说对方都不松动,只好悻悻而归。第二天,继续上门做思想工作,可一见对方,就发现情况不妙,原来此事惊动了省博物馆,公安部门对现场轰抢的文物进行了收缴,并对轰抢人每人罚款一万元。幸亏当晚我没买成,否则也会牵连其中。这批青铜器现留存在省博物馆保管,展览中我经常看到它们,估计有的青铜器中有铭文,因为听轰抢人说,公安部门对本案处理中,请专家对这批文物价值评估,专家说价值亿元。我认为不可能,可能是公安部门好大喜功,上报成绩的需要。当然本地的青铜器十分出名,很多外地古玩人都知道。
    我与青铜器真的无缘,后来不断见到很多,但都因种种原因没能卖成,唯一的一次机会也让给了朋友。那是一次也是到相邻的一个县下乡,以收古钱为幌子,向农民打听信息,一农民告诉我说挖到一枚大铜钱,可是上面没字。“拿来我看看,铜钱都有字的,怎么会没字?!”我对他说。他从屋中拿出一中间有孔有圆形铜物,我一看,孔内铜色发亮,就问他:“不会只挖出这一个铜钱吧?”他悄悄告诉我,还挖了把铜剑,可惜无后柄,我说:“把剑拿给我看。”他犹豫不决,我说:“你放心,我不会告诉别人的。”他左右看看无人,这才又从屋中拿出铜剑,这是一把战国的青铜剑,有45厘米长,绿绿的铜锈。我一看剑的后柄铜色也发亮,把那铜圈一套,合实合缝,这哪是铜钱,就是青铜剑的后柄。我实话告诉了农民,农民一想也是那么回事,铜剑是六十度角入土的,尖在下,柄在上,农民见到柄时以为是铜钱,一锹一撬把柄取出,后又见下面还有铜光,继续掏出了此剑。接下来就是问他卖不卖了,他说有个台湾亲戚,想卖给他得个高价。我说:“这东西是不能出口的,小心出大事,你可吃不消。”农民怕了,但仍然不买。我也放长线钓鱼,没有报价就走了,走之前对他说:“如果有人买,你先试试价,价高就卖;不高,我下次来买。”回家后把这事对朋友说了,朋友很想收藏青铜器,希望我能让给他收,当时我对这把铜剑品相稍不满意,就答应了,引朋友上门并帮朋友还价,用很低的价格收了去。朋友高兴了三天两早晨,转手卖给了河南人赚了500元,又高兴三天两早晨就后悔了,因为知道价钱卖低了!现在象这样的青铜剑,他得用以前买价的50倍的钱才能买到。
    一外地古玩商无意中说到他在这个县城一废品店收到一堆青铜器碎片,请人修复后,竟然是两件很高档次的青铜器。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从那以后,废品店也成为我经常光顾的地方。向一废品店老板说明来意后,他笑着说:“这东西过去多,外地人来收的多;现在少了,你才上门!”我说:“别说废话,有没有老东西拿出来看看。”老板也不生气,继续说:“来的早不如来的巧,原来当废品收的铜器、佛像都卖了,前两天才从山里面调回来货,发现有个铜镜,你看看。”我拿起一看,一完整的金代四凤纹镜,直径有13公分,我压住激动的心说:“你卖啥价?”他说:“这样的东西,外地人200元都要。”我说:“铜才啥价,你卖这么贵!你也别骗我,我知道外地人最会还价,就这几十块钱的东西,2000元他们才不会买。”老板虽然精明,但他不可能知道古玩的真正价格,我又故意糊弄他说:“当然东西卖给谁都是买,但我一向给价都比外地人高,打交道时间长了你就会知道的。”老板心想来了个好买主,人也看着直爽,就说:“你说个价,合适就买。”我说:“300块。”“太低了吧,看样子你也不是个掏高价的人。”老板激将我说。“啥东西啥价,亏本的价我不掏。”我表现得理直气壮。老板心里没谱,我又故意说了些其它切合实际的的东西价格,老板终于相信,铜镜被我500元买下。临走时我说:“以后东西别乱买给外地人了,都给我留着。”估计给老板留的第一印象好,不久,他又给我留了个铜镜,是清代素面白铜镜,直径20公分,因为个头大,老板这次要价500元,我以没有花纹为借口,200元买下。
    又一次,在乡下见到一对完好无损的浅洚彩人物帽筒,一问主人,原来文革“破四旧”时,东西都收到村里,准备召开群众大会后全部砸掉,这对帽筒是他家的,而他当时是村仓库保管员,夜里又悄悄拿回了家,逃过了一劫。我连夸他聪明胆大,留到现在可以卖钱了。他也觉得现在农村也富裕了,家庭装饰也不需要这种东西了,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我。
    农村的东西真是潜力巨大,不枉我深入一场。一次在农村下乡,顺便到一农户家中窜门,主人说家中过去有十几块银元,卖了些,丢失了些,现在只有一块了,我说:“你曾经卖过,也知道价格,最后这块卖给我吧。”当时我也不知银元品种好坏,只知普通的“袁大头”价格50元,就以这价买了下来,回家一查,竟然是块庚子年的光绪元宝,价值500元。还有次,在一农妇家,看到几枚铜钱,以平均两元的价买下,其中竟然有一枚元末陈友亮铸币“大义通宝”,价值800元!回家的路上又见一农妇自行车钥匙上挂着一花钱,因为当时心情高兴,高价买下了下来,现在这枚花钱的市场价还没我买价高,但我也不在意。
    有缘无缘的事太多,我想,我的藏品都应该是和我有缘的,有些真的要好好珍藏,不能再转手卖掉。
                                  
                                  
图片

网  络

    人类制造了两样好东西,一个是酒,一个是网络;一个是古老的, 一个是现代的,这两样东西有个共同功能——容易让人上瘾。
    古玩本来与网络风牛马不相及,但网络的强大功能给古玩搭建了学习、探讨、交流的平台,使古玩广泛地走近了人们的视野。
