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膜卡,始终难改小众市场角色 所谓的贴膜卡,也称为卡贴其实也有很多种形式,但是大多和手机相关。最简单的是直接把带有天线和芯片的异型卡粘贴在手机上,一般把这种简单的粘贴卡片称为“卡贴”,多数与非接触应用相关,性质和挂件卡类似。而把更为高级一点,难度更为复杂一点的,通过在手机SIM卡(当然也包括其他的UIM卡等)和手机SIM卡槽之间增加一层具有双向IO处理能力的桥接薄膜卡,从而在保证正常的手机和SIM卡之间的命令交互基础上,实现自定义的私有的扩展应用的这种形式叫做的“贴膜卡”,这种贴膜卡多数和STK应用相关,以接触式为主。 贴膜卡的关键技术是具有桥接双向IO功能的芯片以及超薄封装工艺。 桥接芯片和SIM卡公用电源、地、时钟和复位。所谓的双向IO其实也就是用两个IO线分别连接SIM卡的IO和终端的IO。外形如图所示:
插入贴膜卡的终端上电后,SIM卡的IO被贴膜卡接管。所有终端发向SIM卡的命令,都经过贴膜卡的过滤,同样SIM卡发出的应答也都经由贴膜卡转发给终端。 贴膜卡可以重新组织自己的STK菜单,并在保留SIM卡原有STK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全新的应用。 最初的贴膜卡主要应用场景是实现IP电话的呼叫,N多年前在长途话费很高,而且也没有现在诸多的优惠套餐,人们很自然地会使用IP电话。但是可气的是如果直接呼叫保存在电话本中的IP电话号码,运营商是按照直接呼叫长途号码收费的,根本不走IP电话的通道。于是那些聪明勤劳善良勇敢的人适时地推出了这种可以通过STK菜单直接呼叫的IP电话号码的贴膜卡,曾经很火了一阵。随着话费的优惠及各种套餐的推出,IP电话的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了。贴膜卡在IP电话方面的应用也就逐渐下降,但是伴随着各种基于STK的新业务的推出(当然这种业务一定不是运营商自己直接推出的),贴膜卡在一定范围内还是有很多创新。 目前被热炒的移动支付中,也有些解决方案采用的是这种贴膜卡。如果是在手机端直接做支付交易的话,则对于贴膜卡而言要支持金融应用;如果仅仅是捆绑银行账号,进行远程支付,那么贴膜卡只要能够实现一般的安全认证功能即可。 还有针对公司单位学校等小团体的特色业务,这些都很难入运营商的法眼,而且这些团体中每个个体不可能都使用相同运营商的服务,使得这些具有特殊应用需求的团体很难协调所有的运营商为自己开通这样的业务,所以通过这种贴膜卡就可以避开这样的壁垒。 另外,从本质上说贴膜卡的角色相当于处在SIM卡和终端之间的监听位置,所以某些和破解相关的应用也会有贴膜卡的身影。 但是整体上看这些创新应用都是建立在不与运营商合作的前提下的。因为一旦和运营商合作,各种创新应用都能够直接集成在SIM卡的STK中,就不必再使用额外的贴膜卡了。 所以整体感觉贴膜卡注定走不出小众市场的宿命。因为一旦这个市场真的足够大,运营商定会自己来玩的。 |
|
来自: 精髓_感知力 > 《1507WTs概念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