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裡藏醫》之——煩躁

 wh123 2015-07-28

“煩”是會意字,從頁,從火。“頁”是人頭,比如頸項,“頭”、“煩”兩個字都是用“頁”作偏旁部首。頭為諸陽之會,本身就熱,加上火性炎上。“煩”的本義是發熱、頭疼。《說文》:“煩,熱頭痛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上火發燒,頭疼腦熱。

《靈樞·癲狂》說:“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意思是說,有的病人手腳冰涼,腳的顏色發青,而胸滿脹得好像要裂開了,肚子肝腸寸斷,疼得好像被刀切。頭疼發熱吃不下飯,脈是澀滯不暢的。其中的煩就是頭疼、發熱的意思。臨床上這種頭胸發熱,四肢冰涼的情況很多,中醫稱為上熱下寒,或者熱深厥亦深,是陰陽隔絕,痞塞不通的表現。

《素問·刺熱篇》說:“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煩悶善嘔,頭痛,面赤,無汗。”意思是說:“熱邪傳到心包和心的時候病人起初情緒低落,過幾天出現高熱,進而出現心痛的症狀。頭部發熱疼痛,胸悶,老是乾嘔,臉色發紅,但是沒有汗出。”這裡的煩也是指頭腦發熱。

由於腦為元神之府,火氣上沖頭,起初可以出現發熱、頭疼,久而久之就會影響人的情緒、情感、精神。後來,人們逐漸把讓人為難、頭疼的情緒也稱為煩,但是前面大多加個“心”字,以區別于生理的煩。

《素問·脈要精微論篇》說:“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意思是說,血管是血液的容器,脈象長,說明氣是調和的,脈象短說明氣塞不通,脈數跳得快,說明心中有熱,脈象波幅很大,說明病情加重了。煩心是熱擾心神,初期加快生理性的心率,進而影響情緒、情感、神明。

《靈樞·厥病》論“風痹死症”云:“……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意思是說,遊走性關節炎,老是不好,一會兒自覺雙腳冰涼,像走在冰雪上,一會兒又覺得發熱,像泡在熱水裡面,病情進一步發展到小腿和大腿,病人會出現心中煩熱、頭痛症狀。

五行之中,心與心包屬火,腎屬水。人與天地相應,正常的狀態應當心火下降,腎水蒸騰,就像天氣下降為雨,地氣上升為雲,往復循環。這就是所謂的水火既濟,天地交泰,也就是《易經》中的泰卦。如果人體產生鬱結,就會導致上下隔絕不通。這些鬱結有的是無形的邪氣,有的是痰飲,有的是瘀血,久而成患。鬱結的部位一般都在任脈上,有的在咽喉,比如梅核氣;有的在胸中,比如胸痹;有的在心下,比如虛痞、結胸;有的在臍周,比如水氣病;有的在關元,比如奔豚症。這會使火氣不降反升,熏灼頭腦,寒水無法蒸騰,凝滯於下,熱者愈熱,寒者愈寒。這就是《易經》中的“否”卦,中醫稱之為“痞”。

經脈鬱結,導致心中有熱,上攻於頭,就是煩的內因。消散鬱結,疏通經脈,就是治療煩的方法,也就達到了成語“否極泰來”的目的。

煩的外因,一是由於暑熱邪氣外襲頭腦,比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言:“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意思是說:“由於中暑出汗,頭上發燒,病人不停地喘氣喝水,身體不動的時候卻好說話,體溫高得像燒著的火炭,通過發汗的方法治療就好了。”我在臨床上一般用辛涼解表,針刺風池、大椎疏散熱邪,緩解疼痛。

二是處事繁雜紛亂,攪鬧心神。在古代“煩”與“繁”同音同義,經常通用。比如“小人不避其禁,故刑煩。”(《商君書·算地》)“世濁則禮煩。”(《呂氏春秋·音初》)“列五王之德,煩煩如繁諸乎。”(《大戴禮記·少間》)類似的詞彙不勝枚舉,比如“不厭其煩”、“要言不煩”、“麻煩”、“煩瑣”,等等。《素問·生氣通天論篇》:“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意思是說,過度頻繁動用陽氣,就會耗傷精血,到了夏天沒有陰液的滋養降溫,就會讓人熱昏。

中醫診斷經常要分清楚是邪氣實還是正氣虛。有的人外界事務過多,突破了心理承受極限,導致心中焦躁不寧、厭倦,這是外繁導致內煩,是邪氣實,應當適當減少應酬、工作。通過服藥清解鬱結在心中的毒火,也是積極有效的方法。一般用苦寒瀉心的藥物治療,比如黃連解毒湯等。

而有的人並沒有做多少事情,但是心中總是焦躁不寧,這是心虛不能任物,是心氣、心血虛。中醫稱之為“虛煩”。治療應當靜養,恢復心氣心血。《金匱要略》云:“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用酸棗仁補養肝血,讓人沉睡安眠,解除心勞過度導致的煩躁。《傷寒論》說:“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說的是如何治療人們說不清、道不明的煩躁、心中發熱、胃中泛酸燒心等症。《傷寒論》載:“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主之。”介紹的是心血耗傷到了極點,舌質乾裂,舌表如溝壑縱橫,舌苔剝脫,根本無法入睡的心陰血不足的治療方法。

當然,人在做不喜歡、不情願的事情時容易產生抵觸,進而出現煩躁、厭惡情緒,甚至會毀物傷人。我看現在玩網路遊戲的孩子們都是不厭其煩,樂此不疲。一旦父母規勸,說到課業,那個煩勁兒就上來了。治療網路成癮根本在於開心竅、調心神,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近乎幫人戒毒。

“躁”是手足亂動,不得寧靜的意思。“躁,疾也。”(《說文》)“躁者不靜。”(《管子·心術》)巽為躁卦,風火相扇,如同朱雀公雞,急切好鬥。

現在臨床常見多動症的兒童,他們坐不住,小動作多,惹惱同學,咬鉛筆,咬指甲,不能靜心聽課,注意力不集中,東走西跑,忙忙碌碌。還有的孩子晚上睡覺躁動不寧,在床上翻來調去,睡前朝東,醒來沖北,蹬開被子,床單都擰成麻花。有的還有入睡困難、流口水的問題。

成人焦躁也為數不少,他們大多四處出擊,整天忙得人仰馬翻,但是對每件事情都無法保持持久的熱情。坐下來抖動腿,躺下來輾轉反側。有的手腳心燒灼,不知道該放在什麼地方。更有甚者,幾近躁狂,情緒高漲,意念飄忽,莫名欣快,易受刺激而暴怒,且好鬥具攻擊性。

和“煩”一樣,“躁”本來是形容生理症狀,後來引申用於描述情緒、性格、精神。其本質大多也是由於內在心火、胃火,由於食品安全不能保證,攝入大量的含激素的動植物,再加上餵養不當,營養過盛,非常容易導致兒童心火、胃火亢盛。外部環境存在緊張激烈的競爭,無限的攀比和欲望膨脹,也使得人們內生心火,不能自持。

我認為禁止多動症孩子吃雞肉、巧克力、羊肉串、碳酸冷飲是絕對必要的。成人學會靜坐、站樁,對克服焦躁情緒是有幫助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