    网络的好处真多,先拿交易来说,过去要想买卖古玩,需要多方打探,而得到的信息不是口头描述,就是纸质拓片,好点的才给你一张半清不楚的胶卷照片;初步确定要后,买卖双方不管是谁都得长途奔波,上门交易,真是耗时耗力。现在有了网络,数码相机一照,网上一传,勿须口舌,别人看得一清二楚;买卖双方确认,都有网络记录,钱到货发,十分方便,再不放心,可用“支付宝”来防止上当受骗。
    不仅如此,若你想买古玩,但又吃不准真假时,可以把数码照片发到网上,热心快肠的人会迅速帮你评定;若你想卖古玩时,也把数码照片发到网上,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到,这人不喜欢那人喜欢,这人觉得贵那人觉得便宜,古玩成交率大大提升,价格满意度大大提高;若你感到开个店房租费不合算,送货交流又花路费,那就在网上开个商店,甚至直接在网上打游击,到处发帖叫卖,随时可以进行交易;若你还要继续学习古玩知识,可在网上搜索,什么知识都有,搜索高手还能找到很多的古玩免费电子图书,省下不少买书的钱来提高点自己的消费档次;若你更想检验或者卖弄自己的古玩知识,那就在网上取个酷酷的网名,对他人古玩进行褒贬斥捧,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不怕挨骂,说不定一不小心还会成为网络名人。总之网络好处太多,不再一一列举,每个人根据需要都可天天尝试。
    我是8年前才玩电脑,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冲着收藏论坛和基金去的,从最初登陆论坛,手忙脚乱的打字,废话连篇的回复,心动动心的想象,到后来十天半月不上,三言两语结束,心里索然无味,精神仿佛空虚。好在这个时期网上商品交易兴起,古玩作为商品,绝不会错过这种大好机会,及时地融入到网络商品经济之中,而且交易设定的规矩不断得到完善,比其它商品要复杂的多。
    朋友中已经有人开始在网上兜售古玩,时时向我介绍一些网站,又提起了我的精神。那时正在学习瓷器,因为对收藏的两件高古瓷年代确定不了,于是《景德镇陶瓷论坛》成为我第一个进入的古玩论坛,在这个论坛学习了一段时间,感到受益匪浅,同时感到此论坛网友之间客气敬重,版主和气谦虚,及时为网友解疑释惑,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在此论坛的友情链接下,又顺利找到了更多的论坛,包括《盛世收藏》、《古玩世界论坛》、《开元论坛》、《古泉论坛》等等,因为爱好钱币,又是埋头好好学习了一番,但感到钱币论坛中,除了老手和好钱出现时,回复稍多些,新手和普通钱上场,人们都是爱理不理。事后想想,其实每个人都是从新手到老手、从学生当老师的,把自己懂得的知识教教别人又有何妨,难道怕别人学会了抢你饭碗不成。
    古玩知识无止境,泡在这些论坛里学习,不知不觉就有两年时间,可是到现在硬是没把北宋崇宁钱的版别及其价格搞清,说出来自己都不好意思,最初玩古玩还是从收藏古钱的入手的。
    上网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无聊,自然会在网上东溜西逛,胡点乱翻,仿佛想要是找点什么东西似的。不记得何时,一不经意就点击进入了《艺术论坛》,来到了这个“繁华至极”的古玩天地。
    来到雅昌,真如刘姥姥初进大观园,那铺天盖地的帖子就让我目不暇接;那造型缤纷的器物更让我眼花缭乱;那帮派林立的山头惊得我只好孤身游荡;那刀拔驽张的阵势,吓得只能我远远。好不容易定下心来,试着胆儿发个古玩帖子,就有人说是假的,怕被判为“国宝帮”,快跑;又忍不住写个掺和帖子,就有人说是孬的,怕被定为“五毛党”,跑快!好好好,算你们狠,那咱不发古玩帖子了行不,不发言论帖子了行不,只在旁边看看行不。真的是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古玩知识不断积累。每上论坛,最爱看的是玉器版,三年下来,玉器的新旧老嫩也会一眼看了;其次是瓷器,在欣赏到古旧藏品的同时,十分感谢有的人对现代仿高古、青花、粉彩、五彩的及时报道;再次是杂项版,五花八门,真正增添了知识,因为这个版块中真品比率占得较高;最后是茶舍,点击进入后,休闲休闲,放松放松,顺便拈点儿别人发的经典帖子,再转发到别的网上,真是省事省力。
    社会经验不断丰富。总以为乡下农村人素质低,好争吵打斗,没想到如此高雅之地有过之而无不极,经常上演真人版的大片,有“砖头帮”大战“国宝帮”, 为器物的真假问题,东边唱罢本边上场,从网上口水之争,到实地约定决斗,真是势不两立,刺刀见红;有“自由党”大战“五毛党”,把东西文化上升成政治立场,扣帽子,打棒子,抽鞭子,每天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红军战胜蓝军,好象现任政客都是弱智;还有“贫穷派”大战“富贵派”,你瞧不起他的垃圾旧物,他看不上你的珍贵藏品,你说他玩的档次低,他说你玩的范围窄,争到最后,你说有房、有车、有钱,他说比你还多些!靠,都是不服输的人!
    个人境界不断提高。静心观察,有不少古玩收藏大家、知识渊博人士、爱心无限善者,虽然有的经常露面,有的很少光顾,但是他们都能不骄不躁,平易近人,有的展示自己藏品标本供人学习,有的耐心传授知识解疑答惑,有的发表高雅创作陶冶人们情操,有的发些休闲帖子供人网上一乐,这才是高雅之人!
