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天人合一与悟道契机

 天府心斋 2015-07-28

【导读:所谓天人合一,并非单纯的“人与自然合一”,好像人的形体注定融化于自然中,而是“人与自然在道中合而为一”。以道为基础,并且由道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才有可能合而为一。这时,人的精神状态将显示悟道的喜悦,在光明中完全展现生命的真实。

翻开任何一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只要谈到中国文化的特色,就免不了强调“天人合一”一词。但是,“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天代表自然界,人是指人类,这两者如何合一呢?如果专就形体来说,则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想不合一也不行,但是如此一来,动物与植物不也与天合一了吗?

不过,人在活着时,形体显然无法与自然合一。因此,这种合一必定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包括︰觉悟了自然与我其实属于一个整体,也品味了我与自然相通为一个整体的快乐。这种觉悟与品味,都是人的心智或精神能力,经由某种修练所达成的结果。如果认真追究此种观念的由来,则会溯及庄子。

1,“天人合一”的真谛

事实上,“天人合一”是后来的用语。《庄子?山木》首次表达这种观点的原文是︰“人与天一也。”意思是︰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随着这句话出现的解说是︰“有人为的一切,那是出于自然;有自然的一切,那也是出于自然。人为的一切不能保全自然,那是本性的问题。只有圣人能够安然顺应变化到极致。”

因此,不论人为的或自然的,皆是出于自然,就好像万物皆源于天地一样。但是,为什么人为的一切不能保全自然呢?庄子认为那是人的本性的问题。简单说来,人有认知能力,这种能力稍有偏差就会出现区分与执着,认为自己与别人是对立竞争的,并且非要胜过别人不可,然后扭曲了本性,也无法保全自然了。

《庄子.秋水》借河伯之口说:“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北海若说:“牛马生来就有四只脚,这叫做自然;给马头套个勒,给牛鼻穿个孔,这叫做人为。所以说:不要以人为去摧毁自然,不要用智巧去破坏命定,不要为贪得而追逐名声。谨守这些道理而不违失,这叫做回归真实。”随著文明的进展,天人合一似乎难以企及了。

《庄子.天地》特地揭示一个“忘”字诀。原文说:“人的动静、生死、穷达,都不是自己安排得来的。一个人所能做的,是忘掉外物,忘掉自然,这样叫做忘己。忘掉自己的人,可以说是与自然合一了。”

在达到“忘己”之前,应该还有一些修练的方法。《庄子.齐物论》认为,万物互相形成“彼与此”,所以人类最好不要妄分是非。“使彼与此不再出现互相对立的情况”,就称为道的枢纽。掌握了枢纽,才算掌握住圆环的核心,可以因应无穷的变化。”以清明的心去观照一切,将可以觉悟:“天地其实就是一根手指,万物其实就是一匹马。”“天地一指也”,是要破除人们对大小的执着;“万物一马也”,是要破除人们对多少的执着。理由是:无论大小与多少,都在整体的“道”里面。从道看来,人与自然原本都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所以何必区分为二呢?

〈齐物论〉继续追溯万物的根源。如果根源是同一个道,那么我们所见的一切原本即是合一的。接着归结出一句足以代表庄子人生境界的名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与我一起存在,我就可以摆脱时间方面的压力(如变化生灭);万物与我合为一体,我就可以免除空间方面的困扰(如大小多少)。化解了时空的局限,人的生命又是什么情况呢?

《庄子.天地》描写至高的神人“驾驭光明,形体已被化解无遗,这叫做照彻空旷。将生命的真实完全展现,与天地同乐而没有任何牵累,万物也都回归于真实。这叫做混同为深奥的一。”

由此可知,所谓天人合一,并非单纯的“人与自然合一”,好像人的形体注定融化于自然中,而是“人与自然在道中合而为一”。以道为基础,并且由道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才有可能合而为一。这时,人的精神状态将显示悟道的喜悦,在光明中完全展现生命的真实。那么,道又是什么?这是我们要向庄子请教的最后一课。


2,道之无所不在

许多学者研究庄子,认为他的观点是相对主义,如生死相对,善恶相对;甚至认为他有怀疑主义的心态,看出万物变化无常,什么都靠不住。


事实上,庄子既非相对主义,也非怀疑主义,而是采取超越人类中心的思考模式,从道这个整体来看待一切,让万物都可以在道里面得到充分的肯定。如果听庄子多讲几次有关道的介绍,自然会觉得好奇而想进一步请教他了。《庄子.知北游》有一段记载,是庄子对道所做的浅显说明,值得仔细品味。其文如下:


东郭子请教庄子说:“所谓的道,在哪里呢?”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一定要说个地方才可以。”

庄子说:“在蝼蚁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如此卑微呢?”

庄子说:“在杂草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更加卑微呢?”

庄子说:“在瓦块中。”

东郭子说:“为什么越说越过分呢?”

庄子说:“在屎尿中。”

东郭子不出声了。他不敢再问了,因为庄子的回答越来越不堪,完全异于一般人的想像。庄子所谓的道是“无所不在”的。为了说明它真的无所不在,所以要强调它在于“蝼蚁、杂草、瓦块、屎尿”,这是从动物(昆虫)到植物,到矿物(无生物),再到废物。意思是:连最低贱卑微之物都有“道”在其中。

庄子接着说:“先生的问题本来就没有触及实质。有个市场监督官,名叫获的,他向屠夫询问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就是用脚踩在愈往腿下的部分而有肉,这只猪就愈肥。你不要执着在一个地方,万物都是无法逃离的。至高的道是如此,伟大的言论也一样。”这里使用了“每下愈况”一词来说明道之无所不在。

由于道无所不在,我们可以“一起遨游于无何有之乡,混同万物来谈论,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啊!让我们一起无所作为吧!恬淡又安静啊!漠然又清幽啊!平和又悠闲啊!我的心思空虚寂寥,出去了不知到达何处,回来了不知停在哪里;我来来往往啊,不知终点何在。翱翔于辽阔无边的境界,运用最大的智力,也不知边界何在。”细读这一段描述,再回想庄子遍在全书的那些不着边际的话语,就不免发出会心的微笑了。

庄子既然谈起了道,就随口多说几句话作为结论,这也提供了我们理解的契机。他说:“主宰万物的道与万物之间没有分际;物与物是有分际的,就是所谓万物之间的分际。无分际的道寄托于有分际的物中,就像有分际的物寄托于无分际的道中。以盈虚衰杀来说,道使物有盈虚,而自身没有盈虚;道使物有衰杀,而自身没有衰杀;道使物有始终,而自身没有始终;道使物有聚散,而自身没有聚散。”

这一段话的重点在于指出:万物一直处于“盈虚、衰杀、始终、聚散”的过程中,亦即一直在变化生灭之中;但是,道却不受任何影响。这正是《老子》二十五章所说的“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这也点出了“无所不在”与“无所不是”的重大差异。如果“道无所不是”,则道必须随着万物的变化而一起变化。但是,说“道无所不在”,就可以肯定道除了遍在万物之外,还拥有一种超越性,不会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在”与“是”一字之差,决定了理解是否正确,所以特别值得省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