    来到这个论坛,对我而言,感触最深的是学到了两样过去不曾掌握的知识,一是学会了春秋战国玉的画龙,二是学会了端砚材质的识别,有图有例,讲解仔细,一看就懂!
    认识的有些古玩朋友中,有的因年龄较大,学习网络知识障碍多而不上网;有的因网上学习氛围不浓,感到没有必要而很少上网我;有的因网上交易受伤,心有余悸不再上网;当然还有的认为网络太虚假,根本不想了解网络。不管什么情况,我都劝说他们:“网一定要上,论坛一定要进,特别是艺术论坛,那里虽然鱼龙混杂,更是藏龙卧虎,玩古玩不能不了解它!”
    反正我只要是有时间就要浏览各个古玩论坛的,这已成为习惯和爱好,不然又会让我感到生活中仿佛少了些什么!
                                         图片 
正 
    正者,指博物馆人员;邪者,指盗墓人员。这都是古玩人最容易接触到的人。
    省、市、县城都不大,所以各级博物馆人都熟,经常自由出入考古现场,偶尔还能指点一番,从器型、钱币知识上帮助确定年代。人熟多吃二两豆腐,与博物馆人熟了,有时他们现场会送你两古币的,可都普通,好的不敢送。有时故意问他们敢不敢贪污,吓得他们不敢说话。长期了解,本地博物馆人还是很本分的,很多人靠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从不打古玩的主意,他们告诉我:过去管理松,那时要是打主意,现在就发财了。但是即使现在管理松,也不会打文物主意,不然会掉饭碗的。很佩服他们做人原则和敬业精神,唯一缺点是被动保护文物,使很多文物在基建建设中受到损毁。最不喜欢的,是很多墓葬中尸骨完整,考古完后,乱扔一地不太人性。
    夜路走多了,难免不遇鬼。在这经济利益至上的年代,促进了盗墓行业的兴盛。多年前,一次在农村,偶遇一此行业者,此人以为我也是同行,对我没有戒心,见我谦虚,以为是新手,对我言无不尽,于是了解到很多盗墓知识,比《鬼吹灯》真实多了,此篇就多说说盗墓这事。
    我问:怎么发现墓?真的好奇。
    他答:还是得靠洛阳铲探,才能准确定位。金属探测器对明清浅墓作用大些,对深墓根本不起作用。听人说过金属探测器不好用。
    我问:怎么不用探钎呢?《鬼吹灯》中把探钎和探针混淆了。
    他答:探浅墓用的,很少用它。我们是挖汉代以前墓的;挖明清墓的可能用它多些。听人说过有盗汉代以前墓的,有盗明清墓的,技术有些不一样,各说各的好处。盗汉代以前墓的说,明清墓内东西不值钱,瞧不上眼;盗明清墓的,说明清墓出金银,而且好找,不象汉代以前的墓,不好找,挖洞也费力。
    我问:有没有一眼就能看出地下深处有墓的高手?羡慕这种本事。
    他答:除非明显的,一般情况下,是先估计大致地方,然后花时间去探。有次花了很长时间发现一个墓群,结果没有出啥东西,亏大了!看来这种高手少有。
    我问:洞打在哪儿最好?想知道有没有绝窍。
    他答:墓的四周都行,想打哪儿打哪儿,无一定之规。当然砖石墓不要打在墓门口,免得费力。考古中,见过砖石墓,墓门相对比较牢固。
    我问:竖洞能打多深?竖洞深了真危险,想想这行也不容易。
    他答:象***墓那么深(15米深,省博物馆发掘的),都能搞定,可惜找这种墓难,不然哪还有博物馆的事。听说过博物馆发掘墓后,盗墓的蜂涌而至,算是给他们定方位。
    我问:盗洞怎么不会出现塌方问题?过去挖井,深了容易出现塌方问题。
    他答:这还问我?挤压爆破,洞壁紧得很,不会塌方!
    我问:不怕别人听到声响?替他们担心。
    他答:土不传声,声响很小,几步外就听不到声音。你们是不是爆破技术不好,声音才大?他对我是同行深信不疑,我越说不是,他越以为我在掩饰。
    我问:下洞后,挖的土怎么处理?《鬼吹灯》中把地上无土说得很高深。
    他答:若取土量大,再在附近炸个洞装土;若取土量小,炸洞时稍深一些,土就回填在洞内。其实很简单。
    我问下面的土好不好挖?真难想象在地下是怎么劳累的。
    他答:你是爆破的、还是把风的?怎么会不知道?!越是土坑深墓,土越软,很好挖。瘫塌的砖墓最麻烦,得费时清理。问了个低级问题,被他笑话。
    我问:怎么发现土中的东西?东西在土中藏着,总不能大量挖土吧!
    他答:如果是土坑墓,估计挖到墓中了,用探针,凭手感上下左右探。没瘫塌的砖室墓也是这样探,探到了就挖。三十六行,行行有绝招(探针是在这时候用的)。
    我问:不怕探针把东西扎破了?土中文物没脱水,很软,最容易损坏。
    他答:咱们是同行,告诉你个技巧,用自行车车轮钢条做探针,头上再焊个钢珠,不但刺不破东西,而且有弹性,手感最好。实践出经验!
    我问:象***墓,棺椁内积水多怎么办?怎不能在地下抽水吧?这个问题是个难题吧。
    他答:再在旁边炸个深洞,把水引入地下。确实是个可行办法!
    我问:遇到有棺椁的,木头厚,挖不动怎么办?各种情况都问一问。
    他答:炸!猛!
    我问:石条墓呢?这种很牢固。
    他答:炸!炸药的能力真强啊!很多文物这时最容易被破坏。
    我问:听说有的高手一夜能把一个大墓清空。有这事吗?此行中高手的传说。
    他答:大墓根本不可能一夜清空。挖快的目的是防被抓,另外,防拖延时间长了,墓内积水,不能再下去。说的在点。
    我问:出的东西怎么分呢?问到行业秘密了。
    他答:平分。是应该讲公平。
    我问:分不平均不会闹矛盾吧?窝里斗最容易出问题。
    他答:有个头儿不就解决了吗!大致平均就行了,哪有绝对平均的,而且卖价在个人,有时好东西不一定能卖出好价钱。老大的作用是在最关键的地方发挥出来的!
    我问:各卖各的吗?挖的东西肯定要卖的。
    他答:各卖各的,互不过问,出事各自负责,绝不说出他人。有头脑、有计谋、有义气。
    我问:不给自己留点好的?忙活一场,总得给自己留点什么吧。
    他答:我们的规矩是不留,一件都不留。就是东西还没卖出,也不放在家中,防止出事。话说回来,什么好,钱最好!很谨慎,很现实。
    我问:每次都是挖了后再卖吗?经营不能不灵活啊!
    他答:如果有老板包坑,我们也做,还省事些,不会亏本。听他说,自己挖,如果挖不到东西,开销受不了;有老板包坑,出不出东西,老板都得给钱。
    我问:挖的东西都给老板吗?人都有私心,你在地下藏了东西,老板怎么知道!
    他答:都给,人要讲信用,不能坏规矩。盗也有道,盗也有信。
    我问:准备一直这样干下去吗?常在水里漂,难保不翻船。
    他答:等发财了,就收手,再不干这缺德事了,做正常生意安稳啊!看来他是生活所迫的。
    我问:干这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又是好奇!
    他答:就是没雷管!公安管理太紧了,搞不到手。你能帮我搞点吗?求你,别害我吧!
    我个人是反对盗墓的,因为盗墓是出一批,卖一批,东西分散流失到不同的地方,严重影响历史的研究,所以,虽然看到过很多好东西,坚决不买,这是我的原则。当然农民挖地时,有意无意挖到的,我会买的,这和那是两码事儿的性质。
    真正搞收藏的,最好不要碰来路不正的东西,否则出事后,说不定掏钱买的正路东西也会受牵连,岂不亏大了。更别眼红来钱快,当包坑老板,或者直接动手,我认识的两个人,年龄也不轻了,每月工资也可观,喜爱上古玩不能自控,终于下定决心,亲自去挖墓,结果被公安抓了个现场,家属花钱找人说情都没办法,判了几年,现在正在吃牢饭,得不偿失。
                                          图片 
   向 
    人的定力有多强,不得而知,但“三人成虎”的故事让我看到了人性表面坚强,内心脆弱的一面。玩古玩也是这样的,也许我们坚守的,可能是别人放弃的;也许我们鄙视的,可能是别人珍惜的,在古玩市场风云变幻、学术理论驰骋纵横的时代,我真不知道自己到最后还能否坚守住最初的追求。
    我最初学习的古玩知识是古钱币,上世纪九十年代,看到书上说一枚古钱能值几十万元,心想,这辈子就不干别的了,专心收藏真是精神物质双丰收,结果发现值一万元的古钱都是凤毛麟角,找到的机率就象买彩票中头奖的机率一样,如果真能找到,何值一万元,你就按凤毛麟角的价卖吧,绝对有人买;凤毛麟角难找,我只好再求其次,找值几千元的,结果发现万分稀少,有的都是在不同的省份出了几枚的,等你去找时,人家早把那块地都刨遍了,轮不到你,好在他们也没找到;我只好再求其次,找值几百元的,结果仍然十分难找,有些在窖藏的成堆古钱中,才能找到少数几枚;我只好再求其次,找几十元的,这样的居然也不好找,市场和民间偶有出现,十分抢手,机会稍纵即逝;我只好再求其次,找几元钱的,这些看到的还多点,收藏了不少,但增值比蜗牛爬行还慢,让人十分无趣。
    古钱玩玩,又玩瓷器,不是说清代康熙、乾隆的瓷器就值多少多少钱吗,于是到处寻找,什么年代的都收。结果发现,值钱的都是官窑和精品瓷器,民窑和普通瓷器的存世量大,盘盘碗碗的,哪能值钱!瞎让我花了不少时间学习官窑瓷器知识,对我来说,可谓有了屠龙术,不见神龙影。当然我知道收藏家和拍卖行有这种瓷器,但都得掏高价,而咱又看不清什么时候能涨价,不敢拿大本钱去赌。后来每年都在涨,但涨的太快太高,怀疑有炒作成份,更让我犹豫不定,错过了最佳短线投资的机会。
    瓷器玩玩,又玩玉器,不是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吗,何况是老玉。结果收到小件,人家说大件好;收到片器,人家说圆雕好;收到玛瑙,人家说和田玉好;收到和田青玉,人家说白玉好;收到和田白玉,人家说籽料好;还没收到籽料,人家又说玻璃种的翡翠好。又阳又绿又透的玻璃种翡翠是好,可人人都知道是宝后,咱也买不起了。
    玉器玩了,又玩木器,不是说“寸檀寸金”吗,说不定在乡下就找到了呢,找不到紫檀,黄花梨、黄杨木的也行。深入民间后,结果发现绝大部分都是白木材质的家具,红木都少见,搬运起来费力,放置又占空间,卖时利润不大!
    木器玩了,又玩旧书旧画,说不定找到一幅《唐伯虎点秋香》的画,还不发个大财。结果破破烂烂的旧书、旧画也收了些,旧书都是民间普通的线装旧书,字画也是不出名的装裱字画。按说这些老书画保存下来也不容易,结果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普通的老书老画,竞争不赢现代的新书新画,现代精装图书买几百元一本,人们买了还能作居家装饰,旧书谁要;现代包装的画家的画,开价越高,越有人买,不管艺术不艺术,功底不功底,人家炫耀的是就是好看和价钱,普通旧字画千元还歉贵。
    书画玩了,再玩青铜器,这总值钱吧。结果发现博物馆、公安局早知道它值钱,盯得比谁都紧,搞得拍卖行都要求是流传有序的,怕涉嫌销赃。公安的厉害人们都是知道的,避之都唯恐不及,干嘛去招惹之,青铜器就不碰了。
    玩来玩去,玩的自己没了方向,没了兴致,要知道古玩门类多,转一个门类,要花多长时间学习实践?!好在人聪明好学,但也免不了费时费心。
    对古玩都能赚钱虚假的表象认识后,定下心来,埋头了解总结他人成功的典范,大致有下面几种:
    有玩单项收藏的人。只收藏砚台、木匾、织绣、钱币等,知识相对单一,精力较为集中,达到一定数量和精品后,也能成为大家。
    有玩系列收藏的人。专心收藏笔筒、帽筒、佛像、烟缸、灯具等,各种材质都有,知识相对较杂,研究较为单一,集藏成系列后,极具价值。
    有玩单类收藏的人。只玩玉器、瓷器、字画、铜器等其中的一类,爱好单一,知识集中,是一种财富的积累,又利于专项研究,不断探索。
    有玩精品收藏的人。不管什么古玩,只要是精品的都收藏,知识和胆识固然重要,资金更是基础。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样投资收藏的人只要不打眼,风险其实最低。
    这些玩古玩的典范都是能够取得成果的座标,个人可凭条件、喜好选择定位,过于强求不得,三心二意不成。同时也要认识到,就是这样的典范,其群体与群体之间也存在相互鄙视的问题,有的认为玩单一的群体,知识不丰富;有的认为玩系列的群体,东西偏低档;有的认为玩精品的,研究不深刻;最狠的还是玩高档的,根本没把其他群体真正瞧眼在里,因为他们知道,在市场经济作用下,专业知识也好、研究成果也好,在金钱面前都会暗然失色。
    还有一种是市场信息导向,我们一定要慎重思考,防止误导;一定要坚守最初,不要轻易跟风。记得多年前,明清玉器炒作火爆,一块白玉牌拍卖到几十万元成交,人们都跟风去收藏明清玉,见面都问有没有和田白玉的;没多久,书画又火爆,清末、民国大家的字画都炒作出天价,很多有钱人大量投资现代字画,赌将来大增值;没多久,官窑、珠山八友、名家浅绛瓷器抢手,成为财富的象征,促使了宋代五大名窑、明清官窑瓷器不断在民间“被发现”;没多久,铜镜价格暴涨,一时间市场上见不到好点儿的铜镜,都压着等再涨价;没多久,金铜佛像价格飙升,不知有多少人冒着高原反应的危险上西藏收购;没多久,古籍善本、古钱、和田籽料玉价格不断翻番,有的超过了同等重量的黄金价格几倍;没多久,忽然又发现普通银元的价值被低估了,说过去人们一直都喜欢收藏金银,银元还有很大的增值空间,使它一夜之间成为了人们交际馈赠的上好礼品。一风未落又一风,一浪未平又一浪,搅的玩古玩的人心猿意马,晕头转向,卖了玉器买字画,卖了字画买瓷器,卖了瓷器买银元……因为大家心里隐隐感到这不是跟风了,是害怕古玩也要出现泡沫了,毕竟银元是硬通货,留着心里稳当。
    仔细观察,这风都是来自拍卖信息,拍卖成交价能不能代表真实的行情,要一分为二地看,真正成交,可以说是行情,但不一定是普遍行情,可能参杂有个人喜好而不惜金钱,造成价格虚高问题;如果不是真实成交,就有恶意炒作嫌疑,误导他人,为下次再拿出来拍卖时谋利。且不说拍卖的东西真假,就是真实的交易价也很隐讳,现在很多人深知拍卖交易内幕,只笑不说。 

    拍卖前的精心宣传,拍卖后再来些特邀撰稿人的讲解、点评,这风就刮了起来,民间闻风而动,盲目而积极配合,让有头脑的幕后操作人赚了个金钱满盆,窃笑不已。
    早年,有个商人被骗的经典例子发人深思。一日,一外地人来到他的店中,问有没有头发辫子,可高价收购,商人见出价高,连忙说现在没有,让外地人过几天再来,于是商人到处打听收购,但这东西哪是一时半会儿能收到的,正在发愁,有一人不经意告诉商人,某处有。商人急忙上门收购,几经还价后,认为有利可图,全部买下,心里高兴就甭提了,只等外地人来买,可左等右等,外地人再也没上门,他才幡然醒悟上了当。
    玩古玩的十人就有九人精,一听这事,就会说:“收购头发辫子的和卖头发辫子的是一人,这么低档的骗术,若换着我绝不会上当!”那你想想,当某种古玩价格被炒高后,炒作人和要出手的人不也是一个人吗?!你可能又会说:“我是在认识的朋友手中买的,不是在不认识的人手中买的。”这种情况,要么你认识的朋友他也是这个大局中的中转者,虽然他自己也不知道;要么他是这个大局中的受益者,别人炒作算是帮他免费作了宣传,他出手也及时。你可能还会说:“虽然炒作过后,有的贬了值,但有的还在增值!”增值不增值与谁真正赚到钱是两码事,有些虽然在继续增值,原因可能与跟风的人太多有关,所以周期长些。
    我是没这么大的本钱,若是有,我也会想到这样去做,炒完这波炒那波,回头再来个反复炒,就象操纵股市一样一样的,不把你钱吸干绝不罢休,不把你精品古玩搜刮干净绝不罢休!现在不是说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速度加快了吗,这是不是其中的一个流线图呢?!
    风紧浪高,颠来复去,好多人手中的古玩换了一批又一批,其中辛酸得失只有自知。大浪淘沙后,有些年龄大的,对市场变化的反映慢,还固守了最初的执着;有些有见识的,及时打好短线,换得了更高档次的古玩;最有胆识魄力的,凭着雄厚资金,叱咤拍卖风云,集藏顶级艺术品,经济泡沫不破,他们得利,经济泡沫膨胀,他们更得利,就是有一天破灭了,顶级艺术品作为长线投资,终有实现其价值的一天,就算战争爆发,银元能换粮食,艺术品照样能换粮食,你不信,等着瞧,只要货币不消失,艺术品价值一样不会消失,因为艺术品早已固化为一种财富。至于炒作艺术品的人,你就别担心了,他们可能什么都差,就是不差钱。
                                                                                                  图片
更  高

    电视上有句广告词说的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把这句话引用到玩古玩的眼光上,能否可以说“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古玩圈内,我们感觉到用的最多的词是“开门”和“一眼”,如果你的东西对,别人就会说开门的,或者说一眼货;如果东西不对,别人就会说不开门,或者说一眼假。练就这等本事非一日之寒。
    记得初玩瓷器时,到本地一古玩店,对一件地方窑的白碗看不懂,恰好一外地朋友也在,他笑着对我说:“这是我们本地常见的普品,一眼货,放心买,只要价不贵。”可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他的话也就不敢充分信任。玩古玩的人疑心都重,相信自己比相信别人要多的多,这是件坏事,也是件好事,坏事是自以为是,听不进他人意见,好事是必须加强古玩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眼光。
    古玩圈内,我佩服三种人,一种是真正的专家,他们毕生从事某项古玩研究,既科学严谨,又不断深入市场考查,出书立说,知识可谓“精”;一种是长期在古玩市场中跌打滚爬的人,见多识广,勤奋好学,练就了对多种古玩识别的本领,知识可谓“博”;一种是做假高手,日夜琢磨,誓要把东西做得逼真,知识可谓“专”。这三种人到了市场,见到所学知识内的古玩,都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他们日积月累的知识在实践中的一瞬间应用,所以才能自信地对某一古玩作出开门,或者一眼的评定,“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正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要想成为这样的高手,必须扎牢基本功,然后不断进取,如果先天不足,更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循序渐进,防止欲速则不达。一次与一武汉古玩市场开店的老板交谈,他说他是下岗工人,为了生活,开了个古玩店,本来文化不高,又是半路出家,感到学习和提高都十分吃力。听了他的诉说,想想他也真不容易,为了生活,被迫加入这种高风险、高利润、高学知的行业,因为古玩从另一个角度讲,是审美,个人如果文化素质低,必然影响审美效果。譬如历史没学好,怎么能断代;书法没学好,怎么辨识过去各种各样的字体;绘画没基础,怎么能欣赏国画的线条美……不是有很多人把粗制乱仿的铜钱当真品吗,他不能看出那是电脑字;不是有很多人把近似涂鸦的瓷器画面当民窑的粗犷吗,他不能看出那人毛笔都拿不稳;不是有很多人把做旧的字画当老字画收藏吗,他不能看出用的纸都是现代的……
    不过也有例外,一人文化水平不高,但识别青铜器很有眼光,多次吹嘘能在十步之外,一眼看出青铜器的真假,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该人曾经是盗墓起家的,难怪认青铜器这么准。这就是熟能生巧,如果你天天种土豆,绝不会把红薯认成土豆;如果你天天吃苹果,绝不会把苹果说成西红柿。如果你是服装设计大师,绝不会去买水货名牌衣服;如果你是制瓷高手,绝不会高价去买那层出不穷的官窑瓷器。
    当然别人掌握的知识再好,终究不是你的知识,所以古玩圈内才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耐人寻味的话,不是别人不真心教你,而是你理解不了,如果理解掌握了,你的水平也就能够得到相应提高。
    中国人从上学开始,就处在学知的攀比之中,学习不好,谁跟你玩?!古玩圈内也是,两句话说不在点儿,别人就会笑话你是个水货,很伤自尊!为了不落人后,有些人产生了急于求成的思想,想探索出一招制胜的绝技,这也是件好事,为开辟古玩鉴定的新途径、寻求古玩鉴定的新捷径作出了敢为人先、胜败难卜的尝试。在火烧法、水煮法、醋泡法等简单的方法跟不上日新月异的古玩鉴定要求后,有的人买来高倍放大镜,希望通过微观迹象识别新旧真假;有的人借助机械检测,希望通过科学技术确定准确年代;有的人收集鉴定口诀,希望通过点睛妙语取得一点带全的突破。我个人认为,玩古玩,眼鉴是不可替代的,机械只能作为辅助,至于口诀,其实是在综合鉴定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综合到一点,再从一点到综合的识别过程,也就是从普遍到特殊,从特殊到普遍的认知过程。其实归纳口诀的人,是掌握了综合鉴定技能的人,而没有掌握综合鉴定技能的人,有了口诀不一定用的好。
    记得有位初玩古玩的朋友,拿了一块新工玉当老玉向我请教,我说:“新的。”他问:“是不是和田玉?”我说:“不是。”他说:“不是说鉴定和田玉要从温润上看吗,你看它这么温润,怎么不是和田玉,如果不是和田玉,那它是什么石头?”我说:“温润的不一定是和田玉,和田玉一定温润。世界上的石头太多了,我这辈子都认不完,你随便拿来一块不是和田玉的石头,非要让我说个名称,咱可没那本事。”看着他楞楞地在思考,我又说:“我也送你个口诀,老工之下无新玉!你把老雕工认准了再去找老玉吧,当然老工之下不仅仅有和田玉,还有玛瑙、翡翠、岫玉等。”他说:“千种玛瑙万种翠,怎么区分?”我说:“也有口诀,等到你把老工认识了再说。”由此看来,口诀的应用也是因人而异,受各人当时水平的限制,囫囵吞枣,消化不了。
    有位朋友对木像鉴定知识不足,向远方一高手电话请教,高手传他一口诀:“老佛像,多屁眼。”就是说,老木雕佛像时间久了,底部多有虫蛀的现象。这一口诀虽然俗了点,但还真管用。还有次,一位玩字画的,传授的识别旧字画的口诀也精道,“绫粉纸皮墨无光”,即装裱的绢绫最容易老化,用手一捏发粉;老纸声音发皮,无清脆之声;老墨老彩光泽已退并且渗入纸里。实践证明,确实如此!
    这些都是入门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遇到普通的古玩,相信你也敢说开门不开门了;再炼一炼时间,网上的照片、书上的图片,也敢说一眼不一眼了。但对于贵重的,你可能还是会谨慎地说:“要上手”。如果上手后,通过仔细观察,得出正确判断的,就会更进一步;如果再把这些贵重的古玩看多后,一眼也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如果有条件、有标本、有兴趣不断地学习,你将会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过去人们常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现在人们已不兴拜师学艺了,师父想收徒弟也难收了,因为现在是信息时代,古玩也没有什么神秘可言了,只要兴趣不减,走的路正,学习与实践结合,没有什么学不会的,在不断积累自己综合知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找准正确的突破点,这样就会避免走弯路,通过捷径快速攀登鉴别的高峰。
    古玩鉴别,说到底,就是新旧的识别,不同的古玩,有不同的识别方法,从古自今人们已总结的不少,现在图文并茂的资料更加让我们能够直观地认识,古玩鉴定进入了一个突飞猛进、科学普及的时代。
    如你想鉴别陶瓷,高古的,你就从土沁上突破,特别是上釉的陶瓷,土沁多从开片处沁入釉内,找些瓷片,用放大镜看看就明白了(宋代五大名窑的知识学学可以,最好别玩);青花的,你就从用料和图案上突破,记住各朝代的官窑和民窑青花料和图案风格,再注意画工流畅与否,青花深沉与否,削足方法及削足无釉处的包浆正确与否(特别提醒不要买元青花);粉彩的,你就从画工及自然磨损上突破,有字的更好办,看字的书法功力,很多仿清末民国的粉彩瓷,一看那软弱无力的字,别的就不要看了,官窑粉彩的,注意彩料的颜色,现代仿得再好,颜色总是不鲜活,特别是颜色的过渡处。
    如你想玩老玉,就从刀工突破,认准现代机械工后,什么老玉都能玩了,玩到高古时,再学好沁色的识别,虽然杂了点,其实更好认。
    如果你对木雕石雕感兴趣,那更简单,自己找木头、石头雕一雕,对比一下技术差距和新旧雕刻痕迹,新老自现。
    如果你想收藏老字画,“绫粉纸皮墨无光”口诀已很实用,对保存不好的,再看看有没有虫蛀,至于是否大名头的,在网上搜索资料,对比一下就行了。
   如果你想还想玩铜器,这复杂点,要对历代铸造方法、铜质、造型、图案、锈色、生熟包浆等全面了解,成竹以胸,实在不行,到博物馆中看它三个月。
    嘿嘿,说起来就这么几句话,学起来还是有过程的,遇到有困难时,千万莫找纸上谈兵的专家,要找就找市场实战的藏家,多向他们请教,或者直接在网上谦虚地提问,现在古玩圈内真才实学的热心人还是不少的,虽然不曾谋面,但他们对掌握的知识从不吝舍!
                               
图片
                         
淡 定
    人是一种十分奇怪的动物,个性千差万别,习性却很相似。如:学开车的人,半会不会时,兴致最高,天天都想耍两把,有车都要争着开;学游泳的人,才学时,天天都要去游,水深浪大也敢冒险去试试,等到他们熟会后,你让他开车他歉劳累,你喊他潜水他歉憋气,技能是丢不掉了,兴致却与最初完全不能相比。
    玩古玩也是,开始时,学习兴致高,有了新书,一口气不看完不罢休;逛市场热情大,有空就想去,而且逐店逐摊都要看到,不买一件两件的,对不起口袋的钱;与藏友们聚的多,没事时就相互窜门坐坐,一个问题探讨不完,下次接着争论。那时感到世界上最有趣、最高雅的事就是古玩,对别人的其它兴趣爱好认为十分低级无聊。
    说实在的,别人也正这样看你呢!玩古玩的人虽然自我感觉很有文化档次,但别人也可能并不欣赏,有的人甚至嗤之以鼻,避而远之,怕听到那喋喋不休、高深难懂的古玩术语,但家人和你天天在一起,就在劫难逃了。我初玩古玩时,开始家人不能理喻,认为象个收破烂的;业余时间看书学习时,家人认为不学无术,怀疑想躲懒不干家务;朋友来家探讨古玩知识,家人也不冷不热的,有时故意把电视音量调得很大,提醒你注意嗓门。后来外地朋友不断上门看货买货,家人才发现这些“破烂”还有人买,而且利润还不小,于是慢慢就不再反对了,可到如今还是不怎么支持。
    古玩朋友中,这样的情形可不多,一朋友,自己爱老玉器,天天说人养玉、玉养人的,影响得全家脖子上都带件老玉器。还一朋友,老婆没什么文化,对老公收藏古玩十分反感,可老公几次出货卖出高价后,老婆就及时把定价大权霸占到手中,越来越象老板,老公却越来越象个打工的了,别人买卖古玩,都得看他老婆的脸色,听她拍板。但有一人遭遇令人可怜,由于太爱古玩,只买不卖,搞得家庭经济紧张,自然家庭关系也紧张;又在朋友间到处借钱不还,失去了信誉,朋友背后说到他,都摆头,遇到他都躲快,玩古玩玩成这样子真是悲哀,不如不玩。
    潮起定有潮落,月盈必会月亏。忽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很长时间没看古玩书了,没去古玩市场逛了,没到藏友家中滔滔不绝了,没碰摆放家里已落有灰尘的古玩了……
    兴趣竟然这样毫不经意从我身体内离开,仿佛情人离去一般,悄然而不让我知道,仿佛怕有一点感觉、一丝留念、一次回眸都会让我依依不舍;又如儿时的伙伴,不知何时都天涯四方,只把那最纯真的笑颜淡淡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这次是好奇自己太不可思议了!自我寻根问底后,答案令我释然,结局早已注定。
    原来原去。想想自己开始玩古玩,是因为对古玩知识不了解,神秘感激发了兴趣,越是不知不懂的,越是好学,虽然是业余的,二十年下来,也算基本掌握了。神秘一旦消失,兴趣也必然消失,这几年,有时与同事进博物馆,看到同事听博物馆讲解员并不高明的讲解,而引得他们兴奋不已,穷穷询问的情形,真想自己要是不懂,起码也能同他们一样,兴奋一下;有时,想一个人到古玩市场随意逛逛,可不懂的朋友也要跟去,看到市场上满目的新品,就有离开之意,可一起去的朋友却兴致高昂,见到什么都喜欢,虽然他们知道我懂,我也郑重地告诉他们是新的,但便宜的价格满足了他们的购买欲和幻想欲,过后的几天里,听到的都是他们对购买的东西的相互评论,滋滋有味,而我却插不上一句;朋友出门旅游,回来时能给我带点纪念品就行了,可他们知道我爱好古玩,带回的不是纪念品,而是低俗的古玩仿品,我也知道他们花钱不少,只好用表情、语言表达出十分的感激。有得有失啊,虽然得到了古玩知识,失去了常人应有的乐趣,所以,不如让它去吧。
    时移事移。捡漏是古玩的一大乐事,古玩者,无论入门早与晚,都有捡漏的梦想。而玩的时间长的人都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是最好的捡漏时代,九十年代仍有机会,就是到了新世纪,只要眼光好,仍能碰到好运气。记得2000年,经常逛各地的古玩市场,还是偶尔能遇到便宜而又货主又不懂行情的古旧物品。可是现在,虽然还是有不懂行情的货主,但是货很少有好得能看得上眼的了,因为历经多年的收购,乡下旧物快要绝迹,县以下的藏家手中的稍好点的东西,也早已被省市以上有钱而又懂的人收买干尽,古玩的链条已断,市场上也只能是些做旧的工艺品了。如果留意,你会发现,地市级以下的古玩店慢慢在减少,省级以上的露天市场越来越没人气,入行早的人知道捡漏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市场很少再去,但为了收藏,胆大点儿的已与盗墓的打上交道;本分点儿的,只能盼天赐良缘了,这样玩下去,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呢,只能是玩得提心吊胆、玩的失去希望、玩的心里太累!
    知足常足。初玩古玩时,也曾给自己定了个不高的目标,但到现在,目标仍未实现,可也不想再追求了,因为这几样东西对于大收藏家来说,真是小儿科。这几年随着信息交流加快,藏家藏品大量公开,终于明白什么叫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看到了很多长年耕耘已有成果的藏家,有收藏青瓷的、有收藏高古玉的、有收藏钱币的、有收藏金铜佛像的、有收藏书画的、有收藏文房的等等,更别说专玩极品的大家了,看到他们藏品图片,不仅真品而且高档,我这辈子都别想赶上,就是有钱也不一定有缘,何况没钱,更何况古玩界中已有不少人早已捞到了第一桶金了,甚至第二、三桶都已捞到手了,钱多的已用不完,挥金如土才更能增加他们收藏的快感。仰而观止,让我知道了玩古玩无止境,所以该知足止足了。
    心乐尽乐。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回想这么多年潜心古玩,放弃了多少休闲的时间、减少了多少亲情的交流、错过了多少家人的聚餐、忘记了多少调侃的语言、失去了多少其它的爱好……世外桃源固然好,外面的世界也精彩,从里面走出来,发现尘世仍是乐土,重看中外影片、重学电脑软件、重重上酒桌牌场、重拾书法爱好、重回交际之圈……只差重温往日旧情、重找人生侣伴了,原来乐趣无处不在,不仅仅是古玩!不为一木,方能满目森林,酸甜苦辣,才是人生真味,只要心里乐,事事皆可乐。
    天长人长。孔子曾说:少年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壮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老年血气衰竭,戒之在贪。记得多年前,我就对朋友说过:“等我退休后,我就不玩古玩了,免得头眼昏花时,贪心又不能自控,买来一堆假古玩,毁了多年的修行。”能够淡定,也许是件好事,只是没想到会早了些。毕竟爱好古玩一场,我也不是以此维生,淡则淡已,去则去矣。
    过去有很多收藏家,年老时把藏品捐献给了国家,我注意了一下,精品国家要,不是精品也不要;也有的传给了后代,几代下来,普品也成了精品。将来不知怎样,我想我不可能无私地把个人藏品献给国家的;留与后代,后代人也不一定喜欢,如果胡乱弃之,岂不可惜?!那就等我退休后,实在无聊时,也开个私人什么馆、弄个什么什么家当当,不卖不买,散了算了,散了善了。
   时如逝水,流金飞彩。若干年后,如果谁看到有个貌不起眼的收藏古玩的老头儿,偶尔还谈谈古玩这事儿,那可能就是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